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名师教诲
得到名师教诲
虽然被哈佛拒绝了,但能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巴菲特显得更兴奋,因为他知道哥伦比亚有他向往已久的老师。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格雷厄姆,他是著名的股票专家,被业内人士誉为“投资价值理论之父”。
格雷厄姆是犹太人的后裔,他的家庭是18世纪末到美国的移民。最初,格雷厄姆在华尔街从最底层的工作起步,那个年代没什么证券分析家,只有统计员,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投资学理论家。
格雷厄姆的《有价证券分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其实是对1929年资本主义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凭借此书格雷厄姆在有价证券这一行创立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理论,成为了华尔街的《圣经》。
在入学前,对股票非常着迷的巴菲特就曾经阅读过格雷厄姆的著作,那就是格雷厄姆的代表作品《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的目的是以适当的形式给外行提供投资策略的指导。
书中的理论不鼓励投资者短期的投机行为,而更注重企业内在价值的发现,并强调“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
这本书正好于1949年出版,被誉为是投资界的金科玉律,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著作!是每一位华尔街人士的圣经!
1950年,19岁的巴菲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拜师于他向往已久的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开始系统地学起了投资理论。
巴菲特是那种认准了目标,就全力以赴的人。自从他能够在格雷厄姆的指导下学习后,他就一心一意地想着能从才华横溢的老师那里学到东西。
1950年学期班上,格雷厄姆有20个研究生,多数人年龄较大,有些人还在华尔街工作过,巴菲特在其中显得年轻幼稚,毫不起眼。
当时,巴菲特是格雷厄姆众多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当然也可能是知识最丰富的一个。
在日常的听课中,巴菲特听课非常认真,也非常积极。当格雷厄姆发问的时候,巴菲特必然是第一个举手,并立刻开始发言。
不要以为做大师的学生是件容易并荣耀的事,几乎所有的大师都有着各自的怪癖或者说特点,格雷厄姆也不例外,他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对于门下弟子们的刻意刁难,尤其是那些勇于提问的学生。
当然,这应该算是他的教学特色,往往他在拆招解答的过程中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的修道心得,很显然并非所有人都适应大师的这一习惯。要想向大师提问务必要打起12分的精神,做好一切被反问甚至被刁难的准备。
第一堂课,格雷厄姆就创造了一种很戏剧性的氛围。他拿出A、B两张对比鲜明的资产负债表,淡淡地说:“大家先做一下分析。”
学生们知道老师在测试自己,不敢怠慢,很快得出了合乎逻辑的分析结果,肯定了业绩出色的A表,否定了B表。
“分析得很好。不过,”格雷厄姆摘掉盖在表头上的字条,“这两张都是波音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只不过分别是在飞机制造史上的高潮和低谷的不同时刻罢了。”
他扫视了一下满面通红的众弟子们,微微一笑:“股市也常常是这样变幻莫测的,而股票投机主要就是A试图判断B、C、D会怎么想,而B、C、D反过来也作同样的判断。”
他拿出使自己成名的《有价证券分析》一书接着说:“我主张投资者们的注意力不要只放在股票交易所的行情机上,而要放在出售股票的企业身上。通过分析盈利情况、资产情况、未来前景等诸多因素,投资者可以对公司独立于其市场价格之外的‘内在价值’形成一个清楚的概念。”
“那么,教授,投资的秘诀就是在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时投资了?”学生中一个瘦瘦的年轻小伙子突然发问道。
“正确。而且要相信市场趋势会回升。”格雷厄姆赞赏地看了一眼这个学生,补充道。
“一个人并不需要精确地衡量出股票价值,股票经纪人所需要的能力应该是什么呢?”格雷厄姆抛出了一个问题。
别的学生刚刚皱起眉头考虑,曾经发问的小伙子已经眉开眼笑地做出了答案:“他所需要的是有能力挑选出那些偶尔出现的,运作价格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公司。”
“回答得很好。”格雷厄姆点点头,“顺便问一下,你叫什么名字?”
