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哮喘
哮喘的概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上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由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伴有哮鸣音的、以呼气性为主的呼吸困难。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2岁前开始发病者居多;大多数好发于秋冬季,春季次之,夏季最少。哮喘发作时能及时诊治,一般预后良好。
哮喘的症状
发病前有鼻痒、喉痒、喷嚏、胸闷、咳嗽,常由吸入花粉、有机尘埃、冷空气诱发(外源性、过敏性哮喘),或由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内源性、感染性哮喘)。此外,药物(阿斯匹林、消炎痛、心得安等)和运动亦可诱发。
典型表现为突发呼气性呼吸困难,两肺广泛哮鸣音,经数分钟至数小时发作后喘息缓解,继而咯出大量粘稠痰液。部分病人以刺激性咳嗽症状为主。若治疗无效,哮喘持续24小时以上,极度呼吸困难,烦躁或意识障碍,大汗、紫绀,提示为哮喘持续状态。
哮喘的原因
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
外感六淫乘袭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属病因范围。除六淫外,自然界还有不少物质可以引起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如花粉、灰尘、动物毛屑、冷空气、油漆等。
内伤饮食所致
合理膳食,脾胃功能正常,有益健康。若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恣食肥甘、辛辣、生冷,吸烟或过度饮酒,食用过敏食物(如蟹、虾),可致支气管哮喘发作。
七情内伤引发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亦为人之常情,若人的情绪不稳,激情过度或情绪低落,脏腑气机失调引发支气管哮喘。
劳欲久病诱导
纵情纵欲,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之真元耗损,根本不固,则气失摄纳,出多入少而发病;若久病迁延不愈,肺、脾、肾虚诱发支气管哮喘。
哮喘的辨证
辨虚实
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时以正虚为主,但久病正虚者,发时每多虚实错杂,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明虚实主次。虚证当进一步明确虚之阴阳属性和虚之脏腑所在。
辨寒热
实证需分清痰之寒热以及是否兼有表证的不同。
辨证分型的对症疗法
寒哮
【临床症状】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隔满门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香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吃具有温肺、散寒、豁痰、利窍作用的温热性食品。宜食用大蒜、南瓜、鹌鹑蛋、狗肉、海马、胡桃仁、桂花、灵芝、橘饼、紫河车等食物,宜服食生姜、葱白、羊肉、雀肉、人参、黄苠、蜂乳等温补散寒食品。
(2)忌食食物
忌吃生冷性寒之物;忌吃过咸和油腻食品;忌吃海腥和烟酒。忌食橘子、枇杷、香蕉、甘蔗、螃蟹、蚌肉、蚬肉、蛤蜊、盐等食物。此外,寒性哮喘之人还应忌食绿豆、田螺、螺蛳、鸭蛋、西瓜、荸荠、甜瓜、苦瓜、生地瓜、豆腐、蘑菇、金针菇、草菇、生菜瓜、地耳、莼菜、海带、发菜、菠菜、莴苣、马兰头、生萝卜、茄子、竹笋、蕹菜、金银花、菊花、薄荷等大凉之物,以及带鱼、黄鱼等海腥发物。
【食疗药膳】
(1)椒贝蛋肺汤
[原料]白胡椒0.5克,川贝母10克,鸡蛋1个,猪肺喉150克。
[操作]将川贝母及白胡椒共研为细末,和鸡蛋清一起调匀成糊,灌入洗净的猪肺喉中,然后用线结扎管口,置入锅内,水煮至熟,吃猪肺喉饮汤。
[功效]温肺平喘。
(2)白果煲鸡
[原料]白果150克(去壳),嫩鸡肉300克,猪油、盐、味精、葱段各适量。
[操作]白果150克(去壳)和嫩鸡肉300克,用猪油同炒熟,加入适量水、盐、味精、葱段,文火再煲半小时,即可食用。
[功效]温肺平喘。
(3)炖狗肉
[原料]狗肉500克,大蒜适量。
[操作]上二味共放于锅中炖,以肉烂为度。隔日1剂。
[功效]温肺平喘。主治支气管哮喘,属寒哮型。
【中医治法】
[主治]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常方]射干麻黄汤加减。
