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捐资,报效桑梓

从1978年年底开始,李嘉诚先后为家乡故里连续做了多件好事。

1978年至1986年,他捐资590万余港元,在潮州市赠建住宅楼宇两处共9幢,建筑面积为12529平方米,安排户数250户。

1980年间,李嘉诚捐资2200万港元,用于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大大改善了潮州医疗条件。其后,李嘉诚积极响应市政府发起的募捐兴建韩江大桥活动,捐款450万港元,名列榜首。

与此同时,李嘉诚还多次捐善款,资助家乡有关部门设立医疗、体育、教育的研究与奖励基金会,每笔数额10港元至150万港元不等。因为捐赠次数太多,估计李嘉诚自己也记不太清楚了。但家乡人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1978年9月底,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成员,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这是李嘉诚逃避战乱远走他乡39年第一次踏上祖国内地的土地。当时的李嘉诚,已是香港颇有名气的实业家,正处于迈上本港巨富“三级跳”的助跑阶段。除了有关官员,北京知道李嘉诚的人并不多。

李嘉诚想,我该为祖国、为家乡做些什么?

1979年,李嘉诚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当晚,在潮州市政府举行的茶话会上,李嘉诚饱含泪水,深情地说:“我是1939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到今天已经有整整40年了。40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乡的土壤,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做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

“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我的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当李嘉诚了解到1000多万人口的潮汕地区居然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时,他急了:没有大量的建设人才,家乡的落后面貌怎能改变?

这一年,李嘉诚主动多次找到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董事长、德高望重的庄世平先生,表达自己为祖国教育事业尽力的心愿,反复商议关于创建汕头大学的事。

庄世平将李嘉诚的决心和意愿向中央、广东省的领导人作了报告,并很快取得了国家领导人的首肯和支持。

1980年5月,汕头大学筹备委员会在广州成立,主任是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同年12月,吴南生、李嘉诚、庄世平、蚁美厚等一行,专门莅汕,会同汕头地委、专署及汕头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对建校校址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选择和讨论。翌年4月,汕头大学的筹建工作开始密锣紧鼓地进行。

大学创建时期,条件相当艰苦。住房简旧且多年失修。电力供应不足,往往到了夜里22时就断电,要凭借蜡烛和煤油灯照亮。基本没有自来水而靠提汲井水。那时从市区到校区还没有直达公路,泥土路面大多坎坷不平。除由李嘉诚先生给筹委会办公室初步提供的一辆面包车和24辆中巴外,风尘仆仆的创业人员多靠蹬自行车或乘坐租借的敞篷货车上下班或联系工作。而在筹建校区内没有商店,附近只有几个农家小贩在卖些零食之类的。电话只有一两部,并且使用中还经常掉线。

1983年,香港受世界经济危机周期的影响,长江实业有限公司业绩不佳,社会上纷纷猜测汕大校建会流产。

紧要时刻,李嘉诚说话了:“就是卖掉办公大楼,我也一定要把汕大办起来!”

消息传来,筹建人员信心倍增,劲头鼓得更足。广东省高教厅大力支持边建校边招生的办学计划。中文、外语、法律、医疗等专业决定首批招生。建校总体规划审定后,由北京有色金属冶金设计院和汕大基建组联合提供了施工图纸。

通过“招标”方式,确定汕大由广东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创建汕头大学的第一期建校工程,终于在1983年10月10日正式开始了!

11月,在汕大首期建校工程开工之后不久,他又考虑到汕大与世界各国的大学进行学术交流问题。李嘉诚又另外捐资2000万港元,成立香港李嘉诚汕头大学基金会有限公司,为汕大发展国际上的学术交流及派遣出国留学生提供资金。后来,根据建校工程需要和办学需要,李嘉诚不断增加捐款,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1983年12月31日,李嘉诚出席“汕头大学奠基典礼庆祝大会”并于1984年元旦出席“奠基典礼剪彩仪式”。李嘉诚坦率地对当时国务院高等教育部负责人说:“我的事业可以破产,但是为了四化培养人才,汕头大学一定要办好!”“汕大要办成一流大学。教授要有真才实学,行政人员也要精明能干。学校结构要少而精,工作要讲究效率。”

几经艰苦奋战,汕头大学首期建校工程在1986年5月宣告胜利完成,质量和速度都创下了“全国第一”!

