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望西部,情系中华

1990年,李嘉诚去北京办事期间,恰逢亚运会集资。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请李嘉诚赴宴,席间聊到亚运集资问题,李嘉诚马上拿出支票,填写1000万元的金额。

在递给张百发的时候,李嘉诚很谦虚地连声说:“不好意思,实在不好意思。”

张百发本以为为中国教育事业已捐资6亿元的李嘉诚此次能捐出100万元就相当不错了,没想到嘉诚一下子就捐出了1000万元。

当负责亚运集资的张百发拿到支票时,高兴得紧紧握住李嘉诚的手。他更加为亚运成功地举办充满信心,也为中国有像李嘉诚这样充满赤子之心的有识之士感到由衷自豪。

1991年7月,中国大陆华东一带受到罕见涝害威胁,灾情十分严重。香港各界纷纷解囊捐款,赈济灾区,以表休戚与共之情。而此时李嘉诚先生华东赈灾的义举,再一次轰动神州大地并传至海外。

据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长陈虹在1991年7月11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上的情况介绍,1991年上半年,特别是五六月份以来,中国已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水灾,5个省、自治区发生严重旱灾。截止到7月5日,全国已因灾死亡1270人。全国灾害最重、损失最大的是安徽和江苏两省。据初步统计,安徽全省受灾人口达48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近70%,因灾死亡26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30多万公顷,各项直接经济损失近70亿元。

江苏全省受灾人口达42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因灾死亡16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00万公顷,各项直接经济损失90亿元人民币。由于灾害造成的损失大、范围广,无家可归者百万之巨,并已有灾民因疫情而患肠道疾病和疟疾等,大量的公路、桥梁等设施急需修复。完成上述救灾任务需要两亿多美元和各种物资器材。

中国政府紧急呼吁联合国有关机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国际社会各有关方面,向中国安徽、江苏两省灾区提供人道主义的救灾援助。

李嘉诚得到关于“安徽、江苏地区遇上百年未见洪峰,灾情特别严重”等信息后,他的心情很沉重,便密切地关注着灾区的情况。

曾私下对老朋友许伟先生谈道,“好几个夜晚我都睡不好觉!”他是在7月12日清晨6时听到了香港电视台播放的“中国政府的紧急呼吁”的新闻报道后,证实了有关消息。

李嘉诚顾不上把早餐吃完,当即拨通电话,与四大公司的负责人联系并取得一致共识,并以急切的声音指示秘书:“你赶快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去!找到任何一位社长都行。我只要求见他5分钟。如果他很忙,就算站着5分钟说说话也行!”

鲍经理马上按李嘉诚的吩咐,立即驱车前往新华社香港分社完成了联络工作。李嘉诚以属下四大公司名义,带头捐款5000万港元,赈助华东灾区。

李嘉诚派出秘书在当天下午15时前将总值5000万港元的4张支票送到了新华社香港分社,并附上一封给新华社香港分社的亲笔签名信。

李嘉诚的信这样写道:

作为一个身居香港的中国人,本人认为应较其他国家率先做出实际支援,希望可带来一个迅速引导作用。

本人谨代表集团四家上市公司附上赈灾支票4张,共港币5000万元。请两位社长与有关部门联系,以最高效率及最佳方法,达至最好之成果。

在那天中午,就有许多消息灵通记者采访李嘉诚,要他谈谈对“中国政府紧急呼吁”的反应。李嘉诚回答说:

过去,对公益事业,我一般以私人名义去做。这次,以公司的名义,则别有深一层的意义。作为以中国股东为主的香港公司,应该用最快的时间对中国的紧急呼吁做出反应。中国人要比外国人更快、更自觉地做这件事情!我希望借这一快速反应,能起到一点引导作用。

我们捐出的钱,和国家所需要的数目相差还很大,但希望小小的贡献能起一点好作用。我们只有这一个目的。

希望天气快些好转。希望灾区的情况早日好起来!

李嘉诚发自内心地说:“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在我的有生之年,如果能为人类作出一些贡献,那么,我就心满意足死而无憾!”

与此同时,香港的各大财团,各界市民,无不慷慨解囊,奉献爱心。香港市民中呈现了一幅“骨肉情谊,山高水长”的动人场景,再一次强有力地表明,香港市民具有极其浓烈的爱国爱乡精神和炎黄子孙同胞骨肉的深情厚谊,显示了香港无愧是一个强大的爱国基地。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为香港市民一个共同的行动口号。香港市民“血浓于水”的真诚,赢得了全世界华人和所有充满爱心的人们的赞誉。

1991年7月12日那一天,港府立法局财务委员会,也拨款5000万港元赈助中国华东灾区。短短的12天内,全港的赈灾筹款总额达到4.7亿多港元。与此同时,台湾对华东灾区的捐赠也超过了300万美元。澳门的捐赠也超过了2000万澳币。联合国先后收到的国外捐赠总额也达到5400多万港元。李嘉诚的带头捐赠行动,产生了良好的连锁性的轰动效应。

2001年旧历春节刚过不久,李嘉诚就开始远途旅行。中国的西部虽然在经济发展上有些滞后,但李嘉诚深知,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正孕育着无限的潜力,而有些潜力甚至是香港所不具备的。他飞离重庆后,沿着西北的高原继续向纵深地区飞去。

李嘉诚身临西北,他亲眼看到了人们谈虎色变的起伏荒漠和百千米内见不到一户人家的荒凉高原,不得不叹息一声:“这里确实是太贫穷了!”

