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刑治乱世,集权统江山——秦始皇嬴政的智谋故事
秦始皇姓嬴名政,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邯郸。为秦庄襄王未继位前(时称异人,后改名子楚)赵国为质时,娶赵姬所生。嬴政13岁时,父庄襄王子楚死,嬴政继位为秦王。初继位时,因年幼,国事皆委于丞相吕不韦。22岁时开始亲政。执政后铲除了威胁王权的吕不韦、缪毐两大重臣,使自己树立了王权之威。稳定了内部之后,从公元前230年起,在10年时间里,他以风卷残云之势,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第一次在中国境内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大一统的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并自创称号,称始“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建立的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经济文化制度、以及统一法典等都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奠基式的贡献。
1 冠礼惊变,果敢平叛
非常之人才会人非常之举,大智者必然有雄才大略。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帝王之位,第一个扫平六合真正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来说,他的伟大与果敢早在亲政第一天的冠礼中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那就是果断决策,亲自平定由太后所支持的,已经把持朝政,擅权多年的吕不韦和缪毐两大权臣集团。特别是对野心更大,已经发展到妄图发动叛乱的缪毐,他采取了断然镇压的措施。最终使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位高权重吕不韦专权擅政
秦庄襄王子楚驾崩,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为秦王,史称秦王政。他秦王政从祖辈那里继承了空前丰富的遗产,不仅土地辽阔,领有大半个中国,而且兵精将广,国力雄厚,一派兴旺强盛的景象。然而,少年秦王此时还不能管理国事。因为秦国宫廷早有规定:22岁行冠礼,然后再亲政理事。在此之前,由太后临朝称制,朝政则由两朝元老相国吕不韦处理。心怀宏图大志的政,不甘于被人摆布,他在等待时机,以君临天下一统河山。
在少年王成长的过程中,秦国已经日益强大起来。经过自秦孝公以来各朝君主的文治武功,关东六国已宛如秦的六个郡县,天下一统已成必然之势。历史把统一的重任降临在少年王的肩上。这种大好形势,时常激励少年王产生一种“天降大任于己”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其貌不扬的少年王渐渐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我嬴政一定要继承先辈的威烈,横扫六合,一匡天下!从此,“一匡天下”就成为秦王政毕生追求的宏伟事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渴望轰轰烈烈地施展才能,早日实现“一匡天下”的宏伟理想。
可是,秦王政面临的国内形势并没有给他提供大展宏图的可能。尚未亲政的嬴政已面临两大权臣:一个是吕不韦,他凭借相权,凌驾于秦王之上;另一个是缪毐,他伙同太后,妄图取秦王政而代之。渴望有一番作为的秦王政具有强烈的权力欲,绝不能容忍王权旁落。于是,秦国君臣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竟使秦的统一战争也黯然失色!
吕不韦的势力由来已久。秦王政即位后,吕不韦因立君、拓土有功,仍继任相国。秦王政少年时已尊称他为“仲父”。不仅如此,吕不韦和太后还有着极其暧昧的关系。这样一来,吕不韦的权势如日中天,炙手可热。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满朝文武大臣无不承其旨意,不敢稍有忤逆。
秦王政对吕不韦专权擅政极其不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深刻。一天深夜,挑灯夜读的秦王政在潜心阅读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崇尚君主集权专制统治,主张君主以法、术、势治理国家,驾驭臣下。秦王政对韩非子极为仰慕,非常信服他的理论。这时,他正在阅读《定法》篇。韩非认为: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设立法度治理秦国,秦由此国富而民强,然而却忽略了君主的驭臣之术,造成君王不能有效地驭制臣下的局面。虽然国富兵强,兼并战争不断获得胜利,但胜利果实的相当一部分却被一些权臣窃取,他们的封土和势力伴随着开疆拓土的胜利而不断扩张,从而大大影响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数十年也没能完成帝王之业。读到这里,秦王政浓眉紧锁,脸上露出强烈的不满和仇恨之色。现在的吕不韦权倾当朝,与应侯范雎(秦昭王时的名相)和穰侯魏冉(昭王时权臣)何其相似。他的封邑不也是随着攻城略池的加速在不断扩大吗?决不能任凭他这样发展下去!“君无术则弊于上。”韩非的这句话在他心里久久地轰鸣着。秦王政的心在呐喊:“我要把权力夺回来,牢固地掌握生杀大权,用强权统治秦国,翦灭六国,尽快统一天下!”
