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与同事相处的语言艺术
1 同事间言来语去总相宜
同事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因为彼此之间既处在一个利益共同体中,又是各自经历不同,各自脾性不同,少不了彼此之间会有摩擦龃龉。为了一个小团体的和谐与融洽,需要有人做出让步,需要有人委曲求全。
对于办公族来说,同事每天见面的时间最长,谈话内容可能还会涉及到工作以外的各种事情,然而说话不适宜常常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与同事谈话必须要掌握好分寸:
(1)公私分明
不管你与同事的私人关系如何,但如果涉及到公事,你千万不可把你们的私交和公事混为一谈,否则你会把自己置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钱丽与公司另一部门的主管王华十分要好。有一天,王华突然过来找钱丽。
钱丽很奇怪,问:“你来找我干什么,这可是工作时间。”
王华说道:“钱丽,我们部门现在有个计划,希望与某公司合作。但我在这个公司没有熟人,所以想请你帮忙啊?”
钱丽一愣,王华继续说:“我知道,你和某公司的公关经理很熟,你就做个中间人吧!帮我说几句话,事成之后,我不会亏待你的。”
钱丽一听,感到很为难,想直接回绝,又怕王华不高兴。答应吧,但还不想把公事和私交混在一起。
于是,她对王华说:“我是认识该公司的公关经理,不过,她这段时间在休假。我怕等她回来,你们的计划就给耽误了。”
王华一听就明白了。
其实,钱丽的朋友并没有去休假,她只是不想把自己搅进去。自己与王华不是一个部门的,插手其他部门的事,怕自己的上司不高兴。再说,如果办不成的话,反倒影响了自己和王华的友谊。如果你也遇到同事要求你伸出援助之手时,你可以打趣地说:“其实这件事很简单,你一定可以应对自如的,被我的意见左右,可能不妙。”这番话是间接在提醒他:一个成功人必须独立、自信,而且这样也不会损及大家的情谊。
(2)是朋友,也是同事
虽有人说“好朋友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合作”,但缘份与机遇的事说不清,能碰巧在同一个单位里工作绝不稀奇。
一天,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他不是别人,正是你的好友,而且他将会成为你的搭档。上司把他交给你,你首先要做的是向他介绍公司的架构、分工和其他制度。这时候,不宜跟他拍肩膀,以免惹来闲言闲语。
与好朋友搭档工作应该是一件好事。但在工作中,你们的友谊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你与搭档的职级相同,但工作量却大大不同。人家可以“煲电话粥”,你却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虽然你心情不佳,但切勿向搭档发脾气,因为你们日后并肩作战的机会还有很多,许多事还是唇齿相关的。
表面上,你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分内的工作,对这位搭档要保持一贯的友善作风。
不过,最重要的策略是向上司表态。上司不一定是偏心,有可能是对各项工作所需时间不大了解而已,所以你有必要找他商谈,让他知道,每件工作所花的时间为多少,在一个工作日里可以做些什么,你的任务又是如何得多。只要讲你的困难,不要埋怨搭档相对地闲着,对事不对人,才能让事情圆满解决。
(3)闲谈时莫论人非
只要是人多的地方,就会有闲言碎语。有时,你可能不小心成为“放话”的人;有时,你也可能是别人“攻击”的对象。这些背后闲谈,比如上司喜欢谁、谁最吃得开、谁又有绯闻等等,就像噪音一样,影响人的工作情绪。聪明的你要懂得,该说的就勇敢地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要乱说。
宇宙之大,谈话的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何必一定要拿别人短处当作话题?你所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许另外还有许多隐衷非你所能详悉的。若贸然把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不亚于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来,当事后完全了解真相时,你还能更正吗?
“王某借了李某的钱不肯还,这真是岂有此理!”昨天你对一个朋友说。这是你从李某那里听来的而替李某鸣不平的话。人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你明白了人类的这一弱点,你就不会诋毁王某。一旦你若有机会见到王某,他也会告诉你,他虽借了李某一笔钱,但已和李某说清楚了,是因店里进货资金紧张,暂借李某三万元作为周转金,待两个月时间连本带息一并支付,并立有字据为证。可刚到一个月时间,李某因急于购房,想拿回现款,而王某确实资金押在货物上尚未持有现金,故实难支付,所以不能说他赖债。由此看来,人与人的种种关系大半如此复杂,你若不知内情,就不要胡说八道。
社会上有一种人,专好推波助澜,把别人的是非编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逢人便说。世间不知有多少悲剧由此而生。你虽不是这种人,但偶然谈论别人的短处,也许无意中就为别人种下了恶果。而这种恶果的滋长,是你所料想不到的。
(4)注意对方的语言习惯
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习俗各异。一个规模较大的单位不可能只由本地人组成,一定还会有来自各地的同事,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不同的地方,语言习惯不同,自己认为很合适的语言,在其他不与你同乡的同事听来,可能很刺耳,甚至认为你是在侮辱他。小夏是西北某地区人,而小秦是北京人。一次两人在业余时间闲聊,谈得正起劲,小夏看见小秦头发有点过长,便随口说:“你头上毛长了,该理一理了。”
不料小秦听后勃然大怒:“你的毛才长了呢!”
