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养生益寿与药物
中老年适当进补措施
中年人的压力是最重的,包括来自事业上和家庭上等多个方面,再加上体力也由强盛走向了衰弱,各脏腑器官和系统都逐渐出现了衰退现象,因此极易导致虚损早衰,出现未老先衰之征:如脱发、牙齿松落、精力不济、记忆减退、中气不足等。而人到老年,则其功能和器官的衰退更加明显,各种生理功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五脏出现萎缩、老化,并容易发生各种老年慢性疾病,如骨质增生,颈、肩、腰腿疼痛,脑萎缩、老年性痴呆等,因此,中老年人如能适时合理进补,不仅能修复元气,增强抗病能力,而且还可以预防早衰、益寿延年。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人的生、长、壮、老、死与肾的盛衰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人在出生后主要依靠脾胃来补充和运送营养物质,所以中老年人进补应重视补肾健脾,当然还要根据其自身具体的虚症合理进补,同时配合日常保养和适当锻炼,才能达到保持旺盛精力、延缓生理衰老、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
正确选用药物进补的方法
虚症多种多样,表现也纷繁复杂。因此,针对虚症而设的补益药物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正确选择对症的补益药,才能得到适当的补益。补益药物有以下几种:
单味补药
如人参、鹿茸、蛤蚧、冬虫夏草等,单独使用即可产生补益效用。其特点是补效专一,使用方便,适用于虚损明确且较为单一者。但人体的虚症往往较为复杂,有时需要多种补益药物同用才能奏效,此时单味补药就显得不足。
补益方剂
如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大都经过长期应用,作用可靠,配方严谨,是药补的精华所在,适用于单一或两种以上虚症同时存在者,补益方剂可随各人具体情况对药物进行加减化裁。但此类补益药由于方剂配方较为复杂,一般须由医师诊断、选方、对症下药,家庭或个人使用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进补。但是,此类方剂需煎煮服用,上班族多觉不便。
补益中成药
如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膏、龟龄集等,是在补益方剂的基础上,将古今名方制成丸、散、片、膏、丹或糖浆冲剂等,便于携带和服用,作用和缓而持久。但其稍嫌不足的是不能因人因症不同而随意加减。因此,有时须几种补益中成药同时配合使用,方可弥其不足。
市售中药补品
如人参蜂王浆等,虽然它们也属于补益中成药,但其配方多较单一,偏于保健强身,对一般体虚者较为适用,但其针对性不够明确,价格也较贵。
只有明确了解各种补益药物的特点和不足,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正确选用。
常用补血中药配制方法
养血药又叫补血药,指主要用于治疗血虚症的药物。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且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血虚症与心、肝、脾三脏有较密切的关系。血虚的主要表现是:面色无华或萎黄,口唇指甲苍白、头昏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舌质淡、脉细等。妇女尚有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闭经等。以下几味是常用养血补血中药。
当归
味甘、辛,性温,含阿魏酸、丁二酸、烟酸、尿嘧啶、腺嘌呤、正丁烯基内酯、藁本内醋、维生素B2、维生素E、谷固醇、亚叶酸等。有兴奋和抑制子宫的双重作用,还能促进子宫发育;能抗维生素E缺乏、抗贫血、扩张冠状动脉;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功效:补血、活血、止痛、润肠。用于血虚体弱,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虚寒腹痛,滚血疼痛,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血滞疼痛等以及血虚肠燥便秘。现代也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肝炎、肝硬化等。用法:5~15克煎服。补血用归身,活血用归尾,酒制后可加强活血之力。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溏泻者忌服。
熟地黄
经多次蒸晒加工而成。味甘,性微温。含地黄素、糖类、甘露醇、氨基酸、维生素A等。有强心、利尿、降压、降糖等作用。功效:养血滋阴、补益肝肾。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肾阴虚、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肝肾不足的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等。用法:10~30克煎服。注意:本品黏腻,助湿碍胃,凡脾胃虚弱、脘胀便溏者不宜服用。
阿胶