[处方]射干9克,麻黄9克,干姜6克,细辛3克,半夏9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五味子9克,杏仁12克,白前9克,橘皮9克,大枣7枚,甘草6克。
[方义]用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半夏、细辛、干姜温肺蠲饮降逆;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和中。
[用法]水煎,一般每日1剂,分2次口服。
[加减]痰涌喘逆不得卧者,加葶苈子15克,以泻肺涤痰;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加挂枝9克、干姜增至9克,以温通阳气;阳虚明显者,可伍以附子9克、补骨脂12克,以温补肾阳。
【中药处方】
(1)冷哮饮
[主治]寒哮,症见喷嚏、鼻塞流涕、咳嗽、胸闷、喉中哮鸣等。
[处方]炙麻黄12克,荆芥、防风各9克,白果10克,桂枝9克,射干10克,姜半夏、茯苓、陈皮各10克,淫羊藿15克,细辛(后下)3克,甘草8克,生姜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小青龙汤
[主治]适用于寒哮症。
[处方]麻黄、芍药各150克、五味子100克、干姜、炙甘草、细辛、桂枝(去皮)各150克、半夏100克。
[用法]以上8味,以水1000亳升,先麻煮黄,减2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渣,温服100毫升。
(3)越婢加半夏汤
[主治]宣肺泄热,止咳平喘。
[处方]麻黄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大枣15枚,甘草6克,半夏9克。
[用法]上药6味,以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3次温服。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扳门、大椎、肩井。
[操作]揉扳门(大小鱼际肌)方法:用拇指尾侧(外侧著力)由患者掌根向拇指根处直推。次数:50-100次;揉大椎、推天柱骨方法:大椎穴在低头颈背交接凸起之骨凸处,天柱骨则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处,用揉推大椎,然后用无名指抹天柱骨,由发际向背部擦。次数:5-10次;捏拿肩井方法:捏拿肩井(大椎穴与肩峰联机之中线之中点位,肩部肌肉处)揉肌肉,用拇指与食指、中及无名指(小指自然垂放)稍用力拿肩膀。次数:3-5次。
(2)针灸疗法
[取穴]肺俞、膻中、中脘、列缺。
[操作]肺俞穴,宜先在穴区内按压,于最敏感点针刺,施补法,取针后以艾卷雀啄法灸之。余穴均用泻法,列缺穴须用气至法导出向肘关节部位之放射针感。留针至哮止,其间应反复间断运针。
(3)体针疗法
[取穴]主穴:鱼际、肺俞、大椎、定喘、列缺;配穴:风门、膻中、内关、过敏点。
[操作]定喘位置:在第七颈椎棘突旁0.5~1寸处。过敏点位置:指按压有明显胀痛点。主要分布于躯干部,上肢次之,下肢较少,多位于经脉线上,但不一定在穴位上。每次取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先针鱼际,继针其他穴位。鱼际,每次取一侧,进针1寸,刺时针尖向掌心斜刺,泻法,用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一次。肺俞,直刺5分。大椎直刺1~1.3寸,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后取针,予以艾卷温灸或拔罐。余穴均用泻法,中强刺激,留针情况同鱼际(过敏点针法与体穴相同)。发作期每日1~2次,喘平后每日或隔日1次以巩固疗效。
热哮
【临床症状】
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吃性冷清热,清肺化痰的食品。宜食豆腐、花生、梨子、萝卜、灵芝、柿霜、荸荠、百合、白果、西洋参、沙参、胖大海等。
(2)忌食食物
忌吃辛辣温燥,性热上火,油煎炒爆之品;忌吃甘肥滋腻和烟酒。忌食黄精、带鱼、青鱼蚱、虾子、鳗鲡、黄鱼、鲚鱼、白鱼、鲥鱼、黄颡鱼、杏子、石榴、樱桃、龙眼肉、鹅肉、鸡肉、雪里蕻、香椿头、荔枝、红枣、胡椒、花椒、辣椒、茴香、桂皮、胡荽、章鱼、鲢鱼、乌贼鱼、鲳鱼、人参以及烟酒等。
【食疗药膳】
(1)罗汉果柿饼汤
[原料]罗汉果半斤,柿饼2~3个,冰糖少许。
[操作]将半斤罗汉果洗净,与三个柿饼共入锅内,加清水二碗半煎至一碗半,加冰糖少许调味,去渣后,分三次饮用。
[功效]罗汉果性味甘、凉,能清肺润肠,可治咳喘;柿饼性味甘涩,可润肺涩肠,二者合用有清肺热,去痰火,止咳喘之作用。适用哮喘发作期热哮。