吕不韦以杰出的才干两辅秦王,任秦相已长达12年之久。他苦心经营了十几年才有了的权势和地位,是决不愿放弃的。吕不韦已经觉察到秦王政对他的不满。为了向秦王政显示他在秦国不可动摇的地位和不可凌犯的权威,他就在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也就是秦王政即将亲政的头一年,导演了一出“悬书示国门,一字奖千金”事件。
这一天,秦都咸阳城门前成千上万的人议论纷纷,群情激昂。原来,吕不韦将他召集宾客们编著的《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市门.并宣称如果有人能修改该书一字,就奖赏千金。可是,众多围观者就居然没有一个人出来增损修改一个字,挣这诱人的千两黄金。《吕氏春秋》是按吕不韦的意志,由众宾客设计出来的一个统一王朝的蓝图。偌大一部书,洋洋20余万字,绝不可能没有一个字值得增损修改。之所以没有人出来动一个字,是人们不敢,大家都畏惧吕不韦的权势。吕不韦在秦王政即将亲政之时,导演“悬书”、“奖金”事件,无非是向秦王政示威:看谁敢背悖我相国的意志!这一事件表明,吕不韦企图长期控制秦王政的野心已溢于言表。于是,秦王政与吕不韦的矛盾就公开激化了。
恃宠太后,淫缪铆结堂营私
吕不韦专权如此,而伙同太后专权的缪毐集团,其势力竟发展到与吕不韦集团不相上下的地步。
缪毐凭借与太后的特殊关系,成了秦国政权圈子里的暴发户。
缪毐过去不过是一市井无赖,以淫乱而远近闻名,有“大阳人”之称。太后淫乱的欲望也很强烈,眼看秦王政逐渐长大成人也不想稍有收敛;而这时的吕不韦,一则已渐渐年老体衰,二则害怕他和太后私通被秦王政发现,于是便想出一条妙计,找淫乱出名的缪毐代替自己与太后私通。有一天,吕不韦向太后讲了一段市井笑话:在一次民俗节上,缪毐献了一奇技。他用他的大阳具插在桐木车轮里,搅动车轮滚来滚去。市人见了他离奇的表演无不掩口大笑。这段笑话果然引起了太后的极大兴趣,忍不住马上打听起缪毐来了。这正中吕不韦的下怀,他趁机献计:让人拔去缪毐的胡须和眉毛,诈说他因犯罪做过“腐刑”(一种破坏生殖器的刑罚),以便送太后宫中作宦官,侍候太后。
太后有了缪毐,简直如获至宝,十分宠幸。缪毐便利用太后的宠爱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他用几千奴隶经营手工业和商业,很快成为大富豪。缪毐一时荣宠无比,那些想当官上爬的,都趋炎附势,投到他门下做客。他的门客多达千余人。他们经常为他出谋划策,效尽犬马之劳。缪毐还贿赂权贵,朋比结党,权势日盛一日。他的党羽窃取了宫廷卫队长、掌管京城的内史等要职。太后还利用专权的机会大肆犒赏缪毐。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太后封缪毐为长信侯,将阳山(太行山东南,今河南武修一带)赏赐给他;不久,又将太原郡赐给他作封地,称作毐国。
眼见自己的势力激剧膨胀,缪毐迫不及待地要取秦王政而代之。一天,他趁太后在淫乱后的兴头上,就把自己急于取代的想法和盘托出。自从有了缪毐,这个淫乱的太后才获得最大的满足。所以,她早已渐渐置母子之情于不顾。缪毐一提出“取代”,太后就马上许诺:“只要秦王政一死,就立我们的儿子(太后与缪毐生有两个儿子)为王。”以后,二人又多次密谋怎样寻机杀掉秦王政。
有了太后的许诺,缪毐就觉得秦王之位归缪氏只不过是早晚的事了,所以更是骄横暴恣,无所忌讳。一天,缪毐同宫廷侍中等近幸贵官赌博饮酒。有个叫颜泄的赌徒赢了,缪毐想耍赖,二人就争吵起来。缪毐嗔目大怒,叱骂道:“你算什么东西,我是秦王的假父,你这不识高低的下贱坯子,居然敢跟我斗嘴!”被骂的贵官一气之下,跑到秦王政那里告发了。秦王政早已风闻缪毐与太后的丑迹,对他们的篡夺野心也已有觉察。听了告发,秦王政虽然没动声色,但心里却恨不得马上将缪毐抓来五马分尸!
实力雄厚的吕不韦想长期控制秦王政;势力急剧膨胀的缪毐又急于取秦王政而代之。吕缪两专权集团也就难免要勾心斗角、争权夺势。他们的矛盾尖锐得很。这样一来,秦国的政令竟无法统一,官吏们无所适从,不知究竟亲附吕不韦好,还是听缪毐的好。而其他一些诸侯国则想利用吕不韦与缪毐的矛盾来削弱秦国。这一切表明,吕不韦、缪毐两大势力的发展不仅严重地侵夺了王权,并且已到了分裂秦国,断送秦国统一大业的地步。
面临这样的局面,秦王政为了实现他“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就必须铲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他的品性则决定他铲除缪吕两大集团的手段将是果断、残酷无情的。
初显雄才,亲政之时除缪铆
秦王政即位之时只有13岁,一个还需要家庭慈爱与关怀的年龄。可惜,家庭给予他的并非是慈爱与关怀,伴随他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是一幕幕母后先后与权臣、市井无赖淫乱、专权的丑剧。连自己的母亲也从道德上欺骗自己,从政治上背叛自己。生活与政治的残酷无情迫使年轻的秦王政感觉到人间没有什么亲情、关怀、慈爱与同情、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为了各自的私欲而不择手段的仇恨、利用和残杀。这些经历使秦王政自幼就养成的多疑、少恩寡义、残酷无情等品性更趋于固定。这样的品性在很大程度上恰恰与以铁的手腕集权,以暴力统一天下的时代要求合拍。
为了加强王权,早日成就统一大业,秦王政已下决心要不择手段地铲除吕缪势力。秦王政深知铲除这两大政敌的阻力很大,他时常告诫自己,既要果敢,又必须有节有度,以确保自己稳操胜券。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王政22岁,已到了亲政的年龄。依照秦国的礼法惯例,要举行冠礼。
春暖花开的4月,在秦国宗庙所在地——雍城蕲年宫里,香烟袅袅,鼓乐齐鸣,秦王政率领文武百官正在举行冠礼。在群臣的一片欢呼朝拜声中,王冠加在了秦王头上。秦王政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气宇轩昂。正当秦王政神采奕奕地接受群臣的拜贺时,突然传来消息:长信侯缪毐发动叛乱,正率领叛军向蕲年宫进发!
