勇夺3G,开发西部

2001年9月,香港特区政府称,拍卖4张3G移动通信运营执照。在发出牌照后,至2005年前不会再发3G牌照。

竞投将采取甄选及竞标相混合的形式。首先是甄选,在有关的公司提交了正式的申请之后,如甄选过程有超过4家的公司通过,政府将立即举行拍卖。竞标者需缴纳2.5亿港元的定金。如果只有4家公司通过资格审定,3G执照将以底价出售给他们。

底价出售后,第一阶段竞标价将是未来运营商网络营业额的5%,前5年最低保证金为每年5000万港元,第六年起最低保证金将逐年递增,直至执照15年期限结束为止。

按照这样的算法,每张牌照的净现值将高达7.65亿港元。因此,本次竞拍,吸引了众多业界人士的关注。而其中李嘉诚的和黄更是豪气冲天,志在必得。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简称,包括标准的制定、系统网络、终端应用开发等在内的一个整体概念。在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各种通信系统之间彼此互不兼容。

但在3G时代,融合将成为最重要的特征。在3G方面已投入庞大资金的和黄集团,其最大的对手沃达丰表示可能放缓兴建3G网络的速度后,沃达丰的股价当即下跌4.7%。

和黄集团总经理霍建宁却表示,沃达丰等众多国际主要对手纷纷延迟推出3G服务,给和黄带来绝对优势。在2G时代即将过去的时刻,选择和投资3G并抢占有利的地势,是李嘉诚对未来电信的一个预期。

2001年以来,欧洲的3G牌照拍卖是热点,也同样是和黄的重头戏。和黄集团的欧洲化3G策略的重点是集中发展英国和意大利的3G市场。和黄集团曾联合日本与荷兰公司,成功取得英国的3G执照。

在亚洲,和黄集团除了誓夺香港3G牌照,也有意在印度及一些东南亚国家参与3G牌照竞投和经营。

随后,在意大利取得3G的经营牌照更是显示了和黄欧洲策略的坚定和扎实,但3G的发展并不如李嘉诚设想的那么乐观,并且从2002年起,3G的亏损逐年增大。

电信投资毕竟需要时间来创建网络和消费者群体。设备商需要运营商埋单,运营商则是由消费者来埋单。可是,消费者有时并不给运营商面子。因为消费者看不到自己对此有多么必要的需求。而且不论还没影儿的3G,就连用于过渡的2.5G技术,运营商都没能找到让消费者心动的理由。

和黄的3G手机机型款式少,体积庞大,还极耗电,但卖得并不算糟,关键在于和黄提供了特别低廉的话费套餐,以及对高级别语音、图像等多媒体内容的处理、传输。在这种现状下,原本的高端路线最后不得不选择大规模降价以赢得市场。

2004年被定为3G年,欧美各大运营商也纷纷推出3G,3G在全球立即呈现出燎原之势,和黄势必成为最大赢家之一。

和记黄埔旗下和记电讯3G业务——“3G香港”服务,是在2004年1月正式推出的。其香港中环旗舰店的开业仪式热闹非凡,舞狮表演以及喧天的锣鼓,吸引了不少媒体和市民前来“凑热闹”。为了更好地推销3G手机,“3G香港”推出的服务收费和手机价格,都比市场事先预期的要便宜。

推出伊始,“3G香港”又提出,客户若在2004年2月28日前办理“上台”选用3G服务者,即可享有多项优惠。

“3G香港”还通过一系列电视广告、100部印有“3G香港”广告的出租汽车,以及开放销售点让客户试用3G服务等,加深香港市民对3G的认识。3G手机的优越性,加上“3G香港”优惠的营销策略,连日来吸引了不少香港市民到网络商的门市了解3G所提供的服务。

有市民在了解有关服务后便一掷数千港元购买手机“上台”,有人甚至购买数部手机,有的门市更一度出现排队轮候购买手机和“上台”的人龙。

2004年3月,李嘉诚公开表示,和黄3G业务的亏损为183亿港元,主要是因为3G手机销售上升而导致补贴增加,早前定下的2003年年底取得100万名3G客户的目标也未能如期达到。

由于电信业先期投资巨大的特点,在未来电信市场的争夺中,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不追求眼前利润、精心培育市场,将会成为成功的关键之一。

欧美政府出于对3G市场的盲目预期,采取了杀鸡取蛋式的牌照拍卖方法;由于同样盲目地对暴利的追逐,欧美很多运营商大规模投入3G,造成了过去几年全球电信业务市场的低迷。

虽然3G牌照也给李嘉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但他无疑是高瞻远瞩的。他懂得以自己在资本层的实力精心培育3G这棵幼苗,以期获得更大的回报。

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李嘉诚于2004年把其旗下的电信资产分拆上市,把3G亏损的影响孤立起来,不向外扩散。此举把3G的困扰彻底解决了。

2004年5月,和记黄埔宣布,其3G手机用户在近两月增长迅速,公司在全球3G用户总数已达173万。

与此同时,作为商人的李嘉诚,他的眼光并不只是局限于3G的眼前利益,中国西部的投资将是他人生的又一大手笔。通过对中国西北部的考察,李嘉诚及其长实集团董事局决定投资成都、重庆等地。

