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坚持自我

敢于坚持自我

巴菲特结婚了,但他有限的资金都被他投到自己的事业上去了,自己和苏珊一起却只能暂时过一种较为节俭的生活。这种生活使巴菲特感到非常内疚,他那种原本就很强烈的赚钱欲望变得更加强烈了。

此时,巴菲特把眼光盯向了一个简称GEICO的保险公司。

GEICO于1936年在得克萨斯州的福特沃斯成立,创建者是50岁的会计利奥·古德温和他的妻子利安·古德温以及他们的出资人。他们相信通过削减大部分销售成本、降低认购风险可以使汽车保险卖得更便宜。

起初,利奥和利安一年365天每天工作12小时,合起来却只有每月250美元的工资。晚上,他们在饭桌上制订投保人名单;周末,利奥开车到军事基地给年轻政府职员送低价保单,因此避免了代理商和代理费用。

利安通常把保单邮给政府职员以降低风险,因为他们要求赔偿的次数要比社会平均水平少。由于华盛顿特区的政府职员比任何地方都多,公司于1937年移到了这里。在利奥夫妇的努力工作下,公司在早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由于股权原因,GEICO最终没有改变被卖的命运。经过多轮协商,GEICO最终花落格雷厄姆—纽曼公司。

1951年,正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巴菲特,发现自己崇拜的导师格雷厄姆是GEICO的董事长。于是,他就开始下功夫研究起GEICO的情况。

巴菲特后来也曾回忆说:“我阅读了许多保险公司的资料。我在图书馆待到最晚时间才离开。”

那年1月的某个星期六,巴菲特乘火车前往华盛顿到GEICO总部拜访,巧遇正在加班的董事长助理戴维森,长谈了4个小时。

巴菲特对GEICO可谓一见钟情,他曾多次坦承:“从来没有一只股票像GEICO这样让我心潮澎湃。”

GEICO最吸引巴菲特的是,公司重点拓展政府雇员和军人等稳健保守、事故率很低的驾车人士,采用直接邮寄保单的直销方式,相对于保险行业主要通过保险代理人销售的传统方式而言,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巴菲特还认为:“GEICO能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于该公司能够将营运成本降到最低的水平,这使它与其他所有汽车保险公司相比鹤立鸡群。”

尽管巴菲特对GEICO非常看好,但他对是否投资GEICO仍然心存疑虑。因为他找了几个保险业专家咨询过,他们都说GEICO的股价被高估了。

想到自己分析的结论是GEICO\有利可图,而那些资深的专家却又反对对GEICO进行投资,究竟该信谁的呢?年轻的巴菲特一时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天,巴菲特把自己的苦恼,向具有多年炒股经验的爸爸霍华德做了倾诉。

霍华德看着愁眉紧锁的巴菲特,疼爱地说:“沃伦,我现在还不是十分了解GEICO的情况,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做任何事都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相信自己。而相信自己的性格,比做成一笔成功的生意要重要得多。”

年轻的巴菲特对于知识永远是谦卑的,他会放下姿态求教。从早期阅读的一些股票投资书籍中,他积累了属于自己的原始经验,学会了许多要领,比如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告诉其他投资人你当时正在干的事,如此种种。

“相信自己”这个观念在巴菲特脑海中划过,巴菲特主意打定了:对,我应该克服对自己的怀疑,更不应该迷信于那些所谓的资深人士,我要保持我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我才能成功!

1965年他在写给巴菲特合伙企业成员的信中表示:

大人物、能言善道的人,或者大多数人同意我们的看法,并不会让我们觉得更舒服。如果他们不同意,我们也不会因此觉得不舒服,民意调查不能取代我们的思考。

这就是此后一直跟随巴菲特的一个招牌观念,即无论别人同意不同意你的看法,都不能判定你的对错。下定决心后,巴菲特先后4次总计投资10282美元大量买入GEICO股票。

由于巴菲特的坚持取得了成效,到当年年底巴菲特所拥有的GEICO股票市值就增长至13125美元。这个回报率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是非常高的。

