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知识的真正意义

揭示知识的真正意义

1620年,培根的代表作《伟大的复兴》出版了。

培根是一个创世论的信仰者,他相信在几千年前,人类曾对宇宙有过控制权。因此,他把自己要研究的科学称为“复兴”,用科学知识解释大自然,通过学习知识恢复人类失去的对大自然的控制权。

培根认为,人类了解、掌握了更深更多的知识,就能彻底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此时的培根已经成熟,他不仅要收获自己的全部知识,而且要收获人类的全部知识。培根要对知识进行重新分类和改造,使知识科学化,从而达到“科学的伟大复兴”。这就是培根撰写此书的目的。

培根在书中阐述了他毕生怀抱的新思想,因而对此书从写作到发表,他都极为谨慎、严肃和认真。

培根曾计划把他的《伟大的复兴》分为6个部分展开。他列举如下:一是“科学的分类”;二是“新工具”,或“关于自然解释的指导”;三是“宇宙的现象”,或“一部作为哲学基础的自然的与实验的历史”;四是“理智的阶梯”;五是“新哲学的先驱或预测”;六是“新哲学”或“能动的科学”。

第一部分是对人类现有的知识做了一个概括的叙述。用培根的话来说,就是沿着已有的艺术和科学的海岸来一次巡视。在陈述科学分类时,不仅叙述那些已经发明、已经知道的东西,还要叙述本来应有而尚待研究的学科,以便引导人们日后加以研究。

1605年出版的《论学术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这一部分内容,虽然它不是被作为这个计划的一个部分写出来的,而是在计划中代替它的位置的《崇学论》;就实际情况而言,几乎只是它的一个扩充了的拉丁译本。

第二部分是引进一种解释自然的艺术,使人类理性的功能得到改善和帮助,使之能够达到自然的更深更远的边界。对于这种解释自然的艺术,培根称之为“新工具”,这是针对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而写的。

培根强调他的逻辑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逻辑学在目的、方法、起点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一部分是培根计划的《伟大的复兴》中仅有的真正完成了的部分。因此,《新工具》也就成了印行的《伟大的复兴》的主体。

第三部分是“作为新哲学基础的自然与实验的历史”,又定名为“科技与技术的百科全书”。培根认为再精美、再完善的解释自然的艺术,也不能为理智提供知识的材料,而这却必须到自然界去搜求。在培根看来,有了这部百科全书,哲学就有了坚实稳固的经验事实的基础。这个部分虽然培根没有写成,但在工作计划里,他对自然史的目的要求、内容、组织等,都做了精辟的论述。

第四部分“智力的阶梯”,是把“新工具”提出的方法扩大地、详尽地运用到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上,从而考察人在发明时思维的全过程。不过,这部分也仅仅是个设想,并没有写出来。

第五部分是所谓“先驱者”或“新哲学的先锋”。培根说,这是在他的“新哲学”完成之前,把他在走向“新哲学”的途中新发现的东西,提出来供暂时之用。不过,这些新发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培根全然没有讲述过。

第六部分即“新哲学”或“能动的科学”。培根曾明确指出,这是他的著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部分都只是为它做准备的。它所要表述的,就是通过他称之为“一套合理的、纯洁的、严肃的调查研究方法所产生的哲学”。然而,他又说:“要把这最后一部分彻底地完成,是一件我力所不及的,也是我所不敢希望的事情。”他只是希望自己所做的是个“不太微不足道的开端”罢了。

这便是培根计划的《伟大的复兴》的全貌。实际上,最后一部分是未来时代的工作;第四与第五两个部分,只写出了序言;只有前三个部分是以相当可观的篇幅阐述出来,其中第二部分真正完成了。因此,后人常把《新工具》以单行本发行,单独对这本书进行评论和阐述。

《新工具》分为两卷,是用拉丁文以箴言形式写成的。此书堂皇的辞令是其所包含的先知式的预言的合宜的表述工具,融汇材料的箴言加深了主要观念给人以印象,而没有严重干扰论证的线索。《新工具》无论从它的文体,还是从它所传达的观念的重要性来看,都被认作培根最重要的著作。

《新工具》的宗旨,就是要给人类开辟一条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路,以便人的心灵能够在事物的本性上行使它所固有的权威。书中批判了传统哲学的脱离实际、脱离自然,对人类无补益,同时也传达了培根的一个主要观念,即知识的实践目标。

培根以这样一段话强调了他的这一观念:

占有材料不仅是思辨的幸事,而且也是一切操作的力量和人类真正的事业与财富。因为人只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做的和所了解的,就只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对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

他就既不知道什么,也不能做什么。因为因果链条不会为任何力量解开或弄断,除非服从自然,自然也不会接受命令。因此,这两重对象,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便实际地合而为一;而操作失败正是由于对原因的无知。

在这段论述中,培根对知识的价值与功能提出了最概括、最切要、最伟大的箴言:“知识就是力量!”