又名驴皮胶。味甘,性平。含有胶质、钙、硫等。胶原经水解后产生多种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胱氨酸等。能加速血液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生长,加速恢复血容量及红细胞、血红蛋白,其疗效比奶粉与铁剂合用为好;有止血作用;能增加血清钙量;对性肌营养不良有防治作用;能抗创伤性休克。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用于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衄血、崩漏等出血之症;虚劳咳喘,阴虚燥咳或痰中带血,热病伤阴虚烦不眠等。用法:5~15克另炖烊化后兑入药汁内服。用于止血常用蒲黄炒之;用于润肺止咳常用蛤粉炒之。注意:本品黏腻碍胃,对脾胃虚弱,纳呆便溏或有表症者不宜服用。
何首乌
味苦、甘、涩,性微温。含羟基蒽醌酿衍生物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及大黄苷,此外还含有大量卵磷脂、葡萄糖苷等。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及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所含卵磷脂有强化神经作用。生首乌所含蒽醌类衍生物有致缓泻作用;能增强抗寒能力;有一定的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强心,促进新陈代谢、抗衰老。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用途:何首乌用于血虚面色萎黄,头晕耳鸣,失眠遗精,须发早白,腰膝酸软等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之症;生首乌用于久疟、痈疽瘰疬,肠燥便秘。用于降血脂防治冠心病及治疗神经衰弱等。用法:10~30克煎服。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泄及痰湿较重者不宜服用。
白芍
味苦、酸,性微寒。含挥发油、苯甲酸、鞣质、芍药苷、芍药醇、芍药碱等。能降低肠、胃、子宫的平滑肌张力;芍药苷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白芍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有抗菌作用。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月经不调,崩漏,经行腹痛,自汗、盗汗;肝气不和之肋痛腹痛,手足拘挛疼痛;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等。用法:5~10克煎服。大剂量可用15~30克。用于养血敛阴多炒用。注意:本品反藜芦,虚寒之症不宜单独使用。
常用补气中药配制方法
主要用于气虚症的补气功能药物称为补气中药。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故气虚主要表现为脾肺二脏的病症。脾气虚则有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脘腹虚胀、妇女经量多而色淡、舌淡、脉弱等症,严重者可见脱肛、内脏下垂、慢性浮肿、肺气虚可见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喘、易出虚汗、易患感冒等。
补气药不仅能够补气,由于气血相互依存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母”,补气药还能使气旺生血,补气摄血,用于血虚和出血之症。另外,补气药须适当配合气药同用,可使补而不滞。以下介绍几味常用补气中药。
人参
味甘、微苦,性微温。含人参苷、人参酸、挥发油、糖类、植物皂醇及维生素B1、B2等。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加快神经冲动的传导,增强条件反射强度,同时又能加强抑制过程,故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疲劳。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造血功能,对性腺也有促进作用。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虚脱,以及肺虚气喘、动则自汗;脾气不足之乏力倦怠、食欲不振、气虚脱肛;热病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气阴两亏,口渴多饮,消渴症;气血亏虚所致的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心悸怔忡;久病体虚,神经衰弱等病症。用法:每日3~10克,隔水炖服,亦可文火单煎独服,或将参汁兑入其他药汁中服用。亦可研末吞服或切片含服,每次1~2克,每日1~2次。若用于急救虚脱,可用15~30克,煎汁分次灌服。本品对实热之症,感冒初起者不宜服用。注意不宜与萝卜、茶叶同服。忌与藜芦、五灵脂、皂荚同用。
西洋参
主要产于美国、加拿大。其性寒,味苦微甘。含人参皂苷、树脂、挥发油等。有强壮作用,能提高抗疲劳、抗缺氧能力,可促进抗体形成,有镇静作用。功效:补气养阴、消热生津。主要适用于阴虚火旺的喘咳,痰中带血;气阴两亏的乏力气短,口渴;热病伤阴的口干舌燥。用法:3~6克,文火煎,单独服(先饮汁,再食渣)或将其汁兑入其他药汁中服用,亦可切片含服、研末吞服或装入胶囊吞服,每次1~2克,每日1~2次。本品性寒,脾胃虚寒者忌用。忌与藜芦同用。
党参
