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原名明昭(zhāo),四川开县(今属重庆)人。1912年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堂,第二年起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3年任四川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被誉为川中名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与领导泸(lú)顺起义,任起义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一代名帅
刘伯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军事生涯(yá)中,他以坚定的革命意志、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建立卓越功勋(xūn),成为一代“名帅”。
有一次,刘伯承率军攻打丰都。战斗中,一个士兵负伤倒地。刘伯承正要去救他,不料一颗子弹打过来,射穿了他的头顶,从右眼眶(kuànɡ)飞出。他的眼珠破裂,血流如注,他疼得昏了过去。
失去右眼的刘伯承成了有名的“独目将军”。他仍然在战场上杀敌,冲锋在前。
第五次反“围剿(jiǎo)”失败后,红军被迫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刘伯承重新担任了总参谋长,并任先遣(qiǎn)队司令。在长征途中,他一直在最前线指挥红军攻打敌人,飞越天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xūn)。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战役都是他指挥的。在长征途中,他一路冲杀在前,为胜利到达陕北,做出重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他领导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还用游击战等战术指挥了许多著名战役(yì),沉重打击了侵略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投入到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中,他和邓小平共同指挥了一些重大战役,如上党战役、平汉战役等,打破了蒋介石要快速取胜的梦想。刘邓大军成了人民热爱、反动派害怕的常胜军。
1947年6月30日晚,刘伯承、邓小平率十几万军队,离开解放区,夜渡(dù)黄河,进入了国民党统治区。这是历史性的大转折,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大反攻。在渡黄河之前,刘伯承作了周密部署,要乘黑夜强行渡河。南岸的国民党军原以为前有黄河天险,上有空军昼夜轰炸,解放军肯定无法过河。万万没想到,刘邓大军猛扑过来,大船小船一齐开动,在几分钟之内就登上了南岸。敌人防不胜防,很快就全线崩溃了。他们惊叹:“刘伯承真的是天下奇才。他的打法,兵书战史上从未有过。”
渡过黄河后,刘邓大军通过强行军,接连攻克了一些城镇,取得了鲁西南战役的全胜。蒋介石得到报告,大出意外,在发给一个下属的电报中说:“希弟信赖上帝保佑,争取最后五分钟的胜利。”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参谋长在日记中也承认:刘伯承与国民将领相比,好似鹤立鸡群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两军胜负,不问可知。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插上了一把尖刀。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功勋卓著的刘伯承担任军事学院院长。
刘伯承是一位既能征善战又有计谋和丰富知识的“元帅”。他一生勤奋好学,酷(kù)爱读书。即使在前线指挥作战,他也带着书箱,随时看书学习。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注意研究军事理论,不断总结战争经验。除了亲自指挥过无数次战斗外,他还写下了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翻译了几百万字的外国军事专著。他的军事理论是我国军事学和世界军事学的宝贵财产。在办学期间,他不辞辛劳,从严治学,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是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奠基奠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调皮的学生
