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ɡēnɡ)

陈赓(1903~1961),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名庶(shù)康,湖南湘乡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6年赴苏联学习,第二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历任八路军第三八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1952年起任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xián)。

童心崇行伍

陈赓(ɡēnɡ)1903年2月27日生于山青水秀的湖南省湘乡县龙洞乡陈家屋场(当时叫羊吉安)。出生后,乳名为福哥,学名叫庶康,字传瑾(jǐn)。离家出走参加湘军后,他自己改名为陈赓。

陈赓的爷爷陈益怀是当地乡民中的传奇人物。

陈益怀有两个儿子。陈益怀希望儿孙满堂,在大儿子年仅12岁时就给他成了亲。过了几年,陈赓哥哥和陈赓先后出生了。陈益怀终于盼来了孙子。在陈赓1岁多时,他哥哥夭折了。陈赓就成了爷爷的长孙。陈益怀把陈赓视若掌上明珠。自从会走路起,他几乎天天把孙子带在身边。童年的陈赓,健康结实,聪明机灵,圆鼓鼓的小脸,一对传神的眼睛,活泼好动的性格,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夸赞。

乡邻们经常见到这一老一少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爷爷给孙子讲得最多的是他如何被自己的舅舅激怒而负气出走,如何在湘军中英勇作战,如何表演武术使一起当兵的人瞠目结舌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在孙子的心里,爷爷确实是个英雄,是走南闯北打天下的豪杰。他的每一个英雄行为都给小孙子陈赓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使他从小就向往行伍生活,希望长大后步爷爷的后尘,到军队中一显身手。

在爷爷骄宠下成长起来的陈赓,活泼好动,无拘无束。但爷爷是个对孩子要求极严的老人。他虽然喜欢孙子,可是从不放纵他们,允(yǔn)许他们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在爷爷的袒(tǎn)护下,小陈赓童年生活是幸福和自由的。

陈赓刚刚6岁,教子心切的父亲就把他送进了私塾。私塾那些满篇之、乎、者、也的课文,刚刚上学的学生根本没法读懂,先生仅是领着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唱,不作任何解释,学着实在没意思。小陈赓在先生规定的时间内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后,就坐不住了。坐不住他就搞恶作剧。当老先生闭上眼开始唱书时,他就在课下模仿先生的样子和腔调瞎哼哼(hēnɡ)。有一天,先生嗓子不好,上课时,开了个头,就叫学生们自己背书。这些孩子照样瞎哼而不读一个字。私塾先生听了半天,才发现孩子们在瞎哼哼,而不是在背书。他大发雷霆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呵斥。,用戒(jiè)尺抽得课桌啪啪响,把孩子们叫起来单个背诵。小陈赓很轻松地就把课文准确无误地背下来了。可是其他学生就没这么幸运了,有的背得不熟,有的干脆背不下来。没背下课文的孩子全都受到老师的惩(chénɡ)罚,个个被打了手心。

陈赓讨厌先生的教学方式,也讨厌那枯燥乏(fá)味的教学内容。在读私塾期间,小陈赓尽管把课文背得很熟,对先生的提问回答得也很好,但还是落了个调皮捣蛋学生的评价。

在上课之外,他有多种爱好,其中,最喜欢的是武术和乐器。祖父讲的行伍故事和走南闯北、征战天下的事迹,激励陈赓学武术,以便将来像祖父那样,入伍从军,上战场去冲锋陷阵。

小陈赓在沉闷不变的乡村私塾中熬(áo)过了5年。到13岁时,父亲终于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允许他到离家10公里左右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这是一所在废除科举、兴学校的新思想影响下办起的学校。学校的教学废除了八股教学,课程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虽然也读经书,但已不再是惟(wéi)一的甚至主要的内容,而自然科学、英语和音乐成了必修课。教学方式与私塾比变化更大,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教学,变成了讲解和提问式教学。学生们也有了一定的自由。少年陈赓从死气沉沉的私塾来到这里,就像是出笼的鸟儿一样,见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入学不久他各门功课在班里就名列前茅名列前茅:比喻名字列在前面。。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团结同学,关心集体,课外活动也很活跃。虽然来自富裕人家,但他却很同情困难同学,有时在力所能及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表示所做的事情在自己的能力限度之内。夜郎自大:比喻妄自尊大。的条件下,还主动帮助别人。

