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腹痛
腹痛的概述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
腹痛的症状
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范围可以较广,也可局限在大腹、胁腹、少腹,或小腹。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隐痛、胀痛、冷痛、灼痛、绞痛、刺痛等,腹部外无胀大之形,腹壁按之柔软,可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其痛可呈持续性,亦可时缓时急,时作时止,或反复发作。疼痛的发作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起病或缓或急,病程有长有短,常伴有腹胀,嗳气,矢气,以及饮食、大便异常等脾胃症状。
腹痛的原因
腹内有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诸多脏腑,并是足三阴、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凡外邪人侵,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跌仆损伤,以及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腹部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均可发生腹痛。
外邪入侵
六淫外邪,侵入腹中,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导致脏腑经脉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因寒性收引,故寒邪外袭,最易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若伤于暑热,外感湿热,或寒邪不解,郁久化热,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气机阻滞,也可发为腹痛。
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致寒湿内停等,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气机阻滞,而发生腹痛。如《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均可引起脏腑经络气血郁滞,引起腹痛。如《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人腹。”若气滞日久,还可致血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腹痛。
瘀血内阻
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手术,血络受损,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或腹部脏腑经络疾病迁延不愈,久病人络,皆可导致瘀血内阻,而成腹痛。《血证论·瘀血》云:“瘀血在中焦,则腹痛胁痛;瘀血在下焦,则季胁、少腹胀满刺痛,大便色黑。”
阳气虚弱
素体脾阳不足,或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内寒自生,渐至脾阳虚衰,气血不足,或肾阳素虚,或久病伤及肾阳,而致肾阳虚衰,均可致脏腑经络失养,阴寒内生,寒阻气滞而生腹痛。正如《诸病源候论·久腹痛》所说:“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寒中。”
综上所述,腹痛的病因病机,不外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等六个方面,但其间常常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因为病,或相兼为病,病变复杂。如寒邪客久,郁而化热,可致热邪内结腹痛;气滞日久,可成血瘀腹痛等。腹痛的部位在腹部,脏腑病位或在脾,或在肠,或在气在血,或在经脉,需视具体病情而定,所在不一。形成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
腹痛的辨证
辨寒热
腹痛拘急冷痛,疼痛暴作,痛无间断,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遇冷痛剧,得热则痛减者,为寒痛;腹痛灼热,时轻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
辨虚实
痛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则痛增,得食痛减者,为虚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疼痛持续不减,得食则甚者,为实痛。
辨气血
