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失踪的“空气”

    像火一样,空气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物质之一。

    中国古人把“气”看成是构成世界的要素,这同古希腊阿那克西米尼人认为万物来源于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空气与火是一对双生子。因为火离不开空气,所以,在研究燃烧本质的过程中,许多人都意识到了空气的作用。

    前面讲过,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曾借助称量工具,发现物质燃烧后增重的现象。本来波义耳可以得到某些更重要发现,可惜他没有跨出这一步。而瑞典药剂师卡尔·舍勒就在寻觅失踪的“空气”,决心打开燃烧现象的奥秘之门。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舍勒都聚精会神地扑在实验室里。一天,他从橱柜里拿出一只盛满了水的大罐子,有一块蜡样的黄色东西沉在罐底,在半明半暗中,他看见水和“蜡状物”发出一种神秘的淡绿色的光。

    其实,那蜡状物是白磷。磷的着火点较低,在空气中放置,很快就会发生变化而失去它的性能,所以人们都把磷保存在水中。

    舍勒用一把刀插进罐里,切下一小块放进烧瓶里,塞紧瓶口,拿到燃烧着的蜡烛跟前,瓶里的白磷立刻熔化,沿着烧瓶底摊成一片。几秒钟之后,磷爆发出明亮的火焰,烧瓶内浓雾弥漫,不再透明了,没多久,浓雾沉积在瓶壁上,像是一层白霜。

    舍勒观察磷着火已不是第一次。现在他感兴趣的是:烧瓶中的空气在磷燃烧时起了什么变化?

    烧瓶渐渐冷却后,舍勒将瓶口朝下放进水中,然后在水中拔去瓶塞。这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盆里的水竟由下而上涌进烧瓶之中。当水面稳定之后,舍勒量出涌进去的水的体积,正好是烧瓶体积的1/5。

    舍勒又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发现无论把什么东西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燃烧,容器内的空气在燃烧后同样是少掉了1/5。烧瓶是塞得严严实实的,里面的空气怎么能够溜掉呢?

    舍勒又进行了另一个实验,在密闭的容器里燃烧另一种易燃物质——金属溶解在酸中时产生的一种易燃的气体。

    舍勒把一些铁屑放进一个小瓶里,然后往铁屑上浇些稀硫酸溶液。他事先在软木塞上钻通了一个孔,并在孔上插入一根长长的玻璃管,把带玻璃管的塞子塞在瓶口上。瓶里的铁屑吱吱地响,硫酸开始沸腾,并冒出气泡来。

    舍勒点燃一支蜡烛移近玻璃管口,冲出的气体立刻着火,形成尖细的淡蓝色火舌。接着,舍勒将小瓶放进水缸里,把空烧瓶罩在火舌上面,慢慢将烧瓶口插进水里,使空气无法再进入烧瓶内,让气体在密闭的烧瓶空间里燃烧。

    气体不断燃烧,下面的水不断向烧瓶内上升。水越升越高,气体的火焰也越来越小,最后火焰完全熄灭。

    同样,舍勒计量出涌入烧瓶中的水占烧瓶体积1/5左右。

    尽管铁屑仍在吱吱作响,稀硫酸仍在沸腾,玻璃管口继续喷出那易燃的气体,但烧瓶内却再也燃烧不起来了。舍勒感到奇怪,烧瓶里不是还剩有4/5的空气吗,为什么火会熄灭呢?

    “空气失踪了1/5,一定是在燃烧过程中消失的。但是另外4/5为什么没有消失呢?”舍勒百思不得其解。

    突然,舍勒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想法,难道烧瓶里剩下的空气和在燃烧时消失的空气,是完全不同的吗?

    这需要用实验来证明。舍勒看了看钟,已是深夜了,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离开了实验室。

    我一定要把那失踪的“空气”找出来!舍勒带着无限的自信,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从人们开始意识到空气是复合成分那一天起,在寻觅空气的科学史上,记载着以下的英名:

    舍勒最早意识到空气中含有氧气,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验。

    普列斯特里用实验确证了氧气的存在,可是他认为那是“火燃素空气”,因而失之交臂。

    拉瓦锡揭示了氧气的本质,确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存在。

    卢瑟福于1772年用单质磷燃烧的方法,发现了空气中的氮气。

    瑞利于1882年最早意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氮之外,还含有极微量的其他气体,后来他与助手拉姆塞于1894年发现稀有气体氩气。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道恩、英国化学家索迪以及拉姆塞等人,最终确认空气中含有氡。

    当然,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科学家们发现每种气体,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