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的校园生活

充实的校园生活

在爸爸当选为国会议员之后,巴菲特来到华盛顿市,曾经先后就读于迪尔初级中学和威尔逊中学。

巴菲特如饥似渴地读着每一本可以搞到手的商业类书籍,钻研着各种商业报表,同时为他的送报路线和弹子机生意操劳着。家里人和朋友们都看到了他这种不懈的奋斗过程。

关于他是投资股票方面的专家的猜测甚至纷纷流传到了学校,所有老师和学生都知道高年级有个叫巴菲特的“股票专家”。据说是投资方面的天才人物,连老师们都千方百计想从他那里挖出一些关于股票方面的知识。

一天,巴菲特被请到了教师办公室,有许多老师正兴致勃勃地观察、打量着他。“巴菲特,听说你对股票很在行?”一位老师率先发问。

“不,我只是对股票比较感兴趣罢了。”巴菲特已经又恢复到那种又温顺又谦逊的样子。

“那么,最近有没有买进什么股票啊?”另一位老师抛出了最想知道的重点。

“买倒没买什么,不过最近抛出了一手股票。”巴菲特慢吞吞地回答,故意卖了一个关子。

“哦,你抛了什么股票?”一个急不可耐的声音。

“AT&T股票。”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偷偷爬过巴菲特的嘴角。

“什么?!”几位老师同时大叫起来,“AT&T可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股票,是王牌股票,一直在升,从没降过啊!”

“话虽这么说,不过,从目前大盘走势来看……”巴菲特捡起一根粉笔,在黑板上熟练地画出一个图表,开始了他长篇大论的解释。

一群老师像学生一样认真地听着这位学生的理论,时而赞同地点头,时而迷惑地皱眉,待巴菲特志得意满地放下粉笔时,有数位老师已经神情沮丧,恨不得立刻跑到股票交易所抛出AT&T了。

巴菲特一走出办公室,立刻就被在门外等候已久的丹利搂住了脖子:“沃伦,你的口才真厉害,我看老师们都快听傻了,看上去你倒像是他们的老师呢!”

“这算什么,我只是给他们做一下简单的股市分析罢了,反正难得有人听我讲。”

“可是,沃伦,AT&T真的要跌吗?”

“我只是和他们开个玩笑而已。丹利,”巴菲特好笑地看着朋友,“我知道许多老师手里有AT&T股票,他们又都认为我很懂股票,我想如果我做AT&T的话,他们一定会害怕自己的退休金都要泡汤了。”

“沃伦,你胆子太大了!”丹利简直难以置信。

“你放心,股市最近没什么波动,抛出买进不会有什么损失。”巴菲特的神情变得很严肃,“不过,做股票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判断,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人云亦云是不会有大收获的。”

如果巴菲特上常规的三年制高中,他从威尔逊中学毕业的时间就应当是1948年2月。但是,聪明的巴菲特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修完了全部学业,于1947年6月取得毕业文凭,时年16岁。

在威尔逊中学1947届350多名同学中,巴菲特名列第十六。和巴菲特相比,他的好友丹利在学习成绩上则显得优秀一些,他获得了排名第一的成绩。

参加完毕业典礼后,巴菲特和他的好友丹利带着红彤彤的脸颊、笑盈盈的双眼,兴冲冲地一起回到巴菲特家,腋下挟着一年一度的威尔逊年鉴。

这是老传统了,威尔逊中学每年都要对自己的毕业生做一番评述,不仅记录下他们的青春容颜,还要预测他们的事业走向。

家里人早已对两位优秀生等待已久,纷纷围过来表示祝贺。

小妹罗贝塔眼尖,一把抢过哥哥手里的威尔逊年鉴,口中不住嚷嚷:“让我看看上面是怎么写沃伦·巴菲特的!”

她的小手迅速翻动着纸页,很快就在“B”字开头的名字中找到了哥哥,戏剧性地清清嗓子,所有人便都安静下来听她清脆的童音念道:“……有一双明亮的,流露着渴望的眼睛,整齐中分的头发和温顺的笑靥。”

她做了一个鬼脸,巴菲特的脸都涨红了。罗贝塔继续念出职业预测这一栏:“喜欢数学……是一个未来的股票经纪家。”

这回没有任何人表示异议,所有人都深以为是地点头表示赞同。

霍华德将儿子叫到书房,要和他认真谈谈他的大学选择问题。专业没什么问题,关键是读哪所大学。

“沃伦,附近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很有名气,你可以去那儿的财务和商业系念书。”他提出自己的建议。

“可是,爸爸,我去学校念书只会浪费青春。”巴菲特却有自己的主意,“我已经挣了5000多块钱了,分发了将近60万份报纸,开了威尔逊角子机公司,买了一个内布拉斯加农场,还读了不下100本有关商业的书籍,我还需要学什么呢?”

