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财富之巅
迈向财富之巅
1987年,春夏两季,股市正处于牛市全盛期,道琼斯指数让人大开眼界地一路狂涨至2700点,许多人从牛市中大发横财。尽管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又创造了新纪录,即4270美元,但巴菲特却未卜先知似地决定提前退场了。
他静悄悄地卖掉了大多数股票,甚至一批马上就要分红的股票,只保留了“永久”的三种:大都会公司、GEICO、《华盛顿邮报》。他的助手说:“命令很明确,把一切都卖掉。”
这回他的预测准吗?他的直觉还灵验吗?
牛市已经持续5年了。从1987年1月1日至8月达到最高点2722.4点,道琼斯惊人地增长了44%,股价达到了历史上最不稳定的水平———利润的22倍,人人都被冲昏了头脑。
但现实逐渐揭开了面纱,通货膨胀的苗头开始出现,贸易赤字居高不下,美元汇率急剧下降。证券市场从10月初开始向下猛跌。
10月19日星期一,市场堆满了出售表。由于30种道琼斯平均工业股票中有11种在交易开始后一小时内就融断,中午时分,证券保险售出程序自动启动了。门显得太少了,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能挤进股票交易大厅。高耸入云的股票像做自由落体运动一样重重地跌了下来。
黄昏时分,恐慌终于发展成了大崩溃。
波士顿投资公司外面等待变卖股票的人排成了长龙;纽约的金融中心则比平常安静了许多;洛杉矶报纸上刊登着各种“歇斯底里”的消息……人们都待在办公室里紧盯着计算机显示屏,“黑色星期一”成了现代社会里的第一次历史事件。
它无所不在,并没有具体的震源中心。大家只知道道琼斯跌了508点,或者说是22 6%。
伯克希尔公司经过22年的辛勤经营,现有资产近50亿美元。在大崩盘发生前一周,它的股票卖到4230美元;16日星期五的收盘价为3890美元;在疯狂的星期一,它跌到3170美元。看上去似乎一切都没变,可在一周内市场价值就减少了25%,一代人的成果有1/4消失了。
尽管事先已清空了所有股票,但巴菲特所有的损失还是达到了3.42亿美元。他仍可能是全美为数不多的没有密切关注经济崩溃的人之一。
他的一名手下惊慌地冲进来,着急地问:“伯克希尔公司现在怎么办,我们是抛还是买?”
“买。”巴菲特平静地给出一个字的简洁答案,又低头埋进书中。
他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平静、悠然地读书、看年度报告,墙上贴着一张关于1929年股市大崩溃的报纸。
两天后,巴菲特和研究生同学们一起聚会在威廉斯堡。市场仍在动荡不安,但他们仍然置之不理。
“沃伦,沃伦,”一位财经记者一直缠着巴菲特不放,“对你而言,这次崩溃到底意味着什么?”
“也许是市场升得太高了。”巴菲特轻描淡写地回答。
“可是我听说你已经成功预见到这个大崩盘,并将自己的损失减低到了最小。”
“我不是在预测,”巴菲特认真起来,严肃地回答,“我只是遵守了两条宝贵的规则:一是永远不要损失;二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1988年10月的一个周日傍晚,巴菲特在奥马哈家中接到古特弗伦德的电话,他正与所罗门的几个银行家待在第五大街的公寓里。
“沃伦,好消息!上星期五,雷诺烟草公司的老板提出让我单独收购他的公司。”
“哈哈,一笔大交易!”巴菲特不置可否。
“可消息一露出去,华尔街的其他银行也都想插一手。你是所罗门的董事和大股东,你支持我们投标吗?”
“我很早就说过,经营权是属于你们的。”
所罗门的高级投资银行家接过话筒开始向巴菲特解释烟草公司的优势,话筒里却传出巴菲特急促的中西部口音:“别跟我谈经济学。我知道情况很好:你花一分钱生产的产品可以卖到一美元;买主都很有病,他们对这个牌子也情有独钟……你把电话给古特弗伦德,问他到底还有什么问题。”
古特弗伦德照直说了:“伯克希尔愿意自己出1亿美元以普通伙伴的身份参加这笔交易吗?”