性平,味甘。含皂苷类、维生素B1和B2,挥发油及生物碱等。能增强机体活力,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能调节造血功能,使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增加;对放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降低有升高作用。能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用于气虚不足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食少便溏;气津两伤的口渴;气血两虚的头晕,面色萎黄等症以及病后体弱,营养不良。用法:10~30克煎服。或烘干研末吞服,每次1~2克。本品忌与藜芦同用。
黄芪
味甘,性微温。含葡萄糖醛酸、甜菜氨基酸、蔗糖、叶酸、胆碱、生物碱、烟酸等。能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能力,使血lgM、IgE、cAMP显著增加,并能诱生干扰素,故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能增强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加强心脏收缩力,降低冠状血管阻力;能使血液中白细胞数增加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并有利尿作用;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营养;有消除肾炎尿蛋白的作用。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用于脾肺气虚之短气乏力;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下垂;气虚不能摄血的崩漏、便血;卫表不固之自汗,易患感冒及气血不足的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气虚失运,水湿内停的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还常用于急、慢性肾炎,慢性白细胞减少症,慢性肝炎(活动性)等。用法:一般10~15克,大剂量可用30~60克煎服。补气升阳时宜灸用,其他多生用。注意:表实邪盛,阴虚阳亢或有气滞湿阻,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不宜使用。
白术
性温,味甘、苦。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和白术酮,并含维生素A类物质。能增强体力;有明显持久的利尿作用;能轻度降低血糖;对放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升高效应;还能护肝、防止肝糖原减少。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气,自汗;脾虚失运,水湿停留的痰饮,水肿;妊娠脾虚气弱,胎动不安,足肿等。用法:5~10克煎服。补气健脾宜炒用,止泻宜炒焦用,燥湿利水宜生用。注意:本品性偏温燥,对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舌苔光剥、唇燥口干者不宜用。
山药
味甘,性平。含皂苷、黏液质、胆碱、氨基酸、淀粉、多酚氧化酶、糖、蛋白质等;有营养,助消化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功效:益气养阴,健脾补肺固肾。用于脾虚食少,便溏或腹泻,肺虚咳喘,肾虚尿频、遗精,妇女白带过多及消渴等病症。用法:10~30克,大剂量可用60~250克煎服。研末吞服每次6~12克。健脾止泻宜炒黄用。注意: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忌用。
常用壮阳中药配制方法
壮阳药主要用于阳虚症。肾为元阳,它对人体各个脏腑起着温煦、推动作用。阳虚症主要是肾阳虚。肾阳虚的主要表现是: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或冷痛,阳痿早泄,宫寒不孕,夜尿增多或遗尿,脉沉,苔白等。肾虚不能纳气,可见喘促;脾失温煦,可见便溏腹泻,完谷不化。补阳药除能温补肾阳,还有益精髓,强筋骨的作用。以下介绍几味常用补阳中药:
鹿茸
为脊椎动物鹿科梅花鹿或马鹿等雄鹿头上尚未骨化的幼角。性温,味甘、咸。含有卵泡激素、雌酮、胶质、脂肪酸、硫酸软骨素A、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钙、磷、镁等。有强壮作用,可以改善睡眠和食欲,使人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能促进血细胞的再生,使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增多;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有治疗效果;所含微量元素可参与酶的代谢,促进骨髓生成及增强心脏、肌肉的功能。功效:壮肾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宫寒不孕,小便频数,腰膝酸痛,头晕耳聋;小儿发育不良,骨软迟行;妇女腹寒崩漏、带下等。还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用法:每次1~3克研细末吞服,或切片隔水炖服。可入丸散,不宜入汤剂。鹿茸血片较粉片力强。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骤用大量以免阳升火动或伤阴动血。注意:阴虚阳亢、外感热病及高血压属阳亢阴虚者不宜服用。