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撑作痛,得暖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者,为气滞痛;腹部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者,为血瘀痛。
辨急缓
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明显,因外邪入侵,饮食所伤而致者,属急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痛势不甚,多由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致者,属慢性腹痛。
辨部位
诊断腹痛,辨其发生在哪一位置往往不难,辨证时主要应明确与脏腑的关系。大腹疼痛,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胁腹、少腹疼痛,多为厥阴肝经及大肠受病;小腹疼痛,多为肾、膀胱病变;绕脐疼痛,多属虫病。
辨证分型的对症疗法
寒邪内阻
【临床症状】
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食狗肉、羊肉、鸡肉、虾、海参等蛋白质食物,以及葱、蒜、姜、韭菜、香菜、胡椒、辣椒、红糖、糯米、羊乳、松子、栗子、大枣、杏脯、茴香等。
(2)忌食食物
忌用寒凉、生冷食物,如荸荠、香蕉、雪梨、柿子、西瓜、螃蟹、冰棍、绿豆、苦瓜、西瓜、雪梨、芋头等。
【食疗药膳】
(1)良姜粥
[原料]南粳米50克,红枣5枚,砂糖适量,葱白2根,良姜粉。
[操作]南粳米、红枣、砂糖适量、葱白,放入砂锅内,加水500毫升,煮成米粥,然后取良姜粉,调入粥中,再煮片刻,早晚温热服,5天为1疗程。
[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腹痛。
(2)花椒炒鸡蛋
[原料]花椒10克(研细末),鸡蛋1个。
[操作]在锅内放少许花生油(或香油),待油熟后放入花椒粉,略炒片刻,打入一个鸡蛋炒熟食,一日两次。
[功效]能止虚寒腹痛。
(3)狗肉豆豉粥
[原料]肥狗肉250克,大米、豆豉各适量。
[操作]将狗肉与大米共煮粥,加盐、豆豉食用。
[功效]驱寒镇痛。
【中医治法】
[主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常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处方]良姜9克,香附子12克,乌药6克,干姜4克,紫苏6克,陈皮9克。
[方义]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加减]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气上逆者,用附于粳米汤温中降逆;若腹中冷痛,周身疼痛,内外皆寒者,用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若少腹拘急冷痛,寒滞肝脉者,用暖肝煎暖肝散寒;若腹痛拘急,大便不通,寒实积聚者,用大黄附子汤以泻寒积;若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者,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用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中药处方】
(1)大桂姜汤
[主治]温阳散寒,泻结行气止痛。
[处方]大黄海12克,肉桂10克,干姜10克。
[用法]水煎,大黄后下,温取,2日1剂。
(2)蒲黄煎
[主治]行气活血,温经止痛。适用于行经小腹疼痛而冷,按之痛甚,经水量少,色暗有块。
[处方]五灵脂9克,炒蒲黄9克,元胡6克,制香附9克,吴茱萸6克,炮姜6克,桃仁6克,川楝子9克,炒茴香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经行前5日开始服,每日1剂,分早晚空腹服。
(3)脐痛速效方
[主治]温肾阳,祛寒湿。
[处方]胡芦巴基斯坦10~15克,熟附片10~15克,白术10~15克,茯苓15~25克,白芍药12克,生姜15克,小茴香6克。
[用法]熟附片先煎半小时,纳余药,再煎半小时,每剂煎3次,共得药汁500毫升。每日1剂,将3次煎取的药汁混合,早、午、晚饭前各服1次。
【穴道疗法】
(1)敷脐疗法
[取穴]脐中。
[操作]取吴茱萸30克、小茴香30克,研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成人每次取0.5克,用热酒调干湿适度,纳脐中,用纱布覆盖。
(2)温熨疗法
[取穴]脐腹部。
[操作]取淡豆豉、食盐适量,生姜数片,葱白数根,捣烂,同炒至热,用布包之温熨脐腹部,同时轻轻揉按,冷后炒热再用,直至痛止。
(3)针灸疗法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气海、三阴交。
[操作]用温针法,或针后加灸,或隔姜灸、隔盐灸。
湿热积滞
【临床症状】