(2)加味贝母梨膏
[原米]川贝母30克,杏仁20克,前胡15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10克,橘红30克,雪梨6个,冬瓜条100克,冰糖150克,白矾适量。
[操作]先将石膏、杏仁、前胡、甘草共煎煮,滤取汁约500毫升;冬瓜条切成黄豆大颗粒,川贝母打碎,橘红研成粉;雪梨去皮,捣烂,调入白矾水;入冬瓜粒、冰糖屑、贝母、橘红粉,再倒入药汁,共盛大碗内和匀。置蒸锅中,隔水蒸约50分钟,呈粘稠膏状即成。可分数日酌量服用。
[功效]适用于热哮
(3)桂苓桑皮粥
[原料]桂心6克,茯苓30克,桑皮15克,粳米100克。
[操作]将桂心茯苓桑皮三味水煎后去渣取汁,后人粳米煮粥。空腹食用,每日1剂。
[功效]清热化痰平喘。
【中医治法】
[主治]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常方]定喘汤加味
[处方]麻黄9克,黄芩15克,桑白皮15克,杏仁12克,半夏9克,炙款冬12克,炙苏子9克(包煎),白果9克(打),鱼腥草30克,大枣7枚,甘草6克。
[方义]麻黄、桑白皮泻肺平喘,行水消肿;黄芩、鱼腥草、甘草清热解毒;杏仁润肺,平喘;炙款冬,润肺泻热,下气定喘;炙苏子、半夏除气平喘,消痰止咳(包煎);白果(打)清热扰菌、温肺益气;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加减]寒邪外束,肺热内盛者,加生石膏30克,以解肌清里;表寒重者,酌配桂枝9克、生姜3片,以解表散寒;痰鸣息涌不得卧者,加葶苈子15克、地龙12克,以泻肺涤痰平喘;内热壅盛,舌苔燥黄者,用大黄6克(后下)、芒硝6克(冲),以通腑利肺;痰吐稠黄胶黏者,酌配知母10克、海蛤壳15克、射干9克,以加强清化之力。
【中药处方】
(1)麻杏石甘汤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处方]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用法]上4味,以水7升,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2升,去滓。温服1升。
(2)八仙汤
[主治]痰热内壅,肺气不宜,哮喘气急,呼吸困难。宣肺清热,化痰定喘。
[处方]麻黄6克,杏仁6克,石膏9克,桔梗3克,片芩6克,贝母3克(用北细辛0.9克煎汤,拌炒三次;为末),生甘草3克,知母6克。
[用法]上药锉1剂。水煎,温服。
(3)黑锡丹
[主治]痰热蕴肺,下见肾阳亏损,肾气不纳,上气喘促,四肢厥逆。
[处方]硫黄60克(捶如皂荚子大,候铅成汁,入硫黄在内,勿令焰起,候硫黄化,倾出于九重纸上,纳入一地坑内,以碗盖去火)川楝子、黑铅(不夹锡者,先熔成汁)各60克,阳起石(煅)、木香、沉香、青皮(炒)各15克,肉豆蔻30克,茴香(炒)、官桂(去皮,不见火)、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炒)、破故纸(炒)各30克,乌药(去木,锉)7.5克。
[用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100丸,空腹时,浓煎人参、茯苓、姜、枣汤吞下。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擅中。
[操作]按揉擅中。此穴位于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的中点处。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按揉膻中穴3~5分钟。
(2)针灸疗法
[取穴]定喘、璇玑、丰隆、鱼际。
[操作]定喘穴位置:大椎穴旁开0.5寸。治法:璇玑,先针刺,施平补平泻法,继拔火罐。余穴用凉泻法,定喘宜持续运针2分钟~3分钟,直至症状略有缓解。均留针(罐)15分钟,如哮症减轻不显,可继续延长留针(罐须去)时间。取针时,鱼际挤去恶血。
(3)注射疗法
[取穴]肺俞。
[操作]抽取鱼腥草注射液4亳升,每穴注射2毫升。快速将针刺入穴内皮下组织,缓慢向脊柱方向斜刺,探得酸胀等得气针感后回抽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推入。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肺虚
【临床症状】