“这个———有点儿问题,”巴菲特犹豫了一下,“我不想在烟草业中充当什么主角或合作伙伴。”
几分钟时间,协议达成了。巴菲特支持所罗门参与投标,但不想直接参与。
但银行家们不知道,巴菲特讨厌烟草业,却不反感从烟草交易中赚钱。几天前,他就已经开始大量购进雷诺烟草公司的股票。尽管所罗门最后没有竞买成功,但雷诺烟草公司250亿美元的成交价却为伯克希尔公司带来了丰厚的价差,即6400万美元。
巴菲特的投资还涉及金融领域,其中购入威尔斯法哥就是一个例子。
1990年,威尔斯法哥以每股高价86美元上市,由于投资人担心经济不景气会蔓延到西海岸,导致对商业区和住宅区的不动产市场的大量贷款损失。
由于威尔斯法哥是加州地区银行业中拥有最多商业不动产的一家银行,因而人们纷纷抛售,并有人估空该股,导致股价下跌,威尔斯法哥股票在当年10月的卖空收益高达77%。
在这种情势下,巴菲特见时机成熟,开始陆续购进威尔斯法哥的股票。几个月后,伯克希尔公司已掌握有威尔斯法哥银行流通在外的10%股份,成为该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巴菲特的介入,导致了围绕威尔斯法哥银行股票走势的一场争议。在巴菲特一方看来,他介入持股是看好该股,因此,他投入2.89亿美元,为的是它日后的成长。
而在控该股者一方看来,威尔斯法哥是死定了。摩根斯坦利公司一位有影响的分析师巴顿认为,威尔斯法哥股价最终会跌到只剩10%以上的价格。
当时得州由于能源价格下滑而导致银行倒闭的事给人们的心理预期蒙上了阴影,乔治·沙劳认为“加州有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得州”。弦外之音是对威尔斯法哥的情形不容乐观。
在贝伦的一位名叫约翰·利西欧的业内人士也表示:“巴菲特无须担心谁在长期挥霍他的金钱,只要他一直试着去买低谷价位的银行股。”
很明显,在当时的议论中,几乎所有的舆论都看淡威尔斯法哥,甚至有人开始教巴菲特,如何在他最熟悉的行业之一银行的投资了。
而巴菲特之所以选中威尔斯法哥银行投资,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他有自己了解到的威尔斯法哥信息,更有对信息的准确判断。
巴菲特了解到,1983年,卡尔·理查德出任威尔斯法哥公司董事长,他是一个深具理性兼睿智的人。走马上任后,理查德决心不惜血汗,要把死气沉沉的银行来个根本转变,使之变成能赚钱的大企业。
在理查德的努力下,1983—1990年的7年间,威尔斯法哥的平均获利是13%,而且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是15.2%。1990年,威尔斯法哥以560亿美元的资产,排名为美国的第十大银行,充分显示出了理查德的管理水平。
尽管理查德尚未着手股票回购或发放特别股利的计划,就已经使股东们获利了。
巴菲特在1990年买进这家银行的股权时,该银行是国内任何主要银行中,对商业不动产放款最高的银行,总额高达145亿美元,是它股东权益的5倍。
由于当时加州的经济不景气状况正在恶化,因此,分析师推算银行的商业放款中,有一大部分将成为呆账。正因有此预计,才导致了威尔斯法哥股价在1990年和1991年的下跌。
也就是在当时,美国发生了一件震动金融界的事情,那就是美国联邦储贷保险公司的倒闭。此时,金融检查人员认真地分析了威尔斯法哥银行的贷款投资组合情况,迫使银行在1991年拨出13亿美元作为呆账准备,1992年度再提列12亿美元作呆账准备。
因为准备金是每月拨出,投资人开始对每次的提列金额感到紧张。按规定银行并非一次足额提列放款损失准备金,而是在两年内慢慢提列,但投资人对于银行是否能撑到它的放款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表示怀疑。
