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眩晕

眩晕的概述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眩晕的症状

本病的临床表现特征是头晕与目眩,轻者仅眼花,头重脚轻,或摇晃浮沉感,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车船,视物旋转,甚则欲仆。或兼目涩耳鸣,少寐健忘,腰膝酸软;或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可为数月发作一次,亦有一月数次。常可有情志不舒的诱因,但也可突然起病,并可逐渐加重。眩晕若兼头胀而痛,心烦易怒,肢麻震颤者,应警惕发生中风。

眩晕的原因

情志内伤

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外伤原因

外伤、手术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先天不足

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劳倦过度,气血衰少,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眩晕的辨证

辨病位

辨脏腑眩晕病位虽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均可导致肝阳上亢,其眩晕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脾虚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觥白等;脾失健运,痰湿中阻,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

辨虚实

辨虚实眩晕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体倦乏力、耳鸣如蝉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辨体质

辨体质面白而肥多为气虚多痰,面黑而瘦多为血虚有火。

辨标本

辨标本眩晕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其中阴虚多见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气血不足则见神疲倦怠,面色不华,爪甲不荣,纳差食少,舌淡嫩,脉细弱。标实又有风性主动,火性上炎,痰性粘滞,瘀性留著之不同,要注意辨别。

辨证分型的对症疗法

肝阳上亢

【临床症状】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看红苔黄,脉弦。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吃具有清泻肝热、养阴平肝作用的食物,如丝瓜、冬瓜、瓠子、黄瓜、莴苣、绿豆芽、金针菜、空心菜、茭白、槐花、旱芹、海蜇、白菊花、松子仁、天麻、马兰头、决明子、荷叶、菊花脑等。

(2)忌食食物

忌吃辛辣香燥、性热助火的物品。

【食疗药膳】

(1)菊花天麻粥

[原料]杭菊花15克(布包),天麻10克,大米50克。

[操作]大米加水放入天麻同煮,先用武火煮沸后,改小火煮至大米半熟,加入菊花,煮至米烂成粥,油盐调味。食粥,可常服。

[功效]清泻肝热、养阴平肝。

(2)枯草瘦肉汤

[原料]夏枯草15克,猪瘦肉30克,清水适量。

[操作]煮汤去渣饮汤食肉,连服3~5次有效。

[功效]清泻肝热、养阴平肝。

(2)海蜇丝瓜汤

[原料]海蜇皮30克,鲜嫩丝瓜500克,虾米10克。

[操作]海蜇皮、鲜嫩丝瓜、虾米,煮汤饮用。

[功效]海蜇皮有软坚化痰、滋阴平肝、消积润肠的功能;丝瓜能清热凉血、平肝祛风。

【中医治法】

[主治]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常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处方]天麻12克,钩藤15克,生石决明30克,川牛膝12克,桑寄生12克,杜仲12克,黄芩12克,山桅9克,菊花9克。

[方义]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栀清肝泻火;杜仲滋补肝肾;菊花清肝泄热。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肝火过盛,加龙胆草9克、牡丹皮12克,以增强清肝泄热之力;大便秘结,加大黄9克(后下)、黄连3克,以清热通腑;眩晕急剧,泛呕,手足麻木,甚则震颤,筋惕肉瞩,有阳动化风之势者,可加龙骨30克、牡顿30克、珍珠母30克,以镇肝熄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以增强清热平肝熄风之力。

【中药处方】

(1)桑丹杞菊丸

[处方]桑叶4.5克,丹皮4.5克,滁菊花4.5克,炒枸杞子6克,煨天麻6克,焦山栀6克,生地12克,钩藤9克,橘红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平肝熄风。

(2)滋阴潜阳汤

[处方]石决明、女贞子、杜仲、熟地黄各25克,生牡蛎、桑寄生各20克,山茱萸15克,夏枯草、天麻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滋阴潜阳。

(3)清肝汤

[处方]葛根、钩藤、白薇、黄芩、茺蔚子、白蒺藜、桑寄生、牛膝、泽泻、川芎、野菊花各12克,磁石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肝,滋阴潜阳。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太冲、双内关、双大陵。