结果两人不欢而散。无疑,问题就出在小夏的一个“毛”字上。小夏那个地方的人都管头发叫做“头毛”,他刚来北京时间不长,言语之中还带着方言,因此不自觉地说了出来。而北京人却把“毛”看作是一种侮辱性的骂人的话,什么“杂毛”、“黄毛”,无怪乎小秦要勃然大怒了。
各地的风俗不同,说话上的忌讳各异。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必须留心对方的忌讳话。一不留心,脱口而出,最易伤同事间的感情。即使对方知道你不懂得他的忌讳,虽情有可原,但你终究还是冒犯了他,因此应该特别留心。
(5)不要展示自己的优越
有些人动不动就提到自己或家人的辉煌业绩和显赫地位,向同事们炫耀,这将造成对同事们自尊心的伤害,引起大家的不快,导致对你的厌恶和反感。
“我在北大当学生会主席的时候……”
“我在国家外经贸部的哥哥……”
“我们家的大理石地面……”
久而久之,同事也会觉得你“高人一等”、“异于常人”,所以,就会把你摒弃在他们这些“常人”的圈子之外,冷漠你,孤立你。
说话的语气在同事中间应以谦和淡雅为主,切不可口气傲慢,才能在同事当中显出你具有良好的品质,沟通与交流就会轻松自如。
2 与同事交往不要信口开河
语言大师卡耐基说过:“所以要讲究说话的技巧,是因为许多人常常不假思索就信口开河,因而导致种种不良的后果。”
有的人口齿伶俐,在交际场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是,假若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也是很难补救的。若因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是不礼貌的,也是不明智的。因此,在与人交谈时必然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探问别人的个人隐私
热衷于打听别人隐私的人是令人讨厌的。在西方人的应酬中,“探问女士的年龄”被看成是最不礼貌的习惯之一,所以西方人在日常应酬中可以对女士毫无顾忌地大加赞赏,却不去过问对方的年龄。
在你打算向对方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是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到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到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于接受你,还会为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留下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地说,在日常应酬中,涉及隐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女士的年龄;
·工作情况及经济收入;
·家庭内务及存款;
·夫妻感情;
·身体(疾病)情况;
·私生活;
·不愿公开的工作计划;
·不愿意为人所知的隐秘。
(2)不能当众揭对方的隐私和错处
有人喜欢当众谈及对方隐私、错处。心理学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而恼怒。因此在交往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采用委婉的话暗示你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知趣的、会权衡的人只须“点到即止”,一般是会顾全自己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当面揭短,让对方出了丑,说不定会恼羞成怒,或者干脆耍赖,出现很难堪的局面。至于一些纯属隐私、非原则性的错处,最好的办法是装聋作哑,千万别去追究。
(3)不能故意渲染和张扬对方的失误
在交际场上,人们常会碰到这类情况,讲了一句外行话,念错了一个字,搞错了一个人的名字,被人抢白了两句等等。这种情况,对方本已十分尴尬,生怕更多的人知道。你如果作为知情者,一般说来,只要这种失误无关大局,就不必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更不要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以为“这下可抓住你的笑柄啦”,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来做取笑的笑料。因为这样做不仅对事情的成功无益,而且由于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你将结下怨敌。同时,也有损于你自己的社交形象,人们会认为你是个刻薄饶舌的人,会对你反感、有戒心,因而敬而远之,所以渲染他人的失误,实在是一件损人而又不利己的事。
(4)不宜过早说深交话
在交往中,我们有时结识了新朋友,即使你对他有一定好感,但毕竟是初交,缺乏更深切的本能性的了解,你不宜过早与对方讲深交、讨好的话,包括不要轻易为对方出主意。因为这很可能会导致“出力不讨好”。因为对方若实行你的主意,却行不通,则可能以为你在捉弄他,即使行之有效,他也不一定为几句话而感激你。除非是好友,否则不宜说深交的话。
(5)说话不能不看时机
有的人说话时旁若无人、滔滔不绝不看别人脸色,不看时机场合,只管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这是修养差的表现。说话应注意对方的反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讲话内容,使谈话更有意思,更为融洽。
3 与同事说话的艺术与分寸
办公室的是是非非每天都发生着,你可能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忍不住要挺身而出“匡扶正义”,也可能你是个外向型的人,眼里看不惯嘴里要说出来,也可能你是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闲事少管的人……不管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都得要和同事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相处下去。这就需要你掌握一些与同事说话有分寸的招法,在他们中间塑造一种受欢迎和受欣赏的说话形象和风格,以便使身边的同事不至于小看你或者抓住你的某个话柄找你的麻烦。
(1)永远不说同事的坏话
与同事相处,要讲究分寸。话太少不行,人家会认为你不合群、孤僻、不善交往;话多了也不行,容易让别人反感,而且也容易让别人误解,认定你是个乌鸦嘴。所以说话一定要讲分寸,该说的,一定要说,说得到位。不该说的,一定不说,要恰到好处,适时打住。
不管同事怎样冒犯你,或者你们之间产生什么矛盾,总之“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一句,不如少一句,凡事能够忍让一点,日后你有什么行差踏错,同事也不会做得太过分,推你走向绝境。至于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豁达的情操,也是有办法的,比如让心思意念集中在一些美好的成就等,当你的报复或负面的思想产生时,叫自己停止再想下去!
