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事武器
“终结者战士”的真面目
还记得由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科幻电影《终结者》吗?他在电影里面扮演一位从未来回到现实的机械人。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肯定不单单只记得施瓦辛格扮演的机械人,一定还会对另外一个角色记忆深刻,那就是总和“施瓦辛格”作对的那位“液体金属机器人”。因为它是由液体金属做成的机器人,所以可变成任何形状,甚至超低温冷冻也仅仅只能使它暂时四分五裂,然而一遇到热,就又会复活。
虽然这只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和现实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这种距离在慢慢缩小,在不远的将来科技和幻想两者一定会完美结合的。
美国不仅在科技方面,而且在军事方面一直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进入到了21世纪初,美国已经迫不及待地拿出了“未来作战系统”,并要在30年内让整支美军脱胎换骨,希望能够在新世纪里继续雄霸天下。
这些全副武装的未来战士,头盔将装上先进的夜视镜,当敌人躲在隐蔽处时,这个装置就会发挥其功能了,它可以帮助战士们更快更准确地发现敌人及其隐藏的位置。
先进的瞄准器
使战士瞄准敌人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再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即使敌人在1000米之外的距离,只要轻声说句“对准目标开火”,这时手腕上绑着的弹夹就会发射出一颗15毫米的“特殊子弹”,这颗子弹已经将敌人牢牢锁定,然后子弹便像手榴弹一样飞向敌人,接着就是爆炸,弹片分别向各方向飞出30米,消灭了敌人。战士们的装备还会有通信器材和电脑,这些器材都将提高部队的行动能力,同时也将使他们自身的安全获得更大的保护。看来“终结者”真的离现实越来越近了。
士兵成了“变色龙”
目前美军的军衣加上装备重达54千克,设计者希望能把这个重量减到23千克,以减少士兵们在战斗过程中的负担。这套军装还可以像计算机一样进行运作,它不但可以根据作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颜色,还可以改变其形状和大小。这同时也使得士兵成了半个隐形人,能够“融入”和“消失”在周围环境之中,让“未来战士”就好像变色龙一样。
这种军装的设计还运用了现在最新科技“纳米科技”。依靠这种技术,军装里安装了其他极其微小,可以抵抗化学武器攻击的装置,在士兵受伤时可以自动进行紧急医疗处理;甚至有科学家计划借助这种服装使美兵可以蹦得更高——甚至可以逾越小楼房,就好像我们玩的蹦床,在上面可以自由地弹跳,想跳多高就有多高。
纸片防弹衣很坚固
科学家还设想通过磁场的作用,制造出一种能够在战场上变形、变坚固、而且很轻的护身防弹衣,就像纸片一样薄,但却像钢铁一样坚固。它可以取代现在美国士兵身上穿的重达24千克的作战服装。除非士兵自己把战服脱下来,不然的话,没有任何人能够杀死他。目前这种服装只在有科幻片里出现过,但在未来的10年中就有可能成为事实。
装备叛军的新型作战机器人
完美的“未来战斗系统”
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科技坦克、遥控侦察机和计算机系统,投资数额高达150亿美元,这是美国陆军现代化计划的重要部分。
遥控侦察机将负责为陆军搜索空中和地面目标,以确定敌人方位;新型高科技坦克的重量将比目前的主战坦克轻得多,目的是取代重型的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计算机系统将借助3300万条软件指令,把战场上所有的车辆、武器系统、士兵和指挥员的信息一体化,以便部队更好地了解战场实况。
其中高速运作的通讯网,在这个正在研发的“未来作战系统”中是最为关键的设施。战地互联网将把部队中的军人、机械战士以及各类行军作战设备结合起来,在作战、防御、转移时更为迅速。这样就可以提前发现敌人、在敌人反应前做出反应,在敌人行动前进行行动。此外,“未来作战系统”也广泛采取各种装甲防护技术,以提高各类战车的自我保护能力。
作战军队90小时内就会自动准备就绪
