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学校灾害自救主题活动
活动对象
城市中小学生。城市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忧患意识淡泊,安全话题、危机意识、自救常识对于他们就显得格外陌生。利用“汶川地震”这一契机开展主题活动,使学生增长自然灾害方方面面的知识。通过亲历亲为,他们的防患于未然的危机和忧患意识得到增强,关爱他人、互帮互助的优秀道德品质得到了完善;面对危机,镇定、勇敢的良好心理素质已经形成。
活动背景
2008年,对于我们中华名族来说是一个不幸的一年,雪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使我们华夏儿女同胞们饱受痛苦。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查对缺乏,对于突发的自然灾害惊慌失措,往往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核心就是实践,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地去学、自主地去做,更要善于把他们带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善于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在与学生共同完成的《自然灾害与我》主题活动中,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直接体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活动目的
情感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并增强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和态度;
2.培养并提高学生防患于未然的危机和忧患意识;
3.完善学生关爱他人、互帮互助的优秀道德品质;
4.引导学生树立面对危机,镇定、勇敢的良好心理素质。
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和走访,了解有关常见自然灾害的基本常识;
2.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了解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知道并掌握面对常见自然灾害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和自救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面对突发灾害,能够正确处理的能力;
2.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走访、汇报展示等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研究、沟通表达的能力;
3.通过模拟训练,形成并提高学生良好的自救互助能力。
活动准备
1.在课间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最近同学们经常交谈的话题是什么?
2.教师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汶川地震),及时抓住契机,征集主题活动内容。
3.和学生广泛交流意见,结合班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意见初步确定主题活动方向。
活动过程
导入阶段
1.课堂上,大家围绕“自然灾害”开展集体讨论,各组提交并介绍本组在此课题中想要了解和探究的内容。
2.教师将同学们提交的问题汇总,引导全体同学了解本次活动的调查研究内容并正式确定活动主题。
3.教师指导学生将大家想要着手调查研究的问题进行合理分类。
(1)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2)自然灾害发生前有预兆?有规律?能预警吗?
(3)历史上,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4)当灾害突然发生时,人类应该如何面对?
(5)在灾害发生之后,人类应该如何自救、互助?
(6)我国最有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可能是什么?
(7)如果我们在学校的时候突发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办?
(8)人类能控制和避免自然灾害吗?
(9)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各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选题,教师引导协调。(经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后,选择某一方面的内容作为本组研究子课题)
5.以本组选题为本研究小组命名,小组成员围绕本组选题,设计调查研究步骤及方案。
(1)灾害类别组
(2)灾难危害组
(3)灾害成因组
(4)灾害防御组
(5)自救互助组
(6)深圳专案组
(7)灾害事件组
学生选题主要基于各自兴趣,在组长的组织下一个小组基本可以达到意见统一。但也有一些小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这时老师就要引导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还有一些选题得到了2个或者是2个以上小组的关注,教师也可以积极鼓励几个小组同时对同一选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议通过激励机制调动学生更好地参与。本次选题中的“自救互助”子课题就被三个小组同时选中,分别探究。
调查研究阶段
1.各小组介绍本组研究方案,其他小组的成员给予评价。(肯定、质疑及补充)
2.各研究小组完善各自研究方案,教师在各组进行详细了解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各组开始调查、研究、实践活动。
(1)灾害类别组:通过上网、查阅书刊等主要方式收集到火山、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龙卷风、洪水、冰雹、酸雨、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资料。并下载相关图片、截取有关影视资料(电影《龙卷风》《后天》等)制作PPT文件。
(2)灾难危害组:通过上网、查阅书刊,收集到各类自然灾害主要危害的资料。通过采访家庭成员和社区长者,实录到经历过自然灾害的人们的亲身感受和体会。
(3)灾害成因组:通过上网查找到部分资料;通过走访自然、初高中(我校为小学、初高中全寄宿学校)科学教师,整理出若干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探究出这些自然灾害的形成与人类破坏大自然、不注意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
(4)灾害防御组:通过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上网和走访深圳市有关部门(市气象台、地震局、防洪指挥部等),收集到如何预防自然灾害发生的部分资料。
(5)自救互助组:三个小组结合自行设计方案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上网、走访市地震局、消防队、学校校医室、保安队、观看相关影片、查阅报刊书籍等多种方式收集、整理出了不同自然灾害中自救方式、方法和技巧。有一个小组还开展了学习、模拟如何人工呼吸、如何结绳、如何搭建简易帐篷等实践活动。
(6)深圳专案组:通过查阅深圳地方网站、走访深圳市有关部门(市气象台、地震局、防洪指挥部等),调查了解到深圳有史以来,有记载曾发生过的各类自然灾害。他们加以记录、设计表格、归类整理出各类自然灾害在我市发生时的时间、地点、等级、受灾面积、损失情况、人员伤亡等的报告。并通过调查比较、预计了深圳未来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一些情况。
(7)灾害事件组:主要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报刊,走访社区老者、观看影视资料,收集到世界范围内曾发生过的特大自然灾害的历史以及人们在灾害发生之中的感人故事。(在调查自然灾害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触及到很多小故事,于是在此选题下又生成了对灾难中的感人故事的研究内容)。整理出来的主要资料有:1976年唐山大地震、印度洋海啸、1998年中国南方水灾、美国洛山矶酸雨事件等。
汇报、展示阶段
由于各组选题的繁易程度及深入的实际情况不同,在汇报展示这一环节上不可能形成各组在时间上的一致。所以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及时汇报、分期展示的形式。
1.灾害类别组:主要配合自己制作的PPT文件,完成介绍自然灾害类别的知识。
2.灾难危害组:主要通过图片资料介绍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危害;此外,结合采访家庭成员和社区长者的照片,讲述经历过自然灾害的人们的亲身感受和体会。
3.灾害成因组:用PPT文件介绍几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并通过图片对比讲解他们得出的启示自然灾害的形成与人类破坏大自然、不注意环境保护有着直接的关系。最后,他们还表演了自行编排的小品:《沙尘暴的自白》,向大家宣传植树造林,以防治沙尘暴,在源头上遏制沙尘暴的发生。
4.灾害防御组:展示收集到的相关图解,讲解在一些灾害发生之前的预兆,介绍他们自己整理好的防御小手册。他们特别的指出,作为青少年也有义务有责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印度洋海啸中,有一位小女孩就利用自己学习过的海啸知识,预计出马上要发生的海啸,从而挽救了100多位正在海滩上的人们。
5.自救互助组:三个小组分别介绍了他们获知的自救方法,彼此之间进行了补充和纠正;为全体同学播放了他们剪接相关影片中演示的自救互助措施;真人现场展示如何人工呼吸、如何结绳、如何搭建简易帐篷、如何在教室内避震的方法;还委派互助爱心使者到其他小组详细介绍自救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并进行了模拟演练。最后,他们还设计了一份《自然灾害中的我》问卷,考察全体同学对于自救互助方法的掌握情况。
6.灾害事件组:主要通过讲故事、小品、短剧等形式讲述了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以及人们在灾害发生之中的感人故事。
活动反思
1.教师对各小组的研究活动给予肯定,对于同学们进行的汇报展示表示感谢。
2.教师调动各组成员进行自评和互评。(评议内容:自己的收获和体验、在活动中与他人的合作与感受、小组内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其他小组的经验与启示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3.教师为整个活动作出小结,并结合学生评价环节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对于本组调查研究的内容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例如,有小组成员就向学校建议增设“教室防震演习”,还有的小组找来了《DISCOVER》系列灾难宣传片,建议定期在班级播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