“可是你仍未成年,仍然需要学习。”霍华德耐心地提醒巴菲特,“学校教给你的将是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这和你自学摸索得来的理论是大不相同的。”他慈爱地拍拍儿子的肩,“我还要在华盛顿工作一段时间,我和你母亲都希望你能在离家近一些的大学念书。”

“好吧,爸爸,我听你的安排。”巴菲特妥协了。经过爸爸的一再劝说,本来不愿继续读书的巴菲特接受了爸爸的建议,答应在华盛顿附近找一所大学继续学习。

就这样,巴菲特终于选择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并在当年开始了学习。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习生活使巴菲特感到非常不开心,他认为他就读的沃顿商学院虽然名气很大,但所开课程并不能让他感到满意。

巴菲特曾经对他的朋友说:

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们确实很优秀,教的理论也很完美。但是在如何赚取利润的细节上,总是极度无知。

而我最希望学的就是如何能够赚取到更多的利润。因此,我感觉到很失望。

也许正是因为对学校生活的失望,假期一到,巴菲特就急忙赶回了家里。一回到家,巴菲特就急忙找比他大一岁,并同自己一起做过生意的同学丹利。

一见到巴菲特,丹利就高兴地说:“嘿!沃伦,你来得正好。我正有一件事要告诉你,我们这个假期又有事情可以做了。”

“真的,什么事?”憋闷了一个学期的巴菲特兴奋地望着丹利急切地问。

丹利说:“我在巴尔的摩南郊发现一辆劳斯莱斯轿车,只要几百美元就能搞到手。我们一起去把它搞回来吧!”

“那可是个贵族车啊!行,我们一块儿去把车子搞回来,可以搞出租。”巴菲特回答道。

当时,巴菲特和丹利驾驶着一辆,也是他们唯一那辆1938年产的别克轿车,前往巴尔的摩了。

后来丹利成为蒙桑托公司的技术董事,尽管现在他已然退休在家,但是当他回想起和巴菲特在1947年从巴尔的摩购买轿车的情形时,仍记忆犹新。

丹利说:“这辆车是在巴尔的摩南郊一个废品收购站发现的,这辆车是作为废铜烂铁出售的,作为交通工具已经没有什么价值,它被称作女士购物车,前面有一个供司机使用的单人折叠座椅,后面有一个双人座椅。”

虽然车很破,但这并没有动摇丹利和巴菲特两人的购车兴趣。经过一场激烈的讨价还价,巴菲特两人终于以35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辆1928年产的劳斯莱斯轿车。

开着这辆劳斯莱斯回去,巴菲特两人都非常兴奋。然而,麻烦还是有的。因为这辆劳斯莱斯车的燃油系统有故障,他们必须每隔六七千米路程就得加一次油,而他们回家的路途是40千米,因此这是一个相当烦人的路程。

除此之外,这辆车运行正常,只不过车速不快罢了。一路上,基本上是丹利驾驶这辆劳斯莱斯车,巴菲特则坐在“女士”座位上,而当时正同丹利谈恋爱的同班同学诺玛则驾驶着别克轿车尾随其后。

眼看就要到家了,巴菲特他们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当他们到达华盛顿时,由于没有汽车牌照而被警察拦住。

面对可能会被处罚的命运,巴菲特又施展起了他卓越的口才:“警官先生,先别忙开罚单,我们正打算把这辆车开回去好好修理一下呢!等修好以后,我们一定办牌照。”

警察自然不会这么轻易答应巴菲特的要求,但巴菲特并不放弃,他又对警察诉说他们是如何卖报才赚了一点钱,买了这辆破车,并从老远的巴尔的摩一路辛苦地开过来的。

就这样,在巴菲特的一再诉苦下,警察终于给这辆没有牌照的汽车放了行。

汽车开到家后,他们把车放在了巴菲特家的车库里。紧接着,巴菲特和丹利一起开始修理起了这辆非常破的劳斯莱斯。

经商在行,修理汽车巴菲特可就不行了。他们各有所长,丹利是技术能手,而巴菲特是财务行家。

后来丹利曾经回忆说:

修车时,我们把这辆车放在巴菲特家车库。我愿意打理它,有些人说我们共同打理它,其实,巴菲特不善于拧螺丝帽,也不会做任何技术性工作。他只是站在一边,读商业方面的书给我听。