陈赓在学习上是个不知满足的学生。他来到东山高等学堂之后,非常喜欢英语。学校还给学生们讲革新派梁启超等人的思想,教育孩子们懂得我国弱、列国强,我国贫、列国富的现实,先从对孩子的教育做起,消除国人夜郎自大夜郎自大:比喻妄自尊大。的意识。这些教育,在少年陈赓幼小的心灵中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在他的心目中,忧国忧民和富国强兵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少小从军

1916年初,年仅13岁的陈赓(ɡēnɡ)被家里强迫着去和一个比他大两岁的根本不相识的女子结婚。对这门亲事,陈赓是坚决不同意的。可是,在当时的家庭中,一个13岁的孩子,除了屈从,还能有什么选择?好在当时陈赓上学离家在外,可以躲开这有名无实的婚姻。

在陈赓被迫成亲不久,爷爷又突然去世,这使他非常悲痛。严酷(kù)的父亲,强迫的婚姻,加上爷爷的去世,使他对家庭失去了任何留恋。1916年底,寒假要到了。假期怎么过?正当陈赓左右为难之时,传来湘军招兵的消息,这无疑是一个继承祖父志向和逃避(bì)封建婚姻的最好机会。于是陈赓拿定主意,毅然离开学校,报名要求参加湘军。

陈赓前去报名应征时,穿着长袍,身上干干净净,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他气宇轩昂气宇轩昂:形容神采飞扬,气度不凡。的神态,让人一看就知道不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报名处一个老兵告诉他,当兵是要吃苦的。陈赓很干脆地说,我甘愿吃苦。那老兵见他一脸认真的样子,就招录了他。

年仅14岁的陈赓应征入伍后,经过3个月的训练,就被编入湘军第二师第三旅第六团二营,军衔(xián)为二等兵。当兵不久,陈赓随部队参加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他所在这支腐朽不堪的部队打了败仗。回到驻地后,陈赓生了满身的疮(chuānɡ),高烧、疼痛一起向他袭来。打了败仗的部队,情绪极其低落,供给很差,没有医疗条件,更谈不上什么营养。陈赓带着满身的疮硬撑着。家里人从同乡那里知道了陈赓的情况,就差人要陈赓回家。来人劝他说:“家里有产业要你继承,有娇妻和好屋等着你,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情,你放着舒舒服服的少爷不当,为什么偏要当这受苦受累和死神打交道的穷兵呢?”不管来人怎么劝,陈赓就是不回家。他要来人回去告诉父母,他将长期在外,请父母把包办的婚姻解除掉,以免影响女方前途。

陈赓在部队中经受住了艰难困苦的考验,适应了部队生活,由于他文化程度高,又有多种特长,很快获得了连长的信任和喜欢。陈赓是个热心助人的少年,对大家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答应。。由于当时他不可能分清军阀混战的性质,所以,在战斗中表现非常英勇。这样,他在连队中赢得了从战士到连长的一致信任。

为理想而奋斗

陈赓离家从军,本想实现在祖父和东山小学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理想,但当兵4年,打了无数次仗,受了数不清的苦,可究竟为什么打仗?打这种仗对国家富强和老百姓的安宁有什么好处?这种仗打下去有什么前途?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陈赓。

他通过亲身的经历,逐渐明白了,打仗根源于军阀争权夺利。每一场战争,其结果是政权易手,而百姓遭殃(yānɡ)。于是,他带着对旧军队的强烈不满,参加了士兵们的闹饷(xiǎnɡ)活动。特别是在同一支部队中当兵的弟弟病死军中后,他对旧军队彻底失望了。陈赓决心离开这支腐朽透顶的军队。