当你偶然发现某位跟你十分投契的同事,竟然在你背后四处散播谣言,数说你的不是和缺点,这时你才猛然觉醒,原来平日的喜眉笑目,完全是对方的表面文章!
晴天霹雳之余,你会痛心地想,跟他一刀两断吧!然而大家是同事关系,你若摆出绝交态度,一定吃亏,一则别人以为你主动跟他反目成仇,问题必然出在你身上,这无形中给对方一个借口去伤害你,这样做太不理智了。
更何况你俩还有合作机会,加上上司最不喜欢下属因私事交恶而影响工作。
所以,你应该冷静地面对,千万别说出过火的话来,这样对谁都不利。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说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无从考证了。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别人在你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对此,你就得端正态度,用辨证的思维去考虑这种情况,把握好应对的分寸。
(2)慎重地判断询问者的意图
被上级询及对同事的意见时,答不出来实在令人伤脑筋。若是针对人格评价的问题,必须得慎重处理。
首先的要诀是掌握对方的意图,观察上级的心意是属于哪一种类型,比如:
第一种类型:只是灵机一动的发问。
第二种类型:为了确认自己的见解。
第三种类型:对自己的看法不确定,想参考属下的意见。
第四种类型:为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而询问其他部属的意见。
第五种类型:故意在同事之间造成对立,使彼此心生暗鬼,再由此操纵他们。
判断妥当之后,再考虑如何应答。
如果是属于第一种类型,说法、口气都会比较轻松,不难立刻判断出来。自己只要顺水推舟,把话题转向就可以。有问题的是其余四种类型。
(3)先做不解状,观察对方的反应
无论任何一种情况,都先做不解状地侧头沉思,迅速观察对方的反应。
“嗯,他是个好人吧……”
对方若是这样反应的时候,是属于第三种类型,不必太在意。稍微沉默一会儿之后,不妨反问:“不知您的看法如何?”试探他的反应。
如果是第二、三种情况,上级应该会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如果和你所想的一样,就表示同感。否则,就把自己认为不同的地方陈述出来。谈论别人的缺点,也应仅止于大家都认同的地方,如果有上级未曾注意的,点到为止就可。
(4)多听少说为佳
如果上级在谈到某同事时说:“我只跟你说”对这样的话你可别太当真了。
假使你对该同事也不具好感,按捺不住地也对上级说:“这些话只跟您提而已……”如果随意地就大发议论的话,正中上级下怀。你所说的话会立刻传人该同事的耳中。
此时,只要假装一概不知,愿闻其详的表情就可以了。
俗话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乱邦。所以老于世故的人,对人总是惟惟诺诺,可以不开口的,就尽可能做到三缄其口。
在现实中,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注意说话的分寸,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祸从口出。因此,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动权,无疑是有益的。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的人,会显得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
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为人处世一定要把好口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心里有个小九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4 用幽默语言与同事分享快乐
幽默力量使得给予和获得的双方体认共同的问题,能使人站在对方立场来看事情。例如垃圾车上标示着:“保证满意,否则加倍奉还垃圾。”