[操作]可加用双拇指按压太冲,以清肝泄热。偏于风盛,而见头晕甚,不能站立并伴有恶心欲吐,肢麻筋挛者,可加用舒筋取穴育阴法(见头痛)。双拇指同按双内关、双大陵,以镇肝熄风,降逆上呕。

(2)针灸疗法

[取穴]太冲、太阳、风池、阳辅、中封、头维。

[操作]太冲、阳辅、中封施提插捻转泻法,余穴捻转泻法。

[方义]大冲为肝经原穴,配经外奇穴太阳和少阳与阳维之会风池,有平肝潜阳、清利头目之效;中封、阳辅分别为肝、胆经之经穴,又为清污肝胆热之对穴,配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头维,是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的特效穴。

(3)敷贴法

[取穴]太阳穴。

[操作]草决明60克、石决明10克,研末,以浓茶汁调成糊状,敷两侧太阳穴,可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阳眩晕。

肝火上炎

【临床症状】

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要适量多吃清肝泻热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西红柿、绿豆、绿豆芽、黄豆芽、芹菜、白菜、包心菜、金针菜、油菜、丝瓜、李子、青梅、山楂及柑橘等。

(2)忌食食物

除应戒烟限酒外,还应忌食甘肥辛辣的食品。

【食疗药膳】

(1)夏枯草煲猪肉

[原料]夏枯草20克,瘦猪肉50克。

[做法]将猪肉洗净切片与夏枯草一起,文火煲汤。每次饮汤约250毫升,每日2次。可清肝泻火明目。

[功效]适用于肝火上炎、痰火郁结所致的头痛、眩晕等。

(2)苦瓜炒豆芽

[原料]苦瓜200克,绿豆芽200克,植物油10克,盐3克,白糖5~10克,白醋适量。

[做法]将苦瓜洗净,用刷子刷洗,以除去瓜皮凹处的污物。纵向一剖为二,挖去瓜瓤及籽,横向切成2毫米厚的片,再改刀成丝,用少许盐洒在瓜丝上略腌一下。绿豆芽用清水泡两遍,因许多商家在发制豆芽时常会加入一些催芽的农药。务必洗净,沥干水分。炒锅内放入植物油,油热后倒入苦瓜略加翻炒,再入绿豆芽,炒至豆芽稍变软,即可倒入白醋,炒匀即可出锅装盘。还可酌加些白糖,成糖醋味。对喜食甜的人较适合。

[功效]此菜清爽微苦,去火开胃。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患者,常吃此菜甚为有益。

(3)荸荠炒肉片

[原料]荸荠150克,精瘦肉150克,花生油50毫升,洋葱30克,精盐、味精、豆豉各适量。

[做法]荸荠去皮洗净,切成薄片。猪瘦肉切成小薄片。洋葱洗净,切成丝。将油置锅内烧至六成热,瘦肉与荸荠同时倒入,用武火翻炒数遍,放入洋葱,待洋葱放出香味后,即投入盐、味精,豆豉用少许清水磨几下即放入锅内,待豆豉水沸透几遍即可。

[功效]本菜滋生津液,具有清泻肝热,利导小便的功效。

【中医治法】

[主治]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常方]龙胆泻肝汤。

[处方]龙胆草、天麻泽泻各12克,紫胡、栀子各10克,黄芩、木通各9克,生地、菊花、钩藤、决明子各30克,车前子15~30克(布包),茵陈12克。

[方义]方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柴胡、甘草疏肝清热调中;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全方清肝泻火利湿,清中有养,泻中有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加减]若肝火扰动心神,失眠、烦躁者,加磁石、龙齿、珍珠母、琥珀,清肝热且安神。肝火化风,肝风内动,肢体麻木、颤震,欲发中风病者,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中药处方】

(1)三草汤

[处方]夏枯草10克,龙胆草3克,益母草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肝泻火,行血通经,缓急解痉。

(2)清肝汤

[处方]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菊花20克,地龙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须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平肝清热,通络止痛,肝火上扰清空。

(3)菊花清火汤

[处方]菊花10克,桑叶8克,薄荷6克。

[用法]先将菊花、桑叶煎煮15分钟,再放薄荷煎5分钟,早晚服。

[功效]有清肝明目的作用,适用于肝火上炎所致头晕目眩、目赤肿痛等。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太阳、胸锁、柱腋。