1990年,由于巴菲特宣布他拥有威尔斯法哥股权后,股价在1991年初明显上扬,达到98美元一股。这为伯克希尔公司赚取了2亿美元的利润。
但正如巴菲特事后承认的那样:“我低估了加州的不景气和那些公司的不动产问题。”果真在1991年6月,当银行宣布另外一笔放款损失准备的提取时,银行股票两天之内下跌13美元,成为每股74美元。
虽然股价在第四季度略有回升,但由于威尔斯法哥必须为它的放款损失再增拨另一笔准备金,这明显将使盈余减少,因此到年底,该股以58美元一股收盘,这与1990年10月伯克希尔以平均每股57.88美元买进的价位基本持平。
威尔斯法哥银行1990年赚了7.11亿美元,但1991年由于提列呆账准备,只赚了2100万美元,1992年虽然达到2 83亿美元,但仍小于它前两年的盈利水平。
但反过来说,如果加上呆账准备金,那么该银行仍有每年赚进10亿美元的盈利能力。
巴菲特为伯克希尔公司建立了一个理性购买模式,他认为:“加州银行所面对的主要风险是地震,除了危及贷款者,也破坏了借款给他们的银行,它所面对的第二个主要风险是系统性的,包括一些企业萎缩的可能性或严重的财务恐慌,以致不论经营者多么精明地管理它,它几乎仍会危及每一个靠高负债运作的组织。”
巴菲特的判断使他觉得发生这两种重大风险的可能性不高,但他仍然认为:“市场最惧怕的莫过于西岸的不动产值将会下挫,因为房屋兴建过剩,而且会造成提供融资扩张的银行极大的损失。因为威尔斯法哥银行是不动产贷款的领导业者,它被认为尤其容易因此受到伤害。”这将是一大风险。
为此,巴菲特计算出威尔斯法哥银行每年在支付平均3亿美元的贷款损失费用之后,仍赚进10亿美元的税前盈余。如果480亿美元的贷款里,不只包括商业性的不动产放款,也包含了其他所有银行放款,其中10%是1991年的问题放款,并因此产生损失,包括利息损失,平均为放款本金的30%,则威尔斯法哥会达到损益平衡点。
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低,即使威尔斯法哥一年没有赚钱,这想法也不会令人沮丧。而伯克希尔公司的收购或投资方案,是立足在该年未赚取分文,但预期未来它的股东权益可能成长20%的企业。
巴菲特收购威尔斯法哥的股权,还有另一条理由是,他信任理查德。
巴菲特认为自己的眼光没有错。1992年伯克希尔公司继续买进威尔斯法哥银行股票,使持股增至630万股,占威尔斯法哥总股本的11.5%,然后又利用自联邦准备局拿到的清算超额准备金,再买进该银行股票,使持股增加到22%。
巴菲特的坚持再一次获得了成功。1993年11月,伯克希尔公司以每股介于106美元和110美元之间的价格继续买进该股票。至当年年底收盘,威尔斯法哥的股票已涨到每股137美元。
这场争议巴菲特以投资不断盈利的事实为之画上句号,也又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他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是经得起考验的。即便是大多数人反对和风险降临,而且几乎动摇人们信心的时候也是如此。
巴菲特赞赏卡尔·理查德,表明他挑选银行投资,是挑选经营者最好的银行。他说:“我不想吹嘘威尔斯法哥的股票或任何事,我只是认为它是真正的好企业,有最好的经营者,价格也合理,通常就是这种情况,投资人可以赚得更多的钱。”
20世纪90年代,巴菲特率领下的伯克希尔公司大举收购迅速扩展。在20世纪90年代的收购行动中,不少人对巴菲特收购通用动力公司的股权感到困惑。
原来,这家公司既不具有巴菲特以往认定的被收购公司所应有的特质,甚至也不具有经营良好的历史记录,那么巴菲特为何会作出这项投资决策呢?