也许我们以幽默力量能为他人做的,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人消除因工作带来的紧张,驱逐挫折感,并且顺利地解决问题。罗氏一家人专门从事危险的行业:就是用炸药毁坏建筑物。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他们做这一行工作,心理上会有多紧张。但是罗氏一家人用幽默力量来消除紧张——和当地记者聊天,说些荒谬的故事。有一次就在大爆破工作之前,新闻记者问他如何处理飞砂和残砾,罗道格一本正经地解释道:“我们要求三明治包装袋的公司打制了一个特大的塑胶袋,然后让直升机在大楼上空把它扔下来。”人们为这虚构的笑话笑弯了腰。而第二天罗氏兄弟从报上读到这一则新闻时,也爆发出阵阵笑声,紧张的心情得到松弛。
荒谬的故事也能因其趣味而增加个人工作的价值感,两位保险工作业务员的争论就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一位说,他的保险公司十次有九次是在意外发生当天,就把支票送到保险人手里。
“那算什么!”第二位取笑说,“我们公司在大厦的二十三层。这栋大厦有四十层高。有一天我们的一个投保人从顶楼跳下来,当他经过第二十三层时,我们就把支票交给他了。”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别人最希望从他的工作中得到的分享给他,那就是用更轻松、更坦诚的态度与人相处。
有一个人事经理填写一份问卷,其中一道问题问:“你办公室里有多少人有婚姻困扰?”他的回答是:“酗酒是我们的更大问题。”
当你的老板开他自己的玩笑并与你一同笑,而你也同样回报他时,你们彼此都有所获得。也许他这样说:“不要把我当做你的老板。只当我是一个永远的朋友。”你可能回答说:“其实我是把你当成拼图游戏——当你想拼好完整的图时,就得往碎片里找。”
当别人想努力做好分内的工作时,你和他一同欢笑,就能舒解你和他之间的关系。
你对送信来的邮差先生说:“我看今年春天是来晚了一些。你们的邮政服务一定会把它寄来。”
邮差先生对你说:“别担心,我们连你的年龄都会帮你邮寄到家。”
你对医生说:“我知道你是个非常成功的医生——病人没什么毛病的,你也有办法告诉他有什么毛病。”
医生对你说:“我的成功是因为我是个专科医生。意思是说我能训练病人在我的诊所里生病。”
你对修车工人说:“我在报上看到一则广告,说:‘征求修车工人,相貌诚实。’”
修车工人对你说:“我人很诚实。说真的,我很喜欢你车里的绒布椅套。它比皮革或乙烯都来得好——可以让我擦掉手上的油污。”
你对同事说:“唔!我看得出你知道办好事情的秘诀。而且你也知道如何守秘不宣。”
你的同事对你说:“谢谢你把你的一点想法告诉我。我很感激——尤其是当你的业绩如此低落之时。”
有时候我们在工作上、在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上,都需要更肯定一些来表达自己。在受到阻挠、受到不公平待遇、有所不满时,不妨大笑两声。
或许你会迟迟不敢发出怨言,甚至当问题已经十分明显,因为你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信条。当然人和为贵,但是要懂得何种情况下可以适度抱怨。说出来吧!
在公司的餐饮部里,员工经常批评吃得不好,连带也骂骂餐厅负责人。他以半讽刺的幽默力量来回答:
“《圣经》告诉我们,耶稣基督用五个饼、两条鱼让群众吃饱,这称为奇迹。但是有人认为奇迹该由公司餐饮部的负责人来创造。”公交车上一位女乘客不停地烦扰司机,车子每行一小段就提醒他,她要在那里下车。司机一直很有耐心地听,直到后来她大叫:“但是我怎么知道我要下车的地方到了没有?”司机说:“你只要看我脸上笑开了,就知道。”如果你需要幽默口才来改善同事们的工作态度,你要以类似的妙语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有一位电影明星向著名导演希区柯克唠叨摄影机的角度问题。她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他,务必从她“最好的一边”来拍摄。“抱歉,做不到,”希区柯克说,“我们没法拍你最好的一边,因为你正把它压在椅子上。”
5 工作中如何避免和摆脱别人闲聊
如果想避免无意义的闲聊怎么办?