[操作]先在按摩处涂抹薄荷或玫瑰精油,以拇指放在额头中央,由额头往太阳穴的方向推,以四指从鼻翼向两旁经过脸颊移动到耳朵,再由耳后沿胸锁乳突肌推到锁骨处。手掌置于胸前,由胸骨处柱腋下推,重复多次。下身按摩则从脚底开始,向上推揉,直到腹部;常做按摩,就可促进淋巴循环,加速代谢废物排泄,就能帮助肝脏排毒,清肝泻火,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2)指压疗法

[取穴]主穴:行间、阳陵泉、风池、百会。配穴:太冲、三阴交、太阳、内庭。

[操作]行间穴位:足晨阴肝经之“荥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间缝纹端。压法:切压法;

(3)针灸疗法

[取穴]太冲、行间、三阴交等穴。

[操作]一指禅推或按揉印堂、太阳、率谷、风池、天柱等穴。摩腹:按揉心俞、肝俞、肾俞、气海、关元等穴。在此基础上再按加取太冲、行间、三阴交,用泻法。

瘀血阻窍

【临床症状】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吃一些活血类型的食物,如黑大豆、绿豆、猪心、牛肉、羊肉、鱼、海参、莲藕、洋葱、蘑菇、香菇、猴头菇、木耳、海带、葛根、魔芋、金针菇、油菜、菠萝、山楂、菱角、刺梨、桃仁、红糖等。

(2)忌食食物

忌食煎炸食品。

【食疗药膳】

(1)桃仁莲藕汤

[原料]桃仁10克,莲藕250克,盐、味精、香油各适量。

[做法]将藕洗净切成小块,与桃仁加清水适量煮汤,调味饮汤食藕。

[功效]活血化瘀,清络通窍。

(2)桃仁牛血汤

[原料]桃仁10克,新鲜牛血200克,食盐少许。

[做法]将新鲜牛血切成块状,与桃仁加清水适量煲汤,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牛血。

[功效]化瘀散结,清络通窍。

(3)当归川芎粥

[原料]当归15克,川芎15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当归、川芎洗净,切片,装入纱布袋中,扎紧袋口,与淘洗的粳米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用小火煮成稠粥,粥成时取出药袋即成。早晚分食。

[功效]活血化瘀,散结消肿。

【中医治法】

[主治]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常方]通窍活血汤

[处方]桃仁9克,红花9克,赤芍3克,川芎3克,老葱3根,生姜9克,大枣7枚,麝香0.15克。

[方义]方中用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麝香芳香走窜,开窍散结止痛,老葱散结通阳,二者共呈开窍通阳之功;黄酒辛窜,以助血行;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配合活血化瘀、通阳散结开窍之品,以防耗伤气血。全方共呈活血化瘀、通窍活络之功。

[用法]用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盅,去渣,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方内黄酒,各处分两不同,宁可多二两,不可少,煎至一盅。酒亦无味,虽不能饮酒之人亦可服。

[加减]若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气虚证者,重用黄芪,以补气固表,益气行血;若兼有畏寒肢冷,感寒加重者,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若天气变化加重,或当风而发,可重用川芎,加防风、白芷、荆芥穗、天麻等理气祛风之晶。

【中药处方】

(1)化瘀清散汤

[处方]柴胡10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杭菊15克,桑枝15克,丹皮12克,赤芍10克,红花12克,地龙12克,薄荷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化瘀清热。

(2)活血化瘀汤

[处方]当归、赤芍各12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山楂各10克,葛根、丹参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方中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地龙通络止痛;葛根扩张血管;山楂化瘀散结。

(3)仙柏补阳还五汤

[处方]生黄芪60克,仙灵脾18克,黄柏9克,当归12克,川芎15克,赤芍12克,桃仁6克,红花6克,地龙12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补肾益气,活血化瘀。

【穴道疗法】

(1)指压疗法

[取穴]主穴:合谷、外关、曲池、地仓、颊车、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配穴:阳白、下关、风市、昆仑、委中、太溪、四白。