早就蓄谋要除掉秦王政的缪毐,意识到秦王亲政以后,对他很不利,弄不好还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他竭力寻找机会,要在秦王政亲政前除掉他。当秦王政到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时,缪毐认为时机已到,便迫不及待地与太后合谋:趁秦王政不在京城的机会,在咸阳发动军事叛乱。他们盗用了秦王政的御玺,再加上太后的御玺,去调动咸阳附近的县卒以及太后、长信侯的卫卒、官骑、宾客等,组成叛军,从咸阳出发,西向秦王政所在的蕲年宫进军,想一举除掉秦王政。
其实,秦王政早就掌握了缪毐和太后的阴谋。只是不动声色,静观变化,并秘密做着应付反叛的准备。秦王政临时决定到雍城举行加冠礼,离开由缪毐集团控制的咸阳城。这样一来,一方面使自己摆脱了被动的局面,另一方声又有意给缪毐“创造”了反叛的机会,促使缪毐反叛。因此,叛乱的消息一传来,秦王政丝毫不惊慌,他马上派相国吕不韦和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前往镇压。他们将叛军逼回咸阳城,两军在咸阳交战。秦王政的军队斗志旺盛,一鼓作气斩杀叛军数百人;叛军却没什么战斗力,稍一接触,就立即溃散。缪毐本人也落荒而逃。叛乱平定后,秦王政又立即下令清除缪党。缪毐及其他叛乱头目很快被捉拿归案,处以枭首(斩首后把头挂在树上)极刑,并车裂其尸以示众,还灭掉了他们的宗族。对其他4000余名党徒,秦王政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判罪。有的被判几年徒刑,有的被削职夺爵而流放到偏远的蜀地。同时,将太后与缪毐生的两个儿子装在袋子里活活摔死,并将太后从咸阳迁到雍城隔离软禁。
惟我独尊,翦除吕氏集团
铲除了缪毐集团,秦王政又着手策划解决吕不韦。秦王政认为,对付吕不韦集团不能象铲除缪毐集团那样直接以武力镇压。这不仅因为吕不韦集团没有发动叛乱,更主要是吕不韦及其死党比缪毐势力更难以对付。缪毐毫无政治头脑,不学无术,只是一个以太后为靠山的无赖小人,其党羽也多为乌合之众;而吕不韦本身很有政治见识,才干杰出,他在秦国经营十几年,威望高,根基深厚,吕氏集团的党羽大都对吕不韦死心塌地。于是,秦王政既要坚决铲除吕不韦集团,又必须寻求适当的手段。
平息缪氏叛乱以后,秦王政认为铲除吕不韦的时机尚不成熟,也就不动声色地照旧重用吕不韦。到第二年的10月,在一次朝会上,秦王政突然怒不可遏地宣布:吕不韦早已与太后关系暧昧,惟恐东窗事发,乃嫁祸于人,把缪毐进献给太后,诱太后与缪毐私通,淫乱宫闱,罪不可赦,当处以极刑。此令一出,满朝震惊,一些朝臣以及吕不韦的宾客、游士纷纷为吕不韦说情。他们不敢否认吕不韦与太后私通之事,只是在秦王政面前历数他的功绩和威望,恳请赦罪。于是,秦王政就故作宽宏大量,免去吕不韦的死刑,仅仅罢免了他的相国之职,把他赶出了咸阳城。实际上,对吕不韦这样处理是秦王政事先设计好的。他早就意识到对吕不韦集团必须逐步解决,如果操之过急,便可能激成变故。他以这种方式先解除吕不韦的相权,为今后彻底铲除吕氏集团奠定了基础,同时又显示了自己的宽怀大度,表明自己法外施恩,不忘吕氏旧日之功,这样有利于分化吕氏集团,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秦王政翦灭缪氏集团时,充分利用了吕、缪的矛盾,吕相国在平息缪氏叛乱中起了很大作用。现在要铲除吕氏集团,秦王政当然也要抓住一切可资利用的力量。几乎是在处理吕不韦的同时,秦王政将太后从雍城迎回咸阳。这一举动,一方面可赢得“孝”的美名,减轻舆论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使太后一党成为掣肘吕党的平衡力量,利用母子的亲情关系取得太后的支持,进一步孤立吕氏集团。
吕不韦被逐出咸阳城后居住在河南洛阳。由于吕不韦的政治声望,他虽然被罢相,但门庭并不冷落。六国的一些贵族、使者及吕不韦的门客频频造访,过从甚密。秦王政觉得这么多人与吕不韦密切交往不是好事,况且铲除吕不韦集团的时机已成熟,于是,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就以吕不韦“不甘寂寞”为借口,下诏书削夺了他的爵位和封地,并将吕不韦及其家属流放到偏远的蜀地。吕不韦接诏如惊雷贯耳,他万万没想到,多年来处心积虑的政治经营最终竟毁于一旦。他深知秦王政必欲诛杀而后已,于是便饮鸩而死,结束了他富于传奇的一生。
吕不韦死后,他的门客数千人聚集起来,偷偷地办理丧事。秦王政就以此为借口,严厉惩处吕氏党羽。其党羽,凡来自三晋的,一律逐出秦国,如果是秦人,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官一律免官夺爵,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其余门客,不管参加“窃葬”与否,统统被流放。秦王政又趁势诏令全国:谁敢再象缪毐、吕不韦那样专权弄政,都要抄家灭族!