(1)避免“热点”话题
你正在看书学习或进行科技制作等,就不需要与人提及“热点”话题,如电视片、球赛、精彩的小说或者衣服穿着、饮食点心等,都可能引出无穷的话题。如果别人主动与你谈论什么,你的回答宜简明扼要,不能寒暄,以便尽快结束谈话。
(2)站起来和客人打招呼
当你正忙碌的时候,有人找你,你可以尽快地站起来和客人打招呼,一则表示尊重别人,二则因为你保持站立姿势,或者手中拿着笔、尺什么的,等于告诉别人:“我正忙着呢”,懂事的人能领会你的意思,谈完即走。如果对方仍不意识这一点,你就不妨直言相告:“嗯,我想,我们下次再专门抽时间谈吧。”这样做,仍然不失礼貌。
(3)避免外貌、动作上引人注目
例如,不要盯着窗外思考问题,这样容易使人误以为你在走神,思想开小差,正好招惹人闲聊。不要用手敲打桌面或哼着什么小调,这样也可能激发别人对你的注意。明知有人想与你闲扯,特别是罗嗦出名的人走近了,你可以不抬头,只管做你原先正在干的事,表示你正忙得很,同时也不引人注目。
(4)事先“挂牌”
许多学者、专家为节约时间,避免来访者过多的谈话,事先在家或办公室贴一张纸,上面写明“谈论请控制在10分钟内”,让明眼人一望便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青少年可以参考这些办法,如果觉得这样做有点别扭,也可以事先与周围的亲属或朋友说明,请他们帮个忙。例如,当来客谈话过长了些,可由亲属或朋友提醒你:“××,你的事干完了吗?”等于提醒来客赶快结束闲聊。当然,这只是一种对不太熟悉者的委婉提示,如果对熟人,则完全可以说实话,直言相告:“哎呀,真对不起了,我有些事等着做呢,好吧,下次再谈。”如果别人实在闲得无聊,东扯西拉,你还可以插话,以打断他的话头,说明情况。
在实际生活中,要避免和摆脱别人的闲聊乃至干扰,可以充分运用一切可能的办法,远不止以上几种,但请注意两点:一要“有效”,二要“不失礼貌”。
6 与同事闲聊时讲究格调
在工作空隙阶段,聊天就成为办公室的人打发时间的主要形式,聊天的范围虽然不受限制,但要注意格调,也就是指不讲庸俗低级、格调低下的话题,比如搬弄是非,贬低他人的话题。对方的缺点和不喜欢的事也不应作为话题。
在办公室里聊天,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妨碍他人,在公众场所大声聊天是不受欢迎的。善于聊天的人,从不会自以为是,用教训人的口气说话。
有时不在办公室里,而是在电梯间里邂逅,或是在开会前偶遇,这时也免不了有一番闲谈。交谈的长短应随交谈对象和交谈地点的不同而异。
虽然闲谈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有时却显得非常关键。谈得太多会被人看成是神经质,不理会别人则会被人误以为过于清高。仅仅谈论工作的人则显得思想有些狭隘。因此,你应把每次与其他同事的相遇都看成是一次展示交际才能的机会,一次因自己的言谈打动别人的机会。
闲谈的能力在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与同事协调情感、增加信任。如果你在公司多年打拼,在工作勤奋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取得进展,那你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因为缺乏交际的技巧而阻碍了成功的机会。要知道,掌握闲谈的技巧也是人际关系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
作为一个有心的聊天者,如果几个人在一起聊天,你就要注意让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要故意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以免引起激烈争论,以至于不欢而散;如果有前辈在座,你更要虚心有礼了,不要随意打断前辈的话或抢在前辈之前发言。
聊天是一种交换意见、交流思想和交融情感的交谈活动。它在人际关系中,有时是润滑剂,使人们消除摩擦,化解矛盾;有时又是粘合剂,使人们互相贴近,彼此了解。正因为如此,你要懂得利用谈心的方式沟通心灵,推动工作。
聊天时,避免冷场是谈话双方共同希望的。但万一出现冷场时,你还是要有所准备。作为聊天的一方,你可以通过转换话题的方式打破冷场,在你转换话题时,要提出一个大多数人都感兴趣并有可能参与意见、发表看法的问题,或是开个玩笑,活跃一下气氛,再转入你要说的正题。
要知道,聊天的话题是否有趣和冷场的出现有很大的关系。“曲高和寡”会导致冷场,“淡而无味”同样也会引起冷场。如果你不希望出现冷场,应当事先做些准备,使自己有一点应急的话题,以备不时之需。
一般来说,可供应急的话题有:对方的个人爱好、对方的健康、新闻趣事、公司所取得的成就等。
7 正确面对同事间的闲言碎语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人言可畏”之感。西汉邹阳《自狱中上梁五书》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多么厉害呀!讥讽、挖苦、奚落、非难、流言中伤、谗言构陷,是人世间的寒流。在这股寒流的袭击下,多少青春的花朵、多少理想的幼芽、多少事业的嫩叶,被摧残、被冻毁。有的甚至面对可畏的人言以死澄清事情的原委。