在20年后,美国军方会以一个旅作为基本单位来装配“未来作战系统”,一个旅应该会有2500名军人、配上150个各式机器人,以及700个有人和无人操控的设备。这些设备包含各种攻击武器、侦察、通信与指挥系统,以及大量的保障装备,从而将作战、支援与保障等多种功能集成为一体。这个旅级单元再为属下的营、连、排、班组合不同的侦察或攻击配备。
按照军事科学家们的构想,一个旅级单元的所有装备和人员,总体重量应该不会超过一万吨。按照美军目前的输送能力,可在90小时内将这样一个军队,运送到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
未来武器“新霸主”
美国人的想像力向来都非常丰富,从他们拍摄的科幻电影,制作的科幻游戏就可以看出来。同时他们也会假想未来战争,并且他们已经开始为这场未来战争做准备了。下一个对手会是谁呢?这个谁也说不清楚,但是美国人的态度很明确:不管是谁,不管它在哪儿,都会被轻而易举地拿下。当然这些“豪言壮语”所倚仗的,就来自于他们正在研发的高科技武器。
新型的电磁轨道炮
30年后的一天,一艘美国大型驱逐舰搜索到了300千米外,一处恐怖分子指挥部的具体位置,不过它并没有发射价值一百万美元的导弹来摧毁目标,而是从炮管的超导电磁轨道中,发射出一枚长约1米、重约20千克的“另类炮弹”,这种炮弹的动力来源既不是火药,也不是燃料,而是军舰发动机提供的电能。炮弹以超过7倍音速的速度脱膛而出,飞出了地球大气层,接着又在卫星的指引下重返大气层,笔直冲向目标,它那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使它拥有足够的威力使目标在瞬间灰飞烟灭。
超空化鱼雷
电磁轨道炮的炮管,由两条长约6米的平行轨道组成,之间通过一个光滑的钢管相连,于是电流就可以从一条轨道流出,经过钢管再由另一条轨道流回,这条回路产生磁场推动钢管的转动,进而再推动位于钢管前方的炮弹飞出轨道。这种炮叫做“电磁轨道炮”,它以射程远、成本低、运输补充便利等多项优势被美国国防部寄予厚望。
不过研究工作可能还要持续20多年,因为目前还没有哪艘军舰能产生并储存那么多开炮所需的电能。除此之外,由于这种武器设定的距离目标超过了300千米,所以这种炮不能像普通火炮一样去瞄准,而需要空气动力学的校正;炮弹到了空中,也必须由卫星的指令,对其行进方向进行修正;同时,炮弹在出膛时的加速度,会达到地球重力加速度的45000倍,炮弹上携带的电子器件必须经受得住这种加速度。而这些技术目前还并不成熟。
气泡保护着的超空化鱼雷
30年后的美国海军还会有一种“秘密武器”——超空化鱼雷。那是一种靠火箭推动,可以包裹在一个与周围海水几乎不存在摩擦力的气泡中,高速潜行的鱼雷,它的出现将改变旧有的潜艇战略。
这种新式鱼雷更加灵活机动,噪音也更低,更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它可以配备常规弹头,也可以配备核弹头,甚至还可以不装弹头,因为发射后,它200多千克的质量,370千米的时速使它本身就可以对目标造成足够大的破坏力。
发射鱼雷时,会有一股气体从鱼雷头部均匀地喷出,在鱼雷周围形成一个气泡,根据超空化理论,躲在这个大气泡中的鱼雷,行进速度越高,受到海水的阻力也就越小。
目前初步研制出的这种鱼雷已经可以笔直地击中目标,不过如果要让鱼雷拐弯,原本对称的气泡也将变形,这时就需要在鱼雷的另一侧喷出更多的气体。美国海军的官员认为,这种鱼雷的超高速度,将使敌人的潜艇或军舰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虽然美军已经设计出了样品,但要想投入应用至少还需要30年。
一分钟发射百万发子弹的枪
由于活动部件的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类型的枪支都会存在卡壳、走火等隐患,有时这种偶然故障还会造成人员的意外伤亡。
但假如填放在枪管中的子弹,能以每分钟6万发速度射出,那么发生枪支走火的意外就会大大降低,而且还可以更有效地杀伤敌人。
由于需要携带大量弹药,这种高频枪支可能不太适合成为单兵作战的武器,不过它可以装备在战车上,也可以装备在舰艇和直升飞机上。假如与战斗直升机的雷达相结合,它就会“变成”一台”打印机”,而目标就如同一张纸。当目标被确认后,飞机就能像打印机一般,在一瞬间就把所有的子弹非常精准地打到“白纸”上,或者还能在空中形成一堵强大的火墙,直接击杀来袭导弹。万一导弹仍然能够穿越这堵屏障,构成“火墙”的子弹还可以在0003秒内重复击发,直至导弹被摧毁为止。同时,这种武器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调整发射速率,使用不同的炮管、不同组合、不同弹药以及不同的发射顺序。
未来的超级航母