刘伯承的父亲刘文炳(bǐnɡ)给儿子取了名字,乳名叫“孝生”,大名叫“明昭”。当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在报考重庆将校学堂时,他自己把名字改成了“刘伯承”。
刘伯承家虽然贫穷但却不失情趣。刘文炳承袭(xí)父亲的美德勒紧腰带,省吃俭用,创造条件让儿子读书。
孝生长到5岁,父亲开始教他认字。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乞丐。刘文炳是个很同情穷人的人。他给乞丐端出了米饭和咸菜,还递上一碗热水。刘文炳(bǐnɡ)通过交谈,得知乞丐是湖广人,叫任贤书,是个读书人,只因打抱不平,得罪官府,跑了出来。刘文炳感到这乞丐学识挺好,便与妻子商量,把他留下来给儿子当启蒙先生。
开始时,孝生学习不专心,很贪玩。有一天,母亲见他又要出去玩耍,就问他功课做完了没有。孝生为了早点出去玩,顺口就说:“早就做完了。”母亲问他:“你能把学过的书背下来吗?”孝生学习没有什么兴趣,没有把书全背下来。可是,他又怕母亲不让出去玩,就很坚定地说:“全背熟啦!”他以为说完了,母亲会放他走的。谁知,母亲紧追不舍,要他把书背出来听一听。孝生一惊,再一想,母亲一个字也不认识,就镇静下来,拿出书来,装模作样地背起来,没背下来的地方就胡诌(zhōu)胡诌:随口瞎编。。正在他得意的时候,父亲突然从房子里冲出来,大吼道:“你欺负你母亲不识字,胡乱背个啥子?我非打你这不知上进的孩子不可。”原来刘文炳在房里听见了他娘俩的对话,又听见孝生胡乱背书。听到丈夫这声吼,刚才还很高兴的母亲,立即气得掉下了眼泪。她对孝生说:“我省吃俭用,给你请了先生,是为了你好,将来别像父母这样一辈子受穷,一辈子没出息。哪想到,你反倒骗起我来了……”她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了。
聪明的孝生,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就跪到母亲身边,承认自己错了。他一边给母亲擦着眼泪,一边向母亲表示,一定要好好读书,要对得起爹娘。父亲说:“从明天起,就看你的行动。”这件事过后,孝生确实像变了一个人。他学习刻苦,背书认真,先生经常夸奖他,还说:“这孩子聪明懂事,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这个乞丐,实际上是太平军石达开的部下,太平军失败后,因躲避官府的追捕过起了流亡生活。他不仅精通文墨,而且懂得历史,还见多识广,此外,还会武术。本来贪玩的孝生很快就被先生丰富的知识和随和的教学方式吸引住了。这个半生征战的穷秀才肚子里装满了故事,常讲给学生们听;在上课之外,他还教给孝生和其他孩子一些武术知识,给他讲一些兵法。先生多方面的知识和适合少年特点的教育,深深吸引了孝生,给他的启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兴趣。也为他后来的征战岁月奠定基础。
宝贵的读书机会
刘伯承跟着先生读了几年书,打下了厚实的古文功底,了解到一些外面的世界,培养起了对军事的兴趣。先生在刘伯承12岁那年,对刘文炳说:“孝生这孩子聪明上进,是棵好苗子,我这点知识已经教得差不多了,再教下去会耽误孩子前程。你应该让孩子去读读新学校。”交代完了,先生就走了。
就在那年,本县一名叫作刘华英的乡绅,在外面受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回家乡办起了一所包含着新思想和新内容的学校,名叫汉西书院。刘华英原来是个廪生。看到日趋腐败和没落的清政府已经不可救药,当个腐败的官员也没有什么意思,他一咬牙辞了职位去做生意了。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就学着一些志士仁人的作法,开办起学校来。他办学不收学费,还供给学生膳(shàn)食。刘文炳去找刘华英,希望能为儿子在这里找个上学的位置。
刘华英看在本族的份上,同意小伯承来试一试,但需要考试。
刘文炳回到家中,把刘华英的意见告诉了刘伯承。小刘伯承听了这话很高兴,说:“你放心,给我考试机会就行,靠自己的本事考进去,读起来才有意思。”刘伯承以非常自信的态度参加了汉西书院的入学考试,结果成绩优秀,被录取了。