闲言碎语在同志之间打进不和的楔子,造成感情的裂缝,演成不团结的恶剧;它在上司与群众、上级与下级之间,播下不信任和互相怀疑的种子,引起互相指责,造成隔阂和怨恨;它甚至可以造成美满家庭的破裂;它还会使有进取心的人受冷遇,主持正义的人遭污辱,努力好学的人失去勇气,使人群中的佼佼者受孤立。
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由于感情比较脆弱,思想不成熟,一旦受到冷言恶语的攻击,就不知所措。敌意、消沉轻生的思想感情会接踵而至,有害于工作、学习、人际关系。因此,刚刚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年轻人,应当学会正确地对待闲言碎语。
作为青年人,对别人的议论不要一概厌恶、盲目排斥。要把别人对自己的议论、意见当作一面镜子,不断地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要冷静地想一想自己的毛病和缺点。比如有的青年人,工作踏实肯干,有开拓精神,对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都是优点;但可能他又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遇事不与别人商量,听不得不同意见;这又是缺点,就容易引起人们的讨厌。古人云:“止谤莫如自修”。要使别人不议论,就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修养水平,切实改正自己身上的毛病。对于青年人来说,特别要注意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要锋芒毕露,盛气凌人。三国时的荀攸,是曹操的主要谋士之一,前后为曹操“画奇策十二”,有很高的才能。但他谦虚谨慎,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曹操经常赞叹道:荀攸“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他的“智可及,愚不可及”。曹操所说的荀攸“外愚”、“外怯”、“外弱”和“愚不可及”,就是指荀攸谦逊待人,而不是锋芒毕露。
同时,对那些嘲讽、攻击过自己的同志也应当宽宏大量。青年人受了嘲讽攻击,自尊心受到伤害,感情激动,容易产生报复的念头。如果理智不对这种情感加以控制,就会酿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年轻人要有宽大为怀的精神。
8 遇同事误会如何进行自我辩解
自我辩解是维护自我权利不受侵犯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具备自我辩解的能力和技巧,是进行自我保护的前提条件。
生活中,人都免不了受委屈,受了委屈要替自己申辩,以消除他人对自己的误解,也就是自我辩解。辩解时,要使叙述语言饱含感情,通过陈述,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和热切愿望传递给他人。同时,要以坦诚的态度,用合作性的语言,得到对方真诚的谅解。“我们”怎么怎么样,会使对方有被同化的感觉,仿佛双方就是同一派的、不应发生冲突,从而消除了敌意。辩解时,首要的是坦诚,只叙述自己的想法,不指责对方的无理,让对方自己去思量。辩解时,也可以用“地利”、“人和”的因素,创设自我辩解的环境,让自己在心理上先占了优势,使辩解更充分,成功率更大。或者是换位法,用询问性的语言,让对方设身处地地设想一下,若是自己,那时会怎么办,从而达到谅解的目的;取得辩解的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自己的确有错误,就更坦率地说明情况,勇敢地承认错误,接受批评,使对方看到你的真诚而真正与你和解。
总之,辩解过程中,既要坦诚又要不卑不亢,既要争回自己的尊严,又不得理不让人,以消除误会、保护自己,化解矛盾为辩解的宗旨。
9 当同事与你抢功时的说话方式
“职场如战场。”当你挖空心思想出一个好方案,或者你兢兢业业地工作为公司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时,却有人试图把这份功劳占为己有。这时,你该怎么办?是据理力争,还是自认倒霉?也许,下面几种谈话方式对你会有所帮助。
(1)不用言语用书信
在有些情况下,面对面地说开极有可能会引发出一场唇枪舌剑,若是以书信的方式进行沟通,效果或许会好些。当然,写信的主要目的是要委婉地提醒一下对方,自己当初郑重提出的想法,是怎样演变到今天这个令人欣喜的样子。在信中适当的地方,你可以写上有关的日期、标题,可以引用任何现存的书面证据。这能让你有机会再次含蓄地加强一下你的真正意思:这主意是我想出来的。
(2)夸赞抢你功劳的人,然后说明功劳是自己的
当同事们都休息的时候,你可以对抢你功劳的人的才能和见解大加赞赏一番。这种方法对职业女性来说特别重要。很多研究者发现,女性员工喜欢从“我们”的角度而不是“我”的角度来做事,所以她们的想法和首创就常常会被男性同事挪用。在说明功劳是自己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尽管最终的时候,我们把这个方案设计得天衣无缝,但那天我回去以后又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地改进。现在,这个方案才真正是完美无缺了!”