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得热痛增,遇冷则减,胸闷不舒,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绿豆、西瓜、豆腐、豆豉、丝瓜、冬瓜、冬瓜皮、茄、茭白、水芹、黄瓜、鲤鱼、生梨。西红柿、蘑菇、薯类、豆浆、酸奶、苦瓜、胡萝卜、黑木耳、苹果、小米等清热利湿食物。
(2)忌食食物
狗肉、羊肉、鱼、桂圆、荔枝、胡桃、桔子及韭菜、香菜、辣椒、姜、葱、酒类、芒果、柿子、香蕉、菠萝、虾、蟹等生湿热食物。
【食疗药膳】
(1)加味石膏粥
[原料]生石膏90~100克,番泻叶3~5克,粳米100克。
[操作]先将生石膏煎汁,取汁去渣,番泻叶用开水泡。煎液与粳米共煮为粥,再调入番泻叶浸泡液,稍煮即成。
[功效]通腑,泄热,攻下。
(2)茯苓赤小豆薏米粥
[原料]白茯苓粉20克,赤小豆50克,薏苡仁100克,白糖适量。
[操作]先将赤小豆浸泡半日,与薏苡仁共煮粥,赤小豆煮烂后,加茯苓再煮成粥,加白糖少许。
[功效]健脾祛湿,清热解毒。
(3)二冬粥
[原料]麦门冬、天门冬各10g,捣碎,粳米50g,冰糖适量,加水500ml,煎至米烂,每日3次。
[操作]麦门冬、天门冬,捣碎与粳米、冰糖放入锅中加水500毫升,煎至米烂即成。
[功效]用于实热腹痛后津液不足。
【中医治法】
[主治]通腑泄热,行气导滞。
[常方]大承气汤。
[处方]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方义]方中大黄苦寒泄热,攻下燥屎;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散结;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四味相合,有峻下热结之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加减]若燥结不甚,大便溏滞不爽,苔黄腻,湿象较显者,可去芒硝,加栀子、黄芩、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若少阳阳明合病,两胁胀痛,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柴胡汤;若兼食积者,可加莱菔子、山楂以消食导滞;病程迁延者,可加桃仁、赤芍以活血化瘀。
【中药处方】
(1)清胰1号
[主治]清热泻火,行气止痛。
[处方]生胆草、生大黄、木香、延胡索、白芍各适量。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大黄枳实汤
[主治]泻热通腑,行气止痛。
[处方]大黄、枳实各12克,厚朴15克,芒硝9克。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1剂/日,病重者2剂/日。
(3)马齿苋合剂
[主治]清热解毒,通腑忌滞。
[处方]鲜马齿苋(取汁冲兑)200~250克,生大黄(后下)12克,蒲公英、槐花各30克,桃仁8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肝俞、大肠俞、三焦俞、气海俞等。
[操作]患者俯卧,医者用肘尖按压两侧膀胱经内侧线肝俞至大肠俞一段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分别重取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或次缪。
(2)指压疗法
[取穴]主穴:中脘、内庭、天枢、公孙、阴陵泉。配穴:合谷、曲池、大肠俞、内关、足三里、丰隆、脾俞。
[操作]中脘穴位:任脉之穴位,胃的“募穴”,腑全中脘,位于脐上4寸。
压法:扪压法;
(3)针灸疗法
[取穴]天枢、足三里、曲池、阴陵泉。
[操作]取足阳明经穴为主。湿热证针刺用泻法,以清热利湿。
饮食停滞
【临床症状】
脘腹胀痛,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多有伤食史。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食山楂、萝卜、香菜、大麦、麦芽、锅巴(锅焦)、大蒜、蜂蜜、猪脾、麦芽、谷芽、萝卜、山楂、鸡肫、猪肚、茶等消食导滞的食物。
(2)忌食食物
忌食油腻、刺激性食。如肥肉、奶油、油煎食物、烈酒、辣椒、洋葱、咖喱、胡椒粉、芥末粉、浓咖啡等同时避免吃过硬、过酸、过辣、过咸、过冷、过热及过分粗糙的食物。
【食疗药膳】
(1)加味豆蔻粥
[原料]砂仁、肉豆蔻各5~10克,陈皮1片,生姜2片,粳米50克。
[操作]先把砂仁、肉豆蔻捣碎研为细末,用粳米煮粥,待煮沸后加入砂仁、豆蔻末及生姜、陈皮,同煮为粥。
[功效]开胃消食,温中下气。
(2)砂仁粥
[原料]砂仁2~3克,大米50~100克。
[操作]先把砂仁捣碎为细末,再将大米淘洗后,放入小砂锅内加水适量,如常法煮粥,等粥将熟时,调入砂仁末,稍煮即可。
[功效]健脾胃,助消化。适用于因气滞而引致的脘腹胀满等。
(3)二芽煎
[原料]生谷芽、生麦芽各15克。
[操柞]将生谷芽、生麦芽用水煎服,每次40~60毫升,每日三次。
[功效]消食导滞。
【中医治法】
[主治]消食导滞。
[常方]枳实导滞丸。
[处方]大黄30克,枳实15克,神曲15克,茯苓9克,黄芩9克,黄连9克,白术9克,泽泻6克。
