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提出“幻象”说

首次提出“幻象”说

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培根依然坚持哲学方面的研究与著述工作。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培根吃过早饭后,刚要开始写作,一位朋友便登门造访。

一进门,朋友就说:“嗨!我的老伙计,别整天光顾着研究学问,你看今天天气这么好,咱们到郊外转一转。这对你的身体会大有好处的。”

对于朋友的提议,培根不好一口回绝,于是吩咐仆人备好马车,来到了伦敦的郊外。

看着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致,朋友不禁问培根:“你每天都在研究自然哲学,这自然哲学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

培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主张的自然哲学是要人们重新与自然界接触,用新的眼光来观察、分析客观事物,并得出规律性的知识,恢复人类对自然界的统治权。”

朋友听了这话,笑了笑说:“可是,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非常神秘,我看人类是难以破解的。”

然而,培根却十分坚定地说:“人类肯定能认识大自然,这是早晚的事。现在我们不能很好地认识大自然,是因为我们自己有许多心理障碍影响着我们,它们好似魔障一样,遮蔽着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不清自然界的真实面目。”

朋友接着问道:“人们有哪些心理障碍呢?”

培根说:“在我刚出版的著作《伟大的复兴》里,对这个问题做了很详尽的阐述。”

随后,两个人围绕此话题边走边谈。

培根认为,人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种种心理障碍,他把这种心理障碍称为“幻象”。

培根在撰写《新工具》时,根据这些心理障碍的不同性质,把幻象分为“种族幻象”、“洞窟幻象”、“市场幻象”、“剧场幻象”。

培根认为,扫除人类认识真理道路上的障碍,不能止于对经院哲学的批判,还必须进一步对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加以分析和揭露,“否则,我们的旧错误刚除掉,新错误又会由人心的不健康状态产生出来。如此,我们只能变化错误,却不能廓清错误”。

培根的“幻象”说所论及的不是某一种具体错误,而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普遍存在的“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错误”。所以说,培根的“幻象”说具有独创性,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一大突破。

培根认为,“种族幻象”是从人的天性中来的。他说:“人的理智就好像是一面不平的镜子,由于不规则地接受光线,因而把事物的性质搅混到一块,使事物的性质受到了歪曲,改变了颜色。”

具体地说,这种幻象的产生,“或者是由于人的精神实体气质相同,或者是由于它的成见,或者是由于它的狭隘性,或者是由于它的无休止的运动,或者是由一种感情的灌注,或者是由于感官的无力,或者是由于印象产生的方式”。

培根认为,要达到“符合尺度的真理”,就必须剔除这种幻象,其途径就是科学实验。

培根认为,“种族幻象”的表现之一就是“先入为主”。他说,人的理智一旦接受了一种意见,就把别的一切都拉来支持这种意见,或者使它们符合这种意见。虽然他在另一方面可以找到更多的和更有力量的相反的例证,但是对于这些例证他却加以忽视或轻视,或者用某些区分把它们摆在一边而加以拒绝。

培根认为这种“先入为主”,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一大障碍。随后,培根举了无神论者狄高拉斯否定神灵的例子:

希腊人出海前,往往要向海神祷告,希望得到保佑,平安回来还要还愿,并把自己的像挂在庙里。

有一次,一个人指着画像问狄高拉斯:“你还认为向海神祷告是愚昧的吗?”

狄高拉斯回答说:“是的。出海前祈求神灵保佑,而后被淹死的人,他们的画像在哪里挂着呢?”

希腊人这种“选择性的认知”多少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与对生命的基本态度。而培根却说:“所有的迷信莫不如此,对应验了的事情就予以注意;对失败的、没有应验的,就不去注意。不是客观地对待各种事物,而是以先入为主的偏见来做出判断和取舍。”

培根认为,“种族幻象”的第二个表现是,人的思维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受感情和意志的支配。假如一个人认为什么是真的,就会去相信它。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如果依照自己的意愿确定问题的性质,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大自然。因此,培根认为,人的认识要想达到合乎真理的尺度,就必须揭露“种族幻象”的谬误,正确地解释自然。

这个途径就是科学实验。培根认为影响人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二个心理障碍,就是“洞窟幻象”。“洞窟幻象”这个词来源于柏拉图的《国家篇》。他假设一个小孩从小生长在地窖里,当他长大后来到外面,对外部世界就会产生种种奇特的、荒谬的想象。

“洞窟幻象”就是指每个人从自己的性格、爱好、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出发,来观察客观事物,由于各自不同的偏见,因而会歪曲事物的真相。

培根认为仅仅扫除“种族幻象”和“洞窟幻象”这两个障碍还不行,还需要清除第三个心理障碍,即“市场幻象”。

“市场幻象”是指人们在交际中由于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不严格而产生的思维混乱和认识谬误。

在培根看来,这种“幻象”最难消除。培根说:“我之所以称之为‘市场幻象’,取人们在市场中有往来交接之意。人们是靠谈话取得联系的,而所使用的文字是依照普通人的了解。因此,选择文字失当就会阻碍理解力。”

培根认为,人们的理智可以支配语言,语言在运用中又可以反作用于人的理智。如果词语运用不当,或者理解其含义不同,就会使思想交流陷于混乱,陷于空洞的争论和幻想。这正是哲学和科学流于诡辩和无生气的原因。

培根还揭示了语言的约定俗成的性质。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媒介,要想畅通无阻,就必须有适合一般人的理解能力的确定含义。

培根在认识到三种心理障碍之后,还发现人类往往迷信于权威,以为前人说的就是对的。于是他又提出要清除第四个心理障碍,即“剧场幻象”。

“剧场幻象”是不加批判地盲目顺从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各种科学和哲学原理、体系以及权威而形成的错误。培根说,“剧场幻象”不是天赋的,而是从哲学家们的各种教导和各种错误的演示规则中植入人们的头脑中的。

在培根看来,所有流行的哲学体系都是一些舞台戏剧,代表着哲学家们以虚构和戏剧手法创造出来的各种世界。

培根的“幻象”说的提出,实际上是揭露了神学的唯心主义以及一切谬误的根源,正在于以虚幻的世界取代真实的世界。这种虚构的舞台虽然看上去比真实世界更真实,但却远离了客观真理。

培根提出的“幻象”说,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首先它有力地反对了迷信权威、崇拜教条的倾向,在当时对解放思想、摧毁封建思想堡垒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当时培根就看清了造成人们的认识脱离被认识对象的原因,这是很深刻的。“幻象”说还为后来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资料。

最后,培根在“幻象”说中还接触到认识论中的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主观与客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思维与语言等,这些也启发了后来的哲学研究。

无论怎样,培根“幻象”说的意义是重大的,它对人类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产生错误根源的揭露具有持久的价值。

《伟大的复兴》的出版,标志着培根也达到了自己人生的鼎盛时期。这时,他在英王朝中的官位已经很高了,他的名声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倾慕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