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泄泻

泄泻的概述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本病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当这些疾病出现泄泻的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应注意的是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泄泻的症状

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状;或大便清薄,完谷不化,便中无脓血。泄泻之量或多或少,泄泻之势或缓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起病或缓或急,常有反复发作史。常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诱发或加重。

泄泻的原因

泄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等。这些病因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感受外邪

引起泄泻的外邪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泄者最多。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而发生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之说。寒邪和暑热之邪,虽然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亦能直接损伤脾胃肠,使其功能障碍,但若引起泄泻,必夹湿邪才能为患,即所谓“无湿不成泄”,故《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饮食所伤

饮食所伤或饮食过量,停滞肠胃;或恣食肥甘,湿热内生;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腐馊不洁,食伤脾胃肠,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说:“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或素体脾虚,逢怒进食,更伤脾土,引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故《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体虚,或素体脾胃肠虚弱,使胃肠功能减退,不能受纳水谷,也不能运化精微,反聚水成湿,积谷为滞,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如《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命门火衰

命门之火,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若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房室无度,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且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若肾气不足,关门不利,则可发生大便滑泄、洞泄。如《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泄泻的辨证

辨寒热虚实

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

辨泻下物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物腥秽者,多属寒湿之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泻物臭秽者,多系湿热之证;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败卵,多为伤食之证。

辨轻重缓急

泄泻而饮食如常为轻证;泄泻而不能食,消瘦,或暴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为重证;急性起病,病程短为急性泄泻;病程长,病势缓为慢性泄泻。

辨脾、肝、肾

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

辨证分型的对症疗法

寒湿侵袭

【临床症状】

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食南瓜、鲤鱼茯苓荠菜金针菜等祛湿类食物,辣椒韭菜鲢鱼草鱼姜花椒茴香红糖等温里散寒的食物。

(2)忌食食物

少食或忌食如鸭蛋、鸭血、马肉、猪肠、猪脑猪髓、獭肉、蟹、蛤蜊、田螺螺蛳、蚌肉、蚬肉、牡蛎肉、鳢鱼、柿子、柿饼、柚子、香蕉、桑椹、阳桃、猕猴桃、甘蔗、西瓜、青苦瓜、甜瓜、荸荠、番茄、马齿菜、蕹菜落葵、莼菜、发菜、蕺菜、竹笋、生藕、瓠子、菜瓜、海带、紫菜海藻、地耳、草菇等寒性食品。

【食疗药膳】

(1)生姜泡茶

[原料]生姜9克,绿茶9克。

[操作]上二味以开水冲泡即可饮用。每日1剂,不拘时频饮。

[功效]辛温散寒,固肠止泻。

(2)姜橘椒鱼羹

[原料]鲫鱼250克,生姜30克,橘皮10克,胡椒3克。

[操作]生姜片、橘皮、胡椒用纱布包扎后填入鲫鱼肚内,加水适量,小火煨熟,加食盐少许调味。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3)炮姜粥

[原料]炮姜6克,白术15克,八角茴香、花椒少许,粳米30克。

[操作]将炮姜、白术、花椒、八角茴香装在纱布包里,放入锅中加水先煮20分钟,然后下粳米煮粥。每日1剂,分3次温月艮。连服1~2周。

[功效]温中健脾,散寒利湿。

【中医治法】

[主治]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常方]藿香正气散

[处方]蕾香9克,紫苏9克,白芷6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9克,半夏5克,厚朴6克,大腹皮6克,甘草3克,大枣5枚。

[方义]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除湿,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紫苏、白芷解表散寒,桔梗宣肺以化湿。若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加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若湿邪偏重,或寒湿在里,腹胀肠鸣,小便不利,苔白厚腻,可用胃苓汤健脾燥湿,化气利湿;若寒重于湿,腹胀冷痛者,可用理中丸加味。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表邪较重者,见发热恶寒,可加剂芥9克、防风9克,以增疏风散寒能力;湿邪偏重者,症见胸闷,腹胀,尿少,肢体倦怠,可加苍术6克、猪苓12克、泽泻12克,以健脾除湿,淡渗分利。