[方义]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白术、茯苓健脾和胃。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加减]可加木香、莱菔子、槟榔以助消食理气之力。若食滞较轻,脘腹胀闷者,可用保和丸消食化滞。若食积较重,也可用枳实导滞丸合保和丸化裁。
【中药处方】
(1)腹痛方
[主治]理气化滞,疏导温散。
[处方]焦山楂10克,熟军5克,焦槟榔5克,白芍10克,小茴香5克,甘草8克,川楝子6克。
[用法]水煎,每日服1剂,分2次服。
(2)香附山楂汤
[主治]行气止痛,消食化积。
[处方]九制香附15克,山楂肉15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开水冲泡,温服。
(3)麦芽山楂饮
[主治]消食健脾。
[处方]炒麦芽10克,炒山楂片3克。
[用法]水煎取汁,加红糖适冲服。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中脘、天枢。
[操作]揉按中脘、天枢,养胃消积,行气止痛。
(2)指压疗法
[取穴]中脘。
[操作]以掌心按在中脘,顺时和逆时摩运,各30次。
(3)针灸疗法
[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梁门、上巨虚、公孙。
[操作]中脘、足三里、天枢为一组。梁门、上巨虚、公孙为一组。每日一组,交替应用6~8天为1疗程,足三里、上巨虚、公孙出针时缓慢捻转出针,急按针孔,揉按片刻(补法)其他穴位出针时摇大针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泻法)。
气机郁滞
【临床症状】
脘腹疼痛,胀满不舒,痛引两胁,时聚时散,攻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都有止痛、消胀、除满的功效,如玫瑰花、玫瑰花露,茉莉花、白梅花、茉莉茶、豌豆、刀豆、荔枝、橘子、橘饼、槟榔、刀豆、橘皮、小独蒜(薤白)、大头菜、芥菜、甘蓝、荞麦、胡萝卜、砂仁、白蔻等具有理气的作用。
(2)忌食食物:
滋腻味厚而阻滞气机的食物,如糯米、栗子、鸡蛋、红枣、花生、龙眼肉、蜂蜜等;产气而助胀生满的食物,如扁豆、豇豆、黄豆、蚕豆、豆腐、南瓜、土豆山药及过甜之品等;具有收涩作用,防碍气机升降和运行的食物,如莲子、芡实、石榴、乌梅等;忌食南瓜、土豆及过甜之品等易壅阻气机的食物。
【食疗药膳】
(1)茴香红糖水
[原料]小茴香10克,红糖适量。
[操作]小茴香10克,水煎取汁,加红糖适量服饮。
[功效]适用于气滞腹痛。
(2)砂仁橘皮粥
[原料]砂仁3克,橘皮、枳壳、佛手各6克,粳米100克。
[操作]水煎,滤汁去渣,加粳米100克及适量水,共煮成粥。1日内分2次服食。
[功效]适用于气滞型腹痛。
(3)青木香橘皮粉粥
[原料]青木香100克,鲜橘皮100克,粳米100克。
[操作]将青木香、鲜橘皮分别拣杂,洗净,晒干或烘干,青木香切成极薄片并剁碎,鲜橘皮切碎,共研成细末,与粳米共入锅中煮粥即成。
[功效]适用于气滞型腹痛。
【中医治法】
[主治]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常方]柴胡疏肝散。
[处方]陈皮6克,柴胡6克,川芎4.5克,香附4.5克,枳壳4.5克,芍药4.5克,甘草1.5克。
[方义]方中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川芎行气活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加减]若气滞较重,胁肋胀痛者,加川栋子、郁金以助疏肝理气止痛之功;若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川栋子以理气散结止痛;若腹痛肠鸣,气滞腹泻者,可用痛泻要方以疏肝调脾,理气止痛;若少腹绞痛,阴囊寒疝者,可用天台乌药散以暖肝温经,理气止痛;肠胃气滞,腹胀肠鸣较著,矢气即减者,可甩四逆散合五磨饮子疏肝理气降气,调中止痛。
【中药处方】
(1)枳壳汤
[主治]行气消胀,胸腹胀满,窜痛,肠中充气。
[处方]枳壳12克,厚朴9克,木香9克,砂仁9克,莱菔子6克,佛手9克,白术9克,神曲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行气散
[主治]行气消胀,适用腹胀,腹痛。
[处方]小茴香30克,陈皮15克,白蔻15克。
[用法]小茴复盐炒后,3味药混合碾粉,瓶装待用。每次3克,开水冲服,每2~3次。
(3)加味四逆散
[主治]疏肝行气,缓急止痛。
[处方]柴胡9克,枳壳9克,竹茹9克,木香12克,玄胡12克,莱菔子15克,白芍15克,甘草6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郁金12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天枢。
[操作]采取按压腹部开郁法,医者分别用侧掌按压两胁下,双拇指同取天枢,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路线。
(2)指压疗法
[取穴]主穴:行间、阳陵泉、风池、百会。配穴:太冲、三阴交、太阳、内庭。