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在全美乃至全世界都是名声赫赫的企业,它是美国主要的军事工业基地之一,是美国核潜艇的领导设计者、建造者以及装甲车辆的制造者,其产品包括美国陆军的M1A1和M1A2 战车。
1990年,通用动力公司是仅次于麦道公司的美国国防承包者。它为美国提供飞弹系统、防空系统、太空发射器和战斗机。“F-16”当年的销售总额超过100亿美元。
然而,通用动力公司终究有低谷的时候。自20世纪90年代柏林墙倒塌、苏联瓦解、东欧易帜后,全球政治经济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期冷战政策的结束必然引起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世界第一号军事强国美国,也面临军事工业的重整,也是必然结果之一。
1991年,威廉·安德森出任通用动力公司总经理,当时通用动力的股价处于10年来的最低点,即19美元。
当时,威廉·安德森了解由于国防工业面临的基本形势的变化,为了企业的生存,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步骤。在近半年时间里,通用动力通过出售非核心部门企业,增加了12.5亿美元现金的收益。
安德森此举引起华尔街的注意,通用动力的股价也因此上扬了112%。
安德森在充裕的现金基础上,宣布首先要满足通用动力的流动资金需要;其次是降低负债以确保财务实力。对于仍然多余出来的现金,安德森决定为股东造福。
1992年7月,依据回购规则,通用动力按每股65.37美元至72 35美元之间的价格,回购了它流通在外约30%的股份共1320万股。
安德森的这个大胆高明的举动,引起巴菲特的兴趣,他亲自打电话给安德森,告诉他自己购买了430万股通用动力股份。巴菲特说:“我对通用的经营策略有深刻的印象,我买股票是为了想投资。”
两个月以后,巴菲特又宣布,只要安德森保留公司的总经理职务,通用动力的董事会将拥有伯克希尔公司股权所代表的表决权。
巴菲特的这个决定对威廉·安德森来说,不仅使他终生难忘,而且增强了安德森改革的决心。
对于这样的一个企业,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巴菲特的投资决策是否有误,因为这是一家被政府控制,90%以上业务来自政府机构,而且国防工业市场正在日趋萎缩的企业。通用动力公司只有少得可怜的收益和中下等的股东权益报酬率。除此之外,它未来的现金流量也是不可预知的。
对此,巴菲特是如何想的和做的呢?
1993年,巴菲特对此事解释说:
在购买通用动力股票一事上,我们是幸运的。我直至去年夏季才稍微注意公司的动向。当它宣布公司将透过标购,买回大约30%的股票时,我就料到会有套利的机会。我开始为伯克希尔公司买进该公司的股票,希望赚得微薄的利润。
很明显,因为巴菲特知道这是为套利而购买股票,所以不适用伯克希尔投资股票的原则,包括财务和营运表现的一些条件。
但是,为什么从套利出发后来又变成为对该股的长期持有者呢?
