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塔尔创造了“燃素学说”

    15世纪,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在实验中发现,火在燃烧时,若无新鲜空气补充,燃烧就不能继续进行。遗憾的是,他没能深入研究,找到燃烧与空气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后来,英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罗伯特·虎克(1635—1703)对燃烧问题产生兴趣,他于1678年做了许多实验,观察木炭、烛、硫黄的燃烧以及空气对燃烧的作用,提出了12种关于燃烧的学说,并指出:“空气是所有硫素物体的万用溶剂;进行溶解作用时产生大量的热,我们称它为火。”虎克虽然明确地指出没有空气便不会产生燃烧的关键性问题,但是他仍然相信燃烧时燃烧体中有所谓的“硫素”放出,并把它看做是热。

    虎克的导师、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1627—1691),既反对把火看成是热、干两种原性的化身的见解,也反对把火看成是从物体中分离出来的东西。他认为,火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由具有重量的“火微粒”构成的物质元素。从这一点出发,他做了大量的实验。他在密闭的容器内煅烧金属铜、铁、铅、锡等,仔细定量地研究了他们在燃烧后增重的情况。但波义耳并没有去做深入的研究,这就在化学史上留下了一个遗憾。

    德国医生、化学家贝歇尔,自幼家境贫寒,靠自学成才。在医院工作时,他发现实验后的小动物尸体在没烧之前,五脏六腑样样俱全,是有血有肉的,而烧掉之后却仅剩下一堆灰烬。他又仔细观察了植物、矿物燃烧的陈迹,得到同样的结论:动植物和矿物燃烧之后,剩下的灰烬都是成分更为简单的物质,也就是说,燃烧是一种分解作用,不能分解的物质尤其是单质就不能燃烧。

    后来,贝歇尔去英国研究矿业。他继续对土的燃烧现象做了研究,但他的一切解释都是以有机物的燃烧现象为依据的,因而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贝歇尔的学生施塔尔是普鲁士王的御医。有一天,他在实验室里做着实验,感到寒风刺骨,于是他点燃一块硫黄取暖,同时观察燃烧现象。过了一会儿,硫黄燃尽了,生成了一种新物质——硫酸。他突生奇想:让硫酸和松节油一起煮沸。煮的过程中,混合物发出吱吱的响声。煮过之后的“硫酸”居然又被他点燃了。

    施塔尔陷入了沉思。他查找各种记载的资料,终于总结出了一个答案:每一种可燃物中都含有燃素。燃烧硫黄、煅烧金属时,其中的燃素逸去;当硫酸同富含燃素的松节油共煮、煅渣与木炭共燃时,又从中夺回燃素,可重新燃烧。所以物体中含燃素越多,燃烧起来就越旺。

    在多次的实验中,施塔尔发现燃烧一定需要空气,这又怎么去解释呢?他想,是不是燃烧时燃素不能自动分解,是空气把它吸取过来,才实现了燃烧呢?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施塔尔不是单纯地研究有机物的燃烧,还把重点移向无机物,从而增强了燃素理论的全面性。他终于在1703年创造出了“燃素学说”。

    燃素学说是专门解释物质燃烧现象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一切可燃物如木材、磷、硫黄等都含有燃素,不可燃物如石块、黄金等不含燃素。当可燃物燃烧时发出光和热,就被认为是可燃物的燃素逸出体外。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贝歇尔和施塔尔便得到了一个公式:

    可燃物-燃素=灰烬。

    这个公式不仅破天荒地把燃烧现象归之于物质,而且还轻而易举地解释了许多燃烧问题。纸张、木材、油类等物质为什么很容易燃烧呢?因为它们含有大量燃素,燃烧时它们发出的光和热,就是燃素从可燃物里被赶出来的现象。物质含有的燃素越多,燃烧得就越旺。油类物质里含燃素最多,所以它比木材和纸张燃烧得激烈;石头、黄金不能燃烧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不含燃素。燃素学说还解释了金属跟酸以及金属跟盐的置换反应,认为前者是由于酸夺取了金属中的燃素,而铁置换溶液中的铜是由于金属铁中的燃素转移到铜中去了。在施塔尔看来,人的呼吸过程,就是人不断地、缓慢地从肺里吐出燃素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很缓慢,所以不像木材、油那样会发出光芒,而只会缓和地放出热量。

    几千年令人迷惑不解的燃烧之谜,似乎获得了较好的解释。

    的确,燃素学说解释了燃烧现象,它似乎从科学的角度揭示了火的奥秘。可是,在科学实践中,特别是在揭开燃烧秘密的征途上,它却成了“火神”的保护伞。这种学说成了风靡世界的重要理论,统治化学界达七八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