或许,你的同事也非心存歹意,他也是想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无意中占了你的劳动果实,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只需轻描淡写地把你的构思过程讲述一遍,他便会有所领悟。值得一提的是,你的夸赞千万不能变成对他(她)的挖苦,否则,将适得其反。
10 遭遇同事冷言冷语时要理智对待
“这个工作是你一个人完成的?不会吧,想不到你居然可以独立完成这个工作。”“你真是笨得可以,告诉你这份文件要这样做的。你脑子里装的是什么?”在职场上,不可避免地会听到各种伤人的冷言冷语。这种尖酸刻薄的话,常令人感到难堪和不悦。说这类话的人的心态,或嫉妒,或蔑视,但目的都是要让你难以忍受,刺伤你的自尊,打击你。
如果你听到这样的冷言冷语就气上心头,并且激烈地反唇相讥,就正中了对方的下怀,他正好对你更加中伤诽谤,双方免不了一番唇枪舌剑,弄得两败俱伤。
其实,听到冷言冷语就火冒三丈,失去理智是极不明智的。这样不仅会让自己动了肝火,随了对方的意。还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伤了彼此的和气。
要化解冷言冷语带来的伤害,有很多很好的方法,你大可不必唇枪舌剑,干戈相向。因为对你冷言冷语的人通常是有某种目的。你不妨先分析他话中的用意,找出言外之意,再针对重点做出反击。
你可以故作不解地问对方:“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我不大理解。”或装傻说:“你这个玩笑真有意思。”总之,你要忍耐,不要当面翻脸。
如果有位同事总是对你冷嘲热讽的,你最好和他保持距离,不要惹他。偶尔听到一两句闲言闲语,你就装作没听见,千万不要动怒,否则你就会自讨没趣,惹火烧身。
11 与同事发生误会时应及时消解
误会是指别人对你的看法或认识与你的实际情况不符,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认识上的错误。无论你如何地谨慎小心,也无论你在公司中工作了多少年,这种情况在每个职场人士的身上都会发生。
误会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言行不够谨慎,言谈行事有欠周到、细致,使他人不能准确地领会你的意图;二是对方主观臆测。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学识、价值观、气质、心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误会给我们带来痛苦、烦恼、难堪,甚至会产生预料不及的隔阂。所以,你一旦发现自己陷入误会的圈子后,必须调整自己,及时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解除,使自己与同事能尽快地轻松、舒畅起来。
(1)消除委屈情绪
出现或发生误会后,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为自己辩解。总认为自己正确、不被理解,心中怀有委屈情绪的人,必定不愿开口向对方做解释,这种心理障碍会妨碍彼此间的交流。
此时,你应多替对方着想,无论他是气量小、心胸窄,还是不了解真相,不了解你的一番苦心,你都不必去计较。只要你真诚地向他表明心迹,那么误会就会很快消失的。
(2)查清原因
产生误会后,一方怒气冲冲,充满怨恨和敌视;一方满腹狐疑,委屈压抑,双方的隔阂就会越陷越深。如果这时谈崩,就会有新的误会接踵而来。
产生误会后你一定要冷静,你必须下一番功夫内查外调,搞清楚对方的误解源于何处。否则,无论你花费多少,也不会解释清楚的。搞不好还会越描越黑,弄巧成拙。
(3)当面说清楚
虽然误会的类型各种各样,但解决的最简捷、最方便的方法便是当面说清楚。大多数的人也都会喜欢这种方法。
因此,如果有误会需要亲自向对方做出说明,你千万不要找各种借口推脱。你一定要战胜自己的懦弱,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地当面表明心迹,千万不要轻信第三者的只言片语。
(4)不要放过好时机
解释缘由,消除误会,必须选择好时机,一定要考虑对方的心境、情绪等情感因素。你最好选择升职、涨工资或婚宴等喜庆日子,因为这时对方心情愉快,神经放松,胸怀也就较为宽广。你如果能抓住这些时机进行表白,往往能得到对方的谅解,双方重归于好。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认为难以启齿或碍于情面而使解释的时间越拖越长。这样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到最后无限制地拖延造成令人更加苦恼的后果。所以,有了误会,要迅速地解释清楚。拖的时间越长,你就越被动。
(5)请同事帮忙
你与同事的误会常常是在工作中产生的,双方的误解涉及许多因素。个人解决可能会受到限制,有时候不能明白透彻地说清楚,这时候,你可以请其他同事帮忙,把事情彻底地弄清楚。
当然,你也不必兴师动众,叫上一帮同事大费口舌。当误会不便于直说,你们双方又都觉得心里不愉快,产生了生疏和隔阂时,你只需要让同事帮忙为你们提供一个畅谈的机会。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彼此间心理上的距离便会缩短,许多小误会和不快都会自然地消失。
(6)用行动加以证明
有的误会如果用语言不能解释清楚,那么你就用与之相反的行动去证明误会的不实之处。
比如,有同事误解你工作成绩是靠别人帮忙得来的,这种事你是说不清楚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拿出更好的成绩来证实你的能力。这样,他人就无话可说了,误解也就自然消失了。
12 看到同事的缺点可委婉交换意见
金焱在职场上已经“浮沉”了好些年了,也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本来应该也算是一个“交际能手”,但不知为什么,她总是很容易得罪人。她心里总搁不住事儿,有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