[操作]合谷穴位: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位于手背第一掌骨、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简便取穴:可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于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拇指尖下即是本穴。压法:揉压法、捏压法、扪压法。

(2)针灸疗法

[取穴]血海、膈俞等穴。

[操作]一指禅推或按揉印堂、太阳、率谷、风池、天柱等穴。摩腹:按揉心俞、肝俞、肾俞、气海、关元等穴。在此基础上再按加血海、膈俞益气活血。

(3)耳针疗法

[取穴]胰、内分泌、肾上腺、缘中、三焦、肾、神门、心、肝、膈俞、内关、四关穴、血海、肺俞。

[操作]以胰、内分泌、肾上腺、缘中、三焦、肾、神门、心、肝为主穴,配穴加膈俞、内关、四关穴、血海、肺俞。毫针泻法。毫针轻刺激,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法。每次取单耳4~5穴,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气血亏虚

【临床症状】

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觥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吃具有补益心脾、养血补气作用的食物还宜选食牛奶以及禽蛋类、鱼类、瘦肉类、豆制品类、食用菌类等。如银耳、蜂乳、燕窝、猪心、猪肾、乌骨鸡、乌贼鱼、石首鱼、牡蛎肉、蚌肉、大枣、山药、荠菜、阿胶、芝麻、桑椹、胡桃、人参、淡菜、龙眼、猪脑、松花粉、牛肉、牛肚、紫河车、白首乌等。

(2)忌食食物

忌吃寒凉、生冷、耗气的食品。

【食疗药膳】

(1)黄芪母鸡汤

[原料]黄芪50克,当归15克,老母鸡1只。

[操作]将母鸡制净,放入炖锅内,加入黄芪、当归及少量葱、姜、盐等佐料,清水适量,隔水炖熟,食鸡饮汤。

[功效]大补气血。

[功效]补益气血。

(2)黄豆芽猪血汤

[原料]黄豆芽、猪血各250克,黄酒及调料各适量。

[操作]黄豆芽去根洗净;猪血划成小方块,用清水漂净;锅内加油少许烧热,爆香蒜蓉、葱花、姜末,下猪血并烹入黄酒,加水煮沸,放入黄豆芽,煮2分钟,调入精盐、味精。

[功效]补益气血。适用于血虚头晕。

(3)当归羊肉羹

[原料]山羊肉250克(切块),黄芪、党参、当归各25克,生姜及食盐适量。

[操作]将党参、黄芪、当归用纱布包裹,与羊肉同放砂锅内,加水煎煮,至肉烂时放入生姜及食盐。随意食肉喝汤。补气养血,温中暖下。对气血双亏,血不上荣而致的眩晕疗效较好。有内热的病人慎用。

【中医治法】

[主治]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常方]归脾汤加减。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健脾益气生血;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其补而不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养心安神之功效。

[处方]党参12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茯神10克,酸枣仁12克,龙眼肉9克,远志6克,木香9克,大枣7枚,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加减]形寒肢冷,腹中隐痛,加桂枝9克、干姜6克,以温中助阳;血虚甚者,可加熟地12克、阿胶9克(烊冲)、紫河车粉9克(另冲服),并重用参苗,以补气生血;如伴面白少神,便清下坠,可加升麻9克、柴胡9克、陈皮9克,以升清降浊。

【中药处方】

(1)舒心清头汤

[处方]柴胡10克,党参15克,法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紫丹参15克,郁金冲15克,甘草5克。生黄耆45克,当归15克。

[用法]每天1剂,分2次服,水煎。

[功效]补益气血。

(2)眩晕汤

[处方]当归、山药各20克,五味子10克,酸枣仁12克,龙眼肉15克。

[用法]每天1剂,分2次服,水煎。

[功效]补益气血。

(3)镇眩汤

[处方]川芎10~16克,当归10-12克,白芍10~16克,生地黄10一12克,桂枝10~12克,白茯苓12~18克,白术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60克,甘草10克。

[用法]每天1剂,分2次服,水煎。

[功效]补益气血。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四穴、眉弓、肩中、胃俞等。

[操作]重用按压四穴镇定法,分推眉弓定眩法,配用拿揉肩中舒畅法,加用提拿捏脊健脾法,搓擦胃俞温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等胃痛基本手法,以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2)针灸疗法

