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万物谜团
地球是一个和谐的动植物乐园,动物、植物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地球上,有的已经被人类认识,有的还藏在深闺人未识,等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恐龙留下的悬念、神出鬼没的水中怪兽、荒野中神秘的大象坟场、植物是否有情感……都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一个个未解之谜。让我们在领略到大自然无穷魅力之后,思索这些奇妙的现象,去营造更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长白山天池“水怪”之谜
提起长白山天池,人们会想到那澄净的湖水、沸腾的温泉和轰鸣的瀑布,这些景色共同构成了长白山天池旅游区。然而,自从天池有水怪出没的说法流传开来后,这里更是名声大噪,成为满足人们探秘愿望的最佳去处之一。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深的湖泊,位于我国吉林省长白山的主峰白头山之巅,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的发源地。长白山天池就像是一块瑰丽的碧玉,静静地镶嵌在长白山群峰之中。
幻觉还是炒作?
据说天池中有一种特别的鱼,它最长也不足0.5米。即便是发生了基因突变,也不可能突然变成水怪那样巨大。所以有人大胆猜测,天池水怪,也许只不过是种幻觉或炒作。

长白山天池
惊现水怪
1980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报道了一篇名为《天池怪兽目击记》的消息,作者声称天池水面上有一个头大如盆,而且背后还拖着一条很长的喇叭形的物体。当时,引起巨大的轰动。

长白山天池水怪
迷雾重重
长白山天池中究竟有没有“怪兽”,至今仍然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也许,这个巨大的谜团还需要更长时间才可以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小知识
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长白山水怪的记载。
猛犸象灭亡之谜
猛犸象也称为长毛象,曾经生存在远古时期的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的寒冷地区。考古学家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冻土和冰层里,不止一次发现了它们的冷冻尸体。可是这样一种庞大的生物,却像谜一样消失不见了。
突遭灭绝
猛犸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们看起来与现代的象相似,但身躯更为高壮,头特别大,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在石器时代,猛犸象是人类的重要狩猎对象。然而,猛犸象生活到距今1万年的时候却突然全部灭绝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小知识
猛犸象的化石都是半石化,与中药里的“龙骨”非常相似。

一万年前猛犸象的生活场景
气候原因
有人认为猛犸象是由于不能适应气候的转变而灭亡的。当全球气候开始变暖,植被也发生变化,猛犸象因此得不到足够的食物,栖息之地也越来越少,个体数量锐减,最后完全灭绝。

猛犸象
种群生长速度缓慢
现代象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它们从怀孕到产仔需要22个月,而猛犸象生活在严寒地带,所以怀孕期会更长。一旦它们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平衡遭到破坏,其数量就会减少甚至绝灭。
人类猎杀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猛犸象是被远古人猎杀殆尽的。那时的人们不但使用大型石矛尖作为狩猎工具,还聚集在一起合作狩猎。面对人们的陷阱和埋伏,猛犸象最终难逃厄运,被人类肆意屠杀,直至灭绝。
恐龙灭绝之谜

恐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它们曾经统治地球多达1.5亿年,到侏罗纪时期俨然已经成为动物界的霸主。可是,这种神奇的动物却突然销声匿迹了,它们是因为某种未知的厄运而灭绝的吗?
研究恐龙化石
19世纪,英国人巴克兰和曼特尔对一种远古的动物化石进行了研究,两人的成果一经发表,世界上立即兴起了一股寻找古代动物化石的热潮。随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奇异的爬行动物化石,并将它们命名为“恐龙”。

火山爆发引起气候的变化而导致恐龙灭绝的猜想
恐龙灭绝之谜
庞大的恐龙家族是怎样灭绝的?学者们通过长期的深入研究,提出小行星撞击说、气候变化说、优胜劣汰说、生物周期性灭绝说及新星爆炸说等多种假说来解释这个问题。

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恐龙的灭绝和一颗大陨星有关
小行星撞击说
1979年,美国加州大学的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兹提出了著名的小行星撞击说。认为在恐龙生活的年代,天外有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引起了大爆炸,恐龙也在这次爆炸中灭绝。
气候变化说
部分科学家认为恐龙家族的灭绝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为大部分恐龙属于冷血动物,不能像恒温动物那样调节体温,维持生命。当体内温度调节失灵后,大量恐龙被冻死或者热死。
小知识
“巨齿龙”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
海豚之谜

