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辉煌、最伟大的事业
自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李嘉诚除大力支持祖国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外,也积极投资祖国内地。
他属下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在1980年就设立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旨在“为集团之整体利益与大陆建立长远全面性之互利贸易关系,并且撮合中国与先进国家间之贸易及投资机会”。
该公司先后向中国内地提供了关于发电设备、制造橡胶轮胎的成套设备,有关飞机和直升机的制造及煤矿、建筑、大船坞的特种海洋设备等,力促祖国内地四化建设的进展。同时也与内地积极发展贸易关系,他属下的百佳超级市场和屈臣氏商店,每年都用10多亿港元向中国购买国货投放香港市场。
1980年起,他在广州参与中国大酒店的投资建设,向大连造船厂订购4艘大型远洋货轮。
从1984年起,港灯公司每年都向中国购买占生产总量10%的煤炭。此外,和黄集团从1987年起,先后与中国内地进行合作,成立宝洁(广州)有限公司。
1988年,和黄公司和中国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与英国大东电报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亚洲卫星公司,共投9.3亿港元购入美制的“亚洲卫星1号”。以后,通过中国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于1990年4月7日成功地将卫星送入东南亚上空的同步轨道。
此举不仅促使和黄、中英发展了越洋通讯业,促进了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航天新技术。
1991年9月,成立恒和纺织实业(广州)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外销的优质毛巾。还与中国民航局广州管理局及美国飞机服务公司合作,成立广州飞机维修工程公司,为中国国内民航飞机提供维修保养服务。
1992年5月,李嘉诚在深圳与中国方面联合成立了中外合资的“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在8月份,又在上海金山集装箱码头投下巨资从事港口及码头建设。
李嘉诚在立足香港发展香港、紧靠大陆积极支持并推进祖国四化建设的同时,也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积极寻求适合的投资机会,拓展在海外的投资。
1991年10月22日,他通过协和物业财务集团购入了美国纽约金融中心区的曼哈顿商业中心49%的权益,进军美国,动用资金4.48亿港元。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嘉诚首次踏足美国的大型投资,态势强劲。
在加拿大,李嘉诚和他属下的和黄、嘉宏两公司对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的股权实行增购到95%股权。
在英国,和黄集团的和记通讯(英国)有限公司从1990年起,已成为全英国四大蜂窝式无线电话服务公司之一。加上在此之前所收购的两家电话公司,该集团在英国的用户已大量增加,超过80000户。和记通讯(英国)有限公司还成立了公用流动资讯服务附属公司,于1991年在英国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网络,并在伦敦广大地区提供公用流动无线电话服务。
1991年1月,该集团又收购英国7家全国性传呼公司,后又收购BYPS集团,并已充分做好准备,向英国电讯市场进军。和黄集团的附属公司和记通讯(澳洲)有限公司也已成为全澳洲的主要电讯经营者,业已建成一个为澳洲5个省份50000用户服务的传呼网络。
和黄集团在泰国、马来西亚分别拥有一间全国性的传呼网络的合营公司;在孟加拉也成立了提供蜂窝式无线电话服务的一家合营企业;在台湾则与台商合营一家提供秘书传呼服务的企业。
和黄集团通过其亚洲首颗通讯卫星“亚洲卫星1号”为亚洲地区服务,还通过卫星广播有限公司创设泛亚多频道卫星电视服务。“卫视”的节目已能通过卫星一号播送至由日本伸展到埃及的广大市场。卫视广播在增加C频道设备后,已能将大部分英语电视节目传播至全亚洲各地的合适市场。该公司多元化长期性的拓展策略取得良性进展。
在采矿业,和黄集团与英国联营的矿物及采矿公司在津巴布韦的金矿生产增势良好。在加纳的钻探工程也收得满意成绩,还继续在澳洲进行钻石及金矿的钻探工作。港灯集团除发展香港主要的核心业务外,1990年在印度已完成了柯维亚发电厂工程;在伊朗、泰国、印尼还有新工程,并继续专注中国的利港发电厂工程。
此外,李嘉诚的四大公司的主要附属公司和主要联营公司,在日本、欧洲、美国、荷兰、巴拿马、澳洲、新加坡、英属处女岛、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都分别有物业、证券、股份、控股、贸易等业务投资,与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也有煤炭贸易合营企业。
李嘉诚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业绩,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外,高估低买的投资策略,以及他那极其强烈的事业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性和毅力,他的爱国心、赤子诚,都是重要原因。李嘉诚与邓小平的历史性会面,就起源于他投资兴建的汕头大学。
1986年5月,由李嘉诚捐资兴建的汕头大学一期工程已经胜利竣工。这时李嘉诚忽然考虑到汕大将来的师资问题。由于汕大特殊的地理位置,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好与汕大现代化教学设施相媲美的优质师资力量,于是李嘉诚致信中央领导,希望国家能大力支持这所大学的师资力量早日配备齐整,以期在新生云集汕大之时,具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也同时进入课堂。
寄信不久,中央领导在百忙中会见了他。当李嘉诚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时,中央领导亲自迎候在会见大厅的门前,这让李嘉诚倍感振奋。
中央领导对李嘉诚多次捐款给内地办学和兴建各种公益事业的情况显然了若指掌,他嘉勉和表扬了李嘉诚爱国敬业、捐资办学的可贵精神。
中央领导还对李嘉诚资助汕头大学的义举提出新的建议,他说:“汕头大学应该办得更开放一些,办成国家的重点大学。”接着,中央领导又叮嘱当时在座的有关方面负责人说:“在全国,要调一批好的教员到那里去,把汕大办好!”