通过这件事,年轻的巴菲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敢于坚持自我的重要性。从此,他把“坚持自我”作为一个人生信条,一直认真地坚持了下去。

年轻的巴菲特总是对他的恩师格雷厄姆充满敬仰之情,并希望随时能和这位理论大师合作。

在奥马哈的那段岁月里,巴菲特曾经尝试过做多种事情。他甚至还在奥马哈大学教授《投资学原理》这门课程。

当年轻的巴菲特把他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投资学知识,在学员们面前讲授时,那实用的投资理论再加上巴菲特雄辩的口才,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赞同。

然而,学员们的赞同并不能使巴菲特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因为巴菲特的目标是挣大钱。而此时,巴菲特更希望能加入恩师格雷厄姆的阵营,在恩师的提携下前进。

为此,在奥马哈期间,巴菲特一边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也不忘一边为格雷厄姆做一些研究项目。比如通过自己的研究,向恩师建议购买一些股票等。

巴菲特的才华终于得到了恩师的赏识。一天,巴菲特和恩师格雷厄姆商谈完自己的计划后,格雷厄姆终于向巴菲特发出了邀请。

格雷厄姆试探性地问:“沃伦,最近在奥马哈做得怎么样?”

“不太好。”巴菲特情绪略显低落地回答。

格雷厄姆停顿了一下,谨慎地说:“嘿!沃伦,振作一些,在我的诸多学生中,我认为你是最出色的。如果你还有兴趣,你可以考虑到我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来发展。”

“真的,太好了,我非常愿意去!”巴菲特兴奋地说。

晚上,巴菲特回到家里,倚在厨房门口,看着心爱的妻子拖着笨重的身子在忙碌,苏珊怀孕了。她扬起眉毛等着若有所思的丈夫开口。

“苏珊,我每天都像孩子看漫画一样研究着厚厚的穆迪手册,寻找那些便宜而又无人问津的所谓‘雪茄烟蒂’,发现自己是唯一懂得它们价值的人,却苦于手中根本没有资金买进。”

苏珊停下手中的活,静听巴菲特的表白。

“我向顾客们推荐,他们却认为我没有经验,往往要到自己的经纪人那里检验一番才从我手里买,我选错了职业,我不适合于做经销商,我应该成为格雷厄姆那样的人。”

“沃伦,你有什么事要说吗?”苏珊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了。

“格雷厄姆给我来了电话,种族障碍已经不存在了,他愿意为我提供一份工作。可是你现在的情况……”巴菲特吞吞吐吐地说。

“你不是已经接受了吗?”苏珊转身走向卧室,“我这就去收拾行李。”

就这样,巴菲特带着已经怀孕的苏珊,匆匆踏上了飞往纽约的飞机,格雷厄姆给出的工资是年薪12000美元。

1954年,巴菲特进入了恩师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坐落在第42大街上,它在一个玻璃灯泡下设有一个股价行情屏幕,不停地发出“嘀嗒”声。这家公司实际上是一支共同基金,它根据一些选择的技巧来买进股票。

作为6名职员中的一个,巴菲特为每天都和其他人一起花许多时间,在标准普尔股票指南上寻找那些以低于其资本1/3价格交易的股票,将它交给格雷厄姆或其合伙人纽曼,以判断决定是否该买进获利。

和巴菲特后来的事业相比,格雷厄姆—纽曼无疑属于一家规模很小的公司,其营运资本只有600万美元。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小公司,却为金融股市领域培养了几位响当当的人物。除了巴菲特之外,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还曾雇用施洛斯与耐普,他们后来均成为有名的价值投资人。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坐落在纽约第42大街的查尼大楼。入职后,他和施洛斯共用一间办公室。

此时的巴菲特是一个自以为是、趾高气扬的年轻小伙子,他总是一个人忙得不得了,精力充沛。和以前一样,他总是雄心勃勃地想赚大钱。更为重要的是,巴菲特对企业的运作有着高人一等的理解。