海豚是一种既聪明又可爱的海洋动物,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善于模仿,是现代海洋馆中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除此之外,作为动物的海豚还有奇奇怪怪的本领,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救助溺水者的行为
有人曾经在海上溺水,最后却被海豚救助而脱险。让人不得不怀疑,难道海豚通人情,会主动救助溺水者?有人针对这个问题给出答案,认为海豚救人是一种下意识行为,因为它们也经常会将溺水的同伴托出水面。
游泳健将的秘密
对海豚来说,一个小时游动70千米毫不费力。可根据动物学家的推算,海豚肌肉所提供的能量只能使它们的游动速度保持在每小时20千米以内。

海豚
奇特的睡眠方式
海豚的两个大脑半球可以轮流休息。每隔十多分钟交替一次。这样,它们终日畅游在大海中也不会感到疲乏。海豚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没有人能够解答。

海豚的大脑是动物中比较发达的
识别敌友的本领
研究人员发现,海豚还有识别敌友的本领。当他们察觉到人们没有敌意后,便会试着接近那些人,并摇动着头部观察人的一举一动,这种可爱的举动着实让人迷惑不解。
小知识
海豚特别珍重死去同伴的尸体,绝不允许其他动物的撕咬吞噬。

海豚是一类智力发达、聪明异常的动物,经过人类的特殊训练,海豚们可以做出高难度的表演动作
企鹅识别方向之谜
企鹅被称为“南极的主人”。它们经常直直地站立在海岸边,昂着头做出一副企望的样子,因此得名。企鹅世世代代生活在南极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却不曾因为茫茫白雪而迷失过方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不会飞翔的鸟儿
企鹅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它们行走时的样子看起来非常笨拙滑稽,一摇一摆的,像个大腹便便的绅士。企鹅虽然属于鸟类,却不能在蓝天上翱翔,这是因为它们的翅膀已经进化成了鳍肢。

企鹅是南极的主人
企鹅大迁徙
每年11月份,成年企鹅就会带着幼企鹅迁徙到千里之外的海洋中觅食。等到第二年南极的寒夜来临时,它们又赶回曾经的家乡。有趣的是,即使大规模迁徙它们也没有迷过路。

企鹅方向感很强
超级强的方向感
为了早日揭开谜底,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试验,结果证明,不管离开繁衍栖息的地方多远,企鹅最终都能顺利地返回,而且辨别方向的能力似乎比飞机的导航仪还准确。
不解之谜
有人认为企鹅可能是根据头顶上的太阳来确定方向的。然而,太阳总是移动的,显然这种说法无法令人信服。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小知识
与别的鸟类不同,小企鹅是由企鹅爸爸孵化出来的。
美人鱼之谜
安徒生的童话小说《海的女儿》风靡全球,这个凄美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读者,其中主角小美人鱼更是让人记忆深刻。其实自古以来,关于美人鱼的传说就不绝于耳,那么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着这样一种生物吗?人们不得而知。
传说中的美人鱼
世界各国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美人鱼的记述。根据描述,美人鱼上半身是美丽的女人,下半身是披着鳞片的鱼尾,它们皮肤很白,背上还披着长长的黑发。
小知识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海边,矗立着一座美人鱼铜像。

丹麦的美人鱼铜像
存在与否
科学家为了揭开美人鱼之谜,提出了大量的假设。有人认为美人鱼确实存在,它们除了都有半身像人,半身像鱼的特征外,雌性还会抱着小人鱼进行喂乳活动。

画家笔下的美人鱼
只是一种海牛?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人鱼可能是一种叫做“儒艮”(俗称海牛)的海洋哺乳动物。儒艮背上长有稀少的长毛,也许被目击者误认为头发。它们用乳汁喂养幼崽的行为,很可能被人类误认为是美人鱼抱仔的行为。

有些生物学家认为,传说中的美人鱼就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儒艮
子虚乌有
不少科学家认为,美人鱼只是人们的一种幻觉。埃利克·蓬托皮丹在《挪威自然史》中认为,大多数关于美人鱼的传说纯属无稽之谈,他还指责一些人把虚构的故事同历史混为一谈。
鱼类变性之谜

性别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征。然而,自然界往往存在特例,一些鱼儿就常常会上演一些雌雄互换角色的戏码,让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所在。
奇异的变性鱼
生活在印度洋里的一种海葵鱼,是一种终生配对的海鱼。当雌鱼死亡后,雄鱼很快就改变性别,身体也随之“发胖”,然后再去与另一条雄鱼配对。而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石斑鱼更是奇特,当同一个海域的雄性多、雌性少时,一部分雄性石斑鱼就会变成雌性,反之亦然。