2001年2月24日,他在教育部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这里是高寒山区,此前从没有到过山区的李嘉诚把秘书在香港为自己准备的大衣披在身上,仍然无法抵御呼啸而起的山风。

教育部官员见状马上吩咐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特别为李嘉诚找来一件厚厚的军棉大衣,这样他才感到有些温暖了。当时,李嘉诚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来到一片起伏群山间的石头寨时,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山峦环绕中的盆地。小镇上的民宅状如香港的“笼屋”,如果说这座山寨里还有一处可以让李嘉诚接受的砖瓦结构的建筑,恐怕就是他投资兴建的中心小学了。

这所小学校处于一幢幢小木楼的包围中,让李嘉诚见了心绪稍安。几年前,“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刚刚建立的时候,李嘉诚作为这项专用基金的投资者,还没有想到贵州山区的贫困状况会如此严重。

而他关注并指示的基金会至少要出资8000万元,向国内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中小学校赠送5000套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李嘉诚当年的这一指示,完全是出于惯常的捐款程序行事。

那时的他当然还没有机会亲眼看到贵州大山里的小学,更不会与那些从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们见面。如今当身披军大衣的李嘉诚出现在小学校的操场上时,一大群孩子们都欢呼雀跃地向他跑过来,仿佛李嘉诚就是他们久别的亲人。孩子们站在寒风中欢呼着,让刚才还在为寒冷和贫困而忧虑的李嘉诚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也让他回想起自己少年时的打工生涯。

“看到这些孩子,我更加感到来西北的重要了。”李嘉诚说。

经过李嘉诚与教育部领导的共同协商,李嘉诚基金会马上启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将在西部地区建立1000个接收中国教育卫星多媒体宽带广播的教学点,使10000所中小学校能运用这些设施提高教育质量。

当时,李嘉诚相信自己的基金会一定会把他对山区孩子们许下的诺言一丝不苟地落到实处。果然,距此3年以后,李嘉诚的这一为贫寒孩子们设计的方案,终于在这片大山里得到了落实。

李嘉诚一行来到青海省。

到了西宁,李嘉诚居然一改他一路上多看少说的准则,应邀前往青海大学对学生代表有过一次面对面的对答式讲话。

李嘉诚之所以破例,一是因为他看了一路,大西北的经济发展、教育现状已经在他的心里有了个大概;二是青海大学的学生们,为了请他到学校的大礼堂去讲演,几天前就自发地组织起一个自愿队,每天粉刷大礼堂的墙壁。

有的女学生甚至还精心地折叠了无数个五彩缤纷的纸花和千纸鹤,表达对李嘉诚的欢迎之意。李嘉诚深受感动,决定在青海大学和学生们开一个小型的座谈会。

李嘉诚在青海大学和学生、教师们座谈的时候,只谈到他在西北地区参访的感受,至于学生们想听的成功与致富的秘诀,李嘉诚却绝口不谈。他不想在刚刚成年的学生们面前以成功者自居,更不希望由于他曾在西北各地捐款而夸夸其谈。无论在何时何地,他处世为人的务实精神始终是不变的。

李嘉诚见到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青海大学,虽然教学大楼可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媲美,但是,在教学设施方面仍然有很大差距。在与该大学师生们谈到学校高科技教学设施的配套和网络化教学所需的资金时,李嘉诚手举着一只矿泉水瓶子,说道:

我李嘉诚喜欢实事求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如果我们学校希望教资支援高科技教学的设施,我李嘉诚是可以投资的。不过,我不希望把不必要的资金也列入计划。譬如说这只瓶子的生产只需要5角钱,可是在申请经费的时候却说一定要一块钱,那么就意味着要浪费5角钱。我的行事原则就是,办多少事就花多少钱,千万不要浪费才好。

李嘉诚的严谨行事原则,让全体与会的师生们肃然起敬。李嘉诚又说:

并不是我不想掏钱支援,而是我从小就喜欢俭朴。大家也许知道,这些年我在香港建起了许多楼盘,还在深水湾和浅水湾建起了许多高档别墅。可是,我并不需要住香港最顶尖的豪宅。我现在住的还是1962年我结婚时买的那所房子。不为别的,就为俭朴是美德。

李嘉诚讲完这句话以后,来到省里一位领导面前,仍然举着那只矿泉水瓶子,郑重地表示:“如果现在就要我拿出一亿元,我会面不改色的。可是,谁如果在地上丢了一块钱,我就会立刻把它捡起来!”

李嘉诚的话音刚落,鸦雀无声的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学生们见到风尘仆仆、远从香港来此的李嘉诚身上仍然穿着很普通的黑色西装,根本就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名牌,对他的话非常信服。

尽管李嘉诚在青海大学座谈会上讲到了节省开支和费用,可是他离开之前,仍然同意把一笔可观的教育经费马上拨给这所学校。“富而不奢”始终是李嘉诚恪守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