刘伯承在汉西书院就读两年之后,开县办起了高等小学,那里讲授的现代文化知识要比汉西书院多得多。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刘文炳要送刘伯承到高等小学去读书。此时家里并不富裕,生活还成问题,在这种条件下,父亲还掏学费让他去县城读书,刘伯承理解父亲的苦心,很感激地接受了父亲的建议。
报名之后,他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到县城参加入学考试。结果他作文获得了第一,其他科目也取得了名列前茅名列前茅:比喻名次列在前面。的好成绩,顺利地被学校录取了。
这是一所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新型小学,教学内容中西混杂,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原有的古文知识外,加进了数学、历史、地理、外文、物理、化学、生物、体操等。刘伯承对新知识兴趣很浓,在对知识的追求中始终充满了渴望。因此,他学习特别刻苦,各门知识学得都非常认真。在这所新学校,刘伯承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还受到了从国外回来的带有进步思想的老师影响。
在高等小学读了两年之后,刘伯承毕业了。刘文炳对儿子寄予厚望,毫不犹豫地要儿子把书念下去。在父亲的坚持下,刘伯承考入中学继续读书。
中学是一个县的最高学府。当时清王朝即将灭亡,中国社会各种思潮非常活跃,保清的顽固势力、反清的民主势力、封建知识界的改良势力等都在争夺教育阵地。步入中学后的刘伯承没有急于投入政治斗争。他深知自己学不容易,父母期望他好好读书,在读书中求得美好的前途,少年刘伯承这样做了。来自社会底层的经历、正直的心灵、追求进步的意识,都使刘伯承倾向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短暂的巡(xún)警生活
正当刘伯承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父亲患(huàn)2了重病,一个多月后就去世了,刘家的顶梁柱一下子塌(tā)了。在刘文炳生病期间,家中不多的积蓄都花光了。在安葬父亲时,家里不得不去借债。这一折腾,刘家的生活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安葬了父亲之后不久,刘伯承的母亲又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八口之家,除母亲之外,年龄最大的就是刘伯承了。从小善良懂事的刘伯承为了弟弟妹妹和母亲,不得不痛心地作出退学回家、种田、挣钱的选择。
刘伯承回家之后,挑起家庭重担,锄草、插秧、挑肥,样样农活都干。在干活之余只要有机会,他还是要继续学习的。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他开始自学。在农村,所能找到的书,只有《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书籍。这些书他都读过,但是,为了充实思想,只好继续读这些古典文学名著。在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刘伯承始终精神饱满,没有一点怨言。与乡亲一起劳动,在田间休息时,他常常给人们讲上一段故事,给乡亲们驱(qū)赶疲劳。刘伯承的记忆力极好。读过的古典文学名著他能够大段大段地背诵下来。他讲故事、说笑话的口才,无论在哪里劳动,都能吸引来很多人。
刘伯承在汉西书院读书时聪明好学,给书院的创办者刘华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个开明的乡绅很关心刘伯承的前途。当他得知刘文炳去世、刘伯承不得不回家种田的事情之后,就一直惦记惦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着如何为这孩子找个工作。
1909年,一个立宪派人士到开县办警政,准备在县城设立巡警。这时刘华英已经是四川省咨议局议员,他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保荐刘伯承进巡警教练所学习。就这样,刚刚种了几个月田的刘伯承进了巡警培训班。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后,他被分配到开县县城当了一名巡警。当时巡警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一些进步青年被接纳(nà)进来。
