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充满智慧的文集
锤炼充满智慧的文集
培根从青年时代起,就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对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总爱动脑子想想,一旦有所收获,便用“Essay”这种文体写成文章。
“Essay”一词,源于法语,是小品、随笔、论说文的意思。培根的这些小品,真实地记录了他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
1597年,培根的《论说文集》出版了。这是他的所有著作中最受广大读者欢迎的著作。
《论说文集》初版时只有10篇,即《论学问》、《论辞令》、《论礼仪》、《论从者与友人》、《论请托者》、《论消费》、《论养生》、《论荣华与名誉》、《论党派》、《论交涉》。培根觉得书太单薄了,后又添了一篇用拉丁文写的《宗教默思》进去。
在《论礼仪》中,培根写道:
要注意———在亲密的同伴之间应保持矜持,以免成为被押犯。在地位较低的下属面前却不妨显得亲密,这样会备受尊重。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厌嫌的。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于对他的爱重,而并非你天性多情乐施。
表示一种赞同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保留———以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而是经过思考。即使对很能干的人,也不可过于恭维,否则难免被你的嫉妒者看作拍马屁。
在面临大事之际,不要过于计较形式。否则,将如所罗门所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
总而言之,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行动才能自如。
其中,“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厌嫌的”的意思是:什么事都要出头都要管的人是讨人嫌的,他们以为别人遇到什么事都需要帮助,可恰恰有时这对别人来说是多此一举,而且热心过度了。所以,有时人要给别人留一点儿自尊和空间,不要时时都以为别人需要你的乐善好施。
“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意思是:有时该做什么的时候就不要拘泥于一定的形式,因为这样反而会错过了恰当的时机。就像你根据风的倾向而选择播种的时间,根据云来选择收获的时间,这样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另一些主客观因素,便会得不偿失。所以人不要一直去等待上天所创造的机会,并且只知道去迎合它,而是要适当地去自己创造机会并找到适合的路。
在《论荣华与名誉》一文中,培根论述了取得荣华与名誉的途径,并对有作为的国君和朝臣划分了等级。这在当时堪称是看透世情之作。这么深刻的作品却出自一个青年之手,实在难得。
到了1612年的版本,《论说文集》中的文章增加到38篇。原先的那10篇文章全都做了修改,而且有几篇重新写过。另外附有一个残篇《论谣言》。书的扉页上印有赠辞:
谨以此书献给英格兰海军上将白金汉公爵
培根在赠辞中引用了所罗门的一句名言:“英名常能流芳百世。”他借颂扬白金汉公爵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著作能“流芳百世”、“远播大地”。因为这本《论说文集》是他“多年殚精竭虑”、“勤勉努力”的心血之作。
在这些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中,培根讨论了题材相当广泛的人生问题。他以随笔的形式,分别讨论了真理、美、善、求知、家庭、婚姻等,并用一些精妙的格言警句,提炼和概括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活哲理。
在这部《论说文集》中,有如下经典句子: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忍耐能使灵魂宁静。无论是谁,假如丧失忍耐,也就丧失了灵魂。人决不可像蜜蜂那样,把整个生命拼在对敌手的一蜇中。
就人来说,要慎听幼稚轻率者的献策。就事来说,要慎听那种过激的言论。
书中处处可见这样通俗易懂的好句子,充满着真知灼见,闪烁着智慧之光。
黑格尔曾经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著作中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
培根总是把这本文集放在身边,并不断地增删修改。随着他人生经验的改变,他不得不改变他的观点,改变他在文章中所发的议论。《论请托者》、《论党派》、《论友谊》3篇曾做过多次重大的修改。
在《论请托者》中,培根写道:
私人的请托确使公益腐化。
请托者,他们只是一种妨害公务的毒药疠疫而已。
在《论党派》一文中,培根写道:
政治的艺术是超越党派的私利,而促进大家的共同利益。地位低的人有必要结党,以便形成政治的力量。而地位高的人却最好超越党争,保持中立。