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打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咯痰清稀色白,面色?s白。舌苔薄白,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食具有补益肺气作用的食品;肺阴虚者,宜吃具有滋阴润肺的食物。肺虚日久,常可累及脾与肾,故应配合吃些具有补脾益气和补肾纳气作用的食品。宜食白木耳、燕窝、百合、花生、白果、山药、西谷米、胡桃仁、海松子、猪肺、阿胶、龟肉、豆腐浆、田鸡油、蛤蚧、冬虫夏草、黄芪、水獭肝、人参、糯米、玉米、粳米、牛奶、羊奶、牛肚、牛肉、猪肚、猪肉、鸡肉、羊肺、鳗鱼、甲鱼、黄鳝、蛙肉、蜂蜜、蜂王浆、灵芝、梨、葡萄、红枣、胎盘、党参、太子参、西洋参、北沙参,以及禽蛋、食用菌等。
(2)忌食食物
凡肺虚者忌吃辛辣及烟酒,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寒之物,忌吃炒炸烤爆之类香燥伤阴的食物。忌食石榴、荸荠、胡桃、薄荷、生萝卜、萝卜子、生姜、大蒜、胡荽、洋葱、槟榔、萝卜缨、香椿头、芥菜、地骷髅、金橘、金橘饼、罗汉果、肉桂、砂仁、豆蔻、菊花、白酒、香烟等。
【食疗药膳】
(1)蛤蚧瘦肉煲
[原料]蛤蚧1个,胎盘1个,鱼腥草75克,,杏仁10粒,瘦肉少许。
[操作]先将上述各品洗净,慢火煲汤3小时以上,加盐调味,分2次服。每10天内煲3次。
[功效]该方具有补肺益肾、清热化痰的作用,肺虚咳喘之证。
(2)猪肺炖萝卜
[原料]猪肺300克,大白萝卜250克,盐、姜各适量。
[操作]猪肺、大白萝卜洗净后加盐、姜炖熟,分2次服,隔天食用,连服14天为一疗程。
[功效]该方有补肺平喘、止咳化痰等功效,适用于肺虚久喘、咳嗽痰多之证。
(3)胡桃杏仁米粥
[原料]胡桃仁15克,杏仁15克,粳米50克。
[操作]先将杏仁水研滤汁,取汁和胡桃、粳米共煮粥。粥成后以蜂蜜淡调,空腹服用,每日1~2次。
[功效]止咳平喘。主治属肺虚型支气管哮喘。
【中医治法】
[主治]补肺固卫。
[常方]玉屏风散加味。
[处方]黄芪15克,白术12克,防风9克,桂枝9克,白芍12克,大枣7枚,甘草6克。
[方义]黄芪补气固表;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桂枝、白芍益肾固精、开胃助气;大枣、甘草补脾和胃,益气生津。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加减]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黏,舌质红者,加用北沙参12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以益气养阴。
【中药处方】
(1)甘草干姜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主治]肺阳虚证。
[处方]甘草12克(炙),干姜6克,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
[用法]以上药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2)生脉散合甘草干姜汤
[主治]喘促气短,吸浅呼长,吐痰清稀,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自汗形寒,四肢不温,口不渴,脉迟弦或迟缓为特点,此系肺虚有寒,气不温煦所致,治当温肺益气,化痰平喘。
[处方]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
[用法]将药放入水中煎煮,一天分2~3次趁温凉时服用,每日一剂。
(3)沙参麦冬汤
[主治]肺阴虚证。
[处方]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4克花粉4.5克。
[用法]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日服二次。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天突。
[操作]点按天突。此穴位于胸骨切迹上方正中凹陷处。用食指或中指指腹慢慢地点按天突穴1~2分钟。
(2)推拿疗法
[取穴]鱼际。
[操作]按揉鱼际。此穴在第一掌骨中点之桡侧,赤白肉际处。用拇指指腹先后按揉两侧鱼际穴各1~2分钟。
(3)针灸疗法
[取穴]肺俞中府太渊太白足三里。
[操作]取手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酌用灸法,以补肺定喘。
脾虚
【临床症状】
平素食少院痞,大便不实,或食油腻易于腹泻,往往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倦怠,气短不足以息,语言无力。舌苔薄腻或白滑,质淡,脉细软。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食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西国米、薏米、薏苡仁、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葡萄、红枣、胡萝卜、番薯、马铃薯、香菇、樱桃、芡实、菱角、莲子肉、党参、太子参、山药、粟米、高粱、青稞、蚕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狗肉、羊肚、鸡肉、鲫鱼、白鲞、鲈鱼、青鱼、鲢鱼、桂鱼、乌鱼、鲂鱼、白鱼、银鱼、鳜鱼、白木耳、花生、黄芪、紫河车、白术、甘草等。