海葵鱼
红鲷鱼的变性活动
一个红鲷鱼家庭往往有一只雄鱼。一旦雄鱼消失,就会有一只雌鱼变为雄性。有人认为雄性红鲷鱼身上有令雌鱼敏感的鲜艳色彩,一旦这种色彩消失,身体强壮的雌鱼就会变成雄鱼。

三条红鲷鱼
一些猜测
有科学家猜测,有些鱼类改变性别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繁殖后代。因为鱼的卵子比精子大许多,只让雌性产卵的代价太高。如果雌雄双方都承担既排精又排卵的任务,繁殖后代的机会就更多一些,更能保障种群数量。这种说法显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对于完全解答鱼类变性的问题来说,又显得证据不足。
小知识
人类发现了100多种变性鱼,其中红鲷鱼是最典型的代表。

红鲷鱼喜欢群居
候鸟迁徙之谜

每当秋天来临,小燕子们会飞到南方过冬,大雁也会成群结队地离开寒冷的北方,去温暖的地方生活,这就是候鸟的迁徙现象。为什么这些鸟儿会有这种行为和习惯呢,这是人类目前尚未解开的谜团之一。
迁徙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近4000种鸟类有迁徙的习惯。可以说,迁徙是候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们通常在春季迁到繁殖区,速度相对来说比较迅速而有规律,到了秋季又会迁到南方,但是速度却缓慢多了。

秋季来临时,大量候鸟开始一年一度的迁徙
敏锐的方位感
候鸟迁徙时怎样确定时间、路线和目的地呢?有人认为,鸟类借助太阳和星辰的方位判断时间,确定迁徙方向。还有人认为,这种本领是由训练和记忆完成的。

大雁也要迁徙
原因复杂
目前,大部分鸟类学家认为候鸟的迁徙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候鸟判别方向的生物系统可能是相当复杂的,要把这个问题完全弄清楚,还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
“环境适应说”
为了解释候鸟迁徙的原因,人们提出了“环境适应说”,认为鸟类的迁徙是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这样能够找到最适宜的生存环境。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多专家的支持和赞同。
小知识
科学家们从候鸟迁徙时的表现受到启发,研制出了偏振光天文罗盘。
大象坟场之谜

传说年老的大象在死亡之前,会来到自己的祖辈们安息的坟场等待死亡。在这头大象死后,它的同伴也会为其举办一场葬礼。如此说来,那个埋葬大象尸体的坟场就成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坟场传说的盛行
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据说它们非常重感情,在同伴死亡后,其他的大象都会为它举行葬礼。在掩埋了尸体后,众象还会将“象墓”踩踏成平地,所以人们很难找到大象的坟墓。事实上,关于大象可以预知死期的传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大象坟场,也是一个被人类争论不休的问题。

大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
“象牙矿”
据说在大象的坟场中,那些堆积如山的象牙和象骨被称为“象牙矿”。这是一个人人都梦想找到的地方,可是几百年过去了,却没有人如愿。

小象在祖辈安息的坟场默默缅怀
人们的猜测
有人认为大象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所以出现“就地埋葬”的情况,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大象以前没有坟场。还有人认为大象临死前都会走进沼泽地里,所以人类无法发现它们的尸体。
杜撰的结果?
20世纪20年代,一群大象遭到探险者们的围猎,恰巧森林发生火灾,整个象群无一幸免,探险者得到了大量珍贵的象牙。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就杜撰出了发现大象坟场的故事。
小知识
大象的鼻子不但非常灵敏,还能成为它战斗的武器。
鹦鹉学舌之谜
鹦鹉是人类心目中最聪明的鸟类,这是因为它们会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类讲话。鹦鹉的这种本领,被称为鹦鹉学舌。为什么它们会有这种特异功能呢,人类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
“效鸣”行为
有动物学家认为鹦鹉之所以会说话,只是源于一种“效鸣”(仿效)行为。鸟类并没有发达的大脑皮层,鸣叫的中枢位于比较低级的纹状体组织。因而,鹦鹉们不可能懂得所模仿声音的真正含义。
小知识
在汉语里,“鹦鹉学舌”的意思是毫无新意地学别人说话。