2002年春,和记黄埔进入四川。他们首先以21.35亿元在成都购下南城一块总面积为1036亩的土地,用于兴建新楼,除此之外,在成都先后建起了南城都汇、天府丽都和喜来登大饭店等物业,至于后来兴建的温江项目,更是李嘉诚西部之行的丰厚硕果。

如果说李嘉诚在四川成都的购地仅仅是开发大西北房地产业的第一步,接下来李嘉诚兴兵的地点选在了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山城重庆。

李嘉诚初看山城,多给他以陈旧破败的印象,特别是建在群山半腰间的那些楼盘,很像他在香港到处可见的倚山而筑的民居。不过,重庆的地皮与香港相比,地价的悬殊,是他渴望来此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实,早在李嘉诚大西北考察之前,和记黄埔于1997年香港回归的当年秋天,就悄悄地开进了重庆。当时,李嘉诚对在长江以北地区获得投资的巨大回报还不报任何奢想,他仅仅希望麾下的和记黄埔能在重庆搞出一系列的房地产样板,然后才请董事局讨论是否需要重金投入。

两年后,开发的第一个项目“高品质大型综合性商业大都会广场”的面世,让李嘉诚看到了意外的曙光。这也是李嘉诚在西北之行中,考察教育的同时也要考察房地产业的由来,更是他亲自来重庆看一看的初衷。

投资不多而见效惊人的大都会广场,甚至要比龚如心女士在香港花巨资兴建的“华懋广场”还要壮观宏大。这个坐落在重庆闹市解放碑步行街的大都会广场,占地面积为18717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3万平方米,这无疑可以视为重庆市最有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个偌大的广场,由现代综合性购物商场、高智能甲级写字楼大都会商厦、国际五星级酒店海逸酒店三部分组成。其建筑之宏伟、商机的深远、布局之得体,都是李嘉诚为之惊喜的。

也许正是由于和记黄埔的重庆一着棋,启动了李嘉诚进行西部攻势的总体思路。作为商人的李嘉诚没有忘记他来中国西部的目的,从对大西北的大量投资中启动优先发展房地产业的机制。一边是对大西北的无私捐款,一边也要发展商业大赚其钱,这就是李嘉诚的文武之道。他麾下的和记黄埔在重庆的投资成功,无疑构成了长实集团进一步向西北西南发展的动力。

从2003年开始,李嘉诚决定逐步加大他在重庆的投资比重。而重庆长江南岸杨家山那片尚未开发的荒地,则成为李氏势在必得的聚金凝宝之地。

在这块地皮的竞标过程中,李嘉诚的长实集团遭遇到内地一家重要房地产集团的对峙。竞购底价从100万开始,由于双方势均力敌,攀升的额度越来越高,可是,国内这家房地产集团毕竟敌不过财力雄厚的李嘉诚,最后香港长实集团终于以24.53亿元一举拿下了这块土地。

不久,李嘉诚又授意长实和和黄在重庆南岸区再购一幅土地,与此次收购的土地相距3000米。李嘉诚在重庆的接连出手,而且一次比一次更让人惊叹,每一次都爆出惊人的天价。长实集团在重庆一口气接连拿下几个项目,这是当年李嘉诚初来大西北考察时所没有想到的。

仅在重庆就建有比华利豪园、珊瑚水岸和大都会广场商厦及陡溪等一系列地产项目,获利甚丰,难怪李嘉诚对香港记者说:“中国西部是一个巨大的潜力场。如果哪一位香港商人轻视了内地的西部,他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在李嘉诚的影响下,香港众多地产商进入了重庆。而李嘉诚的轰动效应,也鼓励和影响着内地的一些集团问鼎重庆的地产。

全国50强开发商有超过半数进军重庆,一度对重庆商业地产空置率太高犹豫不决的大连万达集团,也在“李嘉诚旋风”的诱惑之下,以10多亿元取得占地约170亩的南坪珊瑚村旧城改造项目。

此外,大庆石油地产、大连海昌、山东鲁能、上海复地、绿地、富力地产等知名开发商相继进入重庆。2007年年初的数据表明,在重庆的港资企业有250多家,投资总额为29.4亿元。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港资企业就有18家,其中除李嘉诚的和记黄埔之外,还有瑞安集团、香江高科和庆隆物业等著名房地产集团。

李嘉诚在重庆期间,曾与时任市长有过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事后这位市长掩不住激动的心情,以兴奋的口吻对记者说:“李嘉诚先生在重庆时对我亲口表示,他在内地虽然有很多地方都有投资,可是让他最得意、最成功、盈利率最高的投资就是在重庆。”

此外,李嘉诚不仅在重庆有着大量房地产开发项目,还在重庆投资和参股了《电脑报》和重庆汤姆传媒。

古城西安,也是李嘉诚西部行的又一个投资重镇。当年李嘉诚来到西安时看好的几个项目,在他回到香港以后,很快也开始进入投资前的考察与洽谈程序。

至2006年,和记黄埔和在港招商的西安市浐灞河管委会已经正式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他们合作的宗旨是共同开发位于西安浐灞半岛内的综合性商住项目。这是李嘉诚在西安市问鼎的第一个大型项目。这正如李嘉诚表示:

没有谁比他更了解中国的西部潜力,没有谁比他更信任他的和记黄埔地产集团。这只是初步的拓展,我相信大西北和大西南的潜力是无尽的。在现有的项目取得成果以后,我们还会有新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