有的同事把茶水倒在纸篓里,弄得一地是水,她会叫他不要这样做;有的人在办公室里抽烟,她会请他出去抽;有的人爱没完没了地打电话,她就告诉她不要随便浪费公司的资源……她这样做是好心,因为如果让经理看见了,不是一顿责骂,就是被扣奖金。
可是,好心没好报,她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同事们都给得罪了。每个人都对她一大堆的意见,甚至大伙一起去郊游也故意不叫上她。有一次她实在气不过,就向经理反映,没想到经理也不怎么支持她,并没有批评有错误的,反倒弄得她在公司里更加被动。她非常想不通,明明自己是实话实说,为什么结局是这样的?难道做人就一定要虚伪做作吗?金焱的这种情况其实是很普遍也很能理解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如果与自己的同事关系处不好,又要天天见面,的确叫人难受。
从上述事例来看,实话实说本身并没有错,心胸坦荡、为人正直这是许多人都赞赏的美德。但问题在于,实话实说也要考虑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他人的接受能力。
如果说话过于直率,言辞过于生硬或激烈,则只会产生不良效果,不但达不到善意的初衷,而且有时会走向极端,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在指出对方错误的同时,也可以反省自己是否说话不得体,如果是因为没有讲究方式方法,而造成同事关系的紧张,就要考虑自我调整,克服过于直率的毛病了。
有话当面说,不在背后说长道短,这无疑是对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性:只求敢说,不讲效果,这根本就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人们一般都爱面子,爱听赞扬的话,不妨为对方想想,不要只管自己说得痛快,尽管你是善意的,也会伤害对方,有可能造成对方的误解和怨恨。如果找一个恰当的机会,比如大家一起吃饭或聊天的时候,婉转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当事人个别交换意见,也许更会得到对方的理解;或者用一个幽默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肯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13 当同事得罪你时主动化解僵局
某同事得罪过你,或你曾得罪过某同事,虽说不上反目成仇,但心里确实不愉快。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可主动去化解僵局,也许你们会因此而成为好朋友,也许只是关系不再那么僵而已,但至少减少了一个潜在的对手。这一点相当难做到,因为大多数人就是拉不下脸来!
要允许别人犯错误,也允许别人改正错误。不要因为某同事有过失,便看不起他,或一棍子打死,或从此另眼看待对方,“一过定终身”。春秋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两个人合伙做过买卖,共同谋过事,一起打过仗。后来,他们两人都在齐桓公手下当大官。
管仲年少时家庭穷困,曾经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赚了钱,他分给自己的多,分给鲍叔牙的少。鲍叔牙根本不与之计较,也不认为管仲贪财。此后管仲多次为鲍叔牙出谋划策办事情,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每次事情都办得十分糟糕,鲍叔牙并不因此认为他是愚笨之徒。事实清楚地证明了这段友谊的结果:在管仲落难,被“幽囚”之时,又是鲍叔牙力荐管仲为相,使管仲成就了大业。同事所犯的错误有时候会给你带来一定的损害,或在某种程度上与你有关。在这种情况下,能否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过”,就是衡量人的素质的一个标准。原谅别人是一种美德,有时尽管自己心里并不痛快,但却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同事着想,考虑一下自己如果在他那个位置会如何做,做错了事之后又有何种想法。
其实只要你愿意做,你的风度会赢得对方对你的尊敬,因为你给他面子了嘛!如果他还是低姿态,那是他的事。不过要化解僵局还需看场合和时机,也就是说总得要有个借口,让相逢一笑也自然!当然,这里需要“容”的是同事本人,对于事情本身则应该讲清楚,该严格起来决不手软。
14 女性应对男性黄腔黄调的措施
在办公室中,总有几位男士围着女士说一些黄色笑话,然后问女士:“你一定能了解吧?”或者说:“你自己是如何做的呢?”以看笑话的心态期待女同事露出听不懂或满脸尴尬羞红的表情说:“好下流!”然后暧昧地嘲笑女同事:“假装不懂吧?”几个男人聚在一起总免不了提到黄色笑话,此时最好不要有女士经过,否则他们的眼光全注视那位女士,然后心领神会似的暧昧地大笑。
在工作场合开黄腔实在是不明智的做法。大多数人说的黄色笑话往往成了下流不堪的话,造成对方的尴尬,弄不好还惹上“性骚扰”的罪名,得不偿失。
在工作场合中,除了尽量避免说黄色笑话外,还要学会如何应付对方向你开黄腔。许多女性对于男同事的黄腔采取好言相劝或不理不睬,装做自己“耳背”没听见,这样会使男同事认为你软弱好欺负,他们不但不会“同情”你,反而会变本加厉地对你开黄腔。理想的方式是巧言以对,既对他们的话表示抗议,又运用机智和幽默的口吻含蓄地进行还击。识趣的男同事会自讨没趣地拍拍屁股走开。
千万别装作听不懂或听不见,越是听不懂、听不见,对方基于捉弄的心理,越会说给你听。如果无法阻止对方住口,干脆起身离开现场,来个耳不听为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