鹦鹉
不同的声音
“效鸣”行为认为鹦鹉学舌只能是人云亦云。一些科学家却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们认为鹦鹉说话并不是纯粹的模仿,因为人类无法断定它们只是在生搬硬套。

鹦鹉凭借其美丽无比的羽毛,善学人语的特点,备受人们的喜爱
优越的舌头
据研究者称,鹦鹉的舌根非常发达,舌头富于肉质,特别圆滑,肥厚柔软,前端细长呈月形,很像人的舌头那样,能灵活的转动。由于这些优越的生理条件,所以鹦鹉模仿人语惟妙惟肖,能够模仿一些简单、准确、清晰的音节。
大胆的设想
有人大胆假设,也许有一天,通过鹦鹉的“翻译”,人类就可以和鸟类进行对话。可是,这样一个美好的设想究竟能变为现实吗?这些疑问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科学论证。

鹦鹉现在是一种宠物鸟
海龟“自埋”之谜
海龟是存在了上亿年的史前爬行动物,可以在海底自由游动。每到产卵季节,海龟会爬上海岸,使得沙滩上到处都是它们的影子。此外,这种懒惰的动物有时还会将自己埋在淤泥里,这是怎么回事呢?
海龟自埋
曾经有一位潜水员在潜水时,发现了一只整个身体都埋在淤泥里的海龟。这只被认为死亡的海龟被挖出来后,竟然动了起来。原来这只海龟并未死去,可能只是在进行一种自埋活动。
小知识
海龟会流眼泪,并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它们在排除体内的盐分。

埋在沙子中的小海龟正在努力向外爬
质疑之声
这件奇闻传开后,许多人都感到非常惊讶。海龟为什么要“自埋”呢?它为什么在水下停留那么长时间都不会窒息呢?针对海龟自埋的行为,海洋生物学家们提出了各种见解。

小海龟破壳后,从较厚的沙堆中奋力爬出
清除累赘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有一种叫藤壶的海生软体动物常常寄生在海龟身上。海龟为了摆脱它们,便会在淤泥里长时间“浸泡”,让这些累赘窒息而死。

海龟
谜团难解
有专家认为海龟“自埋”或许仅仅是一个短期现象。由此看来,我们不能将海龟的“自埋”现象与冬眠等同起来。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圆满的解释。
海豹干尸之谜
海豹是一种看起来憨态可掬的肉食性海洋动物,它们在陆地上只能靠前肢匍匐前进,可是一进入海洋就会变得异常灵活。科学考察人员曾在远离海岸大约60千米的干谷里,发现了许多海豹干尸,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发现海豹干尸
科学家们发现,在南极远离海岸大约60千米的干谷里,常常可以发现幼小海豹的干尸。海豹经常生活在紧靠海边的陆地上,它们为什么会死在距离海岸那么远的地方呢?而且由于山谷气候干燥寒冷,死去的海豹竟然一点也没有腐烂。

成群结队的海豹
“古海退落说”
“古海退落说”认为,发现海豹干尸的地区曾是一片大海,后来海水退落而成了干谷。一些海豹未能随着水流逃走,才变成了干尸。

海豹
“海啸论”
“海啸论”认为,在几百或几千年以前,这些地区曾经发生过大海啸,那些幼小的海豹因为体重轻和力气小,所以被大海波涛抛进了干谷,慢慢地形成了干尸。
“海豹迷向论”
大多数科学家倾向于“海豹迷向论”。他们认为变成干尸的海豹是在爬上岸晒太阳时,迷失了方向,进入干谷深处而死的。
小知识
从南极到北极,从海水到淡水湖泊,都有海豹的足迹。
鲸类集体自杀之谜
鲸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哺乳动物,它们通常成群结队地在海里生活。然而,自古以来,世界许多沿海国家都有关于鲸类集体自杀的记载。至于鲸类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惨烈的行为,却没有人能够得知答案。
为了救助同伴
有人认为,鲸搁浅自杀是为了救助同伴。当集体中的某个成员不慎搁浅,必然会痛苦地挣扎,发出哀鸣。其他的鲸听到遇难同伴的呼叫后,全都会奋不顾身地前来救助,以致接二连三地搁浅。
地球磁场的影响
有学者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虑,认为鲸类的悲剧与地球磁场有关,如美国东海岸鲸类搁浅的地方,往往是磁力较低或极低的区域,当鲸类沿着磁力较低的路线前进时,容易搁浅在海滩上。
被寄生虫所害
有人发现,在海滩搁浅自杀的死鲸耳朵里都藏有大量寄生虫,它们侵袭了鲸的中耳和平衡器官,使其丧失了定向、定位的能力,之后便无意识的撞上海滩。