【中药处方】

(1)散寒茶

[主治]疏风散表,适用于外感风寒,呕吐泄泻。

[处方]大黄、木香、豆蔻、陈皮、檀香、厚朴、藿香、紫菜叶、香薷、薄荷、木瓜、枳壳、羌活、前胡、泽泻、白术、明党参、肉桂、丁香、山楂、肉豆蔻、小茴香、茯苓、砂仁、槟榔、香附、白芷、法半夏、苍术各80克,茶叶120克。

[用法]开水浸泡,或煎煮取汁,去渣,日1次,每服12克,小儿酌减,代茶饮之。

(2)黄酒红糖饮

[主治]散寒温胃。

[处方]黄酒50毫升,红糖10克。

[用法]上药同置小锅内,以小火煮沸,待糖溶化后,停后,趁热顿服。

(3)防风白芍饮

[主治]清热燥湿,疏风解表。

[处方]荆芥炭10克,防风6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葛根10克,陈皮6克,木瓜10克,茯苓10克,灶心土50克。

[用法]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每日1剂,上、下午各服1剂。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命门、次廖、大肠俞、脾俞、胃俞、肾俞、神阙、气海、足三里、内关。

[操作]受术者取俯卧位,施术者站于一侧,用双手掌沿督脉路线从长强交替上推至命门,双手拇指沿足太阳经内侧线自骶尾部推按至背腰部;双手拇指重叠拨次廖,按压大肠俞,对揉、对按两侧脾俞、胃俞、肾俞穴,然后将双手立于两侧臀部向内上方捧拢,向上推颤。再重点揉神阙、气海(以腹内有温热感力度)、足三里、内关;在背部及腰骶部用擦法,以透热力度。

(2)推拿疗法

[取穴]风池、太阳、迎香、曲池、合谷等。

[操作]用食指、中指搓鼻翼两侧3分钟,发热为度。用小鱼际(小指掌侧)搓风池穴3分钟,发热为度。用两手掌根相对揉太阳穴30次。按压太阳、迎香、曲池、合谷各1分钟。

(3)针灸疗法

[取穴]天枢、上巨虚、神阙、阴陵泉。

[操作]天枢、上巨虚,平补平泻,宜中强刺激,上巨虚应在压痛明显处刺入。神阙隔盐灸,阴陵泉先泻后补,以泻为主。

感受湿热

【临床症状】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苦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食贝类、海带、紫菜、田鸡、薏米粥、蚕豆、香椿、蕨儿菜、南瓜、黄豆、绿豆、荠菜、金针菜、东瓜、冬瓜子等清热利湿的食物。

(2)忌食食物

忌食吃辛辣、油炸、油腻的食物。如烧烤类、麻辣烫、大蒜、辣椒、荔枝、榴莲、荔枝、橘子、菠萝、桂圆、石榴、肉类、酒类等。

【食疗药膳】

(1)豆花煎鸡蛋

[原料]扁豆花30克,鸡蛋2个,盐少许。

[操作]将鸡蛋打入碗中与扁豆花拌匀,用油煎炒,撤盐末少许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化湿止泻。

(2)黄瓜叶速溶饮

[原料]鲜黄瓜叶1000克,白糖500克。

[操作]将鲜黄瓜叶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去渣,再以小火煎煮浓缩,至将要干锅时停火,冷却后拌入干燥的白糖粉,吸净煎液,混匀,晒干,压碎,装瓶备用。

[功效]清热利水,健脾止泻。

(3)鲜马齿苋粥

[原料]鲜马齿苋50克,粳米50克。

[操作]将马齿苋洗净切碎,与粳米同入砂锅,加水800~1000毫升,煮成菜粥,适当调味。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中医治法】