就这样,花了近一个夏天的时间,这辆破烂不堪的劳斯莱斯终于被修好了。

修好以后,如何利用这辆车那就要看巴菲特的了。经过两人的短暂商量后,两人决定采取巴菲特的措施,对外出租,租金为一天35美元。

通过弹子机和出租劳斯莱斯,巴菲特的经商才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丹利后来就曾说:“当时,我就知道他准是一个赢家,但我没想到他会这么成功。”

从1947年开始,巴菲特一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学习。尽管沃顿商学院是全美范围内供本科生就读的最有地位的商学院,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建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并曾经留下“时间就是金钱”、“借钱味难尝,使人心悲伤”等影响全世界的名言。

然而,巴菲特似乎并不喜欢这里。这个地方到处都是一些富家子弟。有时还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成群结队地走过学校的绿地,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的中心生活区,简直成了这帮老兵的天下。

很明显,学校的这种环境使巴菲特感到有些不满意。同时,家庭的变化也促使巴菲特作出一些选择。

1948年,巴菲特的爸爸在竞选中失败了,接着全家人又都回到了奥马哈。这样只有巴菲特一人孤零零地留在东部了。

更为重要的是,在宾夕法尼亚,巴菲特没有送报业务,没有弹子机,也没有其他好的生意可以做,这使巴菲特非常的无聊。

虽然很无聊,可是他在这儿也有过快乐的时光。他在这里一共待了两年,最大的收获不在学业上,而是结交了一批朋友,为自己未来的投资者联盟播下了种子。

一推开房门,巴菲特就被一双手热情地握住了,“我是查尔斯·彼得森,你肯定是沃伦·巴菲特了。”那人先作了自我介绍。

“啊,对!”巴菲特从说话人的口音中听出了熟悉的味道,“奥马哈人?”

“是呀,奥马哈人!”于是两个老乡立刻又来了一次热情洋溢的拥抱。

他的另一个室友可远没有这么热情,只淡淡地点点头,简单地说了名字:“哈里·贝雅。”他是个黑发黑眸的墨西哥人。

三个人一起开始了新生活,共同上课,共同吃饭,彼此之间说话都很直率。

一天,他们在学生食堂用餐,巴菲特说贝雅入学虽短,但已经是校园里最严肃的学生了:“别人问我的室友怎么样,我常常自豪地告诉他们:我和一位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住在一块儿。”

“我才真正的骄傲呢,工业课考试唯一得到‘A’的两个家伙居然都是我寝室的。”查尔斯是个很好相处的人,最大的优点是绝不嫉妒。

“可我花的工夫要比沃伦多得多!”贝雅皱着眉头,口气很是不满,“这家伙太聪明了,轻而易举就能取得高分。”

“怎么,不服吗?”巴菲特装出一副挑衅的样子。

“不,恰恰相反,我很喜欢你,沃伦。”贝雅说起话总是一板一眼,绝不开玩笑,“你正是我理想中的那类美国人———诚实,平易近人,绝不摆架子的中西部佬。”

尽管有亲朋好友,但巴菲特仍然对宾州大学很不满意。他认为沃顿商学院虽然名气很大,但课程设置却并不出色,有些“盛名之下名实难副”的感觉。

放假一回家,他就直截了当地对父亲说:“爸爸,我不想再念了。”

“为什么?你的成绩不是很好吗?”霍华德不明白儿子又怎么了。

“可是我不喜欢那种模模糊糊走极端的方式。”

“什么方式?沃顿的教授都是很出名的。”

“是,教授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完美的理论,但在如何赚取利润的实践细节上却都极度无知。我所渴求的却正是后者。”巴菲特已经想得很清楚。

“读书就像你做股票一样,一旦开始,就应该坚持下去。也许因为你刚刚读大一,课程深度还不够,所以才不能满足你。”霍华德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无论如何,我都希望你再坚持一年。好吗,沃伦?”

念大二时,他转宿舍,住进了阿尔法·西格玛大厦。那里的学生在就餐时都打领带穿夹克,旁边还有侍者服务。巴菲特不愿去上课,每天吃完午饭,就一屁股坐进窗旁雕花的桥牌座椅里,和大家一起打纸牌或桥牌,但门门考试却仍能拿到高分数。

有意思的是,巴菲特作为球迷的典范,居然被印在了一份学生杂志《宾大画报》的封面上。他叼着雪茄,戴着圆顶礼帽,穿着熊皮外套,手拿着白兰地酒瓶向身边的女友递去,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图片的背景是一幅用蒙太奇手法拍摄下来的宾州大学行进车队,和一个戴皮头盔的带球者的形象。

所有认识巴菲特的人看到这幅照片都会忍不住惊呼:“这是沃伦吗?开玩笑!”