至此,缪氏、吕氏专权的局面结束,秦王政已经上无后党牵制,下无贵臣擅权,集军、政、司法、财权于一身,成为秦国历史上权力空前的君主。秦王政铲除缪、吕势力,连杀带流放上万人,血溅宫廷,其手段既酷烈、惨虐,又不乏深思熟虑的果敢和有节有度,初次显露了他驾驭雄才的大略。
2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在秦王政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当时天下第一流的军事、政治、外交等各方面人才,如王翦、王贲、蒙恬、李斯、尉缭、姚贾等。他们都不是秦人,却在尽心竭力地为秦效劳。之所以如此,固然由于当时秦国本身的强大并已取得对山东六国的明显优势,使众多杰出人才来到秦国以后,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干,但最为关键的,还在于秦王政的知人善任,海量容才。
以谦恭和豁达延揽人才
秦王政性格虽然残暴、多疑,但在实现统一大业的过程中,“统一”这一宏伟的理想却有力地支配着他的意志、品性。要完成统一大业,必须网罗各方面的人才,不仅是国内的人才,更主要的,还要把东方各国的人才都网罗无遗。因此,为了统一,秦王政压抑自己残暴、多疑的品性,以卑恭谦逊的态度和豁达的胸襟对待臣下和纷至沓来的宾客。他以礼相待,放下君主的架子,虚心向贤能之士请教治国的方略,甚至当对方言语不恭,有意相犯时,他也能极力耐住性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倾心相接,以此折服宾客,为自己效力。
秦王政亲政不久,听说有一个叫顿弱的游士很有才干,擅长谋略,便单独召见顿弱。顿弱不卑不亢来到秦王面前,说:“大王允许我不施参拜之礼,我就与你谈一谈,否则免谈。”“参拜”是臣下对君主最起码的礼节,顿弱的要求和傲慢的态度未免太反常。从表面看这是对秦王政的蔑视和揶揄,而实际上是对秦王政待人的肚量和诚意的一种试探。面对顿弱的傲慢无礼,秦王政不由得怒火攻心,脸色都变了,但是,他马上就明白了顿弱的用意所在,心想,此人有非常的举动,必有非常的才干。于是,将怒火强压了下去,很爽快地同意了顿弱的要求。
交谈时,顿弱总是含沙射影地攻击秦王。当他攻击秦王是一个“无其名又无其实”的人时,秦王勃然大怒,气急败坏地指着顿弱说:“你,你……”秦王政终于将骂人的话咽了回去,随即一阵哈哈大笑,说:“你说得很对,依先生之见,我如何才能有名又有实呢?”秦王过人的海量和虚心下人的精神,令顿弱深受感动,便向他建议,收大臣之权,将生杀之柄操于手中。后来,顿弱又向秦王献出了以万金离间各国君臣之计。他向秦王分析当时天下的形势说:“韩国是诸侯各国的咽喉要冲,魏国是各国的心腹重地。大王如果以重金资助我游说于韩魏,把他们的将相之才搜罗到秦国,其国势也就因此而渐趋衰微,不得不顺从秦国。只要韩魏顺服,大王您就可以图霸天下了。”秦王政终于为顿弱的建议所动,毅然给予顿弱很多财货,派他东行游说韩魏,果然为秦挖走韩魏不少将相之才。
敬重厚待远方来投的人才
尉缭是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他来到秦国。这时,秦王政已铲除缪毐势力,吕不韦集团也受到致命打击。大权集于一身的秦王政,正全力以赴攻打东方诸国。
尉缭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见秦王政就谈得很投机。尉缭首先对秦王政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他指出:以秦国的力量去消灭东方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不成问题,但是如果各诸侯都联合起来抗击秦国,结果就很难预料,接着,又为秦王政献上了出奇制胜的策略——离间计。他指出:要不吝惜财物,收买各国掌权的“豪臣”,离间其内部关系,破坏各国的联合。这样做,不过耗费几十万金,就可以收到最佳的兼并效果。尉缭的精湛分析,说得秦王政频频点头称是。
秦王政深感尉缭是他实现统一大业必不可少的人才,因此对他很敬重。秦王政在尉缭面前没有一点君王架子。他谦逊、恭敬,对尉缭彬彬有礼,在生活上关怀备至,他把自己的衣服赏赐给尉缭穿,并经常与尉缭一起进餐。
尽管秦王政如此对待尉缭,但尉缭与秦王政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便对秦王的性格有了较深的认识,他感到异常苦恼。有一天,尉缭忍不住向知心朋友诉说了他的苦恼。他说:“为秦王政效力前途难测啊!吾观秦王之相,他长着一对鼓眼,一个马鞍鼻,胸部如像鸷鸟凸起,说话就像豺狼嗥叫。有这副长相的人,心如虎狼,绝情寡义。在患难之中很能谦恭待人,一旦得志,便会轻易杀人。我乃一介布衣,秦王政急于用我,对我极尽谦逊恭敬,如果他平定海内,统一了天下,天下的人都要变成他的奴隶。实在不能与这样的君主共处啊!”