[取穴]上星、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头痛而晕加百会,血虚内热加内关、太冲。

[操作]施以补法,可加灸法。本方取上星疏导督脉,和络止痛;血海、膈俞活血养血,足三里、三阴交补脾健胃、益气养血,使气血充沛,则髓海得以濡养而头通病可止。

(3)体针疗法

[取穴]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

[操作]取补法或灸之。

肾精不足

【临床症状】

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吃具有滋养肝肾、填精补髓作用的物品,选食牛奶以及禽蛋类、鱼类、瘦肉类、豆制品类、食用菌类等;银耳、蜂乳、燕窝、猪心、猪肾、乌骨鸡、乌贼鱼、石首鱼、牡蛎肉、蚌肉、大枣、山药、荠菜、鱼鳔、灵芝、白首乌、松子仁、枸杞、何首乌、紫河车、狗肉、海蜇、鲢鱼等。

(2)忌食食物

忌吃辛辣、温燥、伤阴的食物。

【食疗药膳】

(1)杜仲猪腰汤

[原料]猪腰子2个,杜仲、核桃仁各30克。

[操作]先将猪腰子切开去肾盏洗净,与上二味同放入炖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去杜促,加少许食盐调味服食。可常服食。

[功效]滋养肝肾、填精补髓。

(2)海参冰糖汤

[原料]海参50克,冰糖少许。

[操作]先用水发海参,洗净切片,放入炖锅内,加清水适量炖烂,再加入适量冰糖,再炖片刻,至冰糖熔化即可。早饭前空腹服下。每日1次,可适当服食。

[功效]滋养肝肾、填精补髓。

(3)二黑膏

[原料]黑芝麻50克,黑桑椹500克,蜂蜜200克。

[操作]加清水文火煎煮熬成膏,每日早晚二汤匙开水冲服。

[功效]滋养肝肾、填精补髓。

【中医治法】

[主治]偏阴虚者,治以补肾滋阴;偏阳虚者,治以补肾助阳。

[常方]补肾滋阴宜左归丸为主方,补肾助阳宜右归丸为主方。

[处方]左归丸:熟地12克,山茱萸9克,淮山药12克,菟丝子12克,川牛膝12克,龟版胶9克,鹿角胶9克,枸杞子12克。右归丸:熟地12克,山茱萸9克,杜仲12克,菟丝子12克,肉桂3克,附子9克(先煎),鹿角胶9克,当归12克,淮山药12克,枸杞子12克。

[方义]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补益肝肾,鹿角霜助肾气,三者生精补髓,牛膝强肾益精,引药入肾;龟板胶滋阴降火,补肾壮骨;菟丝子、枸杞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肉桂活血化淤;鹿角胶、当归补血益精;附子、川牛膝温补脾肾;鳖甲、知母、牡丹皮、菊花、地骨皮,滋阴清热;龙骨、牡蛎潜浮阳。

[用法]一次9克,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加减]阴虚内热甚者,见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可在左归丸基础上加炙鳖甲9克、知母12克、牡丹皮9克、菊花9克、地骨皮12克等,以滋阴清热;眩晕较甚者,阴虚阳浮,二方均加龙骨30克、牡蛎30克等,以潜浮阳。

【中药处方】

(1)杞菊地黄丸加减

[处方]熟地黄18克,山药15克,山茱萸、茯苓各12克,泽泻、牡丹皮各10克,枸杞子、菊花各12克,白芍15克,龟板胶12克(烊化)。若偏肾阳虚者,可加熟附子、鹿角胶(烊化)各10克,肉桂5克,杜仲15克,去菊花、龟板胶等。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补益肾精。

(2)滋肾治眩汤

[处方]山茱萸、山药各15克,茯苓、泽泻、牡丹皮、五味子各10克,熟地黄、磁石各2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补益肾精。

(3)麻菊散

[处方]生地黄30克,天麻10克,钩藤20克,菊花9克,龙骨20克(先煎),牡蛎20克(先煎),赤芍12克,自芍15克,当归12克,川芎6克。

[用法]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功效]滋阴补肾。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睛明、眼眶、印堂、太阳、前额、听宫、翳风、风池、足三里、百会、三阴交、内关、外关、合谷。