事实上,这个封面也的确是个玩笑。巴菲特的朋友查坦克·奥兰斯是杂志编辑之一,封面是他的杰作。

巴菲特可能像任何人,就是不可能像封面上的那个男孩。他从不喝酒,在女孩子面前会觉得不自在,而且也不是一个善于社交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受政府资助上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退伍士兵。在这些年长的学生中间,18岁的巴菲特看上去就像一个来参观的小家伙。

一次在课堂上,研究生院的一个讲座人重述课文中的一个答案时,发现巴菲特正笑容满面地看着自己,他禁不住问了一句:“沃伦·巴菲特,你笑什么,难道我讲错了吗?”

“啊,不,先生,您背得相当正确,”巴菲特很客气地回答,“只是忘了一个句号而已。”

整个课堂立刻哄堂大笑。讲演人气得满脸怒容,低声喝道:“你以为你是谁!”

巴菲特只是耸耸肩不作答,而他的同学却拉长声答道:“他是沃伦·巴菲特,先生,您最好不要质疑他的记忆力。”巴菲特在这种场合下绝非哗众取宠,他只是很厌烦那种刻板、教条的教学方式罢了。

事实上,他在费城的股票交易所里耗去了大量的时间。他跟踪各种股票的行情,研究图表,也探听内部消息,但却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投资体系。

宾州大学也许是一所让人喝彩的好学校,但它并不能给予巴菲特以他所渴望的智慧上的满足。

1949年,巴菲特终于选择离开了赫赫有名的沃顿商学院,来到奥马哈所在的内布拉斯加州,并转学到了内布拉斯加大学,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自从巴菲特回到内布拉斯加以后,他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学生。实际上,巴菲特来到这里的目的,主要还是在发展他自己的事业。

当然,巴菲特毕竟是个学生,为了不让学习成绩不会变得太差,他还为自己计划了一项艰苦的任务,那就是要在1949年秋季上5门课,1950年春季上6门课。

巴菲特所选择的这些课,其中多数是商学和经济学的课。

学习之外,巴菲特又把他的精力放在了他的经商上。这一次,他又重新操起了他的旧业,即卖报。不过,这一次的卖报和以往已经大不相同,因为巴菲特不用再自己去送报了,而是成为了一群报童的头头了。

巴菲特的这份工作是这样的,当时,林肯杂志社要找一个人来监督下面几个乡村报童的工作。在招聘时,具有多年送报经验,又具有非凡口才的巴菲特,成功地打动了面试官,拿下了这份工作。

正式上岗后,巴菲特开着一辆1941年产的福特车,在西南部奔波,为林肯杂志社监督6个乡村的报童。

这项工作的报酬是每小时75美分,报酬虽然不是很多,但巴菲特感觉很开心,因为自己一下子管理起50多个孩子,这让他感到很有成就感。

起初,杂志社的负责人马克·西克雷斯特非常担心一个10多岁的学生能否胜任此项工作。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马克·西克雷斯特放心了,巴菲特把那些报童“管理得妥妥帖帖”。

当然,巴菲特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也花费了很大精力。为此,他每周去学校取回家庭作业,然后闪电般地做完。然后就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繁忙的工作中去了。

对于巴菲特而言,这可是分量很重的工作,后来他还曾回忆道:

假使你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在苏厄德或波尼城或威平沃特有一条路线,你得找一个小孩来做每天发15份报纸的工作或是类似的事情,你还得在下午晚些时候或晚上早些时候找到他,这确实是一种劳动。

巴菲特的工作不仅让老板满意,也得到了50多个报童的认同,他们亲切地称10多岁的巴菲特为“巴菲特先生”。这令巴菲特非常开心,他第一次感觉到了经过自己的劳动而获得人们尊敬的满足感。

每看到巴菲特匆匆忙忙,只关心经商,对做礼拜等活动不够认真的样子,伍德就会忍不住地说:“沃伦,你已经把《圣经》读了三四遍,却依旧对此知之甚少,真让人不可理解!”