不久,有人将尉缭的话报告给秦王政。秦王政听了大为震惊,不由得怒火中烧。他想:这尉缭太放肆,我如此厚待他,他反而这样诽谤我。他的那些话如果流传出去,那不把所有的宾客都吓跑吗!一定要重重惩治他。可转念一想,这尉缭对自己的认识倒是入骨三分,正好显示了他非凡的才能,我统一天下可千万少不得这样的人才。经过一阵掂量,秦王政终于下决心,不但不治尉缭的罪,反而还要更加敬重他。秦王政想以自己的诚意感动尉缭,留住尉缭。
一天,尉缭终于不辞而别,悄悄逃离了秦国。秦王政发现后,立即派人软硬兼施地将尉缭追了回来。秦王政见到尉缭,十分诚恳地说:“我派人追你回来,虽然强人所难,但我实在舍不得你。请先生留在秦,以尽你平生之学吧!”尉缭经不住秦王政的诚心挽留,为秦王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过人海量所折服,终于决定留了下来。秦王当即任命尉缭为国尉,尉缭成为秦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及时重用身边献计献策的人才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家境贫寒,年轻时曾任过掌管乡里文书的小吏。李斯聪明过人,老是在捉摸人生的意义和道理。这个道理终于被他悟了出来。一次,他查看粮仓,嘎然门开,只见硕大的老鼠在津津有味地嚼吃仓里的粮食,尽管人来人往,也安然自在、从容不迫地毫无惧怕之心。看着这些悠闲之鼠,李斯不由得想起了茅厕里的鼠辈。那些老鼠吃点臭不可闻的粪便,还得偷偷摸摸,提心吊胆,人犬一动即惊恐不已,匆匆窜往暗处。而粮仓里的老鼠却养尊处优,无人犬之扰。同样是鼠,生活却绝然不同,这当然是环境不同所致。由鼠联想到人,李斯情不自禁地感慨道:“人的富贵显赫与贫贱卑微,就像老鼠一样,不过是所处的环境不同啊!”他已经从动物之性,觉悟到人的富贵贫贱,是因处境、地位不同而决定的。他认为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他不愿听任卑贱带给自己的耻辱,更不想因穷困使自己堕入悲惨境地,决心在激烈竞争的时代一逞才华,彻底改变自己的地位。于是他辞掉乡间小吏的职务,背井离乡,到著名思想家苟况那里学“帝王之术"去了。
李斯终于学有所成。他看到山东六国均已走向衰落而秦国却日益强盛,又风闻秦国之君素来善于用贤识能,便决定离开楚国,到秦国去施展才能。李斯决心以“帝王之术”为自己敲开通向富贵的大门。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他怀着对功名的执著追求,叩开函谷关的大门,来到秦国。
李斯来到秦国时,正值秦庄襄王已死,继位的秦王(即秦王嬴政)年尚幼,相国吕不韦执掌国政。李斯就投奔到吕不韦门下,充当其门客。吕不韦很赏识李斯,不久就封他做郎官,侍从、护卫秦王政。从此,李斯常常暗中观察秦王政,研究他的性格,揣摩他的心思,寻找游说秦王政的机会。
有一天,秦王政正在苦索翦灭山东六国的谋略,特别工于揣摩的李斯走向了秦王政。他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向秦王进言。李斯不仅十分了解秦王政一直醉心于统一天下,并且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帮助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谋略,因此,他果敢地开门见山对秦王政讲:“大王,臣以为凡是有伟大建树的人,都善于抓住时机。往昔秦穆公虽称霸西戎,为什么终究未能兼并山东六国呢?只因为那时诸侯国林立,周王室尚未彻底衰微,所以五霸迭出,皆尊从周室。秦孝公以来,秦国势蒸蒸日上,周王室卑微,山东六国也日趋衰落。当今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翦灭诸侯就像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容易,现在正是统一天下、成就帝业的大好时机。倘若不乘胜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山东六国稍有喘息之机,一旦它们强大后再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到那时,陛下虽有黄帝之贤能,只怕也会无济于事。”李斯深邃的见识和雄辩地侃侃之论,使秦王政深为敬服。秦王政凭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意识到这位郎官是一个极为难得的人才,于是马上拜李斯为长史。
从此以后,李斯在秦国官运亨通,拥有了他梦寐以求的高官厚爵。他从出任长史开始,到客卿、廷尉,最后荣居“左丞相”之高位。李斯的高官厚爵中,深含着秦王政对他的善知与重用。
正是一代雄主过人的眼光和胸襟,激励着文臣为秦的统一运筹于帷幄之内,武将也为之驰骋于千里疆场。尉缭、李斯等文武大臣都竭忠尽诚地为秦国效力,以报秦王政的知遇之恩。尉缭根据自己的“反间计”设想,同时综合他人类似建议,并借鉴秦国历史上施行“反间计”的成功经验,为秦王政制定出统一天下的总战略方针:用间与用兵相结合,政治瓦解与军事进攻相结合。这一总战略方针由李斯具体贯彻下去。
根据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秦国大施反间计,以配合统一六国的战争。一批批谋士携金持玉,游说各国的豪臣权贵。凡是同意与秦国合作的,就以重金收买;不愿合作,就以武力威胁,甚至干脆暗杀掉。搞得各国君臣离散,人心不一的时候,秦国就派良将率兵征战。在统一战争中,秦王以“用间与用兵”相结合的总战略方针,相继灭掉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在公元前221年,一统六合,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王政折节纳人和知人善任,充分调动了文臣武将为秦效力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最大限度为秦的统一发挥自己的才干,为秦王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 创建帝制,一统天下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君臣各自的主张是很不一致的。丞相王绾就向始皇提出了要在距离较远的燕、齐、楚分封子弟的建议,廷尉李斯认为这不是长治久安之计。”不如实行郡县制的好。雄才大略的始皇,马上深刻地指出:“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从而否定了分封制,肯定了郡县制,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从此,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
高度集权,权力核心归皇帝
由秦始皇首创的郡县制,一直持续到现在。历代的政论家,大都对它加以肯定。柳宗元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封建论》)。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读通鉴论·秦始皇》)!说明郡县制是经起历史的考验的。
这个新的制度的特殊性色是中央集权的核心是皇帝,国家的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为了体现皇帝的尊严,政命为“制”,称令为“诏”,皇帝自称曰“朕”。国家一切大事的最后决断权归于皇帝一人,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地方政府也是由皇帝任免,听皇帝指挥的。郡设郡守,县置县令,县以下设乡、亭,管理所辖地区的治安和税收。它与分封制的本质区别,在于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把子弟分封到各地,诸侯的子弟可以世袭,封地的军政大权归诸侯所有,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出现分裂割剧的局面。而郡县制则是以功绩和才力为依据,由皇帝派往地方去担任地方的行政长官,皇帝用俸禄的形式作为报偿。他们不但不得世袭,而且随时可以迁调或罢免,因而很难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让职官、建制合理而有效
