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字仲弘,四川乐至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留法学生爱国运动,被驱逐回国。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历任山东、华东、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jiān)政委,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建国后,历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xián)。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biāo)、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遭到严重迫害。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寄人篱下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小少爷"

陈毅于1901年8月26日出生在四川省乐至县复兴场。陈毅出生时,家道已经败落。陈毅童年时期,陈家经济状况还算可以,有房住,有衣穿,有钱供孩子们上学。

陈家有重教育的习惯。陈毅5岁时就开始了启蒙教育。父亲为他取名为“世俊”,意思是让他长大后成为经国济世的俊杰。童年的陈毅,从启蒙教育时起,就接受严格的教育。他每天天刚亮就要起床背书、练字。父亲规定,每天必须写大字50个、小字100个。童年时期,陈毅不仅早晨起得早,晚上睡得也很晚。晚上他就借着母亲做针线活的灯光,在一旁练字或读书。

陈毅性情活泼,爱好广泛。他不仅好学,而且对文艺和体育活动都感兴趣。当时农村的乐器只有二胡、笛子、箫(xiāo)这些乐器。陈毅样样都想学。他精力旺盛,此外,他还喜欢游泳、下棋。

陈毅的外公黄福钦(qīn)是个有钱的地主。花200两银子买到一个湖北省靠近四川的利川县建南司巡(xún)检职。这是一个比九品还低一些的小官,用术语称呼,叫“从九品”。利川县地处深山,黄福钦要去人地生疏的地方当官,有点孤单的感觉,也怕到外乡作官被人算计,于是,就想带一个有才能的亲戚当帮手。可是,他自己的儿子游手好闲游手好闲:懒散放荡,贪图安逸。,不成器,一点正经事也干不了。无奈,他要求带上女婿(xù)陈昌礼,也就是陈毅的父亲。陈昌礼当时也没什么正当职业,就答应了岳父的要求。

1908年,陈昌礼要到湖北帮岳父做官了。临走时,他决定带聪明好学的陈毅一同去,这样,既可以随时教儿子学习,又可以解除一个人在外想念儿子的苦恼。

陈毅父子的到来,使害怕孤独的黄福钦很高兴。特别是陈毅,机灵活泼,聪明灵透,善解人意,很得长辈喜欢。所以,陈毅一到县衙(yá),黄福钦就让仆人教给他县衙的礼节,还让人们称呼陈毅为“少爷”,不准别人直呼陈毅的姓名。

黄福钦是个既要面子又想拉关系的人。为了广拉关系,他就利用外孙作引子。在不审(shěn)案时,就领着外孙到处走一走,拜访一下有钱有势的人。为了联络感情,他就给自己的外孙认干亲。见到年轻一点的有钱人,他就让自己的外孙认人家为干爹、干娘;见了年龄和黄福钦差不多的人,就叫外孙认人家为干爷等——以这种方式来获得当地土豪和大户人家的支持。

陈毅的父亲陈昌礼是个接受了新文化影响的人。他对封建官场的习俗很反感。在帮助岳父做官的过程中,他没有忘记抓紧时间教育儿子,让他继续读书、写字,尽量少接近官场那些腐朽(xiǔ)没落的东西。

陈昌礼的思想与岳父的意识越来越不相融。后来,两个人闹翻了,陈昌礼就离开了利川。把陈毅暂时留在了利川。父亲走了,陈毅没人照顾了。黄福钦本来就是到这里过官瘾(yǐn)和捞好处的,怎么可能亲自照顾孩子呢?他不管陈毅的生活,也没有仆人照顾陈毅。所以,陈毅经常打赤脚,衣服有时也不整洁。外公只有在把外孙当工具时才喜欢陈毅,而外孙需要照顾时,他就有怨言了。这个倔(jué)强的孩子和外公闹起了别扭。黄福钦的气量很小。他不喜欢陈毅了,经常咒骂咒骂:用恶毒的话骂。他。来客人时,他就让陈毅躲开。

有一次上司来检查黄福钦挪(nuó)用官仓稻谷的问题时,黄福钦让身穿破衣烂鞋的陈毅躲到一边去,陈毅就是不躲藏,而是故意站在门口挡道的地方。这使黄福钦大为恼火。检查人员走后,他甚至要动手打自己的小外孙。而陈毅也不买外公的账,大闹着要回家。

当外出办事的父亲路过利川前来看儿子时,陈毅坚决要求父亲带他回家。这样,陈毅才结束了痛苦的寄人篱下的生活。

为了读书吃墨

陈毅元帅少年时代就非常爱学习。入学前,他就学会了许多字,会背一些唐诗。5岁上学后,他学习更认真了。无论是背诵还是默写都名列前茅。有一次语文老师到陈毅家吃饭,看到一个很厚的本子,每张纸都很厚。