具体说来,培根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纯思辨,首先,他认为知识是掌握自然奥秘的有效手段,是通过认识自然而驾驭自然的巨大力量。在培根看来,真正的知识是根据原因得到的知识,知识是由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的。培根明确指出,在思考中作为原因的东西,在行动中便构成规则,如果不知道原因,结果也就不能产生。

因此,培根认为“由于形式的发现,他们就可以在思想上得到真理,而在行动上得到自由”。培根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得出了知识与力量合一的思想。

其次,培根认为知识是社会改革的力量。在《新工具》里,培根指出,野蛮人、文明人的分野是以对知识掌握、运用的程度为标志的。他还指出,农业的发明是人类的第一次革命,而把科学应用于工业,正是导致人类文明的第二次革命。显然,培根把知识看作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

再次,培根认为知识对于文治武功、治国安邦也有着重要的功能。

培根进行了广泛的历史考察,尤其是对罗马历史,从罗马皇帝杜糜申始,至既是皇帝又是哲学家的马库斯·阿勒留止共6位帝王的显著政绩进行考察,得出结论:只有在学问渊深的君王官吏的治理之下,才有所谓的至治之世。

最后,培根认为知识是人自我完善的手段。他说:“除了知识和学问而外,尘世上再没有别的权力,可以在人的心灵及灵魂内,在他们的认识内、想象内、信仰内,建立起王位来。”

培根十分强调知识在对人性完善上的价值与功能,强调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形成离不开知识。他说:“真理和美的区别,有如印章与它的印痕的区别。因为真理就是道德的善的印章。”

最后,培根还以较多的篇幅阐述了知识在信仰上的价值,论证了“知识是滋养信仰最完善的养料”,提出了“哲学上的浅学肤知使人倾向无神,造诣深了则又复返宗教”。这一论断是培根神学观点不彻底性的一个典型表现。但从培根所处的时代来看,它仍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培根对于“知识就是力量”一直有着强烈的信念,而且一直抱着乐观的态度。他坚信科学能为人类谋大幸福。

《伟大的复兴》在出版时,该书的封面有一幅经过仔细选择,代表了培根寓意的插图:一艘三桅船正在扬帆前进,遥远的前方有两根相隔不远的柱子。

对此,培根在序言里做了说明,他说:

人们对他们的现状估计得过高,而对于他们改善现状的能力却估计得过低。这就是两根不祥的柱子,它们好像注定要把人们封锁在一片被陆地包围的内海中,使他们永远不敢到知识的大洋上去。

插图下面的铭语小框中,是用拉丁文写的引文:“有多人来回奔跑,知识就必然增长。”

在该书的正文中,培根再次引用《圣经》上的这句话,他认为人类知识的增长、科学的发展,与人类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全球各大洲互相往来,都是密切相关的。

封面下边有一小框,里边的题词是培根从小在高兰伯里别墅餐厅里看到的油画上题写的那一句话:“教育造成进步。”这既反映了儿童时代的教育对培根的深远影响,又表达了培根的一个基本思想:教育可以使人获得知识,知识可以使人类“复兴”对宇宙万物的统治权。

培根在《伟大的复兴》一书中给詹姆士一世国王的书信体献词中说,他希望国王资助一部关于自然及技术的百科全书,这部书应当“建立在各种经验的牢固的基础之上,而且这些经验都是经过很好的检查和衡量的”。他深知若没有这样一部书,自己宏伟的计划是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的。

该书在献词之后就是序言。献词是向国王进言;序言则是向广大读者、向人民进言。在序言中有教育、引导,也有规劝和警告。培根写道:

最后,我向大家做一个普遍的忠告,就是大家要考虑知识的真正目的所在,希望大家追求知识既不是为了自娱心志,也不是为了争论取胜,或是为了凌驾于他人,或是为财、为名、为权力,或是为了任何卑鄙的东西;而是为了人类生活的利益和用途,并且要以仁爱的精神充实和使用知识。

在序言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很好地表达了培根的崇高品质和他对事业的看法:

关于我自己我不想说什么,但关于所谈到的对象,我则希望人们不要把它看作一种意见,而要看作一项事业,并且相信我在这里所做的不是为某一宗派或理论奠定基础,而是为人类的福祉和尊严奠定基础。

最后,希望人们以满怀善良的愿望参与此事,并且在自己的脑子里和想象中,不是把我们的复兴想象为某种无限的、超过人的能力的东西———其实我们的复兴乃是无限谬妄的真正终结。

《伟大的复兴》的出版,培根用新哲学结束了传统哲学的旧时代,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的研究自然哲学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培根在哲学史上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在人类历史上,弗朗西斯·培根是第一个真正揭示了知识的真正意义的人。当代科学学的奠基人之一贝尔纳,把培根关于知识的价值与功能的思想归类为现实主义的科学观。贝尔纳认为培根就是最早以现代方式对这一科学观加以充分阐述的人,培根是科学学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