[主治]清热利湿。

[常方]葛根芩连汤加味。

[处方]黄芩12克,黄连3克,葛根15克,茯苓15克,车前子15克(包煎),金银花12克。

[方义]葛根解肌清热,煨用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甘草甘缓和中。若热偏重,可加金银花、马齿苋以增清热解毒之力;若湿偏重,症见胸脘满闷,口不渴,苔微黄厚腻者,可加薏苡仁、厚朴、茯苓、泽泻、车前仁以增清热利湿之力;夹食者可加神曲、山楂、麦芽;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可加金银花、连翘、薄荷;如在夏暑期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等,为暑湿侵袭,表里同病,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若热偏甚者,可加连翘9克、黄柏9克,以加强清热利湿之功;挟食滞者,加神曲9克、山植9克、麦芽12克,以消食化滞;如湿邪偏重者,症见胸腹满问,苔黄腻,可加苍术9克、厚朴6克、陈皮9克,以燥湿宽中;感受暑湿,则可加藿香9克、荷叶9克、香薷12克、扁豆衣9克,以清暑化湿。

【中药处方】

(1)二草饮

[主治]清热利湿。

[处方]翻白草(根或全身)、车前草各60克。

[用法]洗净,每日1剂,水煎服。

(2)龙牡三石汤。

[主治]清热除湿,敛阴固肠。

[处方]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生石膏30克,,寒水石30克,滑石30克。

[用法]煎汤化水,频频进服,日服1-2剂。

(3)参蛎三荷汤。

[主治]清热利湿,解暑止泻。

[处方]党参31克,生牡蛎31克,荷叶15克,荷梗15克,荷叶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穴道治疗】

(1)针灸疗法

[取穴]天枢、足三里、曲池、阴陵泉。

[操作]取足阳明经穴为主。湿热证针刺用泻法,以清热利湿。

(2)针刺疗法

[取穴]天枢、上巨虚、曲池、隐白。

[操作]天枢、上巨虚,平补平泻,宜中强刺激,上巨虚应在压痛明显处刺入。曲池、隐白用泻法,隐白出针后宜挤去恶血。

(3)敷贴疗法

[取穴]涌泉穴(双)及肚脐。

[操作]大蒜适量,捣烂,敷于涌泉穴(双)及肚脐。

食滞肠胃

【临床症状】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院腹痞满,暧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苦垢浊或厚腻,脉滑。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食山楂、萝卜、香菜、大麦、麦芽、锅巴(锅焦)、大蒜、米露(稻米的蒸馏液)、猪脾等消食忌滞的食物。

(2)忌食食物

忌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食疗药膳】

(1)莱菔鸡金粥

[原料]莱菔子9克,鸡内金6克,淮山药粉50克。

[操作]莱菔子与鸡内金先加水煎煮20分钟,去渣,再加入淮山药粉煮沸成粥,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顺气消食,健脾止泻。

(2)神曲粥

[原料]神曲15克,粳米100克。

[操作]将神曲捣碎,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取汁,入粳米,再加水适量,煮成稀粥即可。

[功效]健脾消食。

(3)胡萝卜汤

[原料]鲜胡萝卜2个,炒山楂15克。

[操作]鲜胡萝卜与炒山楂以水煎汤,加红糖适量即可。

[功效]顺气消食,化积止泻。

【中医治法】

[主治]消食导滞。

[常方]健脾消食汤

[处方]山楂9克,神曲9克,莱菔子12克,茯苓15克,陈皮9克,半夏9克,连翘12克。

[方义]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湿,连翘清热散结。若食滞较重,脘腹胀满,泻而不畅者,可因势利导,据通因通用的原则,可加大黄、枳实、槟榔,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使邪有出路,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食积化热者,加大黄9克(后下)、枳实9克,通因通用,以消导积滞,清利湿热;伤于生冷者,可加于姜6克、肉豆蔻9克,以温中散寒。

【中药处方】

(1)建食和中汤

[主治]消食和中,燥湿健脾。

[处方]建曲6克,山楂6克,苍术6克,麦芽9克,茯苓9克,陈皮5克,法夏5克,厚朴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2)消食止泻方