(2)忌食食物
忌食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莱、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忌食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忌食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还应忌食田螺、螺蛳、蚌肉、牡蛎肉、甜菜、枸杞子、阿胶、马奶、海参、螃蟹、蛤蜊、蚌肉、蚬肉、鳆鱼、荞麦、柿饼、荸荠、柑、橘、桑椹、无花果、猕猴桃、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萝卜、水芹菜、落葵、菊花脑、茼蒿、菠菜、莼菜、发菜、蕺菜、地瓜、丝瓜、生菜瓜、生黄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菊花、金银花、地黄、决明子、西洋参、胖大海、薄荷等。
【食疗药膳】
(1)桃仁秫米粥
[原料]桃仁15克,高粱米50克。
[操作]将桃仁研汁,高梁米煮粥,待熟时人桃仁汁搅匀烧沸即成。空腹服用,每日1次。
[功效]补脾平喘。主治支气管哮喘,属脾虚型。
(2)八宝鸡
[原料]母鸡一只(约1.5公斤),糯米60克、莲肉20克、米仁30克、芡实30克、虾仁5克、豌豆75克、香菇20克(切丁)、火腿30克(切丁),盐和调料各适量。
[操作]母鸡去毛,内脏及爪,洗净,把已泡胀的糯米、莲肉、米仁、芡实、虾仁、豌豆、香菇(切丁)、火腿(切丁),以及盐和调料适量,拌匀后放入鸡腹内,切口处用线缝合,隔水蒸2小时,熟烂即可,分3~4餐服完。
[功效]具有健脾去湿的功效,适应于脾虚型哮喘。
(3)杏仁蒸肉
[原料]原料龙眼肉100克,鲜莲子200克,冰糖150克,白糖50克,湿淀粉适量。
[操作]将龙眼肉放入凉水中洗净(块大的撕成两半),捞出控干水分。鲜莲子剥去绿皮、嫩皮,并去莲子心,洗净,放在开水锅中汆透,捞出倒入凉水中。在锅内放入750克清水,加入白糖和冰糖,烧开撇去浮沫。把龙眼肉和莲子放入锅内,用湿淀粉匀稀芡,锅开盛入大碗中即成。
[作用]健脾安神,补益气血
【中医治法】
[主治]健脾化痰。
[常方]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12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陈皮9克,半夏9克,甘草6克,大枣7枚。
[方义]人参致冲和之气,白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藏,胃气既治,病安从来,然拨乱反正又不能无为而治,必举大行气之品以辅之。则补者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痰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缩砂以通脾肾之元气,而贲郁可开也,君得四辅则功力倍宣,四辅奉君则元气大振,相得而益彰。
[用法]上加生姜6克,水煎服。饭后温服或饭前温服。
[加减]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搪者,加桂枝9克、干姜6克,以温脾化饮。
【中药处方】
(1)参苓白术散
[主治]健脾、益气。
[处方]人参100克、茯苓100克、白术(炒)100克、山药100克、白扁豆(炒)75克。
[用法]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2)实脾饮
[主治]温中健脾,化湿利水。
[处方]白术12克、厚朴6克、木瓜6克、木香3克、草果3克、大腹子(即槟榔)6克、茯苓15克、干姜6克、制附子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加生姜5片,枣子1枚,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归脾汤
[主治]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处方]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10克,黄芪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酸枣仁10克,龙眼肉10克,远志10克,木香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穴道治疗】