国家教委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很快就从全国各高校中选拔一些作风硬、教学质量高的优秀师资力量,火速前往广东汕头,支援李嘉诚先生创办的汕头大学。
香港报界对中央领导接见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反映强烈,各报和各大电视台纷纷报道他们会见时的谈话。香港《大公报》载文称:
李嘉诚因办学而受到中共最高领导人的会见,无论在香港还是在内地都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
这表明中共最高领导人对李嘉诚多年捐资内地公益性慈善事业的一种肯定,也是所有香港企业界人士的光荣。李嘉诚捐资助学的美德将因受到邓小平的接见而载入史册。
此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分别会见了李嘉诚,给予他极高的政治荣誉。年逾八旬的李嘉诚对事业和财富的追求依旧孜孜不倦。
香港《文汇报》曾发署名评论文章盛赞李嘉诚将捐出自己1/3身家做慈善事业的善举,称李嘉诚为华人的典范和骄傲。文章指出,李嘉诚建立商业王国的天赋是难以复制的,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和价值观却是可以学习的。目前,香港特别是内地的一些人暴富后,一味贪图奢侈与虚荣,炫耀比阔,宣泄物欲,已成一种病态,而且具有极强传染力,导致社会心态失衡。
这不仅割裂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传统,而且加剧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香港特别是内地的富豪应学习李嘉诚多做善事,讲究“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将赚来的钱用在适当的地方,弘扬中华民族济贫恤孤的传统美德,对孤寡老人、贫困学子慷慨施助,而且要捐得有智慧、有策略,让捐款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用。
对于每年传媒必问的公司交棒问题,李嘉诚回应说:“若将来退休也会全心全意做旗下基金会的工作,希望将基金会做好。”
他曾语出惊人地说道:“我除了李泽钜及李泽楷两个儿子之外,其实还有第三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的财产,家里任何人都没有份,任何人都不可以动。”
李嘉诚所说的第三个儿子,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李嘉诚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于1980年成立,历年来,捐款累计港币逾80亿元,其中约占7成通过李嘉诚基金会统筹资助,其余3成则在他的推动下由旗下企业集团捐出。这位被人们称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笑称,现在很多事情都由他这个“儿子”来承担。
这个基金会捐出的百余亿港元的资金,其中超过90%用在内地及香港。而他自己大概有最少30%的时间,是用在公益事业上。而受少年所历之忧患影响,他深深体会健康和知识的重要性,他深信两者是国家富强之本,也因此对支持内地及香港的教育医疗事业不遗余力。他曾说过:“如果能够在支持医疗、教育方面帮助很多的话,你叫我给他叩头都可以。”
几年前那次难忘的大西北之行,给李嘉诚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渴望读书与改变困境的眼睛,有时会在夜晚他一人独处的时候蓦然浮现在眼前。
李嘉诚并不是投了资以后就把一切都淡忘了的人,即便他进入了老境,处于难得的清闲时,他也还在关心那些把他视为救星的山区孩子们。
若干年来,尤其是到了新年和春节,各种印制精美的贺年卡和贺年信纷至沓来,状若山积般地摆满他的案头。这些贺信中用英文写的都有,尽管有的在语句上还显得稚嫩,在语法和遣词造句上还有些明显的错误,但在李嘉诚眼里,这都是最让他高兴、最让他动情的了。
据李嘉诚说,他的基金会以前本来没设固定的资金,每当需要捐款时,才向基金会注资。近年来,为基金会的长远发展考虑,开始向基金会固定投入资金,并做长线投资,资金产生经常收入,作为捐款的来源。
李嘉诚希望用自己的钱做有意义的事情,想让基金有更充裕的财政基础,可从事越来越多的教育、医疗、老人福利等公益事业。
2005年,李嘉诚捐赠10亿元予香港大学医学院,以提升港大的发展能力。这笔捐款的数目为亚洲历年来单一捐款纪录之冠,引起社会轰动。
他20多年来累计捐资逾23亿元,独力支持在家乡建立汕头大学,以推动这个发展基础薄弱的地方的文化及经济发展,“同乡子弟”能够得到“知识的力量”。
2008年四川省汶川地震发生后,李嘉诚先后捐出1.6亿元人民币,协助灾区民众及灾区重建,又提出与中国残联合作,免费为灾区伤残者提供服务,被民政部评为2008年捐款最多的个人。
2009年4月22日,李嘉诚旗下长江集团、和记黄埔联合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捐赠人民币1亿元。
2013年8月20日,汕头潮南、潮阳发生百年一遇的洪灾后,李嘉诚为汕头受灾地区捐款1000万元港币,以帮助群众渡过难关。
2013年9月30日,李嘉诚给世界最优秀的工科大学之一———以色列理工学院,帮其在汕头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到2014年,新学院将开办土木工程、计算机等课程。
在李嘉诚的不断努力下,通过独特的捐献模式和个人对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责任的承诺,他不断赋予“捐献”以新的意义。长江的影响遍及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轨迹虽然再也无法复制,但成功的精神已经成为志向高远的青年人的楷模。慈善公益事业是李嘉诚最辉煌、最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