陈毅父亲说这个本子是陈毅的。老师十分惊奇:“是练习本,怎么没见上面有字呀?”原来,陈毅家里穷,买不起笔和纸,为了节省开支,陈毅就用毛笔蘸(zhàn)米汤在草纸上练字。写得时间久了,草纸就被米汤浆成了一张张坚硬的纸块。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为陈毅买来了笔和纸。

还有一次,陈毅到一个亲戚家过端午节。进门后,看到桌子上有一本自己找了很久都没找到的书,于是忘记了疲劳,钻到书房里专心地读起来了。到了吃饭的时候,亲戚叫他好几次,他都舍不得放下书。亲戚见他这样用功,就没再打扰他,只是把糖和粽子给他端了过去。陈毅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书本上,他竟然把粽子伸到书桌上的墨砚里蘸着墨汁往嘴里送,一连吃了两个,都没品出味来。

又过了一会,亲戚又端来一碗面条,见他满嘴是墨,忍不住大笑起来。陈毅开始还不知道亲戚在笑什么,他用手抹嘴巴,见手上沾(zhān)了许多墨汁,才知道自己误吃了墨汁。他笑着说:“吃了墨没啥关系,我正觉着肚里墨水少呢?”

他刻苦认真,孜孜不倦孜孜不倦:勤勉的工作或学习,不知道疲倦。的学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在家道败落中刻苦学习

陈毅结束在外公那儿的生活后,回到家乡,进了当地的书馆读书。开书馆的先生是当地很有学问的人,对学生要求特别严。

陈毅思想活跃,聪明好动,上学很认真。高深的课堂教学,为少年的陈毅培养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在当时的学生中,很少有人像陈毅那样常常向先生提问。陈毅的勤学好问,给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毅自己也学到了许多别人学不到的知识。在同龄的孩子中,陈毅成了既勤奋学习又遵守纪律的学生。

陈毅的父辈缺乏精明的谋生致富之道。可是,陈毅的大伯长期在外面跑,见识广了,眼光也高了。他觉得在老家种那几顷(qǐnɡ)地发不了财,不如到成都经商。他就与弟弟们商量,把老家的土地和房屋全卖了,换了3900吊钱。全家人迁居到成都东门外租房居住。

陈家来到成都后,在郊区租了5顷多土地雇(ɡù)工耕种。陈毅考入了华阳县德胜乡一名姓冯的举人办的高等小学。冯校长虽然是个清朝举子,但是,学识渊博,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也懂得教学。所以,他的学校办得很好。陈毅进校后,学习刻苦,不管是背诵诗词,还是书写毛笔字。样样都好。那高深严谨(jǐn)的古代散文,陈毅读起来觉得津津有味津津有味:形容有味道。。用毛笔抄写课文在许多学生看来是令人头痛的枯燥活儿,而陈毅却抄得认认真真。他常常把先生在课堂上讲的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课外还自己主动找书来读。在期末考试时,陈毅获得了名列前茅的成绩。这都是他平时刻苦学习换来的,一个从乡下来的学生,用了半年时间,就得到城里师生的喜爱和赞扬。

来到成都后,陈家的家境并没有改变。陈毅的大伯想经商,可是,既没有雄厚的资本,又缺少经商的才能,所以,经商常常是赔多赚(zhuàn)少。而租种人家的土地,兄弟几人又没人会种田,只好雇佣别人种。陈家租种土地不仅赚不到钱,往往还要往里搭钱。在这种情况下,陈家生活一天比一天困难。

家境的衰落并没有影响陈毅的学习,反而使他读书更加刻苦。在阅读古典文学的过程中,他喜欢上了宋代苏老泉的作品。苏老泉出身贫寒,少年时代不肯用功,长大后才知后悔。他发奋学习,连续应试,都落榜而归。他毫不气馁(něi),继续努力,写出了让士大夫们传阅、学者们效仿的好文章。陈毅不仅喜欢苏老泉的文章,也敬佩他的发奋精神。

陈毅知道自己家里生活的困难,所以,在发奋读书的同时,也干一些力所能及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够做到的。的劳动。在上课之余,他总是到田野里参加劳动。

专心读书的陈毅不是个书呆子。他在刻苦读书的同时,也关心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在他读高小期间,爆发了辛亥革命。他接受了新思想的影响,并积极进行宣传,成了自发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宣传者。自己剪去了辫子,还说服母亲,让妹妹不要缠足。

