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与人相处
从1943年1月离开老家奥马哈来到华盛顿,整个中学3年,巴菲特虽然在经商上赚了不少钱,但他在与人相处上一直不是很成功。
巴菲特的思考方式像个商人,但他的样子可不像。他和同学相处得很不好。他长年累月地穿着同一双破破烂烂的运动鞋,在松松垮垮的裤子下面可以看到往下垂的袜子,细细的脖子和窄窄的肩膀缩在衬衫里面。如果被迫要穿礼服和皮鞋时,巴菲特就会穿着让人瞠目结舌的黄色或白色袜子,在那双被磨损的皮鞋外面露出一截。
有时巴菲特看起来很害羞,几乎是一派天真的样子,而有的时候,他又说话尖刻,咄咄逼人。巴菲特的这些特征,使他非常没有人缘,老师和学生大都不太喜欢他。巴菲特的同学对他的评价是他说话吞吞吐吐、犹犹豫豫。
那时候,巴菲特的很多同学都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青春期的生活中去,参加各种联谊会,参加彼此在家中地下室举行的各种聚会等。
在各种聚会上,巴菲特的同学们充分享受了汽水、热狗和冰激凌,人们在音乐下唱歌、跳舞,而巴菲特则显得非常孤独,经常是伸长了脖子好奇地观看。
但是,巴菲特没参加过几次这样的聚会,他对于股票的热情更加高涨。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只有10多岁的孩子会对变幻莫测的股市如此感兴趣,会舍弃自己的娱乐时间去研究股市规律。
事实上,正是那一串跌宕起伏的数字,给巴菲特带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乐趣,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给这个小伙子带来任何影响,他始终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
通过打工、送报、经营弹子球机以及出租二手车、卖高尔夫球、投资股票、当合伙人等尝试,巴菲特逐渐登上成功的宝座。尽管他走的每一步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但是,未知的未来对巴菲特来说是美好和充满挑战的。
对于这个古怪的儿子,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常常感到疑惑。因为他和同龄的孩子大不一样。霍华德曾经试着鼓励巴菲特和她姐姐到附近农场度过暑假的时光,希望借此能让孩子们接触到农场和大自然。
可是,这期间巴菲特好静独立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他不会像姐姐那样在农场中奔跑、跳跃。据他姐姐后来回忆说:“我从来没看见过他拿着犁工作过,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
强烈的孤独感使巴菲特一直非常不适应新的城市和新的学校。本来就是青春叛逆期,越不适应,他就越叛逆,也越让人讨厌。
尽管离家出走过,尽管上课捣乱,但巴菲特从小是一个好孩子,内心还是想做一个老师和同学以及家长都喜欢的好孩子。他希望周围的人能接受他和喜欢他。
无聊之时,巴菲特常常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都喜欢我呢?爸爸忙着上班,妈妈忙着干家务,老师忙着上课,同学忙着学习,谁能教会我一套办法,让别人都能喜欢我呢?
一天,巴菲特忽然想起,自己曾经在爷爷的书架上读过一本书,是一个做过推销员的人写的,他叫戴尔·卡内基,那本书的名字很吸引人,《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
书的第一页有句话:如果你想采到蜂蜜,就不要踢倒蜂窝。卡内基说的意思是,你想和别人做朋友,得到甜蜜的友谊,就不要批评别人,因为批评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让人心生怨恨,这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危险。因此卡内基总结出的赢得朋友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千万不要批评别人。
巴菲特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只有八九岁。那时只是为了好玩,大概翻了翻,并没有细看。现在,他想起这本书来,才意识到赢得朋友、让别人喜欢你太重要了。于是,巴菲特立刻跑到图书馆借来这本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在卡内基的著作中,巴菲特看到了许多关于和人相处的准则,其中,不要批评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
其他还有:
人人都希望受到注意和赞美,没有人希望被批评。
在所有文字中,最好听的声音是自己的名字。
处理争执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开争执。
如果发现自己错了,马上坦白认错。
询问问题,而不要命令别人。
帮助别人留下好名誉。
婉转指出别人的错误,让别人保住面子。
看到这些与人相处的原则,15岁的巴菲特突然顿悟,这不正是自己想要寻找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吗?自己特别不擅长为人处世,掌握了卡内基这一套基本原则,自己就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让别人接受我和喜欢我。
巴菲特的心被触动了。他想他找到了真理。这是一套系统方法。他觉得在社交方面自己缺陷很大,需要一套系统的规则向人们推销自己。这套方法一经学会,他就可以随意运用,而无须针对每一种变化的情形做出新的调整。
当然,巴菲特也不禁有些疑问:卡内基说的这些原则真的有效吗?如果他遵照卡内基的规则,结果会发生什么,如果他不按照规则行事,又会出现什么结果?