航空母舰的出现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它使传统的海上战争从平面走向立体,从而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战。它还是足以与核武器相比拟的战略性武器,是可以为国家利益做出特殊贡献的“海上霸王”。
但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及导弹、潜艇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诞生于20世纪的“海上霸王”面临的“杀手”也越来越多,对维护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航空母舰想要继续在海上保持自己强大的实力,还需要不断创新。
“隐身术探秘”
如果能让航空母舰在战场上来个“隐身术”,是不是就能避免敌方的攻击呢?美国就打算在30年内,在下一代航空母舰身上采用最新的隐身技术。
要想”隐身”,首先就是不能让敌方的雷达发现自己,那么就要减少航母的体积。那时的航母,甲板上层建筑将采取集成化设计,使庞大的舰体明显缩小,重量也大为减轻。舰面设施非常简化,使飞行甲板与航空作业区连成一片,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雷达的反射面积;将使用小型、高效的雷达来代替体积较大的旋转雷达天线;舰上的飞机升降机也从4个座位减少成3个座位,减少了一个座位的飞机升降机,将使飞行甲板的总体布局更加简单化。
现代材料学技术的发展,也是“隐身航母”得以建造的保障——在一些关键部位采用吸波材料技术和反雷达材料,减少雷达的反射截面,使敌方雷达看到的航空母舰,就像一般的千吨级货船,进而造成敌方的识别错误;对于航母的水下部位,也尽量多地选用流线型设计,以降低阻力、减少噪声、削弱敌方潜艇的探测效果。例如,通过使用穿浪型球鼻首,使首部顺利破水,从而减少飞溅,这样也为全舰的隐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全新动力
未来的“隐身航母”还将配备以新式的动力机械——全核电力化,这是信息时代航母高新技术发展的又一大特点。在航母上将会安装有高功率的密度核反应堆;安全的电力变换和调节系统;使用电力驱动的导弹发射和阻拦装置;电子动力装甲、定向能和超高速武器发射器;这样一来,就能够大大减少舰载人员数量和维修、采办的费用。
当今的核动力航母
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敌人,这也将成为航空母舰的标志性技术。新型的航空母舰将具有超一流的信息集成能力,能全方位执行探测任务,把整个编队内外的力量全部联合在一起,并加入“协同作战”技术,使航空母舰的攻防体系更加完备,这样还可以与其他军种部队的各种兵力兵器,实现“互相联系、互相通信、互相操作”。“隐身航母”将成为一个更加高度集成、决策能力强的指挥中心。
航母的主心骨
航空母舰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能装载许多用于空袭敌人的飞机,这也是它的称雄之本,也是航母主要的进攻武器。因此战斗机的先进性将决定“隐身航母”作战能力的高低,否则反过来就会成为制约航母战斗力发展的瓶颈。看来,高新技术的运用也要为“隐身航母”配备专用的战斗机。
目前,美国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2个国家正在共同研制一种具有超音速巡航、机动性好、载弹量大、多用途等特点的F-35战斗机,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航母的工作效率;另外,他们还正在开发一种航母舰载无人驾驶飞机。
舰载无人机的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用途广泛,而且可以避免人员伤亡。目前正在研制的一种能垂直起降的“火力侦察兵”舰载无人机,不仅能准确“算出”瞄准数据,还装配有新型雷达传感器,能对广阔的海面进行全方位监视、空中早期预报警、战场实时评估等功能;能够执行支持海陆两栖作战、反潜、救援和攻击任务;甚至还能配合潜艇作战。随着平台技术和机载遥感技术,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技术的发展,无人机还将成为发射精确制导武器的理想平台。
在21世纪的战争中,除了“隐身航母”之外,各种隐身兵器将会在战场上大显身手。战场上的“军事魔术师”将会通过看不见、摸不着的隐身兵器,对敌方实施出其不意的打击。届时,战场上对抗也会在扑朔迷离中,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