高等小学毕业后,陈毅的家庭条件更差了。在继续读书还是回家务农的问题上,父亲和儿子都没有争论,但他懂得只有多学一些文化知识,将来才会有出息。但是,在选择学习专业时,家庭内部却有不同意见。长辈们有人愿意陈毅考师范学校,毕业后可以当老师,有条件自己养活自己。面对家庭的争论,陈毅没有急于表态。他们的提议都不是陈毅最喜欢的行业。所以,他想等一等再决定。他一面复习功课为考学作准备,一面广泛收集报考信息。

就在临近考试时,陈毅知道了成都甲种工业职业学校招生。与此同时,他也听到了实业救国的宣传。这所学校由省教育局举办,是一所工业学校。它收费最少,给学生提供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最多。家里人听说他考工业学校,都表示不赞同,但陈毅坚持自己的意见,考取了成都甲种工业职业学校。

陈毅考入成都甲种工业职业学校后,家中的经济状况更差了。这一年,由于天灾,农业减产。陈毅的大伯与人家争吵后,动手打了东家一个耳光。陈毅的大伯被关进监狱。在残酷(kù)的折磨中,大伯死在狱中。陈毅的祖父作主,为陈毅父亲兄弟分了家。

在学校读书的陈毅,受家庭条件的影响,没有好衣服穿,很少有零用钱,他是班里最穷的学生之一。他一点自卑感也没有,还是像童年那样豪放,那样敢作敢为。他学习依然很刻苦,上课之余,不是读书就是参加体育活动。他喜欢阅读各种书籍。出色的记忆使他在博览群书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为外出求学而苦读

陈毅的父亲陈昌礼有文化,文字水平较高,到重庆盐务局谋得了一个文书工作。母亲则带着孩子们迁到成都市内,靠丈夫每月寄来的六块大洋(当时的货币)生活。这个家庭已经沦(lún)落为城市赤贫(pín)。

在成都甲种工业职业学校读了两年书,陈毅深深感到家庭很难再负担得起他上学的学费,就开始想办法减轻家庭负担。

正当陈毅为日益(yì)贫困的家庭和自己的前途发愁之时,传来了吴玉章等进步人士组织赴(fù)法国留学的消息。陈毅在大街上见到了在四川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广告,记下了主要内容,就跑去找哥哥商量。兄弟俩一见面,就兴奋地讨论起参加赴法留学的好处来。兄弟俩一拍即合,决定双双参加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

1918年3月,未满17岁的陈毅和哥哥陈炎一同上了四川省留学法国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校是临时性的,条件极其简陋简陋:简单粗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有钱人家的孩子是绝对不上这种学校的。为了省钱,陈毅兄弟俩坚持走读。每天早晨,他们喝上一碗稀粥,带上母亲做的麦麸(fū)饼就去上学了。

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主要课程是法语。学习外国语,最大的问题是发音。陈毅和大多数学生一样,讲一口浓重的四川方言,学习法语发音很困难。有些学生进校不久就产生了畏难情绪。

为了掌握好法语,陈毅想了好多办法。他把法语单词记在小本子上,随身携(xié)带,一有时间就背单词,记语法。为掌握法语发音,他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有机会就说,经常抓住法语老师练对话。

预备班除了法语之外,为了让学生们到法国后能够找到适当的工作,专门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陈毅在工业职业学校时,有了一些自然科学基础,到这里后,学习更加认真刻苦。所以,他的自然科学知识掌握得很扎实。

在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习期间,传来一个好消息。省里为了鼓励好好学习,准备出钱奖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结束考试时,凡是考试成绩在前30名的学生,可以得到400元奖金。对于陈氏兄弟来说,这可是一笔巨款。消息传来,陈氏兄弟更加拼命地学习。

同学们一方面刻苦学习,一方面又对校方宣布的奖励有些怀疑。当时的社会太黑暗了,营私舞弊(bì),投机取巧,颠倒黑白者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很多。。同学们担心虽然设置了奖励,可是,如果考试不公,即使学习好,也不一定考出好分数。这些担心,一度影响了大家的学习。为了解开同学们心中的疙瘩疙瘩(ɡē dá):比喻不易解决的问题。,敢作敢为的陈毅径直找到了学校的教育长。他进了办公室,就单刀直入讲述了同学们的担心,有爱国心且又人品正直的教育长很肯定地对陈毅说:“我办教育,为的是教育救国,想通过考试,选拔出国家的栋梁(liánɡ)之材,以振兴中华,使列强不敢再欺负我们。所以,本校的毕业考试,当然是真考。我绝不会允许有舞弊(bì)的现象存在。你们放心复习吧。”陈毅向同学们转达了教育长的话。大家又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去。