[操作]行间穴位:足晨阴肝经之“荥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间缝纹端。压法:切压法;
(3)针灸疗法
[取穴]缘中、三焦、肾、神门、心、肝、太冲、章门、隔俞、行间。
[操作]毫针轻刺激,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法。每次取单耳4~5穴,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瘀血阻滞
【临床症状】
腹痛如锥如刺,痛势较剧,腹内或有结块,痛处固定而拒按,经久不愈,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葡萄、柠檬、菠萝、葡萄、柚、橄榄、山楂、大白菜、芹菜、韭菜、洋葱、山药、大蒜、葱、姜、番薯、西红柿、茄子、白花椰菜、香菇、蘑菇等活血化化瘀的食物。
(2)忌食食物
忌食生冷或寒性食物,如螃蟹、海螺、蚌肉、冰镇冷饮等,以及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大葱、韭菜、肉桂、干姜等。
【食疗药膳】
(1)肉桂山楂红糖汤
[原料]桂枝5克,山楂肉15克,红糖30克。
[操作]将桂枝、山楂肉置砂锅内加水2碗,用文火煎成1碗后,加入红糖再烧片刻即成。
[功效]化瘀止痛,温经通脉。
(2)桃仁红花粥
[原料]桃仁10~15克,红花6克~10克,粳米50克~100克,红糖适量。
[操作]先将桃仁捣烂如泥,与红花一并煎煮,去渣取汁,同粳米煮为稀粥,加红糖调味。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
(3)桃仁川芎黑豆汤
[原料]桃仁10克,川芎10克,黑豆20克。
[操作]将桃仁打碎,川芎用纱布包裹和黑豆一起水煎煮熟,加适量冰糖,饮汤食豆。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
【中医治法】
[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常方]少腹逐瘀汤。
[处方]小茴1.5克,干姜3克,元胡3克,当归9克,川芎3克,肉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灵脂6克。
[方义]方中当归、川芎、赤芍等养血活血,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小茴、肉桂、干姜温经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加减]若瘀热互结者,可去肉桂、干姜,加丹参、赤芍、丹皮等化瘀清热;若腹痛气滞明显者,加香附、柴胡以行气解郁;若腹部术后作痛,可加泽兰、红花、三棱、莪术,并合用四逆散以增破气化瘀之力;若跌仆损伤作痛,可加丹参、王不留行,或吞服三七粉、云南白药以活血化瘀;若少腹胀满刺痛,大便色黑,属下焦蓄血者,可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腑泄热。
【中药处方】
(1)香桂散
[主治]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当归0.3克,川芎0.3克,官桂15克(去皮)。
[用法]上3味同为细末,分作3服,每服酒50毫升,煎三五沸,更入童便少许,同煎至7分,温服。
(2)五神汤
[主治]温中止痛,活血化瘀。
[处方]苹果、玄胡索、五灵脂、没药、乳香各等份。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空腹温酒服。
(3)散痛饮。
[主治]疏肝通络,活血止痛。
[处方]乌药4.5克,玄胡素4.5克,杜仲4.5克,桃仁4.5克,青皮3克,柴胡3克,穿山甲3克,牛膝3克,红花3克,甘草1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穴道疗法】
(1)推拿疗法
[取穴]足三里。
[操作]按摩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2)指压疗法
[取穴]主穴:合谷、外关、曲池、地仓、颊车、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配穴:阳白、下关、风市、昆仑、委中、太溪、四白。
[操作]合谷穴位: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位于手背第一掌骨、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简便取穴:可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于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拇指尖下即是本穴。压法:揉压法、捏压法、扪压法;
(3)针灸疗法
[取穴]缘中、三焦、肾、神门、心、肝、膈俞、内关、四关穴、血海、肺俞。
[操作]毫针轻刺激,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法。每次取单耳4~5穴,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中虚脏寒