为了保证皇权的实行和中央集权制的贯彻,群臣们又讨论制定出了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由此建立了一整套帝制机构。
中央行政机构以皇帝为首,下设三公、九卿,即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是中央行政机构的首长,统令百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国家大事由丞相总领朝廷大臣集议和上奏。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
太尉:是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军事首长,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事,但他不能发兵、调兵,须有皇帝的虎符,才能有权指挥军队。
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皇帝的命令、国家的法律,经常由他转交丞相颁布。他负责掌管图书、律令和文书,监察各级官吏。
九卿,为三公之下所设,是具体掌握各方面事务的官吏。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兼任皇帝侍从,其属官有太乐、太宰、太祝、太史、太卜、太医等。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其属官有大夫、郎中、谒者。
卫尉:掌管宫门的警卫,是宫殿的警卫队长。
太仆:掌管皇帝使用的车马,是皇帝仆从的官长。
廷尉:掌管司法,是全国的最高司法长官,负责审理全国重大案件。
典客:掌管接待宾客的礼仪,负责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室宗族名籍。
治粟内史:掌管全国财税收入和财政开支,是全国最高财务长官。
少府:掌管山海池泽的税收以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兼管宫廷手工业。
三公九卿,都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处理日常工作,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由皇帝裁决。
地方行政机构主要由郡、县、乡、亭、里组成,即郡县制。
郡:中央属下的地方区域,郡有守、尉和监御史。守是一郡的最高长官,总管一郡政务。尉是守的助手。主管一郡的军队。监御史是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员,负责督察郡中的官吏。
县:郡属下的地方区域,主要长官有令或长,万户以上的县叫令,万户以下的县叫长。令、长之下有丞、尉。丞是令、长的助理,尉是一县的军事长官。
乡:一县之内分若干乡,每乡设有三老、啬夫、游侥等官吏。“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贼盗”《汉书·百官公卿表》。就是说,三老是当地的总头目,负责对人民进行封建礼教的教育。啬夫负责审问案件,征收赋税,游徼负责地方治安。
亭:一般一乡设十亭,亭有亭长和求盗。
里:一亭有十里,里设里正和监门小吏。
里下还有最基层的组织什和伍。十家为什,有什长,五家为伍,有伍长。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的这套帝制机构,好像一张庞大的权力之网,从中央到地方,从郡到县,从县到乡、亭、里、什、伍,层层控制,整个权力集中到中央,再通过中央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所有的大臣和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一人任免。这套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在此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都沿用了这一制度。这一制度对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制度进行统一改革
国家要统一,经济要发展,民族要繁荣,除了有一套帝制机构之外,还必须建立各种统一的制度。特别是由于长期的封建割剧,各项制度极端混乱,更需要在全国各地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建立整齐划一的规章制度。秦王朝刚一成立,立即进行各种制度的统一工作。
(1)统一法律
李斯当时向秦始皇建议:“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在此以往的各国法律制度,都有很大不同。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基本上采用了魏国李悝的《法经》。李悝的《法经》共分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商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什”(十家)“伍”(五家)连坐法,又把“法”改变为“律”。秦始皇就把秦的法律颁布全国,令全国各个郡县统一执行。
(2)统一货币
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不仅形制不同,计量单位也不同。有“刀”币、“布”币、圆钱、铜贝、爰金等几种。计量单位有的国家用斤(十六两),有的用镒(二十两)。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立即下令废除六国旧货币,制定新的统一的货币。新币分为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这给当时的商品交换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3)统一度量衡
秦朝之前的各国度量衡制度也非常混乱,不仅大小、长短、轻重不同,单位、进制也不同。以量来说,秦国以升、斗、斛为单位,魏国以半斗、斗、钟为单位,齐国以铆、釜、钟为单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规定为:“度为寸、尺、丈、引;量为斛、斗、升、合;衡为两、斤、钧、石。
(4)统一车轨
战国时期各国的车轨不一,交通大道的宽度不同,这给统一后的交通带来严重混乱。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车轨,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凡不符合这一要求的车辆一律不准使用,史称“车同轨”。这样,便于在大路上来往。这一措施对交通运输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统一文字
由于长期分裂割据,各个国家各自为政,“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秦统一各国之后,如果没有统一文字,将会严重影响政治、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秦始皇命李斯主持文字改革工作,下令须“书同文字”。李斯废除了各国的异体字,统一了偏旁的形态,固定了偏旁的位置,规定了字体的笔数,全国一律使用笔画简单、书写方便、易于读认的“小篆”,第一次规范了汉字。
为了推广统一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赵高写了《爰历篇》,胡母敬写了《博学篇》,都用小篆字体,共有三千三百个字,作为范本,向全国推行。
秦始皇开创的帝制机构和建立的各种统一制度,使中国在两千多年前成为世界上疆域最大,文化最高的统一国家。在此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科学、文化迅速发展,并居于世界前列,华夏民族成为举世瞩目的伟大民族,这同秦始皇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4 南征北伐,统一华夏