当巴菲特进入公司后,给人的印象就是充满自信。他的一个同事后来回忆说:“他从最开始起就非常自信。我以为他的父亲一定答应给他或是借给他一些资金。他说不是这样的,他想从零开始开创业绩。”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是一支共同基金,它根据一些选择的技巧来买进股票。在日常的运营中,公司的掌舵手格雷厄姆比较热衷于猎取那些以低于它们净营运资本1/3的价格交易的股票。也就是说,格雷厄姆的一贯战略是紧盯那些便宜极了的股票。

具有非凡经营意识的巴菲特一进入公司,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投资眼光。

有一次,一个费城的经纪商以15美元一股的价格,提供给巴菲特一支叫作家庭保护公司的名不见经传的保险股票。由于没有关于它的公开资料,因此没有办法对它进行估价。

巴菲特明白投资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对信息的占有。为此,巴菲特找到了位于哈里斯堡的州保险办公室,收集到了一些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巴菲特认识到家庭保护公司股票绝对是便宜货。

于是,在当时公司另一个股东纽曼反对的情况下,巴菲特和另一个朋友在自己的户头买进了一些。巴菲特的眼光很快得到了体现,一段时间以后,它以15美元一股买进的股票,就上升至370美元一股。

巴菲特在工作的第一年就一举成功。1954年,一个位于布鲁克林的巧克力股份公司罗克—伍德公司,向外界宣布用可可豆回购部分股票。

此时,可可豆市价很高。因此,巴菲特推断认为用股票换回可可豆的同时,再在商品市场出售可可豆,将可赚到巨大的利润。

为了尽快获得这笔巨额利润,巴菲特和他的同事们立刻行动,用他们持有的股票,换回了可可豆,再到市场上去转卖成现金。

这次成功的“套现”,使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大赚了一笔。正如巴菲特后来形容道:

许多周以来我一直忙着买股票、卖豆子,然后在施罗德信托公司作暂时停留,把股权证换成仓库收据,利润相当可观,而我唯一的花费仅仅是乘地铁的费用。

由于巴菲特的出色表现,公司的负责人格雷厄姆无疑把巴菲特当作他门徒中的精华,对他非常器重。当然,格雷厄姆更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上司,他也知道如何笼络和关怀具有非凡投资眼光的巴菲特。

来到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不久,巴菲特的儿子出世了。作为恩师兼上司的格雷厄姆,送给巴菲特一台摄像机和影像放映机。

对于巴菲特创造的价值来说,格雷厄姆的礼物也许并不是非常贵重。但对于一个仅仅被雇几个月的雇员而言,这份礼物可谓十分丰厚。

一天,当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去办公室附近的一家熟食店吃午饭的时候,格雷厄姆说:“沃伦,金钱对于你我而言没有任何差别,我们是一样的,我们的妻子都会过得更好的。”

但是,师徒二人之间的差别也是真实存在的,在实践运用方面,巴菲特正在逐渐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格雷厄姆能够把满是一栏栏数字的一页纸浏览一遍,然后指出其中的一个错误,而巴菲特比他更快。更重要的是,格雷厄姆对股市的态度是相当保守的,他的首要目标并不是要赚钱,而是要避免损失,这使他失去了许多进一步发展、将生意做大的机会。而巴菲特的态度和目标则恰恰相反。

然而,随着合作时间的延长,他们在许多方面的分歧也逐渐开始显现出来,这最终导致了巴菲特的离开。

当时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不管经营得如何,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还是受到了一些挫折。他手头的基金资本只剩下50000美元,这几乎无法给大量的投资活动提供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的发展机会受到了限制。

而在同时,巴菲特也逐渐发现,具有传奇色彩的格雷厄姆,开始变得越来越保守和谨慎了。用巴菲特的话来说,那就是“格雷厄姆的首要目标并不是要挣钱,而是要避免损失”。

巴菲特认为,要是格雷厄姆早点动手的话,他早就把公司的业务做成一项大生意了。

对格雷厄姆保守风格的不满,使巴菲特心里充满了牢骚。晚上回家时,他常常向妻子苏珊抱怨:“我发现我和格雷厄姆之间对实际投资的理念有些不同,格雷厄姆的观念和我不一样,他不想花太多时间做深入的企业分析。”