考试结果证明了考试的公正。陈毅兄弟都考入了前30名。

敢作敢为的留学生

1919年6月,不满18岁的陈毅随同成都第一届(jiè)留学法国勤工俭学学生起程了。他们先到上海,然后由上海乘远洋船只赴法国。

四川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在上海等待一个多月。1919年8月12日,陈毅和他的同学们上了一艘法国货船。在海上漂泊两个月后,他们终于到达法国。

踏上法国土地后,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和香槟(bīn),而是一种羞辱感。当船在法国马赛停泊后,留学生们下船。前来迎接的自称是中国领事的人,竟然是一个地道的法国人。用外国人作中国的领事,这使接受一些新文化同时又有了外交常识的陈毅和他的同学备感耻辱。一个泱泱(yānɡ)大国,竟然连一名驻外国使节都派不出来,可见落后到了什么程度。

政治屈辱的阴影还没有消除,身体的摧(cuī)残又接了上来。下船后,陈毅等九名同学终于撑不住了。生病的学生都被送到华工医院。这里医疗设备简陋,对病人几乎不作治疗,生活条件极差,每天给每个病人发一块又黑又硬的干面包,根本没法吃。有些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和必要的营养,住院不久就死在了医院中。历来有胆有识的陈毅,实在看不下这悲惨的场面,就联合其他同学,向法国当局提出了严正抗议。在陈毅等人的斗争下,医院承认了错误,使病人的治疗和营养条件有所改善。

陈毅来到巴黎,在华侨的帮助下到巴黎近郊一家工厂做工。他想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法语,等到法语过关后,再到适当的大学学习。

1920年下半年,欧洲经济危机蔓延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开来。市场萎缩,工业萧(xiāo)条,大批产品积压,通货膨胀,工厂一家接一家倒闭,工人大批失业。中国的留学生找不到工作。他们本来是勤工俭学的,没有工作,连生活都无着落。组织中国学生来法学习的机构是华法教育会,曾经收到过一些勤工俭学捐(juān)款。这些钱本来是用于支持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可是,该机构的上层分子竟然把捐款贪污了。1921年2月28日,是华法教育会发给勤工俭学学生生活维持费的最后一天。这一天,陈毅等人率领400余名勤工俭学的学生列队到中国公使馆请愿,要求他们把准备遣(qiǎn)返学生的钱拿出来暂(zàn)时维持大家的生活,同时,提出要北洋政府为留学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费用。这些合理的要求部分获得了满足。此时,陈毅等人逐渐接受了工人运动的思想,开始积极参加进步活动。

1921年春季,陈毅从外省回到巴黎。一天,他应邀到一名法国工程师家中作客。这位法国人告诉陈毅,北洋政府已向法国提出,愿以川、滇(diān)诸省铁路的建筑权和全国印花税作抵押,向法国政府借款购买军火。已经懂得政治并充满爱国心的陈毅立刻意识到这是一起严重的卖国行动。辞别法国人后,陈毅立刻找到周恩来等人讲述了北京政府的秘密活动。陈毅等学生怀着强烈的爱国心,积极组织起来,连夜赶写通讯,号召中国的勤工俭学学生行动起来,参加反对北洋政府的卖国勾当。6月30日,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和华工300多人,汇集于巴黎哲人大厅,举行大会,坚决反对北京政府的秘密借款行动。到8月中旬,他们选出陈毅等10人为代表,到中国驻法国公使馆,让他们转达学生对北洋政府的质问。消息传到国内,进步的知识分子在国内也组织起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坚决反对军阀(fá)出卖主权,借款买军火打内战。迫于内外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停止借款活动。北洋政府派往巴黎的代表灰溜溜地离开了法国。

由于积极参加进步社会活动,陈毅成了中国公使馆和巴黎警察注意的对象。1921年10月14日被遣(qiǎn)送回国。陈毅赴法勤工俭学的学习权利,就这样被无理地剥夺了。此时,陈毅才刚满20岁。

他回国后继续求学和奋斗,先后在上海、重庆、成都等地,一面寻找工作,一面坚持读书学习。他在《新蜀(shǔ)报》当了一段时问的编辑。1923年他到北京,进入中法大学学习。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yá)。

1927年8月初,南昌起义失败后,他从武汉赶来,追上了撤离南昌的队伍,担任了起义部队七十三团党代表。他没上过军校,但却以一个革命者不怕牺牲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在残酷的军事斗争中掌握了战争指导规律,成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和共和国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