[手法]揉睛明;摩眼眶;揉印堂、太阳;分推前额;上推听宫、翳风;按揉风池、足三里;揉按百会、三阴交;拿内关、外关;拿揉合谷。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按摩20~30分钟。

(2)推拿疗法

[取穴]百会、四神聪、头维、印堂→前额→太阳。

[操作]先用五指叩击百会、四神聪1.5~3分钟;揉、按头维5分钟;分推从印堂→太阳穴并揉按,共5分钟。每日或隔日按摩1次,每次按摩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3)针灸疗法

[取穴]风池、完骨、天柱、肾俞、命门、太溪。

[操作]诸穴均施捻转补法,风池、完骨、天柱每穴施术1分钟。

痰浊中阻

【临床症状】

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吃具有化痰、健脾、和胃作用的清淡食物选食丝瓜、冬瓜、瓠子、黄瓜、莴苣、绿豆芽、金针菜、空心菜、茭白、槐花、海蜇、荠菜、金橘、橘饼、萝卜、荸荠、发菜。

(2)忌食食物

忌吃滋腻肥甘、黏糯助痰的物品和荤腥之物。

【食疗药膳】

(1)天麻陈皮猪脑汤

[原料]天麻10克,陈皮5克,猪脑一个。

[操作]洗净猪脑,与天麻、陈皮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隔水炖熟,饮汤。隔日服一次,3~4次有效。

[功效]化痰、健脾、和胃。

(2)橘红粥

[原料]橘红15克,粳米100克。

[操作]洗净橘红煮水取汁,加入粳米煮成稀粥,油盐少许调味。食粥,日服2~3次,连服3~5天。

[功效]化痰、健脾、和胃。

(3)丝瓜花蜜饮

[原料]丝瓜花10克,蜂蜜20克。

[操作]丝瓜花用沸水冲泡5分钟,再调入蜂蜜即成。每日3次,趁热饮用。

[功效]清热泻火,止咳化痰。

【中医治法】

[主治]燥湿祛痰,平肝熄风。

[常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半夏9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天麻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

[方义]半夏燥湿化痰,白术健脾去湿,天麻养肝熄风;茯苓、甘草、健脾和胃;陈皮理气化痰。代赭石、竹茹、生姜降逆止呕;砂仁、蔻仁芳香和胃;葱白、郁金、石菖蒲通阳开窍;黄连、黄芩泄热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15克、竹茹9克、生姜3片;脘门不食者,加砂仁3克、蔻仁3克,以芳香和胃;耳鸣重听者,加葱白2根,郁金12克、石菖蒲12克;伴头目胀痛,心烦口苦等,可加黄连3克、黄芩12克。

【中药处方】

(1)平肝化痰汤

[处方]法半夏、车前草、夏枯草各18克,生代赭石45克。

[功效]燥湿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治眩汤

[处方]泽泻、白术各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燥湿化痰。

(3)子参茯苓汤

[处方]太子参15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竹茹10克,莱菔子12克,川朴10克,熟大黄6克,泽泻10克。

[功效]化痰健脾。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穴道疗法】

(1)按摩疗法

[取穴]下阴交、石门、关元、中极、曲骨等。

[操作]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脐下阴交穴处,其余四指分置腹部两侧,自上向下逐步推动,经石门、关元、中极至曲骨穴止,反复操作。

(2)针灸疗法

[处方]风池、内关、合谷、丰隆。

[治法]风池针法同前,与内关用平补平泻法;合谷、丰隆施泻法。

(3)针灸疗法

[取穴]丰隆、太阳、上星遥百会、阴陵泉、中脘、头维。

[操作]上星平刺2.5~3寸透向百会,捻转泻法,头维透向率谷,捻转泻法,中脘呼吸泻法,余穴捻转提插泻法。

日常保健与预防

饮食保健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虚证眩晕者可配合食疗,加强营养。饮食有节,注意养生保护阴精,有助于预防本病。

睡眠保健

患者的病室应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光线柔和,并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心理保健

保持心情开朗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理保健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重症病人要密切注意血压、呼吸、神志、脉搏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