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的选择
毕业后的选择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了。因为他的勤奋努力和出色表现,学成毕业的时候,巴菲特获得了最高成绩A。
据说,巴菲特的这个成绩,是格雷厄姆执教22年来,唯一一次给出的A。从这一破例的高分中,人们不难看出,巴菲特获得了这位投资理论之父的认同。
毕业之后去哪里发展,又成为了一个摆在巴菲特面前的难题。其实,早在毕业临近之时,研究院里的其他同学就都忙着找寻自己的工作了。
当时的美国,正处在艾森豪威尔领导的战后及大萧条后期,安稳的工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一向充满自信、喜欢挑战的巴菲特,并没有把安稳当作择业的重要因素,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赚到大钱,所以他一定要争取找到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
此时,对老师格雷厄姆一直还充满敬仰的巴菲特,决定选择进入格雷厄姆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由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杰罗姆·纽曼,在1926年合伙投资组建,新的投资公司名称为两人名字的组合。
在公司的运营中,格雷厄姆负责最核心的分析和投资策略,纽曼负责处理与投资有关的各种具体事务。新公司从一开始就表现得极为强劲,因为格雷厄姆既有基本理性分析的沉稳性,又有股市猎手超常的洞察力和嗅觉,他的操作使新基金成绩斐然。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在格雷厄姆正确的投资策略下,其投资报酬率每年都维持在30%以上,远远高于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的上涨速度。但格雷厄姆的骄人业绩既非来自恶意的炒作,又非来自幕后的操纵,而完全是靠他的知识和智慧。他已将证券投资从原始交易,提升到一个依靠理性和技术分析确定投资方向并进而获利的新层面上。
格雷厄姆选择在自己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开设“高级证券分析”讲座。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讲座使许多人受益良多,他在投资理论方面的真知灼见获得热烈的反响,他的影响也从此开始走出华尔街,向社会上扩散。
格雷厄姆在开设讲座期间,其证券业务更加红火,格雷厄姆—纽曼基金以及由他掌控的私人投资更是财源滚滚。这些都使格雷厄姆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
在192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中,格雷厄姆凭着对客户的忠诚、坚韧的勇气和对操作方法的不断修正,至1932年年底终于开始起死回生。
在以后的每笔投资中,格雷厄姆总是尽可能追求最高的投资报酬率,同时保持最大的安全边际。正是因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有格雷厄姆这位老师兼理论大师的掌旗,所以巴菲特非常希望能够进入这家公司。
一天,巴菲特终于走进了格雷厄姆的办公室,提出了进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要求。
然而,令巴菲特失望的是格雷厄姆拒绝了巴菲特的要求。
生性执着的巴菲特是不会轻易认输的,接着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要求:“先生,我愿意无偿地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打工,这样总可以吧?”
“这样也不可以。”格雷厄姆摇着头说道。
巴菲特失望了,心里暗想:自己难道不是老师最好的学生吗?老师难道看不起我吗?
看到沮丧失望的巴菲特,格雷厄姆无奈地说:“近来的金融界行情不太好,我们犹太人又遭受到了排挤。作为一个犹太人,我要尽力为我们的犹太同胞多提供一些就业机会。”
看了看巴菲特,格雷厄姆又补充道:“沃伦,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如果让你无偿服务,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当然,你也完全没有必要选择无偿服务,外面的机会是很多的。如果你愿意,也许我可以推荐你到我华尔街朋友的公司里工作。”
“我不想为我不认识的人工作。我宁可回奥马哈,去我父亲的巴菲特—福尔克公司交易部,毕竟那是个我熟悉的环境。”巴菲特表现得很倔强。
“哦,是去巴菲特父子公司工作吗?”老格雷厄姆打趣地问。
“不,”巴菲特俏皮地说,“是巴菲特及父亲公司。”
看到老师心意已决,巴菲特也只好放弃了。但当知道老师并不是因为嫌他能力差而拒绝他时,巴菲特的心里又有了一丝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