(1)针灸疗法
[取穴]天突、喘息、大椎、膻中。
[操作]针刺天突、喘息、大椎、膻中等穴,留针10~15分钟,并不时捻转和加强刺激,常可制止发作;痰多者,可加刺丰隆穴。
(2)敷贴疗法
[取穴]肺俞、膏盲、百劳。
[操作]用白芥子、延胡索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共为末,麝香0.6克,和匀,夏季三伏中分3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盲、百劳穴,l~2小时去之,每10天敷1次。
(3)拔罐疗法
[取穴]主穴:定喘、风门、肺俞。配穴:膻中、中脘、肾俞、膏肓。
[操作]一般仅取主穴,病程久或疗效欠好者,酌加备用之穴。先针刺,将针速刺至皮下,轻轻捻转进针,成人背腧穴进针5~7分,小儿2~3分。刺定喘穴时,针尖可向脊柱方向斜刺。待获得针感后,可用架火法拔罐,即在针尾上缚一含95%酒精之棉球,点燃后将罐扣上,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留罐15分钟。亦可先留针20分钟,中间行针1~2次,以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取针后再以闪火法,在风门穴与肺俞穴之间拔罐,留罐10~15分钟。注意,小儿不可留针拔罐,一般仅采取点刺不留针,再拔以中号或小号罐,留罐时间,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上述治法,每日一次,穴位可轮换。10次为一疗程。
肾虚
【临床症状】
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心慌,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喘哮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质胖嫩,苔淡白,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黏手,舌红少苦,脉细数。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吃具有补肾壮腰、强筋健骨作用的食品;偏于肾阳虚者,又宜服食具有温补肾阳作用的食品;偏于肾阴虚者,又当进食一些滋补肾阴的食物。宜食芝麻、粟米、豇豆、牛骨髓、狗肉、羊骨、猪肾、淡菜、干贝、鲈鱼、桑椹、芡实、栗子、胡桃、山药、豇豆、枸杞子、冬虫夏草、杜仲、何首乌、海参、海马、虾子、龟肉、鸽肉、猪肉、甲鱼、蛤蚧、莲子、松子、荠菜、韭菜、蜂王浆、灵芝、燕窝、阿胶、紫河车、地黄、锁阳、肉苁蓉等。
(2)忌食食物
肾虚之人一般忌吃生冷大凉之物,忌吃辛辣香燥食品;也忌吃烟酒葱蒜等刺激性食品。应当忌吃或少吃荸荠、柿子、生萝卜、生菜瓜、生黄瓜、生地瓜、西瓜、甜瓜、洋葱、辣椒、芥菜、丁香、茴香、胡椒、薄荷、莼菜、菊花、盐、酱、白酒及香烟等。
【食疗药膳】
(1)人参核桃饮
[原料]人参6克(切片)、核桃肉3个
[操作]取人参(切片)、核桃肉一并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用急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熬煮1小时即成,可代茶饮用。
[功效]具有滋阴养肾的功效,适应于肾虚型哮喘。
(2)红枣炖南瓜
[原料]鲜南瓜500克(削去皮),红枣(去核)15~20枚。
[操作]将鲜南瓜、红枣洗净,加适量水,煮烂即可。佐餐服用,每日1次。
[功效]具有滋阴养肾的功效,适应于肾虚型哮喘
(3)核桃猪肺汤
[原料]核桃30克,生姜15克,猪肺150克。
[操作]将猪肺洗净,加适量水,放入核桃仁、生姜,炖熟即可食用。食用方法:每日3次,在1天内服完。
[功效]具有滋阴养肾的功效,适应于肾虚型哮喘。
【中医治法】
[主治]补肾摄纳。
[常方]七味都气丸加减。
[处方]熟地12克,山茱萸9克,淮山药15克,茯苓12克,丹皮9克,泽泻12克,五味子9克。
[方义]熟地入肝肾二经,生血益精,补肾之药;山茱萸滋肾补血,益髓增精;淮山药健脾固肾而涩;茯苓除湿利水,健脾固精。丹皮、泽泻、五味子都有健脾补肾之功效。
[用法]加炼蜜为丸。每次6克,1日2次,开水送服。
[加减]阳虚明显者,加附子9克、桂枝9克、补骨脂12克、仙灵脾12克,以温补肾阳;阴虚者,配麦冬12克、当归12克、龟版胶9克,以滋肾填精;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12克、紫石英15克,以温肾摄纳。
【中药处方】