苏珊对这些专业领域的事情并不是太精通,所以巴菲特的抱怨并不能引起苏珊的支援。

后来,巴菲特还曾经多次对别人说:“格雷厄姆总是认为投资人应该寻求简单而安全的投资途径,注重于选择最便宜的股票,他奉行的原则是,以一家公司的净营业资本的2/3买进股票”。

对于这种保守的行为,巴菲特非常不以为然。他说:“我开始参考价格低廉以外的其他因素,我尽可能对一个企业做深入的分析。”

巴菲特还表示,他开始将股票视为企业,而且当他和所有投资人一样估算价值时,会把成长视为另一种价值。

巴菲特是一个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人,看到昔日的恩师格雷厄姆有时如此的保守,他的意见也逐渐大了起来。他的一个朋友卡胡曾经说巴菲特和格雷厄姆“就此争论不休”。

当然,按照巴菲特的一贯性格,人们都明白他的话带有一些明显的夸张成分,因为巴菲特还是尊敬他的这位老师的。但很明显,他们之间的分歧是真实存在的。

一次,巴菲特看好了一家公司的股票,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这家公司非常有前途,它的股票一定会升值。于是,巴菲特连忙来到格雷厄姆的办公室,提议公司尽快大量吃进这家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兴奋地冲进格雷厄姆的办公室,兴冲冲地说:“先生,费城的一个经纪商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叫家庭保护公司的股票,每股只有15美元。”

“可是以前从没听说过这家股票,也没有公开资料,恐怕没法进行估价吧!”格雷厄姆皱着眉头说。

“是没有资料,不过我找到了在哈里斯堡的州保险办公室,设法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这些信息足以证明这家股票绝对是便宜货。”巴菲特呈上一打数据。

“不。”格雷厄姆看了这家公司的资料后认为按照公司的规模,目前市场上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还是有一点高。必须再降低30%以下才可以吃进,“它们还不够便宜。”

“可是……”巴菲特的进一步申辩被老师用手势阻止了。这令巴菲特感觉非常不快。走出办公室的巴菲特真是心有不甘。一向敢于相信自我的巴菲特,和另一个同事在自己的户头买进了一些。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股票上升至每股370美元,巴菲特因此又赚了一笔。

巴菲特还发现位于马萨诸塞的新建德福德联合钢铁的股票正以45美元的价位进行交易,而根据他的计算,每股单算现金值就达120美元。

巴菲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他又一次将研究结果送交老师,没想到格雷厄姆仍不为所动。这令巴菲特感到非常的不能理解。

当然,不管格雷厄姆怎么保守,他所掌舵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业绩还是有一定成绩的,但并不十分可观,它每年赢利大概是17.4%,和标准普尔500的水平持平。

17.4%的利润回报,显然满足不了巴菲特的心理期望。同时,在这段时间,巴菲特一边为公司工作,一边也在默默做着自己的投资,他取得了更好的业绩。

自从1950年离开大学校园以来,巴菲特的个人资本已由9800美元激增至14万美元。

有了这14万美元作为赌注,巴菲特无疑胆子大起来了,腰杆也硬了起来。也就是在这时,驰骋华尔街多年,有“华尔街教父”之称的格雷厄姆感到厌倦股市了。

虽然格雷厄姆在华尔街仍处于上升趋势之中,但对他而言,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华尔街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将这条道路毫无保留地指给了广大的投资者。

于是,这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卓越成就的一代投资理论之父,在华尔街奋斗42年之后,决定隐退了。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接管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公司不得不宣布解散。解散之后,格雷厄姆选择了加州大学,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他想把他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

在公司还没有解散之前,已经积攒了一定资本并具有了相当投资经验的巴菲特,也不再想寄人篱下了。他认为此刻他已经完全具备了开创自己事业的条件。

这一次,巴菲特再一次把他的目的地定在他熟悉的奥马哈。带着苏珊和还很小的儿子,巴菲特准备要离开挥洒过不少汗水的纽约了。

站在纽约火车站的站台上,望着四周人来人往,他明白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宁静的奥马哈才是他开创事业的最好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