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慈善事业
热心慈善事业
从5岁就开始卖可口可乐,并以赚钱为人生目标的巴菲特只是把赚钱作为乐趣,但他并不是一个守财奴,因为他非常乐于慈善事业。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巴菲特对慈善事业的捐款力度明显变大了。
对此,巴菲特解释说:
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用比较快的速度聚集财富的话,那么他在20年后捐赠慈善事业比较好,因为到那时他可以为社会捐赠更多的钱;如果一个人聚集财富的速度比较慢,那么他最好现在就进行捐赠。
所以,按照巴菲特的这种理论,在过去很多年里,他很少进行慈善捐赠,因为他显然比大多数人更懂得赚钱的办法。但是,妻子苏珊的去世,让巴菲特改变了想法。
原来,苏珊一直希望巴菲特把手里的财富回馈社会,巴菲特原计划他死后由苏珊负责这笔慈善基金。
巴菲特曾经说过:“苏珊比我小两岁,一般来说,女性通常比男性长寿。她和我一直都认为,她会继承我公司的股份,并看到我们的财富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我们都觉得,财富应该回到社会上。”
当然,子女对财产的继承观念也会影响一个富翁对慈善事业的支撑力度。在这方面,巴菲特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很早就提出自己子女将继承他财产的一部分,比例并不会太高。
很明显,这与巴菲特过去一再表示,不愿意让大量财富代代相传的想法,是相当一致的。巴菲特曾表示:“我想给子女的,是足以让他们能够一展抱负,而不是多到让他们最后一事无成。”
因此,自2000年开始,巴菲特就通过线上拍卖的方式,为基金会募款。而大规模地捐献自己的财富,巴菲特无疑希望由妻子苏珊来完成。
然而,不幸的是2004年苏珊过早地去世了。巴菲特终于决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捐出大部分的财产。
2006年,巴菲特的一项捐款活动,一举震惊了世界。
2006年6月16日,就在巴菲特宣布捐赠的10天前,比尔·盖茨就宣布,在今后两年的时间内逐步淡出微软的管理工作,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盖茨慈善基金会的工作上,致力于全球健康以及教育工作。
为此,盖茨夫妇已为他们的基金会捐赠近300亿美元,用于贫困国家的卫生和教育事业。盖茨进入慈善事业无疑为巴菲特的巨额慈善投资找到了好的方向。
10天之后的6月26日,75岁的美国投资家巴菲特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签署捐款意向书,正式决定向5个慈善基金会捐出其所持有的财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的85%,按照当时市值计算,这笔捐赠约合375亿美元。
从那时开始,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将逐渐转移到比尔·盖茨夫妇所建立的盖茨基金会等5个慈善基金会。这笔捐款创造了世界纪录,也震动了美国和全世界。
面对各界的热议,巴菲特这样评价自己的义举:“我不是财富王国的热衷者,特别是当世界上60亿人还比我们穷得多的时候。”
曾有一位意大利的记者给了巴菲特另一个提议:“为什么不把这笔财富捐给美国政府?”
巴菲特说:“你可以选择把财产留给政府,或者通过慈善机构帮助他人。我认为,盖茨基金会从这笔财富中产生出来的益处要大于我把它交给美国财政部。”
375亿美元,相当于3000亿元人民币,这笔巨额财富巴菲特没有留给子孙后代,而是把它投向了一项更为高尚的事业,就是战胜第三世界国家的贫穷和疾病。
除此之外,巴菲特也对以其妻子命名的苏珊·汤姆森·巴菲特基金会捐赠了市值几十亿美元的股票。该基金会主要致力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支持堕胎权利以及防治核扩散,这也是巴菲特本人非常关注的话题。
巴菲特还经常四处奔走,在许多大学、公司、团体举行他的仪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人们对他,对他的生活不知道的事情仍然很多,但他已然成为美国生活中一个独特的偶像人物。他不仅是位伟大的资本家,而且是位伟大的解释美国资本主义的人。
他教导了一代人该如何考虑业务,证明股票与垄断不同,投资也不是只凭运气的游戏。他用敏锐的市场眼光和坚守诺言这两项法宝,证明它也是一种合理的可感觉到的事业。他揭开了华尔街神秘的面纱,说它与美国没什么两样———也许是个不可捉摸的地方,但也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地方。
人们对这位股市天才充满了好奇心。经过奥马哈,经过他那座简朴的房子时总要缓步慢行,引颈侧望。
巴菲特也是人,也会犯错误,但他在很多人心中的确已成为股市神话,在那个属于他的股票时空中。
也许有人会不解,巴菲特年轻时疯狂地赚钱,然后年老时又一下子全部捐献出去,这真有点令人不可思议。但了解巴菲特的人都知道,这符合巴菲特一贯的行事作风:“理智、有创见、打破巨富捐赠财富的常规模式。”
也许从这一捐款活动中,人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巴菲特这个一代“股神”的性格。
几十年来巴菲特有一套投资理论,这套理论使他在股市中常胜,也使他远离高科技股。
第一,他只从事长期投资,投资的绝不是概念、模式,也不仅仅是股票本身,而是真正的生意,投资能创造可预见性收益的公司。
第二,他讨厌股票期权多的股票,像高科技股,称这种股票是彩票。
第三,他认为买身边的品牌最可靠。谁做的广告多,消费者喜欢,就买谁。巴菲特的眼光一如既往。巴菲特投资成功的方略是多方面的,其中当数“集中投资”的方法最有效。很多投资者认为: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算保险,因此,他们没有集中资金,反而将有限的资金四处出击。结果手中的资金被七零八落的股票所肢解,导致手中股票不是这只股涨,就是那只股跌,一年忙到头,好的可以赚点钱,中的打平手,不好的情况下则是负增长……有的人年复一年,也不善于总结,总认为运气不好,其实这是犯了一个投资者的大忌。纵观中外股市操作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比较善于精心选股、集中投资,很少有分散投资能带来辉煌收益的人。这一点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极为重要。巴菲特将“集中投资”的精髓简要地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为此,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
人们不得不佩服巴菲特的长远眼光,也不得不承认长期而言价值投资策略能够战胜市场。因为大牛市不可能一直持续,过高的股价最终必然回归于价值。
要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大牛市,请牢记巴菲特与众不同的投资信条:“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尽管组织形式是公司制,但我们将股东视为合伙人。我和查理·芒格(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将我们的股东看作所有者和合伙人,而我们自己是经营合伙人。我们认为,公司本身并非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它仅仅是一个渠道,将股东和公司资产联系起来,而股东才是公司资产的真正所有者。顺应以所有者为导向的原则,我们自食其力。”
研究巴菲特的书汗牛充栋,通常都是从股票投资的角度入手。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投资经理人詹姆斯·奥洛克林的《沃伦·巴菲特传》,就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资本管理者、民众领导者的巴菲特。尤其是在揭示巴菲特模式的过程中,对强制性力量和能力范围的研究,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