看到虔诚的姐夫紧紧皱起的眉头,巴菲特强忍住笑说:“我比较关注今生,而对来世的一些东西,现在还没有多少精力来考虑。”

听到这样的话,虔诚的伍德只好摇摇头,不再说什么了。

巴菲特确实事务繁忙,他下午较晚的时候才能从那份报纸工作中解放出来。回到家后,读读《华尔街日报》,然后和伍德一起走进一个油腻的小饭馆里吃点土豆泥、牛肉、肉卤之类的晚餐。

除了闲聊,巴菲特也没有忘记学习。他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学业。同时他又一边干着实际是全职的工作,一边依旧打着桥牌。

到了那年冬天的时候,巴菲特又重新操作起了他的高尔夫球生意。做高尔夫球生意对巴菲特来说,可不是第一次了。原来,巴菲特八九岁时,曾经到奥马哈乡村俱乐部,给那些打球的有钱人当球童。

奥马哈的夏天是非常热的,简直能把人烤焦了。但家境富裕并不缺钱花的巴菲特,照样天天来,就为了干一天挣大约3美元。

那时的巴菲特又瘦又小,结果那些客人都不好意思让他背球包,宁愿自己背包,照样给他小费。这样一来,巴菲特的球童工作就更好做了。

就在当球童时,巴菲特注意到,经常有人用力过度,或者方向失误,就把球打飞到球场外面了。球飞得太远,没法捡,也没人捡。此时,具有极强经商意识的巴菲特,脑子一转,想出了一条发财之路。

说干就干。巴菲特立刻动员了半条街上的小孩子,去捡别人打飞的高尔夫球。人多力量大。过不了多久,巴菲特的卧室里就堆满了好几筐高尔夫球。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把球捡回来就算完事,而巴菲特并没有这样做。他做事非常仔细,按照不同的品牌和不同的价格,把这些球放得整整齐齐。

这时一些小伙伴劝巴菲特说:“我们把球卖给巷子口的那家体育用品店吧!”

还有人建议说:“不如直接卖给高尔夫球俱乐部吧!咱们这球虽然不是新的,但和新的也没啥区别嘛!”

然而,巴菲特一一否决了他们的提议,因为他另有打算。巴菲特向大家提出了他的主意:“这些球当然要卖,但不是卖给体育用品店,也不是卖给俱乐部,而是直接卖给那些打球的人。”

说完主意后,巴菲特给每个小孩一包12个高尔夫球,让他们去到球场卖。因为这些球和新的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价格比新球便宜多了,所以非常好卖。

那些小孩卖完一包,就赶紧回来找巴菲特,但得先给巴菲特交提成,才能再拿一包球去卖。很明显,在这个交易中,巴菲特是小老板,这些小孩是跑腿的销售员。

后来,巴菲特又想了一招,他要把高尔夫球生意做得更大,他在高尔夫球场旁边建了一个简易棚子,挂上招牌:高尔夫租球店。

很明显,这一次巴菲特不卖球了,改成了租赁。对于打球的人来说,租球更便宜,租球的人比打球的人更多了,巴菲特的生意也就更好了。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情况:要是哪位先生把球打飞了,也就相对于向巴菲特交一次罚款。而巴菲特则让小伙伴们把球再捡回来,还给那些交过“罚单”的人。

当然,也许是巴菲特的生意实在太火了,火得那些大人开的专业租售店也眼红。

有一天,一个附近的体育用品店老板就向警察举报了巴菲特。警察来到后,就毫不客气地把巴菲特和那群专门捡球的小孩子们赶走了。

没办法,那时的巴菲特属于无证营业,只好撤了。

这一次,20岁的巴菲特再做高尔夫球生意,规模比以前大多了。这次是做一项严肃体面的事业,成立了“巴菲特高尔夫球公司”,并任命奥兰斯为他在费城的代理人。

至1950年1月时,巴菲特恳请他的朋友奥兰斯着手开始做生意:我认为回到那儿的男孩还不太常打高尔夫球,因此我保证3月1日,你可以开始销售你认准的那种高尔夫球。不要犹豫,该下订单了。

当巴菲特的代理人奥兰斯对那些二手高尔夫球的质量提出质疑时,巴菲特许诺对任何残次品负责赔偿损失,而且向奥兰斯保证他的高尔夫球质量绝对可靠。但是,他附加了一句:“不要把它们放进任何太热的地方。”

奥兰斯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到三、四月份,巴菲特就给奥兰斯发了一批货,并以轻松却是中肯的口气提醒他的好友:“巴菲特高尔夫球公司并不是一个慈善企业。

“我想这时候你一定沉浸于出售这些漂亮玩意所获得的大笔利润带来的享受之中。这些东西我都错误地寄给了你父亲的合伙人。但是,别忘了只有当你结清一张价值6594美元的支票后,我们才能共享费城的兴盛。”

至7月为止,他们卖了220打高尔夫球,从中赚了1200美元。把所有的业绩加起来,巴菲特的积蓄已经达到98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