一个党团的外部对手被打倒后,它自己内部却可能陷入纷争导致分裂。许多政治人物的作用需要借敌而自重,敌人一旦不存在,他们也就失去了政治上的存在意义。
两党相持之际,叛徒在对手一方最易得到重用。历史上党争激烈之时,往往是王权衰落的象征。
《论友谊》一篇,为了刊行的缘故,培根曾经完全重写。比如原来文章中的“世间有些人,他们的生活好像永远是在舞台上似的。这种生活对于别人是掩饰起来的,唯有自己可以明了。然而永远的掩饰是痛苦的,而一个只顾荣华、不顾天性的人可算是一个十足的奴才……”等诸多论述,在出第三版时被删掉了,又重新写了一遍。
在《论友谊》中,培根写道: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又写道: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培根是一个饱经仕途坎坷的人,因而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流露了其中的辛酸。培根在《论高位》一文中,开篇就说道:“身居高位者可谓三重之奴仆:君王或国家的奴仆、公众舆论的奴仆、职权职责的奴仆。因此不论其人身、行动、时间,皆无自由可言。”
“一切上挤高位的行动都像登一条迂回曲折的楼梯一样”。“欲登高位必须历尽艰辛,然世人偏愿吃苦头以求更大苦头;钻营有时不免失之卑劣,然世人偏以卑劣行径求得尊贵。在高位上留居是很难的,其退步或是覆亡,或者至少是声名狼藉———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培根在《论幸运》一文中颇为感慨地说:“极端的忠君爱国者从来都不走运,而且也永远不会走运,因为当一个人毫不考虑自我的时候,他当然不会只顾走自己的道路。”
这篇文章写于1612年,这一年,培根曾向詹姆士一世请求国务大臣的职位而未成功。这段文字既是对自己忠君思想的表白,也是对詹姆士一世不任用自己而发的牢骚。
当培根知道自己多年得不到升迁,是由于姨父和表兄从中作梗时,他愤怒地写了《论残疾》一文,对表兄罗伯特·塞西尔的为人给以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因为罗伯特是个驼背,身材又很矮小,于是培根在文章开头就写道:
残疾者通常会向造物主实施报复。既然造物主对他们不公,他们对造物主也会不义。残疾人也可麻痹其竞争对手,因后者绝不会相信残疾人居然可能得到提升,直至他们目睹提升成为事实。因此,总的来说,一个大智者的生理缺陷可能成为他们升迁的有利因素。
培根认为残疾人有两类:“一类是人类中最伟大的人物,而另一类是最坏的宵小之徒。”当然其表兄罗伯特就属于后者了。
《论说文集》的前后3个版本,忠实地记载了培根的一些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是研究培根特别是他的思想发展史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当时,英国的文章多思想散漫、语句繁华,因而《论说文集》的思想精密、语句简洁就成了少见的长处。在培根早期的论说中,语句干脆、含义饱满而措辞警策,往往一语道破,如《论学问》、《论请托者》。后来的文章里又有典雅从容、着色鲜明之作,如《论建筑》、《论园庭》。小小的一本集子,可谓集优秀散文之大成。
斯威顿称赞《论说文集》是划时代的名著。他指出,不少人的性格都受到了这本书的熏陶和指导。《论说文集》可说是少数“世界书”的一部,这种书不是为一国而作,而是为万国而作的;不是为一个时代,而是为一切时代而作的。在这本书里,极高的智力与变化无穷的兴趣和同情心合而为一,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类型或脾气的人,都可以在这部书中找到与他有联系的东西。
黑格尔曾指出:
有很多有教养的人,对人们所关注的种种对象,如国事、人情、心灵、世界自然等,曾根据经验,根据一种有教养的阅历,发表过言论,进行过思考。
培根也就是这样一个有教养的阅世甚深的人。他见过大世面,处理过国务,亲手解决过现实问题,观察过各种人物、各种环境、各种关系,曾经影响过那些有教养的、深思的、甚至研究哲学的人。
在我们看来,这是培根的特色。他对人的研究要比对物的研究多得多。他的著作中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来当作格言。
这些言辞,正是对《论说文集》恰当而中肯的评论。正因为这样,人们才会认为假如培根没有留下别的著作,仅此一部文集,也会受到人们的感激。综览全集,可以发现培根所写的这些文章都是围绕着3个大题目:一是人与世界及人群的关系;二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三是人与上帝的关系。
第一类文章最大。属于这一类的文章,其论题是人与他的物质环境及人与人的关系。而后一种就构成社会的关系。代表这一类的文章有《论殖民》、《论父母与子女》、《论司法》等。
第二类文章是以个人的自身为主题的,内容多是一个人的智力与道德的种种关系。代表这一类的文章有《论养生》、《论学问》、《论野心》、《论荣华与名誉》等。
第三类文章的主题是人与上帝及非感官所及的世界的关系,代表文章有《论死亡》、《论宗教一统》、《论人性》等。
俗话说:“文如其人。”培根曾写下这样一些富于哲理性的语句:
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
行善事的能力是一个人的希冀的真实合法的目标,因为善意虽然是上帝接受的,而对于人则比好梦好不了多少,除非他是以行为表现出来。
