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捕捉商机
及时捕捉商机
巴菲特的辉煌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有着重大的关系,后来人们也把这个名字叫作“伯克希尔帝国”。
伯克希尔的前身是由奥利弗·蔡斯创建的,他于1806年在罗得岛州的普罗维登斯开业。业务渐渐发展为纺织业的龙头,使伯克希尔公司的纺棉量曾一度占到整个国家棉花总量的1/4。
1929年,几家纺织公司和伯克希尔棉花生产公司联合起来,并更名为“伯克希尔纺织有限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那些年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商机。在军需品公司的请求下,公司纺织品生产也将原来300万码的生产任务增加至500万码。
战争结束后,伯克希尔纺织有限公司和另一个叫哈撒韦的制造公司共有180万美元的利润,遍布新英格兰州的10多家大型工厂,共雇用员工1万多人。
后来,一场强大的飓风造成了其中一个工厂的毁灭,对公司最大的综合建筑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哈撒韦公司不得不和伯克希尔纺织公司合并,合并后公司的名字也改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由于纺织生意非常难做,在接下来的9年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每况愈下。至1964年,这个曾经规模宏大的公司,几乎只剩下一堆瓦砾、两个工厂和大约22万美元的资本净值。
根据经济理论来说,如果一家公司经营不善,迟早会有投资者认为自己能把它的资产派上更大的用场,于是将它接管下来,这一切就在巴菲特注意到伯克希尔时发生了。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巴菲特就已经注意到这家公司了。那时的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他只是看着这家公司的股票在一路下滑而没有做任何表示。
直至1962年为止,巴菲特都不过是一个目睹公司经营惨状的旁观者。此时伯克希尔的股价已跌到了每股8美元,这看上去是个相当不错的机会。
随着他兴趣的逐渐高涨,一位叫丹尼尔·考因的纽约经纪商朋友,又为他找来了一大堆股票。
1963年的一天,考因应巴菲特的要求来见他,笑容满面地说:“恭喜,沃伦,你已经是伯克希尔最大的股东了。”
“我今天找你来就是为了这件事,”巴菲特严肃地说,“我要你对外界暂时隐瞒我的股东身份,替我出面来处理一切事宜。”
“那你需要我下一步做什么呢?”考因敏感地察觉到朋友可能要有什么大举动。
“我要你先在伯克希尔董事会里争到一席之地。”巴菲特明确地指示。
股界消息流传很快,渐渐有传言说考因的客户是巴菲特。伯克希尔的销售总监认识巴菲特,马上直接打电话询问:“沃伦,你是不是在买我们的股票?你还要买进更多的份额吗?”
“有可能,但也说不准。”巴菲特含糊其词地敷衍过去了。没有任何人意识到巴菲特将会有什么样的动作。
不久以后,巴菲特参观了这个纺纱厂。他复印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伯克希尔的全部财务状况,然后又要求看看厂房。肯·察思,一位平易近人、快满50岁的化学工程师被派去陪同他。
在两天的时间里,长着方方下巴的察思带着巴菲特在纺织厂里四处转。巴菲特觉得一切都很神奇:厚厚的一捆捆棉花原料消失在巨大的漏斗里,纤维被织成闪闪发光的透明网状物,它们像绳子般的细丝在成千上万台的纺架上被拧成纱线,好像士兵集结到一起。
“这台机器是干什么的?它的技术年限是多少?公司目前销售什么产品?销售对象是谁?”巴菲特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每件事都要刨根问底。
凭自身实力奋斗成为生产副总裁的察思对答如流。
“那么,”巴菲特突然停住脚步,盯着察思问,“您能告诉我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如何吗?”
“坦率地说,很不乐观。”察思回答,“事实上,我们面临着全面的衰败。除两家纺纱厂外,其余的厂子都被关闭了,资产减少了一半,而且只剩下2300名工人。”
巴菲特点点头,继续向前参观,兴致勃勃地提问,但心里却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人。
就是这样的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被沃伦·巴菲特和他的投资合伙体看中,他从1962年开始购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于1965年购买下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取得了这家公司的控制权。
大约一个月后,察思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你还记得那个沃伦·巴菲特吗?他想控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而且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股票。”察思还未来得及从这个消息中反应过来,对方接着说:“他有事想和你谈谈,希望你能到纽约的广场饭店和他见个面。”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巴菲特和伯克希尔的一个化学工程师察思一同走进前面的一家小店,巴菲特买了一些冰激凌和奶油棒。
巴菲特单刀直入地问道:“我想让你当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总裁,你意见如何?”
“好,我同意。”察思下意识地点了头。
“那你先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巴菲特叮嘱了一句,“想想你都需要些什么,伯克希尔已经是你的孩子了。”
此时的察思当时已经48岁了,而这个许诺启动他事业的人却只有34岁。
巴菲特的这个许诺很令察思费解,他还没来得及答应下来,巴菲特就补充说他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股票,可以在下次董事会上办妥这件事情。巴菲特和察思的谈话前后不到10分钟就结束了,而察思却一直没回过神来。
正式接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后,巴菲特真的任命察思为公司的新总裁。正式接管的那天清早,巴菲特飞到了新贝德福德。他理着一个小平头,衣服扣得紧紧的,尽是皱褶,还被一个公文包和巨大的旅行袋向下坠着,活像一个热情奔放的推销员。
这是1965年5月10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当天便开始暴涨,以18美元每股收盘。董事会会议之后,巴菲特和察思漫步走过这座历史悠久的纺织厂。
此时,察思早已准备好要听取这位新业主对工厂的计划,但是巴菲特却说任何有关于纱线和织布机的事情都由察思来处理,而他自己只管资金。
“那么您靠什么来评价我的工作呢?”