南征北伐,开疆拓边,南方征服了百越民族,北方打击了匈奴的侵扰。秦始皇的这一系列行为,不仅使中国的版图得以扩大,而且使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交流,促进了南北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可能有的人会批评秦始皇好大喜功,有的人会说秦始皇穷兵黩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批评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的积极意义。如果没有秦始皇这样有气吞山河之胸怀的帝王,我们今天又怎会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泱泱大国?
征岭南,使闽越归入华夏版图
秦朝初年,我国的东南沿海和五岭以南地区,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越族。他们在当时还处于氏族社会阶段,各个部落和部落联盟,大小不一,居住分散,时人称为百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百越地区采取了重大的军事行动。他命令尉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分兵五路,向岭南进军。很快征服了闽越,但进攻南越和西瓯的秦军遭到了顽强抵抗,加之岭南交通不便,军需供应困难,战争相持不下。为了支援战争,秦始皇一面在中原征发兵马,一面命令监禄率兵开挖灵渠,把长江与珠江水系贯通起来,大大方便了军需供应和兵员运输。经过八年征战,终于平定了“百越”,统一了岭南地区,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战争期间和战争之后,先后有数十万中原人,“戍五岭,与越杂处”,他们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从此,越族人民就永远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百越地区也永远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伐匈奴,筑长城保障北疆安全
战国时代,在北部的蒙古高原上,分布着匈奴人。当时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以游牧为生,掠夺为荣。经常南下侵扰,掠夺粮食和财物,还捕捉俘虏作为奴隶。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北部的匈奴势力仍然对秦王朝有着严重的威胁。为了保证中原地区的安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镇守北疆。经过几次战斗,终于攻取了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地区)、高阙(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阴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阴山以南)等地,在这里设置了34个县,分别筑有县城。公元前211年,又从中原地区迁移3万多户人家到这里落户、垦殖。接着,秦始皇便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在秦、赵、燕3国原有长城的基础上,加以连接、补缀,构筑了西起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长达1万余里的长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高度智慧的结晶。她的建成,对于北防匈奴,保卫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几千年来,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而这些,都不会不使人想起当年秦始皇的功绩。
重交通,便于全国统一管理
全国统一之后,领土骤然扩大,在当时交通设施简陋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战事,局面很难迅速得到控制。为了调发士卒和转运粮饷方便,秦始皇在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00年,开始在国内修筑驰道。
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东到燕(今河北、北京一带)、齐(山东半岛及沿海一带),南至吴、楚(今湖南湖北一带),北达九原(今内蒙自治区乌拉特旗),西到甘肃东部,南北东西,四面贯通,全长达数千公里。驰道宽广50步(约合今69米),路面用锤夯打,平坦坚实,道路两旁每隔3丈植树1棵。此外,在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偏僻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又修筑“五尺道”,以适应这些地区战争的需要。
驰道的修筑,对于秦王朝控制全国,防守边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驰道,战时便于调兵、运粮,平时便于驿传,在为了军事需要的同时,也大大方便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秦始皇在统一后的11年中,曾5次到全国各地巡视民情,察看防务,平均每两年1次。所到之处,都要刻立石碑,申张秦法,歌颂统一,宣扬皇帝的威德,以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的每次巡游,大都是沿驰道进行的。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王朝虽然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了,但是,他所创立的帝制机构,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统治的手段,留给了历代的封建帝王。与此同时,它也为维护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昌盛,同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5 神化皇权,确保权威
封建帝王处于国家权力的顶峰,享受着四方朝拜.万民景仰的特殊地位。这是一种特权,更是一种享受,是人生存在于世界上的最高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固然非常困难,但企图达到这个目标的人随时都有。为了打消他人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帝王们自然要神化自己,让人们感到他们是超凡的人,是上天所托负而来管理万民的“天子”,而不是普通的“凡人”。因此,从我国夏王朝开始,统治者就不断宣传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秦始皇作为功业和威望超乎前人的帝王,为使皇权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并传之于千秋万代,对皇权的神化亦是必然的。
自创尊号图谋江山万代传
公元前221年,秦军灭掉了山东六国中仅存的齐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秦王政在统一六国之后,更加踌躇满志。尤其当秦国统治的臣民空前众多、秦国的版图也空前辽阔时,秦王政一定要显示出自己与大一统帝国局面相称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才能君临天下,有效地驾驭百官和统治万民。正是在这种思想意识指导下,他产生了重新建名号和对皇权加以神化的想法。
秦王政深知:“名不正,则言不顺”。他想,当初自己和其他诸侯国的国君一样,都称“王”。如今“王”没有了,那么自己该称什么呢?当务之急,应先确定自己的称号。在一次朝会上,秦王政令群臣讨论君王的称号。他说:“从前混乱的时代,大小邦国林立,兼并战争天天发生,血流遍野。这种局面连三皇五帝也没能禁止。到今天才由寡人翦灭了六国,天下出现了统一、安定的局面。现在寡人的名号不更改,何以显示寡人的赫赫功绩,又怎么将这些光辉的业绩传给后世呢?”