过度的求权力的欲望使天使们堕落;过度的求知的欲望使人类堕落;但是为善的欲望是不会过度的。无论是人或天使,也不会因为它而冒危险的。
一个法官的主要任务是除灭暴力与奸诈。
谁也不可以愚蠢地认为公平的法律和真正的治术是不相伴的,因为这两方面就像一个人的精神和筋肉一样,是同时并行的。
思想中的疑心就好像鸟中的蝙蝠一样,永远是在黄昏中飞的。疑心使君王倾向于专制、丈夫倾向于嫉妒、智者倾向于寡断和忧郁。
从培根的《论说文集》中,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感受到培根的爱憎,了解到他的性格特点。
培根在政治上倾向于保守,拥护王权,推崇君主政体,赞成中央集权。这些在他的《论说文集》中均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当培根千方百计地托人求官而不可得时,他就写文章为君王歌功颂德,为王朝出谋划策。
培根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表达自己对女王的忠诚,另一方面是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引起女王和当朝大臣们的注意。
培根一生写的这类文章很多,如《论帝王》、《论贵族》、《论宗教一统》、《论殖民》、《论司法》、《论党派》等,单是收入《论说文集》的就多达20篇,约占总数的1/3。在这些文章中,培根对女王的无限忠诚溢满字里行间。
培根在《论帝王》一文中,为帝王巩固政权谋划了许多对付各类人等的策略。如对待王公贵族,“对他们敬而远之并不为过。对贵族加以抑制虽可加强王权,但却会减少君王的高枕无忧,而且在实施其主张时也不那么随心所欲。”对商人,不要课以重税,因为“重税于君王的岁收好处甚微”,“从小处所得将会失于大处,原因是若各项税率增加,商贸的总量反会减少”。谈到军队,“防范之道是让兵无常帅、驻无常地,并不给赏赐”。
培根在《论叛乱》一文中,指出了许多造成叛乱的原因:“宗教之改革、赋税之增减、法律之更新、惯例之变易、特权之废除、压迫之普遍、小人之重用、异族之入侵、供应之不足……”然后详细地论述了许多防止叛乱的措施。
最后,培根说:“为了防止不测,君王身边应有一名或若干名骁勇大将,以备把叛乱镇压于起事之初;否则骚乱一起,朝中便会惊慌失措。”培根为君主巩固统治献出的这些韬略,并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根据欧洲各国的历史教训和当时的政治状态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有的还引用例证作为说明。
身为君王,读了这些文章应该有所触动,进而重视培根。但是,经过很长时间,女王和诸位大臣都没有任何反应。《论说文集》中的一些篇章,也反映了培根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无论在科学的研究或人际的交往上,他都是这样主张的:
一个人的心智若在仁爱中行动、在天意中休息、在真理的地轴上旋转,那可谓他已到了地上的天堂了。
培根的《论说文集》虽然不是鸿篇巨制,各篇文章之间也没有什么内在联系,但每篇文章都与他的生活和经历有关,每篇文章都是他生活经验的结晶,是他心血的结晶。从培根的《论说文集》中可看出培根具有多方面的才华。他的文章,篇篇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严密的逻辑、贴切的比喻和警示性的语言。
《论说文集》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使人们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受到启迪。由于培根论述的问题是许多普通人都会遇到的,而培根分析得又是那么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因而《论说文集》自然就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教科书。
培根的《论说文集》是划时代的名著。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用自己本民族的文字翻译了它。它的读者,随着人类的世代更替与日俱增。1985年,培根的《论说文集》被美国公众评为“最喜爱的10本书”之一。
培根的《论说文集》之所以畅销不衰,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的欢迎,绝非偶然。培根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才华出众且阅历深厚。培根见过大世面,处理过国务,亲手经办过许多复杂棘手的事情,曾亲历了各种环境,观察过各种人。
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促使培根写就了这本具有独特价值和持久魅力的《论说文集》。
在《论说文集》出版后不久,培根又出版了《神圣的沉思》、《关于善与恶》。1598年,培根开始写《关于人类的生活》。接着,他写了《法学原理》,此书于1602年出版。
可以说,这段时期是培根事业的一个小高潮。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培根与埃塞克斯的关系出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