带着问题,巴菲特继续往下读。
他又看到卡内基说:
光是阅读这些原则没有用,你必须实践应用这些原则,因为我所说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看到这句话,巴菲特心里有底了。他暗下决心地说:“对,我一定按书里要求的那样去尝试一下。”
说干就干。
巴菲特开始在各种场合试验卡内基的为人处世方法。有时他照着做,认真听别人说话,真诚赞美别人。有时他反着做,故意不听别人讲话,故意批评和反对别人。
事后,巴菲特一次次对比分析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最后发现卡内基所说的为人处世原则是对的,真的有用。
回想前几年初中的悲惨时光,就是违反卡内基原则最好的反面例子。很多人都看过卡内基的书,读了之后的第一反应和巴菲特一样:卡内基的原则简直太好了,我终于找到了为人处世的宝典!
不一样的是,大部分人阅读并惊叹之后,把书一扔,做的还是老一套。然而,巴菲特读后却能不断运用,他对自己说:“我不想再过初中那种所有人都不喜欢我的生活,我高中要运用卡内基的新方式过上新生活!”
刚开始时,巴菲特学习运用卡内基的为人处世原则,也经历过多次失败,但巴菲特并不放弃。学习卡内基的原则,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克服习惯的力量。
有一次,为了一个小问题,巴菲特和一个同学意见发生了分歧。争论时,双方各不相让。这时年轻的巴菲特就忘记卡内基的原则了,他又故态萌发,和那个同学争吵了起来。争吵的结果当然是不欢而散了。
晚上回到家里,巴菲特还怒气未消呢!
吃过晚饭,巴菲特坐在自己的书桌前,正在为白天的争执而恼火。他一抬头,看到了自己贴在墙上的那个戴着眼镜向自己微笑的卡内基头像,突然醒悟过来:自己怎么忘了卡内基的话了,“不要和人争吵”、“要为对方保全面子”这些提醒怎么忘了呢!
想到这些,巴菲特的气很快消了。第二天还向那位同学道了歉,巴菲特和那位同学又成为了好朋友。
习惯的力量确实是很大的,但巴菲特有着坚强的毅力。即使有一段忘记了,有一段不用了,但他总会回过头来再复习、再练习,重新思考,重新应用。
时间越长,练习效果越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巴菲特的性格终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越来越受同学们喜欢了。他的朋友比初中时多了好几个,他还加入了学校的高尔夫球队。
当然,这只是巴菲特学习卡内基的开始,后来他又重新学习了好多次,实践了好多年,才运用得越来越成功。因为巴菲特学会了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从此他的一生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来到华盛顿,巴菲特所就读的中学是威尔逊中学。在这里他就像以前在奥马哈一样,逐渐认识了许多朋友,唐纳德·丹利就是其中和他关系非常好的一位。
学校里的男孩子们喜欢在课后打扑克,竭力在输赢中表现得像大人那样漫不经心、满不在乎。巴菲特从不参加,却喜欢站在别人身后看牌,神情紧张地念念有词,看上去比玩的人还要认真。原来,他一直在计算扑克里的输赢概率,这才是游戏吸引他的原因。
一天,巴菲特突然发现观战人群中居然还有一个男孩有和自己一样的表现,立刻觉得遇到了知音。他耐心地等那男孩抬起眼睛,主动上前伸出了手:“喂,你好,我叫沃伦·巴菲特。”
“你好,我是唐纳德·丹利。”
“我对商业很感兴趣。”巴菲特自我介绍。
“可我酷爱科学。”丹利的表情有些失望,但他的眼睛突然一亮:“等一等,15+88+79+46+51+97是多少?”
“376。”巴菲特脱口而出。
两个人将手喜悦地握到了一起,热爱科学的丹利和对商业感兴趣的巴菲特发现了两人之间的一种共同语言———数字。
他们很快便成了好朋友。丹利是一个严肃而聪慧的学生,父亲是司法部门的一位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丹利失去了母亲,父亲又去日本起诉战犯,他的多数时间都在巴菲特家度过。曾经饱受思乡之苦的巴菲特很理解朋友的心理,使丹利大大慰藉了丧母之痛。
两个孩子一起演奏音乐,巴菲特弹尤克里里琴,而丹利则弹钢琴。高兴时就琴声悠扬,和谐动听;忧恼时就乱弹一气,喧噪刺耳,然后相顾哈哈大笑。这是难得的纯真友情。
有一天,巴菲特跑去告诉自己的朋友丹利一个新想法。
“我用25美元买了一台旧的弹子机,”巴菲特说,“我们可以合伙,你负责修理机器。”
谈到在哪里经营时,巴菲特说:“我们去告诉理发师弗兰克·埃里克,就说我们是韦尔森投币机公司的代表,韦尔森先生让我们向你提个建议。你不会冒任何风险,埃里克先生,我们把这台投币机放在理发店的后面,当你的顾客在等待理发的时候他们可以玩这个,利润我们平分。”
丹利对这一想法非常认同,他跃跃欲试。虽然在此之前,没有人在理发店放置弹子机,但他们还是把这个建议告诉了埃里克先生。
理发师埃里克竟然真的被丹利说动了。于是,两个男孩把弹子机拆卸下来,放进丹利父亲的车里,运到埃里克先生的理发店,再把它装好。
弹子机放置好的第一个晚上,巴菲特和丹利来到理发店后面查看情况。当天,弹子机就取得了不错的收入,埃里克先生也很高兴,弹子机被留下来了。
一周之后,巴菲特把弹子机里的钱全都取出来,分成两堆。“埃里克先生,”他说,“我们就不要那么麻烦你一个和我一个地分了,你拿走你想要的那堆吧!”