“我不在意你能生产出或卖出多少纱线,对一个孤零零数字所表示的利润额也不感兴趣,我关心的只是利润与资本投资额的比率值,那才是我评价你业绩的标准。”巴菲特提出的是一个关于投资回报的基本理论。
“可是,我还是不太明白你的意思。”察思觉得这个观点真是闻所未闻。看到一脸迷惑的察思,巴菲特向察思讲解了一些有关投资回报的基本理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解释后,巴菲特最后说:“我宁愿要一个盈利率为15%的1000万美元规模的企业,而不愿要一个盈利率为5%的10亿美元规模的企业,我完全可以把这些钱投到别的地方去。”
“还有,”巴菲特补充说,“我会拨给你一笔18000美元的贷款,足够你买进1000股股票。”
“不,我可还不起这么一大笔钱。”察思开玩笑似的拒绝了。他最讨厌的就是欠债,平常连根鞋带都不愿去借。
“我们应该与企业同风险、共命运,”巴菲特是个优秀的推销商,推销自己时尤为出色,“难道你不相信我吗?我向你保证,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我相信您,巴菲特先生,我接受您的提议。”察思有种很强烈的预感,只要有巴菲特来主管,好运气就会来临。
很明显,巴菲特买下伯克希尔看重的是可以投资的“别的地方”。很快,察思也认识到了巴菲特的用意,他向别人提及这事时说:“我很快就明白了,沃伦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更快地周转现金。”
因此,巴菲特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管理就是抓重点。他放手给察思以自治权,他告诉察思不必为每季度的项目和其他一些浪费时间的琐事所烦扰,而巴菲特只需要察思给他送来每月的财务报表。当然关于资金的调度大权属于巴菲特本人。
接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后,因为巴菲特关注的重点是资金,所以当巴菲特发现,纺织品是一种日用品,总是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中,制造商们无法靠提高价格来获取更多的利润时,他对继续追加投资的兴趣变低了。
在以后的两年里,尽管世界纺织品的市场十分繁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得到了不错的回报,但巴菲特并不是十分满意。因为权益资本收益率并未超过10%的水平,这对于一向擅长投资赚大钱的巴菲特来说,无疑有点失望。
于是,巴菲特便不愿意再追加投资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了。当然,巴菲特并没有放弃改变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努力。为了尽快使这项大的投资实现盈利,巴菲特要求察思对公司存货和固定资产进行清理。
经过察思的一段清理整顿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局面大为改观。最明显的特征是公司的现金状况也好转了,这令巴菲特和他的合伙人都高兴了起来。
1967年时,巴菲特问林沃尔特是否可以在凯威特广场暂留一下,两人讨论一件事情。这个林沃尔特是国家赔偿公司的主要持有者。
事情已经很明显,巴菲特又开始盯向国家赔偿公司了。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之前,巴菲特已经从一位名叫查尔斯·海德的奥马哈经纪人那里知道,要想说服林沃尔特放弃国家赔偿公司绝非一件易事。
然而,巴菲特认准的事情,就会一干到底。和林沃尔特沟通时,林沃尔特并不是十分热情,巴菲特只好说只需占用他15分钟的时间。
后来,在林沃尔特的回忆录《国家赔偿公司及创始人逸事》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巴菲特开门见山地说:“你为何从未想过要卖掉你的公司?”
林沃尔特回答道:“也许只有恶棍和破产的人才会想要它。”
巴菲特问:“还有其他原因吗?”
林沃尔特说:“我不想让别的股东得到的每股收益比自己低。”
巴菲特继续追问:“别的呢?”
林沃尔特回答道:“我也不愿让我的雇员丢掉饭碗。”
“别的呢?”
“我想让它在奥马哈持续经营下去。”
“别的呢?”
“理由还不够多吗?”
“你的股票价值多少?”巴菲特切入正题问道。
“市场价每股33美元,但股票本身每股值50美元。”
“我要买下它。”巴菲特说道。
最后,经过艰难的谈判,巴菲特终于以总成交价格860万美元,买下了国民赔偿公司和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的全部流通股。
此次购买的资金是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赚得的,因此,这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开始,也是他非凡成功故事的开端。
当时,很多人都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一个纺织工厂想要并购奥马哈的一家保险公司,这好像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啊!
当然,巴菲特有他自己的考虑。原来,经过认真研究后,巴菲特发现,虽然纺织品行业有一定的利润,但它更需要厂房和设备投资,这对于急于大笔资金进行投资的巴菲特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而保险行业就不同了,保险公司投保人为之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入,保险公司可以用这些现金进行投资,直至有索赔发生。由于索赔发生的不确定性,这就为巴菲特提供了一大笔可供长期使用的资金。
因此,在外界感到不可思议的事,其实对巴菲特来说,得到的不只是两家运作良好的公司,更是一个良好的筹资平台。此次并购杀入保险业,对于巴菲特这样的股票投资老手来说,这真是再好不过了。
巴菲特购进这两家公司时,拥有价值2470万美元的债券和720万美元的股票投资组合。至1969年,仅经过两年,巴菲特就使这两家公司债券和股票总值达4200万美元。
有了充足的资金后,巴菲特的财富增长得更快了。以前伯克希尔是属于自己的合伙控股企业,随着巴菲特合伙人企业的解体,至1970年,巴菲特个人拥有了29%的伯克希尔股票,大概有47.5万股,他成为了伯克希尔最大的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