巴菲特说:
后来,我开始学习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形,以及威廉·安德森担任通用动力公司总经理以后的短期表现。我看见的事情令我眼睛为之一亮。他有一个条理井然的理性策略:他积极实现其想法,而那成果真是丰硕。
正基于此,巴菲特不但抛弃了原先套利的“短炒”的想法,反而决定变成长期持股,应该说这是一记胜招。
事实证明,巴菲特这项决策是对安德森是否能够抗拒盲从同业不理性行为的一大考验。就在那时,一些人已批评指责安德森解体了一个公司。但是,安德森则辩解说,他只是将公司的未实现价值转换为现金而已。
在巴菲特的支持下,安德森的工作确实取得了成效。
当安德森1991年就任总经理时,通用动力公司的市价是账面价值的60%,而且那时,相对于其他10家国防工业公司的17.1%的年平均报酬率,通用动力为它的股东创造了9 1%的年复利报酬率。
面对困境,巴菲特认为,很少有这样的一家公司,以低于账面的市价交易,并产生出现金流量,而且积极展开股权强制过户的方案。
此外,最重要的是,这家企业的经营者能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地为股东谋利益,这是巴菲特最为看重的管理者的素质。这使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优秀管理人才,在巴菲特投资理念中的重要的地位。
安德森没有停止他的改革步伐,尽管他曾想保留飞机、太空系统作为其核心部门,但后来还是决定继续将其出售,如航空器卖给了洛克希德。通用动力公司与洛克希德和波音公司本是新一代战斗机F-22的合伙人,3家各自拥有1/3股权。后来通用动力通过转让,洛克希德取得了F-16 业务,波音又取得对F-22的2/3股权;接着通用动力的太空系统又出售给了太空发射系统的创始人马丁·玛丽塔。这两项销售给通用动力公司提供了17 2亿美元的资金。
现金流量的充沛,公司再度分配股利给股东,仅1993年,4月份发给股东每股20美元的特别股利;7月份又发给股东每股18美元的特别股利;至10月又发给股东每股12美元的特别股利。
一年间,3次发给股东每股红利即达50美元,而且每季支付的股利也从每股0.4美元,提高至0 6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的收益自然也是非常可观的。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尔公司在1992年7月至1993年底的一年半时间中,只要投资每股72美元于通用动力股票上,即获得了每股2.6美元的普通股股利和50美元的平均特别股利。
同时,由于安德森开始清算通用动力公司的货币价值,并给予它的股东以现金股利,这对通用动力的股票投资收益,不但强过它的同行,并远胜过同期斯坦普工业指数的表现。因此,至1993年底,通用动力公司股价上扬到每股103美元。
对于外界关心的巴菲特将会持有通用动力公司股票的时间,巴菲特说:“我将会在股东权益报酬率令人满意且公司前景看好,市场不高估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价值以及经营者为诚实有才干者的情况下,才会继续持有。”
话虽简单,但这正体现了一代股神巴菲特最擅长的投资基本原则。
在巴菲特的事业如日中天时,巴菲特投资以套利为目的的股票不能不令人惊讶。巴菲特居然也想玩一把“投机”,可见其投资股票时在具体操作上并非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通用动力公司的成功,也说明股票投资领域方法多样性的重要,虽然这次巴菲特是以“投机入市”,但后来通过研究该股和管理层,从中又发现了新的投资价值,并决定持股和授权安德森以伯克希尔公司持股的表决权。可见巴菲特投资思想之活跃,投资艺术之高超了。
2003年,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市场人士普遍看淡石油股,但是巴菲特却一掷10亿港元,先后4次增持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石油”股份。
按照规定,从当年4月1日起,持有某一香港上市公司5%的股权,就必须向监管机构申报权益。此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很少投资中国企业股份的巴菲特原来持有大量“中国石油”股份,持股量累计达到11.8亿股,约占6 7%的股权。
事后人们才得知,仅在4月17日至24日短短的几个港股交易日,巴菲特即通过各种途径,斥资10亿港元,4度买入“中国石油”股份。
截至4月24日,巴菲特的持股量已经急升至13.35%,成为“中国石油”的第三大股东。
至5月,巴菲特在其股东大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近期已成功追加了对中国石油总公司的投资,并将进一步加大在亚洲的投资力度。