【临床症状】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佳,大便溏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主食及豆类的选择:粳米、小米、黄米、大麦、莜麦、紫米、黑米、大豆等;肉、蛋、奶类的选择:猪肉、鸡肉、牛肉、狗肉、羊肉、鹌鹑、野鸡、猪肚、猪肝、羊肝、牛肝、猪血、鸭血、青鱼、鲢鱼、刀鱼、鲳鱼、章鱼、甲鱼、鳜鱼、黄鱼、海鳗、鳝鱼、乌贼、海参、蛤肉、带鱼等;蔬菜的选择:山药、马铃薯、南瓜、冬笋、胡萝卜、香菇、扁豆、黑木耳、地耳、黄花菜、菠菜、胡萝卜、藕、发菜;水果的选择:栗子、莲子、榛子、大枣、椰子、桑椹、荔枝、松子、龙眼肉、大枣、花生、樱桃、葡萄干。
(2)忌食食物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粘米、粘面;忌兴奋性食品,如烟、酒、咖啡、茶、可可;忌烟熏、烧烤类食物。
【食疗药膳】
(1)良姜粥
[原料]南粳米50克,红枣5枚,砂糖适量,葱白2根。
[操作]将上述诸料放入砂锅内,加水500毫升,煮成米粥,然后取良姜粉5克,调入粥中,再煮片刻,早晚温热服,5天为1疗程。
[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腹痛。
(2)花椒炒鸡蛋
[原料]花椒10克(研细末),鸡蛋1个。
[操作]在锅内放少许花生油(或香油),待油熟后放入花椒粉,略炒片刻,打入一个鸡蛋炒熟食,一日两次。
[功效]能止虚寒腹痛。
(3)丁香肉桂红糖煎
[原料]丁香10克,肉桂1克。
[操作]上料煎水,红糖调服,每日3次。
[功效]可温中散寒,适用于虚寒腹痛。
【中医治法】
[主治]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常方]小建中汤。
[处方]芍药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饴糖30克。
[方义]方中桂枝、饴糖、生姜、大枣温中补虚,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加减]可加黄芪、茯苓、人参、白术等助益气健脾之力,加吴茱萸、千姜、川椒、乌药等助散寒理气之功;若产后或失血后,证见血虚者,可加当归养血止痛;食少,饭后腹胀者,可加谷麦芽、鸡内金健胃消食;大便溏薄者,可加芡实、山药健脾止泻;若寒偏重,·症见形寒肢冷,肠鸣便稀,手足不温者,则用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止痛;腰酸膝软,夜尿增多者,加补骨脂、肉桂温补肾阳;若腹中大寒痛,呕吐肢冷者可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
【中药处方】
(1)生姜半夏汤加味
[主治]温中补虚。
[处方]生姜15克,半夏12克,干姜12克,人参12克,甘草l0克,大枣4枚,黄岑3克,黄连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温运中宫汤
[主治]温中行气。
[处方]党参12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广木香6克,炒砂仁6克,法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9克,乌药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3)复方五香散
[主治]温络行气,止呕止痛。
[处方]木香12克,丁香12克,沉香12克,小茴香12克,陈皮12克,芍药12克,生姜6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炒热后巾敷痛处,每日2次。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天枢、中皖。
[操作]用手指点按上两穴。
(2)推拿疗法
[取穴]大椎。
[操作]用两姆指从大椎穴往下推行。反复多次。
(3)点穴疗法
[取穴]内关、足三里、行间。
[操作]用手指掐压以上穴位。
日常保健与预防
饮食保健
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饥饱无度,不食不洁之物。腹痛初愈,不宜生冷,并应节制饮食,做到定时定量,食后不作剧烈活动。
生活保健
养成生活规律,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特别要注意腹部保暖。患者要两腿屈曲侧卧,以减轻腹肌紧张度、减轻疼痛。
心理保健
调节情志,善于处理生活中不愉快问题,勿使七情过激,避免一切不良刺激。精神要放松,保持乐观主义态度,注意休息,减少胃肠神经官能症引起的腹痛。
医疗保健
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位,发作时间,伴随症状,尽快查明病因。病因不明时切忌盲目热敷或冷敷腹部。在病因不明时尽量不用止痛药,以免干扰疼痛的性质而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