在埃里克拿走桌子上靠近自己的那堆钱后,巴菲特数了数另一堆,一共有25美元。这足够再买一台弹子机了。
很快,有七八台来自“韦尔森先生”的弹子机,被摆放到了镇上的理发店里。
此时,巴菲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必须和理发师处好关系。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弹子机价格并不是很高,理发师完全可以自己花25美元去买台弹子机。如果那样,巴菲特就没法再从中受益了。
除了和理发师处好关系外,巴菲特两人还利用各种明示或暗示的方法,让理发师们相信,一个季度得花400美元雇一个人修理弹子机。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两个人决定要迅速扩大营业规模,多买几台机器,多设几个点,并且在内部进行了人员分工。巴菲特管钱,负责筹措资金进货,而且负责记账并打印出每个月的账务情况报告。
而丹利管技术,如果机器出故障了———事实上,这些旧机器经常出故障,理发师们就马上通知丹利,丹利和巴菲特就驾驶着丹利那辆老掉牙的别克车,轰隆隆地开过去,丹利负责修理它们。
大约一个月之内,他们就在3家理发店里设置了弹子机,生意好得不得了。很快,他们又扩大到了7家。在挑选理发店地址时,巴菲特总是坚持选那些较小的,远离主要街道的地方。
“可是如果我们选那些位于热闹街市的大理发店,生意不是会更好吗?”丹利很不理解巴菲特的用意。
“老兄,别太贪了。我听说那些主要街道都是由黑手党或者其他有势力的人控制的,是要交什么‘保护费’的。”巴菲特仔细地讲给朋友听,“如果他们要控制我们的生意,我们两个小孩子哪里斗得过人家。还是老老实实地赚我们的小钱吧!”
在和理发师打交道的过程中,巴菲特和丹利两人都还是孩子,这使得那些理发师们老是想欺负他们。为了应付这个问题,巴菲特也想出了许多点子。
一次,巴菲特和丹利去和一个客户打交道。那位理发师不客气地说:“你们的机器老是出毛病,早就应该换几台新的机器了!”
“没问题,我一定向我们老板反映,争取给你换几台新的机器。”巴菲特随机应变道。
理发师奇怪地问道:“怎么,以前不是说你们就是弹子机的老板吗?你们上面还有老板?”
丹利接着说:“先生,你误会了。我们这么小哪能当老板呢!我们两个只是给老板服务而已,而且我们只是负责这一带的弹子机,我们的老板还有许多弹子机呢!”
理发师惊讶地说:“是吗?你们老板是谁啊?”
巴菲特和丹利故意相互看了一眼,巴菲特说:“对不起先生,我们老板的名字是不能对外说的。他是一位很有地位的先生,这一带的政府和黑手党,都要给他一些面子呢!”
听了巴菲特的话,理发师也不知道巴菲特的话到底是真是假。但心里毕竟还是有所顾忌的,以后对巴菲特两人态度上明显地好起来了。
他们很严肃地走出理发店,坐进汽车,关上车门,巴菲特和丹利突然不约而同地狂笑不止,直至笑痛了肚子。
他们每周都开车巡查一次,将这出戏按不同的方式重演一遍。他们投资的所有理发店店主们最后都相信了他们的话,认定这两个男孩子来头不小。而他们却在事后津津有味地模仿着店主们的言谈举止,觉得异常开心,再也没有人试图欺负他们了。
“丹利,你知道我们这周的收支情况吗?”一天,巴菲特极其忧虑地问朋友。
“怎么了?我们不可能赔钱的!”丹利观察着巴菲特的表情,担心地问。
“不是赔,而是……”巴菲特拿出财务表,突然放声大笑,“大赚特赚,我们一周就赚了几百美元,丹利,我们要发财了!”
“哇,我不是做梦吧,巴菲特,生活真是太美好了!”丹利兴奋得两眼放光。
“我说,兄弟,我们应该给我们的事业起个名字,一个别人问起时叫得出的响亮的名字。”丹利提议道。
“威尔逊!我已经想好了,就叫‘威尔逊角子机公司’。”巴菲特毫不犹豫地回答。两个人都沉浸在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之中。
就这样,巴菲特和丹利两人通过弹子机赚了许多钱。
巴菲特因此而积攒下来一笔小财:5000美元,闪闪发光的一堆钱,给年轻的巴菲特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激发了他走向更加辉煌道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