巴菲特宣称:“我们正在亚洲寻找合适的公司,如果那里的政策允许,我们将收购他们的股票或是购买整个公司。”
尽管巴菲特认为,在亚洲投资不论政策或市场风险都很大,但他仍向股东明确表示,“在那里允许犯错误的几率很低,但我们仍十分乐意去尝试。”
巴菲特对中石油的投资,再次使他获得了巨额回报。
2003年12月,中石油连着3天创下历史新高:12月1日中石油股价突破3港元;12月2日最高交易价格曾达到3 150港元,最后以3 075港元收盘;12月3日中石油的股价也是一路上扬,最后以3 225港元收盘。
至2003年年底,一位关注中石油股价的投资人士说:“股神巴菲特又该乐开花了。”因为这期间,中石油一路走高,大股东巴菲特的这笔中国财富比购进时猛增38.6亿港元。
巴菲特的投资收益自然也引来了各界媒体的关注,中国的一家媒体就以“中石油3天飘红香港岛,股神巴菲特猛赚38.6亿”为标题,记录了2003年巴菲特投资中石油的获利情况。
在投资中石油猛赚23亿余港元后,巴菲特又瞄上了新近上市的“中国人寿”。
2003年12月30日,市场有消息称,巴菲特通过摩根士丹利,大量吸纳中国人寿的股票。受此影响,中国人寿的股价也在当天一度攀升至7.05港元,最终报收于6 4港元。
与每股发行价3.59港元相比,短短两周时间,涨幅已近80%。此前,亚洲首富李嘉诚通过旗下的信托公司大量买进中国人寿的股票而赚了个盆满钵满。
和在中石油的投资相似,这次,巴菲特又想重演“传奇”。不可否认的是,和中石油一样,中国人寿自身良好的业绩也是支撑股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当然,所谓美国“股神”是人而不是神,他偶尔也有后悔的时候。2007年7月份,巴菲特首次卖出持有了4年多的中石油股票,因为他一向是股票市场的风向标,所以巴菲特的此举引起媒体的广泛猜测。
仅隔一个月,股神巴菲特再度减持中石油,众多分析师表示猜不透。
香港联交所还披露,巴菲特再度减持中石油。减持发生在8月29日,减持量9265.8万股,远远超过第一次的1690万股。第二次减持时的均价只有11 473港元,比上一次的12 441港元要低。
值得关注的是,香港联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此次巴菲特所持中石油股票从21.43亿股减少为20 51亿股。但第一次减持其所持股票是从23 30亿股降至23 13亿股。
这也意味着,在这两次减持之间,巴菲特还曾悄然减持近2亿股。由于没有达到一定的比例,这些减持联交所没有披露。
这让业界分析师非常惊讶。巴菲特第一次减持时,众多国内分析师不认为其会持续减持。因此,巴菲特减少对中石油的股票持有,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
然而,人们的担忧是多余的,这一次巴菲特的“风向标”作用似乎有些不灵了。
巴菲特在首度大规模减持中石油的均价为12.23港元,但在此之后,受到国际油价屡创新高、公司油气储备新发现以及回归A股等因素推动,中石油的股价一路飙升,截至8月份收市已达18 92港元。
因此有人计算,如果巴菲特所持的股份并未售出,其市值约为443亿港元,比出售套现获得的315亿港元高出约128亿港元。因此,到了当年的10月,看到中石油股票的一再坚挺,巴菲特首度证实,已全数清仓其所持有的中国石油股份,但鉴于中石油股价近期不断狂升,令他后悔出售的时间可能早了点。
巴菲特坦率地说:“如果中石油股价大幅回落,我会再买。”虽然留下了一些遗憾,但巴菲特投资中石油无疑又赚到了一笔不小的利润。他买入中石油23.39亿股,斥资大约38亿港元。2007年巴菲特出售中石油时,总共获利35 5亿美元,约合277亿港元,显然这笔收入相当可观。
1994年年底,巴菲特公司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纺纱厂,它已变成巴菲特的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
当然,巴菲特的财富积累还在快速前进。从1994年开始,伯克希尔公司利用全美股票市场报酬率走低的时候,开始了又一轮大规模的收购行动。
当时巴菲特的观点是,只有当优良的公司被不寻常的信息包围,导致股价被错误地评价的时候,才是真正大好的投资机会。经过这一轮的大规模收购,巴菲特公司的市值似乎在短暂时间内升值有限,但为它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随着财富的日益积累,对巴菲特的各种评价也多了起来。人们普遍认为,巴菲特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显得那么慈祥、诚恳。
有人比喻,如果说索罗斯的投资故事惊心动魄翻江倒海,充满血雨腥风、生死相搏的话。那么,读巴菲特投资的故事,就好像是品茗饮茶,于逸趣闲情时欣赏清新隽永的小品文,云淡风轻、傍花随柳,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真切,甚至波澜不惊、风和日丽。