[主治]健胃消食,止泻。

[处方]锅焦(炒黄)150克,神曲(炒)、山楂(蒸)、莲肉(去心蒸)各12克,砂仁(炒)6克,鸡内金(炒)3克,粳米(炒熟)适量,白糖500克。

[用法]除白糖外,诸药共为细面;白糖加熬浓汁,与上面和匀,用模具压榨,切成方块,随意服食。

(3)益胃饼

[主治]消食止泻。

[处方]生白术120克,生鸡内金60克,干姜60克,熟枣肉250克。

[用法]先将白术、鸡内金研为细面,然后入锅焙热,再将干姜研细面,共合枣肉捣如泥状,做成小圆饼,放炭火上炙干,晨起空腹时当点心服用即可。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关元、天枢、中脘、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

[操作]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两掌逆时针轮状推腹部,叠掌揉腹部;掌根按揉关元;双手拇指按揉天枢、中脘、气海、足三里穴。拇指分别按揉手足阳明经(上肢前臂段、下肢小腿段)。再在腹部多使推法、摩法,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

(2)针灸疗法

[取穴]脾俞、中脘、大肠俞、足三里。

[操作]脾俞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

(3)体针疗法

[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梁门、上巨虚、公孙。

[操作]中脘、足三里、天枢为一组。梁门、上巨虚、公孙为一组。每日一组,交替应用6~8天为1疗程,足三里、上巨虚、公孙出针时缓慢捻转出针,急按针孔,揉按片刻(补法)其他穴位出针时摇大针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泻法)。

肝气乘脾

【临床症状】

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平时多有胸胁胀痛,暧气食少。舌淡红,脉弦。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温热柔软清淡,宜食疏肝健脾的食物召适量动物内脏,如猪肚、鸡肝等。

(2)忌食食物

忌食肥腻厚味之滋补食品及煎炒炸食物。饮食避免过饥过饱,不宜寒凉。

【食疗药膳】

(1)乌梅粥

[原料]乌梅15~2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操作]先净乌梅入锅,加水适量,煎煮至汁浓时,去渣取汁,加入淘净的粳米煮粥,至米烂熟时,加入冰糖稍煮即可。

[功效]泻肝补脾,涩肠止泻。

(2)三色奶

[原料]韭菜250克,生姜25克,牛奶250克。

[操作]将韭菜、生姜切碎,捣烂,绞汁,放锅内兑入牛奶煮沸。

[功效]抑肝扶脾止泻。

(3)三花防风茶

[原料]扁豆花24克,莱莉花12克,玫瑰花12克,防风12克。

[操作]将上四味水煎取液,加入红糖调味代茶饮。

[功效]抑肝扶脾止泻。

【中医治法】

[主治]抑肝扶脾,理气止泻。

[常方]痛泻要方

[处方]白术12克,白芍12克,防风9克,陈皮9克,柴胡9克,茯苓12克,制香附9克,甘草3克。

[方义]白芍养血柔肝,白术健脾补虚,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若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可加柴胡、枳壳、香附;若脾虚明显,神疲食少者,加黄芪、党参、扁豆;若久泻不止,可加酸收之晶,如乌梅、五倍子、石榴皮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脾虚甚者,见脘腹不舒,神疲乏力,加党参12克、淮山药15克、扁豆12克,以益气健脾;胃纳不佳者,可加木香9克、砂仁3克,以芳香醒脾。

【中药处方】

(1)加味戊已丸

[主治]泻肝和胃。

[处方]黄连9克,吴茱萸3克,赤芍15克,煅瓦楞子30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二白汤

[主治]柔肚补脾。

[处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若干。

[用法]水煎,1日1剂,分2次服。

(3)柴胡疏肝散

[主治]柴胡疏肝散化裁

[处方]柴胡12克,积壳l0克,白芍15克,炙甘草l0克,青皮、陈皮各12克,香附15克,生龙骨、牡蛎各30克,乌梅20克,木瓜12克。

[用法]水煎,1日1剂,分2次服。共服15剂而愈。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命门、大肠俞、脾俞、胃俞、肾俞、章门、期门、肝俞、胆俞、膈俞、太冲、行间。