大臣们对国君的名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勃、廷尉李斯以及朝臣中博古通今的博士们经过一番认真的讨论,建议说:“大王尊号称‘泰皇’最为合适。古代的三皇五帝最神圣,但五帝时地盘不过千里,诸侯外夷叛服不定,五帝也控制不了。而如今大王举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这是自上古以来都不曾有过的盛世,五帝当然远远不及大王。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以泰皇最为尊贵,故臣等以‘泰皇’适合作大王的尊号。”
然而,秦王政没有接受群臣的尊号。他想:既然三皇五帝的功德远远不能和我相比,我怎么能袭用三皇用过的称号呢?既然在人们心目中三皇五帝是最神圣的统治者,那么我就要把最神圣者的尊号合为一体,以显示我的神圣和功绩都是前无古人的。于是,秦王政取了三皇的“皇”字,再配上五帝的“帝”字,创造了“皇帝”这一前无古人的尊号,自称为“始皇帝”,规定后世以数字计算,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秦王政企图通过称号来显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奠定万世一系的帝位基础。
接着,秦始皇又制定了一系列尊君抑臣的制度。规定皇帝所下的命令称为“制”或“诏”;不准臣下的语言和文字中涉及皇帝的名字;文书中每逢“皇帝”、“始皇帝”等字样,必须另行抬头,顶格书写。在秦始皇以前,“朕"是人人都可使用的第一人称,“玺”也是印章的一般称呼,秦始皇却规定,只有皇帝的自称才能使用“朕”,只有皇帝的御印才能称“玺”。
君临天下,神化皇权立帝威
尊号确定之后,秦始皇又加紧替自己君临天下寻找理论依据,他利用“五德终始说”从意识形态上神化皇权。“五德终始说”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解释王朝的更替。这种学说认为,天降木德给夏禹,木气胜而克土,因此夏禹就取代属土德的黄帝,建立了夏王朝;商汤属金德,金气盛而克木,才建立商朝;周文王拥有火德,火德胜金德而建立周朝;水德克火德,代周者必拥有水德。一天,秦始皇召集了几位心腹大臣,对他们说:“改朝换代这种事呀,全是天意。天将五德中的一德降给谁,谁才会拥有天下,成为天子。上天早已降水德给我秦先祖,所以最终由我秦王朝取代了周王朝。既然改朝换代是天意,那每一德兴起时,上天必降祥瑞。你们去研究一下关于祥瑞的具体情况。”于是几位心腹大臣马上心领神会地去搞他们的“研究”了。他们查遍了皇家图书馆的所有资料,终于得到了一些关于祥瑞的记载。比如有书讲,黄帝的时候,上天显现出大蚯蚓、大蝼蛄以昭示黄帝,上天已向他降土德;到了夏禹的时候,出现了草木秋冬不凋零的景象,这是上天昭示夏禹已降木德;到了汤的时候,水中出现了刀剑,这是向汤昭示金德的符应;到了周文王的时候,出现了由火幻化的红色乌鸦口衔丹书,停在周的社庙上的奇观,这正是火德降临的祥瑞。上述祥瑞记载中,压根儿就没有水德兴起的祥瑞。几位从事祥瑞研究的大臣就犯难了,没有找到水德兴起的祥瑞记载,怎么向秦始皇交待呢?正在他们发愁犯难之际,突然一位大臣说:“那天始皇帝不是讲‘上天早已降水德给我秦先祖’吗?”这一提醒,无疑给了大家一种启示。根据这点启示,他们捏造了水德祥瑞的事实,说五百年前,一次秦文公出猎时,获得一条黑龙,这便是上天向秦文公昭示水德已降。秦始皇按水德的理论,改用十月为岁首,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用五行配五色,水为黑色,于是服饰、旌旗都尚黑色;五行水与数术之六相应,各种器物的长宽都尽量与六这个数字相符,法冠皆长六寸,车舆宽六尺,天子的车用六匹马驾等等;并且将黄河改名为“德水”。
捏造得活灵活现的祥瑞事实配合“五德终始说”的理论根据,使本来已神化的皇权更蒙上了一束神秘的光环;“五德终始说”的精神贯穿于整个社会制度中,使臣民对秦始皇的统治产生一种神秘感,这样一来,秦始皇驾驭臣民的权威就大大的得到了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