鲸在海滩上死亡
为情所困
新西兰的一位学者提出了更加惊人的观点,认为鲸集体自杀是为情所伤,不过大多数人都对此说法不置可否。此外,还有人认为,鲸自杀可能是因为这群鲸患了某种我们人类还弄不清楚的疾病。
小知识
在动物界,除了鲸类,旅鼠也会具有集体自杀的行为。

环境污染也曾被认为是造成鲸集体自杀的罪魁祸首
动物杀婴行为之谜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可是动物学家们却发现,猫、兔和某些啮齿类动物在产仔后,偶尔会出现杀死自己幼崽的行为。这些动物为什么会如此残忍地杀死自己的后代呢?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几点看法。
嗅味不相投
哺乳动物的嗅觉非常灵敏,它们往往依靠嗅觉辨认自己的孩子。实验证明,非亲生的幼兽由于身上的气味与母兽不相投,不仅得不到母兽的照顾,反而会遭到攻击。

吞食弱小可以使种群密度减小,使成活的后代都有足够的成活率
适者生存?
归纳起来,动物杀婴都是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所以说,动物的杀婴现象是在大自然“适者生存”的法则中形成的本能行为。
环境恶劣所致
一些野外工作者发现,某些动物在环境比较恶劣,如缺少食物和水等情况下也会杀死幼仔。同样,有些动物由于自身无力承担抚育后代的责任,便会将它们杀死。

鱼类世界看似平静,但有些鱼类为了生存而杀死自己的儿女
传递遗传基因
动物界中,还常常出现雄兽杀婴现象。当一只雄兽将另一只雄兽打败后,不但会将雌兽据为己有,还会残忍地咬死它以前所生的幼兽。据推测,这可能是雄兽为了将自身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所采取的措施。
小知识
有些动物,比如蜘蛛、蝎子、螳螂会残忍地杀掉自己的“丈夫”。

螳螂
动物迷途知返之谜
许多动物都有这样一项特殊的本领:它们即使到了远离生存之地千里之外的地方,最后依然能够准确地回到家中。动物的这种迷途知返的能力,让人类羡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疑惑。
识途的信鸽
古时候,人们用信鸽来传递消息。那些经过训练的鸽子,不但能准确地将信件送到千里之外的收信人手中,还能原路返回寄信人身边。有人说,这是因为鸽子不仅能靠太阳指路,还能根据地球磁场确定飞行的方向。
小知识
动物迷途知返的本领要是加以利用的话,其前景将是多么的广阔。

信鸽
海龟识归路
在繁殖季节,海龟们会将卵产在沙滩上。那些刚出生的小海龟无论离开出生地多远,都能按原路线返回。有人认为,海龟除借助洋流与海水化学成分导航外,还能凭借地球重力场导航。

海龟
撒粉蛇回家
非洲南部的一些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叫撒粉蛇的动物,它离开家时会在沿途撒落一些身体表面的白色粉末,这些粉末颜色明显,气味浓烈,撒粉蛇就是靠这种粉末指引回到自己的洞穴中。
形形色色的原因
科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蚂蚁和蜜蜂之所以可以准确返回住处,主要是依靠天空的偏振光来导航的。此外,气味也是蚂蚁认路的一种“路标”。

蚂蚁以气味作为路标
动物死而复生之谜
自古以来,死亡就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话题。至于死而复生这样的故事,只可能发生在小说或者电影的情节里。可是一些动物却具有这种令人类羡慕不已的本领,它们竟然能够死而复生。
复活的青蛙
19世纪,人们在墨西哥的一个石油矿里挖出一块200万年前形成的岩石,并发现有一只青蛙被岩石完全包裹着。那只青蛙接触到空气后竟然活动起来,两天之后才死去。
小知识
1950年,大英博物馆中被无意撒了水的虫子标本竟恢复了生机。