也就是这年,香港经济渡过危机之后,李嘉诚决心继续推进汕头大学的加速发展,并写信给邓小平,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和要求。6月20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李嘉诚先生。

邓小平对李嘉诚近几年来为祖国所做出的“扎扎实实的贡献”,表示了感谢,并对李嘉诚的“爱国精神表示了由衷的赞赏”。

邓小平一言九鼎,语重如山。邓小平接见李嘉诚的新闻,立即轰动神州,举世瞩目。广东省政协主席、汕大筹委会主任吴南生,在读到邓小平接见李嘉诚的新闻后,即驰电致李嘉诚先生。

电函称:

先生热爱祖国,关心四化,以破釜沉舟之精神,独力捐资兴办汕头大学,高瞻远瞩,世人同钦。

今又得国家领导人之赞誉与支持,更令人感慰无限。本人及汕大筹委会同仁,当与先生同心协力,建设汕大,以臻于成。

汕大校园沸腾起来了。教职员工们议论的中心,都集中到如何把汕大办得更开放这些方面来。

这一年的6月26至27日,国家教委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全国八院校支援汕头大学师资的工作会议,作了具体部署,确定对口支援汕大师资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学院8所大学。

随后,国家教委商定对口支援汕大30至40名教授、副教授;系主任或学科带头人,充实并加强汕大师资队伍。同时汕大也向全国公开招聘教师,努力组建一支知识化、科技化和年轻化的师资力量,为汕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也及时调整加强了汕大领导班子力量,选派杨应群任汕大第二任校长,林川仍为党委书记,许涤新为名誉校长。汕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李嘉诚的芳名从此家喻户晓,广为传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汕头市政府也相应成立了汕头市支援汕大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副市长为副主任。市政府在教育经费困难情况下,决定从1987年起,每年支援汕大200万元教育经费。

李嘉诚从汕大进入发展新阶段起,又就汕大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新要求。1986年10月7日至9日,他第四次做汕大之行,落实邓小平关于“汕大要办得更加开放些”的指示。他还极力争取国家教育委员会对汕大的支持和关心。1987年2月,国家教委的专员黄辛白到香港会晤李嘉诚时,李嘉诚再次向黄辛白表示:

为了办好汕大,我什么都肯做。做的工作不仅是100%,而是101%。等汕大的一切走上正轨后,我会放手在别的地方做第二件、第三件、第四件事情。一辈子做对中国人有益的事,乃是我的基本宿愿。

很快,汕大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科研工作和校风建设上,以及汕大在为特区经济的发展服务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时机的成熟,汕头大学校董会于1987年2月10日成立,并试行校长负责制。李嘉诚被推举为校董会名誉主席,吴南生为主席,庄世平、黄丽松、林川、林兴胜为副主席。关于校董会的宗旨,李嘉诚作了郑重的申明:

汕大校董会的成立,旨在协助国家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协助促进汕大的改革开放。并强调必须依循两大原则:其一,所有开放及创新之建议须配合国家及省、市之领导政策;其二,所有方针皆以能配合开放及创新,并于短期内办好汕大为目标。

李嘉诚希望,起步已慢的汕大奋起直追,以逐步缩小与国际名学府的差距。这次李嘉诚出席汕大校董会成立之行,是他第五次莅临汕大。当时他身体有些不舒服,正患感冒和胃痛,他仍然打着十二分精神专心致志地研究着汕大的前进与发展。

李嘉诚意味深长地说:“汕大的事,始终摆在我一切事业的首位。凡是汕大要办的事,我随叫随到,今天叫,明天到。”

李嘉诚的精神风貌和肺腑之言,给汕大的教职员工们带来了巨大的激励、鼓舞、鞭策和推动力量。

1987年,李嘉诚分别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香港大学设立奖学金,为汕头大学培养年轻教师,使汕头大学的教师队伍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