1921年秋天,机会终于来了。在一次大仗失利之后,陈赓所在团的团长被排挤出军队,到粤(yuè)汉铁路湘局任局长。在团长离开部队赴任时,陈赓奉命护送他到长沙。聪明的陈赓意识到,这是离开原来部队的好机会,于是,不失时机地向团长提出了个人要求。团长当即就在长沙铁路局给他安排了个办事员的位置,月薪(xīn)60元,相当于当兵时的十几倍。陈赓离开旧军队,穿起铁路制服,当上了拿高薪的铁路办事员。

从小在祖父影响下形成远大志向的陈赓,绝不会满足于过舒服日子。在长沙工作不久,他又开始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文化知识。长沙是个进步思想活跃的地方。民主革命的重要领袖黄兴曾多次到长沙活动,在这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陈赓崇拜黄兴。在湖南进步人士的影响下,他了解黄兴的事迹,学习他的民主革命思想,早年在东山小学上学时萌发的救民意识又被环境激活起来。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特别是工人和学生们抵(dǐ)制洋货、抗议外寇(kòu)入侵的游行示威等。

1922年底,陈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当国共合作准备在广州成立军事学校的时候,陈赓受党的派遣(qiǎn),准备从事军事斗争。他参加了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并顺利被录取。1923年底,陈赓离开了拿高薪的舒舒服服的铁路办事员位置,走上救国救民的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他成了黄埔军校第一批学生。从此,他真正开始实现童年时的夙愿夙愿(sù):一向怀着的愿望。,以行伍为业,在轰轰烈烈的军事革命斗争中,奉献了青春年华。

曾是老蒋的救命恩人

陈赓是当代中国一位叱咤风云叱咤(chì zhà)风云:发怒吆喝。的人物,是我军著名的杰出将领和军事家。一生中充满着惊人的传奇式的斗争经历。

1922年,陈炯(jiǒnɡ)明公开与孙中山对抗,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因而被免去广东省省长之职,留下陆军部长一个官衔,正当北伐军节节胜利之时,陈炯明因怀恨在心在广州发动了反革命叛变,包围总统府,炮击观音山孙中山住所的粤(yuè)秀楼,孙中山被迫避居永丰舰(jiàn),后转至上海。1924年冬,孙中山应冯玉祥等人邀请北上商讨国家大计,陈炯明认为时机已到,率兵3万多人,自称“救粤军总司令”,联络江西军阀方本仁部,分三路进犯广州。广东革命政府于1925年2月举行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由于共产党人彭湃领导的东江农民军的积极配合,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东征军击溃了陈炯明的精锐部队,占领了潮州、汕头。陈被迫率残部退往福建。

同年9月,陈炯明得到英帝国主义的武器装备和北洋军阀段祺(qí)瑞政府的援助后,死灰复燃,率部重占潮州、汕头、并向广州进攻。为了彻底消灭叛军,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国民革命军于10月举行了第二次东征。蒋介石担任这次东征军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周恩来任总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师党代表。东征军在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下,纪律严明,得到东江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协助,全歼陈炯明叛军,取得了第二次东征的胜利。

第二次东征时,陈赓在第4团当连长。这个团是由黄埔学生组成的,全团12个连长都是共产党员,战斗力特别强。在夺取惠州城的激烈战斗中,陈赓勇敢顽强,身先士卒身先士卒:作战时将帅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多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头。,带领部队攻上城头。他左脚负伤,忍痛拔出弹头,继续勇猛冲杀。在从惠州东进途中,他带领的连队被调到东征军总指挥部担任警卫。总指挥部在五华县境内与林虎部队遭遇,一度被敌人冲散,处境异常危险。靠近总指挥部行动的第3师,跟林虎部队一接触都很快败退下来。蒋介石眼看形势不妙,急令陈赓到前线去向该师师长谭曙(shǔ)卿(qīnɡ)传达“不准退却”的命令,并要他枪毙(bì)任何一个临阵逃跑的人。第3师是刚收编的旧军,作战能力很差。陈赓带着命令来到的时候,部队已在败退。待蒋介石赶到那里,敌人一个侧击,谭师全线崩溃。蒋介石让陈赓代理第3师师长,把溃(kuì)散的队伍重新集合起来,并且要他枪毙任何一个企图逃跑的人。可是,“兵败如山倒”,局势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连总指挥部的人马后来也都争相逃命。