蛤蚧
为脊椎动物壁虎科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味咸,性平。含多种氨基酸、肌苷、脂肪、鸟嘌呤胆碱、动物淀粉及钙、磷、锶、钡、钛等元素。有性激素样作用,而尤以尾部作用明显。功效:补肺气,助胃阳,定喘嗽,益精血。用于肺肾气虚之久咳喘促,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阳痿。用法:去头、足、鳞片,或单用其尾,研细末冲服,每次1~2克,每日2~3次。亦可用蛤蚧一对,浸酒服。注意:风寒及实热咳喘者忌服。
淫羊藿
又名仙灵脾,味辛、甘,性温。含淫羊藿苷及去甲淫羊藿苷等黄酮苷类及挥发油、脂肪酸、生物碱等,并含有维生素E。有扩张冠状动脉、降血压及抗炎、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有雄激素样作用。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用于肾阳虚衰的阳痿、遗精、早泄,小便清长频数,畏寒肢冷,风寒湿痹,肢体关节麻木疼痛。还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等病症。用法:10~15克煎服或浸酒服。注意: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
肉苡蓉
味甘、咸,性温。含生物碱及结晶性中性物质。其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均有降压作用;能促进唾液分泌;能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增强抗病能力。功效:补肾助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男子阳痿,遗精早泄,女子不孕,及腰膝冷痛,筋骨无力,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用法:10~15克煎服。注意:阴虚火旺及胃肠实热所致的便秘不宜服用。
益智仁
味辛,性温。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萜烯和倍半萜烯醇等。功效:补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涎。用于肾阳不足,失于固摄的遗精、滑精、遗尿、尿后余沥、夜尿增多;脾阳虚弱的泄泻腹痛、口涎自流等。用法:3~10克水煎服。
杜仲
甘、温。含葡萄糖苷、生物碱、果胶、树脂及有机酸。有降血压、降胆固醇及镇静镇痛、利尿等作用。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肾阳不足,肝肾亏虚的腰膝酸痛,阳痿,尿频及肾虚不固,胎动不安等。用法:10~15克煎服,亦可浸酒饮服。
菟丝子
辛、甘,性平。含树脂配体糖、大量淀粉酶及维生素A类物质等。能增强免疫及心功能。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尿频,带下及肝肾不足之目暗不明,脾虚便溏、泄泻,肝肾不足之胎动不安等症。用法:l0~15克煎服,亦可浸酒饮服。
冬虫夏草
甘、温。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虫草酸、虫草素和维生素B12等。能增强免疫功能,抗缺氧,降低胆固醇、扩张支气管等。功效:益肾补肺,止血化痰。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遗精,腰膝酸软;肺阴不足之久咳虚喘,劳嗽咯血,及病后体虚,自汗畏寒等症。用法:3~10克煎服;或与鸡、鸭、猪肉、甲鱼等炖服;亦可加冰糖炖服或浸酒服。
常用滋阴中药配制方法
滋阴药主要适用于阴虚的病症。阴虚包括肾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胃阴虚等。阴虚的主要表现是干燥失润。肾阴虚常见腰膝酸软,潮热盗汗、遗精等;肺阴虚常见燥热、烦渴、干咳少痰、咯血等症;肝阴不足常见两目干涩昏花、头晕等症;胃阴虚常见舌红少津、口渴、干呕、大便燥结等症。滋阴药大多甘寒滋腻,易碍胃气,如脾肾阳虚,中气不足,痰饮湿浊内停者均不宜使用。
沙参
味甘,性寒。含有沙参皂苷、淀粉、生物碱、挥发油、豆甾醇、三萜酸、β-谷甾醇。有祛痰、解热、镇痛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功效:润肺止咳、养胃生津。主要用于肺热阴虚的干咳少痰,久咳声哑,劳嗽咯血及胃阴耗伤,津少口渴等。用法;10~15克煎服。鲜品加倍。
麦门冬
味甘、微苦,性微寒。含多种甾体皂苷、葡萄糖、黏液质、维生素A样物质、β-谷甾醇等。有镇咳、祛痰、增强免疫及抗缺氧。强心、降血糖、抑菌等作用。功效:润肺养阴、清心除烦、养胃生津。适用于肺阴不足、内有燥热之咳咯痰黏不爽或干咳,痰中带血,心烦失眠,津少口渴,肠燥便秘等症。用法:10~15克煎服。
天门冬
味甘、苦,性大寒。含有天门冬素、β-谷甾醇、甾体皂苷、糠醛衍生物、黏液质等。有增强免疫、镇咳、祛痰及抑菌等作用。功效:滋阴清热,润肺止咳。适用于肺阴不足、干咳少痰,劳嗽咯血,热病伤阴,或阴虚内热、口渴舌干,消渴,肠燥便秘等症。用法:6~15克煎服。
玉竹
味甘,性平。含黏液质、糖类、铃兰苷、铃兰苦苷、生物碱、白屈菜酸、烟酸、维生素A类物质等。有调节血压和降糖作用。功效: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用于肺胃阴伤之干咳口渴等症。用法:10~15克煎服。
女贞子
甘、苦,性平。含葡萄糖、齐墩果酸、甘露醇、棕榈酸、脂肪酸、苹果酸等。有强心利尿、镇咳祛痰、增强免疫、升高白细胞等作用。功效:补肾滋阴,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之头晕、耳鸣、须发早白,两目昏花,视物模糊等症。用法:10~15克煎服,或入丸剂。