青蛙
低温下的复生
近年来,有报道称,世界几家科研机构进行的死而复生实验已经在猪、狗等动物身上取得成功。也许这些实验,会给人类破解动物死而复生之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狗被用来做死而复生实验
复活的蚯蚓
科学家们发现,有许多动物在身体失去大量水分、新陈代谢已经停止很长时间之后,如果遇到适当的条件仍然可以起死回生。有人用蚯蚓做过相关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说法。
迷惑不已
那些已经失去生命特征的动物,是怎样活过来的?在漫长的岁月当中,没有水和食物,它们是如何维持生命的呢?这些问题实在令人费解。

蚯蚓
植物情感之谜

说人类和动物都是有感情的生物,我们很容易都能理解,但如果说植物也有情感和记忆,它们也会交流,甚至还拥有自己的独特语言……这些说法听起来似乎有点像是天方夜谭,但却不能完全否认。
有趣的实验
1966年2月,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专家偶尔将测谎仪的电极绑在植物叶片上,结果惊奇地发现,当水缓缓上升时,电压渐渐下降,而指示曲线则急剧上升。更有趣的是,这种曲线图形,竟与人类在激动时测试出的曲线图形极为相似。
亟待解惑
如今,人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许多有关植物情感的信息,但是关于植物有没有情感的探讨和研究,依然没有得到所有科学家的肯定。

植物至少有多种感觉,除了自身感应外,植物还能感受人类的情绪
扩展实验
有位专家将一台仪器与植物相连。当他把划着的火柴对着叶子时,仪器的指针竟发生剧烈摆动。他还通过其他实验发现,植物之间、植物和其他生物之间也能够进行交流。

据说,植物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心灵相通的关系
新的发现
科学家为了彻底弄清楚植物表达情感的奥秘,便制造出了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仪器只要连接上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直接听到植物的声音,而且还可以将这些声音记录下来。结果发现,植物似乎有丰富的感觉,而且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小知识
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记忆力大约能保留13天。
植物走路之谜
一般来说,生物界只有人和动物是能够随意走动的。至于植物,只能一直生长在同一个地方过完自己的一生,因为它们的根一旦离开土壤,很快便会死掉。可事实上,有些植物却打破了这个规律,变成了会走路的植物。
行走的卷柏
卷柏是一种生长在南美洲的植物。每当气候干旱严重缺水时,它就会自动将根从土壤中拨出来,然后让身体卷缩成一个圆球。只要有风刮过,这些圆球就会借着风势滚到土壤肥沃、水分充足的地方重生。
迁徙的仙人掌
在南美洲的沙漠中,有一种会迁徙的仙人掌。假如原来生长的地方缺水,它们就会将自己的根系收缩到土层外面,在微风吹拂下,根须一步步向前行,寻找有水分和养料的土地重新扎根。
行走的野燕麦
野燕麦依靠湿度的变化移动身体。它的种子外壳上长着一种类似脚的芒,当地面湿度变大的时候,芒中的膝曲伸直,地面湿度小时,膝曲恢复原状,在一伸一屈之间不断前进,一昼夜可以推进1厘米。

野燕麦
待解的谜团
看过那么多“会走路的植物”所创造的奇迹,我们不禁要问:它们为什么在根须拔出之后不会枯死?又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答案还在进一步的探寻当中。
小知识
戈壁植物风滚草和卷柏一样能随风四处滚动,为自己寻找“新家”。

风滚草,大多数人又称它为草原“流浪汉”
植物“自卫”之谜
自然界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比如说,有些植物在受到虫子和野兽的侵害时,会用自己特殊的武器来进行“自卫”。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令人实在匪夷所思,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现象。
毒退侵略者
有些植物含有化学物质或有毒物质,能够有效地对抗动物的侵害。例如,龙舌兰含有植物类固醇,可以使动物红细胞破裂;一些金合欢植物含有氰化物,能损坏细胞的呼吸作用;漆树中含有漆酚,可以使人中毒。

漆树
熏退敌人
有些植物的体内含有某些特殊物质,使它们成为动物们嫌弃的对象。比如毒芹和烟草,都是因为气味不好闻,才使动物们敬而远之。
用刺自卫
一些植物是通过外部的形态进行“自卫”的,例如皂荚树就是用树干和枝条上那大而锋利的尖刺,成功吓退动物的。

皂荚树锋利的尖刺
集体自卫
科学家发现,当柳树受到毛虫咬食时,不但受到毛虫咬食的柳树会产生抵抗物质,而且3米之外没有受到咬食的柳树也会产生出抵抗物质,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叫绝的集体“自卫”。
小知识
万年青会产生一种激素,使昆虫食用后无法顺利繁衍后代。

柳树集体自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