“沃伦·巴菲特。”
这第一堂课给两个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格雷厄姆记住了这个脱颖而出的小伙子,发现了一个反应无比快捷、灵敏的爱徒;而巴菲特更是认定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位名师、一位偶像。
巴菲特的一个名叫杰克·亚历山大的同学后来曾经说,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互动,使班上的其他人都变成了“二重奏”的听众。从亚历山大的这句评语中,人们不难看到年轻贪玩的巴菲特学习起来,也是非常疯狂的。
杰克·亚历山大还曾说道:“沃伦是个非常专心致志的人,他可以专注得像一只聚光灯,几乎是一天24小时,一周7天,我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睡觉。”
确实如亚历山大所言,敬仰格雷厄姆的巴菲特,对格雷厄姆课堂讲的所有知识,都非常认真地进行消化。他给自己定的要求是能够引述格雷厄姆的投资案例,也能提出自己的投资案例。
为了实现自己定的目标,巴菲特经常去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看以前的老报纸,一读就是连续好几个小时。有时,巴菲特还会利用各种机会,和格雷厄姆对一些复杂的投资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
在20世纪50年代,如果谁能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谁就能置身于一种特殊的地位。格雷厄姆的讲座谈的都是真实的股票,他的知识运用绝不仅仅局限在理论上,学生可以运用他的观点直接获取丰厚的利润。
巴菲特很快就和一帮坚决拥护格雷厄姆的人物走到了一起,他们都对老师热情崇拜,将老师那“用0.5美元来买价值1美元证券”的策略奉为天条。沃伦·巴菲特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他机智聪明,讨人喜欢,而且最得老师理论的精髓。他们经常聚在一处,热烈地讨论股票。
“我在34美元的价位买进了扬斯敦希替公司的股票,然后在75美元至80美元之间卖出。今天早上,教授说通用和简易洗衣机公司的股票便宜,我便又买进了不少,估计还能赚他一笔。”这是马歇尔·温伯格在宣扬他听老师课后获取的利润。
“是呀,光学这门课就足以支付我们取得学位的费用了。”另一个学生开玩笑地附和说。
“老师如果提出什么股票,你根本不用去交易所查证,只要问问沃伦就可以了,这家伙几乎知道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任何一份资产负债表。”
“我怎么能和老师相比呢?”巴菲特则表现得极其谦逊,“是老师教会我阅读财务报表的每个细节,如何去发现其中的舞弊行为;教会我怎样从一家公司的公开信息中客观评判它的证券价值;教给我用各种手段去探索市场中形形色色的可能性!”他很少用这样充满感情色彩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巴菲特是如此渴望能步格雷厄姆的后尘,以至于他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格雷厄姆投资公司持有的股票上都进行了投资。他还在《名人辞典》上查到了他的教授,发现格雷厄姆是政府保险公司GEICO的主席。
GEICO的总部设在华盛顿,刚好巴菲特的父亲在1950年又重新当选为国会议员。于是,1951年夏天,当巴菲特在哥伦比亚读第二学期时,他回到了华盛顿,决定去拜访一次GEICO,任何关于格雷厄姆在GEICO当主席的事他都想知道。
学习之余,巴菲特还去收集信息资料,剔除其他人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偏见。他花很多时间阅读穆迪和标准普尔的手册,寻找和分析各种股票信息。
不过,听格雷厄姆每周的研究班课是巴菲特最期盼的事,超过他所做的其他一切事情。每一次在研究班课前,他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上,他又会认真听讲,踊跃发言。
通过学习,巴菲特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投资的理论和一些原则:
一是做一名真正的投资者。格雷厄姆认为,虽然投机行为在证券市场上有它一定的定位,但由于投机者仅仅为了寻求利润而不注重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分析,往往容易受到“市场先生”的左右,陷入盲目投资的误区,股市一旦发生大的波动,常常使他们陷于血本无归的境地。
而谨慎的投资者只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作出投资决策,所冒风险要少得多,而且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二是注意规避风险。一般人认为在股市中利润与风险始终是成正比的,而在格雷厄姆看来,这是一种误解。
格雷厄姆认为,通过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而获得利润,甚至是无风险而获利,这在实质上是高利润,在低风险的策略下获取高利润也并非没有可能;高风险与高利润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往往是投资者冒了很大的风险,而收获的却只是风险本身,即惨遭亏损,甚至血本无归。
投资者不能靠莽撞投资,而应学会理智投资,时刻注意对投资风险的规避。
三是以怀疑的态度去了解企业。一家公司的股价在其未来业绩的带动下不断向上攀升,投资者切忌盲目追涨,而应以怀疑的态度去了解这家公司的真实状况。
因为即使是采取最严格的会计准则,近期内的盈余也可能是会计师所伪造的。而且公司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对公司核算出来的业绩也会造成很大差异。
投资者应注意仔细分析这些新产生的业绩增长是真正意义上的增长,还是由于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带来的,特别是对会计报告的附加内容更要多加留意。
任何不正确的预期都会歪曲企业的面貌,投资者必须尽可能准确地做出评估,并且密切注意其后续发展。
四是当怀疑产生时,想想品质方面的问题。如果一家公司营运不错,负债率低,资本收益率高,而且股利已连续发放了一些年,那么,这家公司应该是投资者理想的投资对象。
只要投资者以合理的价格购买该类公司股票,投资者就不会犯错。格雷厄姆同时提醒投资者,不要因所持有的股票暂时表现不佳就急于抛弃它,而应对其保持足够的耐心,以及足够的理性与冷静,最终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此外,巴菲特还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规划良好的投资组合、关注公司的股利政策等正确投资的重要性,对股市风险的评估以及从专业角度的预期。有了这些扎实的理论基础,巴菲特对股票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据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务长博顿回忆说:
巴菲特的数学超乎常人,而对于经济价值的了解能力堪称他的天赋。
作为授业恩师格雷厄姆对他的天分和才能深表满意,可以说在这位大师级人物的眼中,巴菲特是他最得意的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