穿上神气的巡警服之后,少年刘伯承非常正直仗义。在维护社会治安中,他敢于伸张正义,敢为被欺辱的弱者伸冤,向恶势力开战。他当巡警时,有一次遇上一个痞(pǐ)子调戏一名农村进城卖菜的少妇。他上前制止。那痞子毫不在乎,声称自己是本县县衙(yá)师爷的小舅子,说着,又要去调戏那妇女。刘伯承上前给了他一顿警棍,打得他哭爹叫娘,连喊救命。
还有一次,刘伯承当场捉住了一个坑害百姓的不法商人,把他带回警局关押起来。可是,刘伯承前脚走,那个罪犯就被人从后面放走了。年少气盛的刘伯承返回去质问放人的人。那人告诉他,别太认真了,这是上头的指示。刘伯承听了气愤万分。他逐步认识自己想作一名正直的巡(xún)警的想法太幼稚了。
没多久,一个噩耗噩耗(èhào):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震惊了他。王春廷教官在大竹县被官府杀害了。王春廷是刘伯承的教官,他是孙中山同盟会会员,思想进步,为人正直,刘伯承很敬重他。看来正直无私的人,在这巡警队伍里是待不下去的,要么变坏,要么被残害。刘伯承两者都不愿意。为了表示对腐朽的巡警队伍以及官府的抗议,他脱掉巡警服,扔了警棍,辞职回家种田了。刘伯承就是这样一个正直的人。
辞职回家后的刘伯承一度很苦闷。转眼就到了1911年的秋天。在秋末冬初时节,辛亥革命的春雷传到了这个偏远的乡村。有个人告诉刘伯承,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已经成功,清政府被推翻了。听到这个消息,刘伯承高兴极了。他又听说县城正在组织学生革命军,革命军的任务是反对封建军阀势力,维护新成立的共和国。听到这些,刘伯承立即扔下锄(chú)头,前去投军。投奔学生军不久,重庆开办了将校学堂。他凭借厚实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个人素质顺利通过考试,被录取为重庆将校学堂的学生。入学之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刘伯承”,从此,开始了一生的戎马戎马:原指军马,比喻从军作战。生涯。
倔强的人
1923年刘伯承任四川讨贼军第2混成旅旅长,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右腿动脉血管被打断,鲜血喷射如注,生命危在旦(dàn)夕。
他被送进成都一家法国人开办的医院治疗。由于伤势太重,加上天气炎热,导致伤口感染。当时医院没有青霉素等抗生素特效药,为了避免腿部血液感染中毒而危及生命,医生认为必须进行截肢手术。当医生告诉刘伯承必须截肢时,刘伯承坚决不同意,急着说:“没有腿怎么打仗?”并且与医生吵了起来,刘伯承态度非常强硬。医生没有办法,只好同意暂时不做手术。
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刘伯承高烧的体温开始下降,伤腿肿消红褪。医生感到十分意外,连称:“奇迹!奇迹!”出院那天,医生紧握着刘伯承的手说:“你的伤不久就可痊愈痊愈:病好了。。但你腿上的肌肉坏死太多,手术时损坏太重,伤好后,也一定是O形曲腿。”接着拿出一副拐杖,说道:“这副拐杖送给你,它可作为你的终生伴侣。”刘伯承听了笑着回答:“世界上有拄着拐杖冲锋陷阵的战士吗?谢谢你的好意,你还是把拐杖留下送给别人吧!”然后,大步走出了医院。
刘伯承就是这样一个不认输、倔(jué)强的人。
倒穿草鞋计
孙中山号召全国各地起兵讨袁,年轻的刘伯承在熊克武领导的四川讨袁军中担任连长。
这一天,刘伯承带着连续苦战剩下来的一支数十人队伍,迎着绵绵的秋雨,踩着泥泞(nìnɡ)的道路,艰难地向大足县方向行进。这时,后面有一个营的敌军追兵,必须尽快地摆脱他们。刘伯承边走边思考着甩掉敌军的计策(cè)。接近黄昏,计策已在心中的刘伯承,突然命令走得疲惫不堪(kān)的部队停止前进,到路旁一片小树林中休息。
敌军在后面穷追不舍,我们却停下来休息,这不是等着敌人……士兵们一个个惊疑不解的看着刘伯承,刘伯承却镇定自若地宽慰大家说:“弟兄们,放心大胆休息吧,敌人是撵(niǎn)不到我们的。俗话说得好:‘胆大的骑龙骑虎,胆小的只得骑抱鸡母’。”士兵们对这骁(xiāo)勇善战、谋略过人的年轻连长信得过,现在看到刘伯承这样沉着,知道他又有了脱敌之策,大家的心变得踏实多了。
休息了一会儿,夜幕已开始降临。刘伯承让每个人都把草鞋脱下来,倒穿在脚上,并命令部队出发,先折回原路,再拐弯朝路旁的一座山爬去。当他们爬到山梁时,追兵已到山下,走在前面的一伙敌军尖兵,到刘伯承他们休息过的小树林搜索了一阵,毫无所获,便沿着大路朝大足县方向“追去”。随后,大批追兵也跟着尖兵蜂拥而过。
多么惊险啊!士兵们见了,不约而同地看着刘伯承,充满了敬佩的神情。后来刘伯承的倒穿草鞋计被红军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