刚刚在惠州被欢呼为“总指挥”的蒋介石,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这么一来,他感到有些不体面,装模作样地叫嚷:“我必须在这里杀身成仁,我没脸面回去见江东的父老。”陈赓感到好笑,但还是劝慰(wèi)蒋介石说:“你是总指挥,你的行动会对这次整个的战事发生影响。这终究不过是一个师,而且还不是黄埔训练出来的部队。赶快离开这里吧!我们还可以把部队整顿一下再打过来。”经过陈赓又哄又劝,蒋介石看到已有台阶可下,嘴巴就松动些了。这时林虎的部队越发逼近过来,蒋介石在炮火圈里吓得六神无主,四肢发抖,走不动路。当时情况,如不被打死,就要当俘(fú)虏(lǔ)。年仅22岁的青年军官陈赓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迅速地把蒋介石连背带拖地护送了几里路,到了一条河边。陈赓把蒋介石安顿好后,重又集合队伍应付敌人。

这次总指挥部的东西丢得精光,跟周恩来等也失掉了联系。蒋介石狼狈不堪(kān)狼狈不堪:形容非常困难,窘迫的样子。,大发脾气,见人就骂。他急于和第一师取得联络,当时没有电台,只能派人送信。蒋介石问总指挥部的军官谁去,没一个人吭声。这时又是陈赓挺身而出:“我去!”蒋介石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你太辛苦了!”

陈赓当即化装成农民,带着蒋的亲笔信,穿过有土匪盘踞(jù)的深山密林,踏着崎驱险峻的羊肠小道,不顾疲劳,忍着巨痛,昼夜兼程,艰难步行160多里,终于在第二天下午赶到了海丰的后埔。周恩来见信后,派兵接蒋介石,蒋介石才得以安全脱险。

上海方言

1935年10月,陈赓奉党组织之命去上海治疗腿伤。

陈赓在路上走了三四天,又疲又累来到郑州,就住进一家旅馆,想好好休息一下,不巧遇见了黄埔同学。这人是胡宗南部队的一个高级军官,只见陈赓穿着绸缎衣,戴着地主帽,一拐(ɡuǎi)一拐的,不禁奇怪,就问:“你不是陈赓吗?怎么这副打扮,共产党也在这里吗?”由于陈赓会讲许多方言,这时他急中生智急中生智:在紧急情况下猛然想出了好对策。,摇摇头用上海话回答说:“阿拉弗(上海方言,“我”的意思)姓陈,阿拉是从上海来格搭(上海方言,表示“这里”)做生意。侬格(上海方言,表示“这位”)位长官记错人啦?”这个同学听到陈赓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以为是自己记错了,于是说:“可惜你是上海人。我那同学是湖南人,跟你长得一个样子。”

那人走后,陈赓为了安全起见,立即离开旅馆。后来,那位同学在路上想了想,觉得不对劲又回来看了看,没见到陈赓,知道自己上当了。

智见毛主席

1952年夏,正在朝鲜指挥志愿军作战的陈赓,奉调回国。

这天,他有事找毛主席,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要求见毛主席,警卫员将他拦住了:“请在外边等等,主席在午睡。”

他被警卫员拦在外边,他踱(duó)着步子,脑子可没停,忽然他停下坐了下来,开始小声地讲起了朝鲜战场的故事,工作人员都听入迷了,他越讲嗓门越大。而工作人员对他的大嗓门早已失去警惕(tì),当他们醒悟过来时,毛主席被吵醒了:“是陈赓在外边吧?要进你就进嘛,在外边搞什么鬼?”陈赓跨进毛主席的卧室说:“主席,很对不起,我惊了你的美梦。”

“你呀,鬼点子就是多,声东击西的战术都用到我门口来了。有什么事,说吧。”

“主席,听说中央调我回来另有任务?我是来向您请假的,请您给我几年时间,让我去办一所军事技术大学吧。朝鲜战场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进行现代战争,光靠小米加步枪不行了,现代战争,打的是科学,是钢铁大战啊……”

不久,党中央决定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由陈赓当院长兼(jiān)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