[操作]受术者取俯卧位,施术者站于一侧,用双手掌沿督脉路线从长强交替上推至命门,双手拇指沿足太阳经内侧线自骶尾部推按至背腰部;双手拇指重叠拨次廖,按压大肠俞,对揉、对按两侧脾俞、胃俞、肾俞穴,然后将双手立于两侧臀部向内上方捧拢,向上推颤。现加施斜擦两胁(以微热力度),轻揉两侧章门、期门及背部的肝俞、胆俞、膈俞,拇指点按太冲、行间等穴。

(2)指压疗法

[取穴]主穴:行间、阳陵泉、风池、百会;配穴:太冲、三阴交、太阳、内庭。

[操作]行间穴位:足晨阴肝经之“荥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间缝纹端。压法:切压法;

(3)针灸疗法

[取穴]胰、内分泌、肾上腺、缘中、三焦、肾、神门、心、肝、太冲、章门、隔俞、行间。

[操作]毫针轻刺激,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法。每次取单耳4~5穴,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脾胃虚弱

【临床症状】

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院腹胀问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常见的补脾、健脾的食物有山药、榛子、牛肉、狗肉、大枣、菱角、樱桃、芡实、莲子肉等。常见的健胃食物有银耳、胡椒、土茯苓、扁豆等。另外,多吃粗粮和多纤维的食物也有利于健胃。

(2)忌食食物

脾虚者根据其宜忌原则,应当忌食或少吃阿胶、马奶、牛奶、海参、甲鱼、螃蟹、蛤蜊、蚌肉、蚬肉、鳆鱼、芝麻、荞麦、柿子、柿饼、荸荠、柑、橘、香蕉、桑椹、无花果、猕猴桃、西瓜、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萝卜、水芹菜、落葵、菊花脑、茼蒿、菠菜、莼菜、发菜、蕺菜、地瓜、丝瓜、生菜瓜、生黄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菊花、金银花、地黄、决明子、西洋参、胖大海、薄荷等。

【食疗药膳】

(1)薯蓣汤

[原料]淮山药30克,茯苓15克,神曲10克,红糖10克。

[操作]上药水煎顿服。

[功效]补脾渗湿止泻。

(2)八宝饭

[原料]薰米50克,白扁豆50克,莲子肉(去心)50克,红枣20个,胡桃仁50克,龙眼肉50克,糖青梅25克,糯米500克,白糖100克。

[操作]将前三味泡发煮熟,红枣泡发,胡桃仁炒熟,糯米蒸熟备用,在大碗内涂抹一层猪油,放入青梅、龙眼肉、枣、核桃面、莲子、白扁豆、薏仁米,最后放熟糯米饭,再上蒸锅蒸10分钟,把八宝饭扣在大圆盘中,再用白糖加水熬汁,浇在饭上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补肾化湿。

(3)黄芪山药莲子粥

[原料]黄芪100克,山药100克,莲子肉(去心)100克。

[操作]将上三味洗净共煮粥。

[功效]健脾益胃止泻。

【中医治法】

[主治]健脾益胃,助运止泻。

[常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党参12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淮山药15克扁豆12克莲子肉12克生薏苡仁15克砂仁3克桔梗3克甘草6克。

[方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症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大便腥秽者,可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症见短气肛坠,时时欲便,解时快利,甚则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减当归,并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加减]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者,可加附子9克(先煎)、干姜6克、肉桂3克,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脱肛者,可加黄芪15克、升麻9克、柴胡9克,以益气升提。

【中药处方】

(1)陈皮半夏汤

[主治]健脾益胃,补气。

[处方]陈皮、半夏各10克,党参15克,白术、茯苓、苍术各10克,砂仁8克(研末,冲入药汤内服),木香7克,扁豆10克,山药12克,甘草7克。

[用法]水煎服,1剂分2次服。

(2)骨脂豆蔻汤

[主治]健脾温胃。

[处方]补骨脂12克,肉豆蔻、五味子各10克,砂仁9克,仙灵脾、苍术各15克,肉桂10克,甘草8克。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3)白术干姜汤