即使在金融界风云骤变的1998年初,这位奥马哈长者除了贵金属市场令他有兴趣外,对全球金融界人士的恐慌竟有浑然不知之感。
危机之时,巴菲特忙着在全球贵金属市场指令大量收购白银现货,由于他的介入,人们顺着他点石成金的手寻觅发财机遇,于是全球白银价格居然在肃杀的凉意中扶摇直上,创下了10年来罕见的新高。
当然,对于全世界的“巴菲特迷”们来说,每年的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无疑是最令人神往的。这也可以说是巴菲特家族的一个盛会,这一天巴菲特会率领全家出动赴会。
在股东大会上,作为董事长的巴菲特在致股东们的报告中,要报告过去一年的经营情况,报告公司正在做什么,报告公司在新的一年中还将怎么做以及要这样做的理由与分析。
巴菲特的这个董事长致全体股东的信,是要给全体股东来看,即便你只有一股,也会郑重其事地寄给你。
莫小看了仅仅持有一股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由于这家公司30余年来没有分过一次红,也没有扩过一次股,它的总股数仅226万股,每股净资产在1998年初已经是11000美元。
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从1962年的每股12美元,到后来的几万美元,这个价位虽说很高,但是也是一票难求,有行无市。
在美国持有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已成了荣誉与身份的象征,虽说它是小盘股,但由于总市值已高达1000亿美元以上,实际是一家大公司一点不假。
因此,每年一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大会,堪称“全球第一”股东大会。每一次的股东大会召开之日,都是奥马哈市的盛大节日。
为了营造更好的气氛,当地有名的几个旅馆,如红狮、雷迪逊森等均告满员,股东们在这里喜气洋洋地比较着各自回报的多少,当然赢者总属于投资最多、持股最长,而且敢于重复加码的股东们。
20世纪90年代,巴菲特已是华尔街响当当的人物,世界级股坛为数极少的大腕之一。不管巴菲特平生是否拥有当个世界级富豪的鸿鹄之志,但命运之神却把他推进世界级富豪之列。
当时,世界权威的金融和财富刊物公布的世界富豪名单,一再把沃伦·巴菲特的富翁交椅往前挪动,至1998年,他已是全球富翁中的第二号人物,仅屈居于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之下。
1998年,应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邀请,巴菲特与盖茨为该校学生作了一次讲演。
人们对此的评价是:“太阳系中最富有的两个人进行的极为简单的公开的对话。”因为这篇讲话中包括了巴菲特对人生、对新技术、对投资理念的最新认识与看法,而且由于有盖茨的联袂讲演,能使我们更加深对此的理解。
可以这样说,沃伦·巴菲特是天才的投资家。他奉行的是最朴素的投资理念,他对近些年由学术界发明出来的理论持不屑一顾的态度,那些时髦的理论,那些使用财务杠杆、期货、动态套期保值、现代资产组合分析等在巴菲特这里没有市场。
巴菲特不染指他不熟悉的东西,他也不理会现在教授们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他只遵循自己理解的、熟悉的并坚信不疑的投资理论与方法,从头至尾坚持执行。
当然,并非巴菲特老顽固,不思进取,如果按辩证的说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这个原则,巴菲特无疑是对的,历史的、实践的结果都证明他是对的、成功的和正确的,至少在金融投资界,迄今无人能超越他。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避免使自己置身于股票市场的情绪冲动之中,这也是他一生步步走向辉煌的原因。
由此可见,巴菲特其人不仅是投资界公认的投资艺术家,在管理界也是名列前茅的管理艺术家,在美国经济史上,荣获这两项殊荣的只有他一人。
2008年3月,《福布斯》杂志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富豪榜,巴菲特由于所持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价大涨,身价猛增100亿到达620亿美元,超过微软董事会主席盖茨的580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富。
就这样,这位从小就怀有赚大钱梦想的巴菲特,再一次实现了他问鼎世界首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