旱莲草
味甘、酸,性寒。含挥发油、鞣质、苦味质及旱莲草素。有止血作用。功效:滋阴益肾,凉血止血。用于肝肾阴虚的头晕目眩,须发早白;阴虚血热的吐、衄、咯、便血及崩漏等症。用法:10~15克煎服。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不宜服用。
枸杞子
味甘,性平。含甜菜碱、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A)、烟酸、β-谷甾醇、亚油酸及钙、磷、铁等。有抗衰老及保肝降血糖、降血脂、升高白细胞及抗肿瘤作用。功效:滋补肝肾、明目润肺。用于肝肾不足之遗精、腰膝酸痛、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肺阴不足的咳嗽以及糖尿病、慢性肝炎等症。用法:5~10克煎服;亦可蒸熟嚼食,每次3克;每日2~3次;亦可浸酒服。
龟板
味甘、咸,性寒。含动物胶质、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磷、钙等。具有双向调节核酸合成率的效应,并能提高淋巴母细胞的转化率,对人型结核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用于肾阴不足、骨蒸潮热、盗汗;阴虚阳亢或热病伤阴的虚风内动,头晕目眩;肾虚所致的腰膝痿软,筋骨不健,小儿囟门不合;心血虚弱的惊悸、失眠、健忘及阴虚血热的崩漏、月经过多等症。可用于结核、慢性肾炎、肝炎等。用法:10~30克,先煎。脾胃虚寒者忌服;孕妇慎用。龟板熬制成胶,即为龟胶,其滋补作用中,宜烊化冲服,每服3~10克。
鳖甲
为鳖科动物鳖的背甲。以砂炒泡用或醋炙用。性味:咸、寒。含动物胶、蛋白质、钙、磷、碘质、维生素D等。有提高人体血浆白蛋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增强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功效:滋阴补阳,软坚散结。用于肾阴不足、潮热盗汗、阴虚阳亢、热病伤阴之虚风内动、手指蠕动及慢性肝炎肝脾肿大、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久疟脾大、妇女月经不调、肿瘤等。用法:10~30克煎服,宜先煎。滋阴补阳宜生用,软坚散结宜醋炙用。脾胃虚空、食少便溏及孕妇忌服。鳖甲亦可熬制成胶即鳖甲胶。其补肾滋阴作用较强,须烊化冲服。每服3~10克。
常用延年益寿剂配制方法
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等分。
功效:健脾益气。
用途:老人脾胃气虚,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短气无力,体瘦面黄,脉软。
服法:温服、不拘时,入盐少许。
说明:抗疲劳,增强免疫功能,改善胃肠道及胃肠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肝脏代谢,升血压等。
生脉散(生脉饮)
组成:人参10克,麦冬15克,水煎服。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用途:热甚汗多,气阴耗伤,神疲口渴甚则大汗不止,舌干少苔以及久咳伤肺,气阴两虚,干咳气短、自汗、咽干、脉虚等。
服法:煎汤温服。
说明: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双向调节血压、改善心肌功能,增强记忆,抗衰老,预防中暑。
当归补血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酒洗。
功效:补气生血。
用途:劳倦内伤,气弱血虚,阳浮外越。肤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以及妇人经行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后,久不愈合者。
说明:补血、抗衰老。
十全大补汤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肉桂。
功效:温补气血。
用途:气血不足,虚劳咳嗽,食少腹胀,遗精滑泄,腰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服法:以姜枣为引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
说明:补血、增强免疫、抗衰老。
人参养荣汤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当归、肉桂、五味子、远志、陈皮、炙甘草。
功效: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用途:积劳虚损、神倦面萎、动则喘息、心虚惊悸、咽干唇燥等。
服法:姜枣为引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六味地黄汤(丸)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失眠梦遗、消渴口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
服法:以上研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温水化服。或煎汤温服。
说明:利尿、降血压、降血糖、调节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