[主治]补气健脾。

[处方]白术30克,干姜6克,鸡内金15克,熟枣肉250克,面粉适量。

[用法]白术、干姜、鸡内金研粉,加枣肉,制成枣泥,再加面粉、清水,合面作薄饼烙熟进食。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印堂、太阳、一窝风、迎香、中脘、足三里等。

[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用两手拇指自印堂穴开始,交替上推至前发际30次,然后,自额中分抹至两侧太阳穴30次,按揉双侧太阳穴1~3分钟;揉一窝风穴1~3分钟。揉迎香穴15~20次;患者俯卧位,医者以掌横擦肩背部,以透热为度;医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拿揉上下肢部肌肉并做掌擦每部位3~5次;再补脾经100次,推三关100次;再按揉中脘、足三里穴各1分钟。

(2)体针疗法

[取穴]脾俞、膈俞、足三里、胰穴、地机、阴陵泉、复溜、太溪、三阴交、肺俞、肾俞、关元、华佗夹脊。

[操作]以脾俞、膈俞、足三里为主穴,配穴加胰穴、地机、阴陵泉、复溜、太溪、三阴交、肺俞、肾俞、关元、华佗夹脊。体针,补法。胰穴位置:6~8胸椎旁压痛点。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每次取2~3穴,可轮流选用。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十数下再慢按紧提十数下,并结合捻转。留针30分钟,出针前再行手法1次,出针后指压针孔。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

(3)艾灸疗法

[取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膈俞、肝俞、血海、脾俞。

[操作]艾条悬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0~15分钟,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5~15壮,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

肾阳虚衰

【临床症状】

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五谷杂粮:粳米、玉米、粟米、高粱、糯米、小麦、大麦、甘薯、薏苡仁、莲子、荞麦、芝麻油、菜油;肉蛋类:猪肉、猪脾、牛肉、牛肚、狗肉、鸡肉、鸭肉;水产品类:草鱼、鲫鱼、鳝鱼、黄花鱼、带鱼、鳙鱼、平鱼;蔬菜类:番茄、红萝卜、白萝卜、生姜、大蒜、韭菜、山药、大头菜、芫荽、莲藕、甘蓝、南瓜、香菇、猴头菇、芋头、扁豆、蘑菇、白木耳、辣椒;水果类:苹果、香蕉、荔枝、橙子、山楂、木瓜、桃子、甘蔗、柠檬、椰子、无花果、石榴、栗子、大枣、落花生。

(2)忌食食物

忌生冷寒凉、坚固、粘滞不易消化、油炸等食物。

【食疗药膳】

(1)荔核大米粥

[原料]干荔核15枚,山药15克,莲子肉15克,粳米50克。

[操作]先煎前三味,去渣取汁,后下米煮成粥。

[功效]补肾健脾,温阳散寒止痛。

(1)补骨脂蛋

[原料]鸡蛋3枚,补骨脂30克,肉豆蔻15克。

[操作]先将鸡蛋用清水煮一沸,捞出打破外皮,与补骨脂、肉豆蔻同煮15分钟即可。每日1剂,趁热将鸡蛋食完。

[功效]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2)荔枝山药粥

[原料]干荔枝肉50克,山药、莲子各10克,粳米50克。

[操作]将前三味加水煮至酥,再加入淘净的粳米,煮成粥。

[功效]温肾健脾,固肠止泻。每日1次,临睡前食用。

(3)芡实点心

[原料]芡实、莲子、淮山药、白扁豆各等份,白糖适量。

[操作]将上四味共磨成细粉,加白糖、清水少许拌匀蒸熟即可。每日1~2次,每次食50~100克,连服数日。

[功效]补肾温脾,固涩止泻。

【中医治法】

[主治]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常方]四神丸加味。

[处方]补骨脂12克,肉豆蔻12克,吴茱萸3克,五味子6克,炮姜6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

