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城市
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商品和信息的集散地。随着工业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聚集,这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的城市病也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汽车
汽车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汽车多了,排出的尾气也就多。尾气含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铅化合物等有害气体。汽车还是最严重的铅污染源。
声音
引起听觉的感知现象。声源从发声的物体以声波的形式传出,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传播,声波振动内耳的听小骨,这些振动被转化为微小的电子脑波,成为我们觉察到的声音。
不是所有的声波人类都能听到,正常人能够听见20赫兹到20000赫兹的声音。人类生活在一个有声的环境中,通过声音进行交谈,表达思想感情以及开展各种活动。如果声音超过一定限度,就会成为噪声。
能源
能源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凡是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或能在较短周期内再产生的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反之称为非再生能源。
一般来说,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非再生能源。
衣食住行
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衣食住行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发展水平。
人类生活从筚路蓝缕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享受到现代文明科技成果的舒适和华贵,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反过来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和提高。然而,科技越发展,人们接触到的各种物理、化学的产品越多,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也就越多。如今,从衣服鞋帽至饮食器具,从塑料制品、化妆品至家具、洗涤剂等,都与化学品有关。比如日本福岛核电站在为日本居民提供电力的同时,因核泄漏给人们带来了重大危害。
温室效应
指大气通过对辐射的选择吸收而使地面温度上升的效应。二氧化碳气体对太阳光的透射率较高,而对红外线的吸收力却较强。随着工业燃料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致使通过大气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增强;同时地球表面升温后辐射的红外线也较多地被二氧化碳吸收,从而构成保温层。
温室效应会导致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等众多危害。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已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次声波
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次声波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次声波的波长很长,因此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次声波会干扰人的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危害人体健康,严重时可致人死亡。次声波在自然界中存在十分广泛,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雷电和台风等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研究自然次声的特性和产生机制,可以辅助预测自然灾害性事件。
电磁辐射
指在射频条件下,电磁波向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电磁能量发射现象。电磁辐射是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形态存在的物质。人类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它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太阳及其他星球也从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电子设备工作时产生的电磁辐射也是无孔不入的,电磁辐射是一种复合的电磁波,以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而传递能量。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敏感,因此,电磁辐射可以对人体造成影响和损害。电磁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害。
紫外线
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纳米至400纳米辐射的总称,是一种不可见光。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在日光光谱的紫光外侧一段能够使含有溴化银的照相底片感光,继而发现了紫外线的存在。在现代生活中,紫外线用于杀菌消毒以及治疗各种疾病;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却会损害人体健康,如紫外线过量照射会诱发皮肤癌。
自然界的主要紫外线光源是太阳,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部分被大气层中的臭氧吸收掉。人工的紫外线光源有多种气体的电弧。紫外线荧光作用强,日光灯、各种荧光灯和农业上用来诱杀害虫的黑光灯都是用紫外线激发荧光物质发光的。
空气湿度
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湿度太大,人们会感到沉闷和窒息,也容易使东西霉烂;湿度过小,人们的口腔、鼻腔又会感到干燥难受。最适宜人类生活的相对湿度是在30%至75%的范围内。据调查资料表明,许多长寿者都生活在湿度适宜的生活环境中。空气湿度是气象学、水文学的重要指标,也是农业生产和食物储存的重要条件。
磁场
人类早已习惯生活在强度稳定于22.28安/米至56.5安/米的地磁场中。如果生活环境中的磁场强度发生剧烈变化,人体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对磁场作用敏感的人,在磁场发生变化时,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耳鸣、急躁等病症。
物态变化
由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不同的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物态变化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气态继续加温会变成等离子态,这是气体在约几百万摄氏度的极高温或在其他粒子强烈碰撞下所呈现出的另一种物态。
拓展阅读
空气负离子是一种带负电荷的空气离子,它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被喻为空气“维生素”。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只有负电荷才可以增强人体的造血功能和一些细胞的活力。吸入这样的空气就会感到精神愉快、情绪轻松、周身舒服、疲劳消除等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