(1)河车大造丸
[主治]滋阴清热,补肾益肺。用于肾阴虚证,肺肾两亏,虚劳咳嗽,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
[处方]紫河车100克,熟地黄200克,天冬100克,麦冬100克,杜仲(盐炒)150克等。
[用法]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2)蛤蚧定喘丸
[主治]滋阴清肺,止咳定喘。用于虚劳久咳,年老哮喘,气短发热,胸满郁闷,自汗盗汗,不思饮食。
[处方]蛤蚧11克,瓜蒌子50克,紫菀75克,麻黄45克,鳖甲(醋制)50克,黄芩50克,甘草50克,麦冬50克,黄连30克,百合75克,紫苏子(炒)25克,石膏25克,苦杏仁(炒)50克,石膏(煅)25克。
[用法]上药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用炼蜜10~25克,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70~100克,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口服,水蜜丸一次5~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3)加味人参蛤蚧散
[主治]喘息而气不接续,动则喘促不止,并常有痰鸣,心悸,面色发青或紫绀,四肢畏冷浮肿。
[处方]人参、炙甘草各10克,蛤蚧?2对,五味子、补骨脂、沉香、石菖蒲、白术各30克,桃肉、泽泻各60克,春砂25克,黄芪45克,细辛?20克。
[用法]除人参、沉香外,均以盐水润湿,饭面蒸过,共研为散剂,瓶贮,每次6克,开水送服,以喘息缓解为度。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肾俞。
[操作]先按摩两肾区,指两侧肾俞穴位处,用力不要过度,至局部或全身发热。呼吸保持平稳,均匀。呼气时稍用力,想象呼尽肺内残余气体。此法最有效。因为哮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此法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肾区血液循环,尤其改善局部微循环,对改善肾功能也有好处。
(2)针灸疗法
[取穴]肾俞、太溪、肺俞、膏育俞、膻中、关元、脾俞、中脘。
[操作]足少阴、任脉经穴为主。毫针用补法,酌用灸法,以补肾纳气定喘。
(3)敷贴疗法
[取穴]分二组:第一组为大杼、肺俞、心俞、天突;第二组为风门、厥阴俞、督俞、膻中。
[操作]用白芥子30%、甘遂30%、细辛10%、干姜10%、麻黄10%、元胡10%,上药共研细末,以鲜姜汁调成糊状,摊于圆型硫酸纸上。硫酸纸面积约为10平方毫米。一般应用消喘膏,如取材方便亦可用后者。首次贴敷第1组穴,取准穴后,贴上药饼,周围敷以棉花,上盖消毒纱布,以胶布黏住。贴后2~3小时,待有灼热或微痛感,除去药饼,出现水泡时,涂以龙胆紫防止感染。隔9天后再贴第2组。本法主要用作哮喘急性发作治疗,贴敷3次为一疗程,每年贴一疗程。冬季喘者贴于三伏,每伏贴1次;夏季喘者,贴于三九,每九贴1次。贴处嘱病人不要搔破,以防感染,禁用凡士林纱布。
日常保健与预防
饮食保健
宜戒烟酒,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忌生冷、肥甘、辛辣、海膻发物等,以免伤脾生痰。
生活保健
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诱发。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和其他可疑异物。
运动保健
在缓解期应当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气功、太极拳、散步、跑步、游泳、医疗体操、呼吸训练等,如能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可以增强体质,减少发病。
心理保健
稳定好精神情绪,对哮喘有一定预防作用。因此,患者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心理,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参加文体活动可调整紧张情绪,对哮喘也有良好的作用。
调摄保健
病发作时,尚应密切观察哮鸣、喘息、咳嗽、咯痰等病情的变化,哮鸣咳嗽痰多、痰声漉漉或痰粘难咯者,用拍背、雾化吸人等法,助痰排出。对喘息哮鸣,心中悸动者,应限制活动,防止喘脱。
医疗保健
适当且规则地使用哮喘治疗药物,尤其是抗炎药物和平喘药物,有助于缓解病情,减少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