[方义]补骨脂温阳补肾,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五味子收涩止泻。可加附子、炮姜,或合金匮肾气丸温补脾肾。若年老体弱,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升阳健脾,亦可合桃花汤固涩止泻。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一般服3~5剂即能止泻。

[加减]畏寒肢冷明显者,可加附子9克(先煎)、干姜6克,以温阳散寒;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可加黄芪15克、党参12克、河子肉9克、赤石脂9克,以益气健脾,固涩止泻。

【中药处方】

(1)熟地山药汤

[主治]温阳补肾,健脾暖胃。

[处方]熟地、山药、萸肉、炮姜、冬术、五味子、肉蔻、补骨脂各若干。

[用法]水煎,1日1剂,早晚分服。

(2)山药茯苓汤

[主治]温补脾肾,行气化滞。

[处方]淮山药15克,茯苓12克,党参15克,干姜6克(或泡姜),焦术9克,苡米15克,枳壳9克,槟榔6克,焦山楂9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3)温肾汤

[主治]温肾止泻。

[处方]五味子60克,吴茱萸15克。

[用法]同炒研末,每天早晨用陈米熬汤,调服6克。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气海等穴。

[操作]仰卧,摩腹,既在患者腹部(以肚脐为中心)作逆时针的缓缓抚摩,用力由轻逐渐加重,时间约10分钟。完毕后再用一手食、中指在其下腹部的气海穴处作振颤法,时间越长越好。

(2)推拿疗法

[取穴]天枢、足三里等穴。

[操作]仰卧,双手由两侧束握患者腰部,两姆指分别按压脐旁的天枢穴,其余四指置于腰后。然后双手相对用力挤压腹腰,同时拇指用力按揉天枢穴,时间约1~2分钟。再用拇指按揉两下肢的足三里穴约1分钟。

(3)针灸疗法

[取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脘、大横、气海、足三里。

[操作]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穴,用艾灸温针,有止泻作用。取下脘、大横、气海、足三里等穴,每日1~2次拔火罐可温肾健脾止泻。

日常保健与预防

饮食保健

饮食有节,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食物为主,可食用一些对消化吸收有帮助的食物,如山楂、山药、莲子、扁豆、芡实等。避免进食生冷不洁及忌食难消化或清肠润滑食物。避免进食咖啡、含酒精饮料、乳酪农产物、牛肉、羊肉、油炸食品等。

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饮生水,忌食腐馊变质饮食,少食生冷瓜果;居处冷暖适宜;并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一些急性泄泻病人可暂禁食,以利于病情的恢复;对重度泄泻者,应注意防止津液亏损,及时补充体液。一般情况下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在12小时腹泻停止或减少以后,可以慢慢开始喝清汤、果汁、吃苏打饼干、白土司等。最后再加上面条、鱼肉、家禽肉、苹果酱和香蕉等。腹泻停止三天后,便可以恢复正常的饮食。在最先的12小时内,需要补充失去的液体和电解质。例如:运动饮料、淡茶、白开水等。

生活保健

起居有常,注意调畅情志,保持乐观心志,慎防风寒湿邪侵袭。适当进行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患者需要减少活动直到您感觉身体好转。

医疗保健

急性泄泻经过恰当治疗,绝大多数病人能够治愈;只有少数病人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者,导致病程迁延,日久不愈,由实转虚,变为慢性泄泻;亦有极少数病人因暴泻无度,耗气伤津,会造成亡阴亡阳之变。慢性泄泻一般经正确治疗,亦能获愈;部分病例反复发作,可由脾虚而致中气下陷;脾虚可以及肾,或脾肾相互影响,以致脾肾同病,则病情趋向加重;若久泻者,突见泄泻无度,水浆不入,呼吸微弱,形体消瘦,身寒肢冷,脉微细欲绝,是脾气下陷,肾失固摄,阴阳离绝之危候,预后多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