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代舞概述

第一章 现代舞概述

现代舞的舞蹈特点,简而言之就是“反芭蕾”,它是20世纪初美国女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倡导推广的。当时世界流行的古典芭蕾,主要是以腿部训练为主,强调优雅、旋转、跳跃,强调克服地心引力,往往上肢动作比较僵硬;而中国传统的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等,则比较强调上肢动作,强调身韵;还有所谓的毯子功,即“武功”,也就是各种翻、转动作。

现代舞在近代发展比较迅速,它强调反地心引力,强调地面动作,强调呼吸,更重要的是强调舞者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想法,有些则近乎于行为艺术,从而使观众在对作品的理解上造成一定的难度。

第一节 现代舞的起源

现代舞起源于德国,但却在美国蓬勃发展起来。现代舞是在反对古典芭蕾封闭、僵化表演的前提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在当时,有“现代舞之母”之称的伊莎多拉·邓肯向陈腐的古典芭蕾旧世界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舞蹈革命,但邓肯从来未想到建立什么新流派,她只是想从所表演的舞蹈中获得一种身体与精神上的自由,所以邓肯只能算是先驱者。

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欧洲经济的萧条和动荡给现代舞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真正意义的现代舞在德国发源了,后来在美国得以迅速发展。

中国现代舞最早在1936年由舞蹈家吴晓邦先生从日本引入,在当时被称之为“新舞蹈”,这是中国现代舞的起源。

提起现代舞,大多数人会摇头——有的人根本没看过,有的人认为看不懂。因此,在这里要为现代舞注入一种新的认识概念。

首先,现代舞应该是一种行为艺术,只是相对于其他舞蹈形式来说,它更注重于艺术家内心的感觉,并通过形体充分展现出来。欣赏现代舞时不应该去强调是否能看懂,以及它在表达什么主题或者能不能接收到某种教育,而应欣赏它通过形体所表达出来的美及其瞬间的感受。就像欣赏交响乐、爵士乐一样,听懂与否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音乐本身是否给人们带来美感和遐想。现代舞艺术家也不会刻意去创作一些令人捉摸不透、令人难懂的作品,而是通过现代舞为载体来传达内心的感受并给人们带来愉悦和美感。如著名的大型现代舞《红与黑》就是用音乐美、色彩美、灯光美共同构成了优美的舞蹈,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其次,现代舞富于创意、富于幻想、新潮热烈,很符合现代青年的特性,因此,欣赏现代舞应该成为现代青年的生活内容之一。

现代舞发展至今,一直不断地尝试与寻找新的表达方式,所以对动作的需求与反应是非常独特的,是一种艺术和教育功能并兼的舞蹈。

第二节 现代舞的特点及动作特征

一、现代舞的特点

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它的最鲜明特点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矛盾和人们的心理特征,故称为现代舞,亦被称为“当代舞蹈”、“新兴舞蹈”、“现代派舞蹈”等。“现代舞”不是一种固定的舞蹈形式,它的特征不仅表现在创作方法上,也因为训练体系的不同及其强调发挥个人特色,因此不存在普遍规律,每个艺术家都可以创造其自己的“法典”,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现代舞”是所有这些流派的总称,但它却不能概括各种流派的全貌。

现代舞蹈,它以反对历史悠久的古典芭蕾舞开始。主要以其美学观念特殊而与传统艺术相区别,进一步对一切舞蹈传统观念、乃至要求背离一切公认的舞蹈原则,或使舞蹈变成一种非舞蹈的特殊存在。现代主义舞蹈家们在现代舞蹈的技巧上不断创新,特别是在花样翻新上下工夫,并以此来标榜自己在舞蹈艺术上的新发现。各个舞蹈家在舞蹈主张和舞蹈面貌上奇杂多样,有时一个舞蹈家也会提出好几种不同的舞蹈主张,创作出面貌不同的舞蹈作品来。正如美国现代主义舞蹈家海伦·汤米尼斯在其演出宣言中曾讲过:“现代舞蹈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存在普遍的规律,每一个艺术家都在努力创造自己的法典。”这也是现代主义舞蹈的最主要特征。

现代舞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舞的生活观是乐观向上,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它的艺术观是求同存异。美国第三代现代舞大师默斯·堪宁汉曾说过:“如果你不喜欢别人的作品,那就编一个自己喜欢的好了。”这充分体现了现代舞的“随意性”。

(2)美的概念不是现代舞的唯一追求。美或者不美,不应是衡量现代舞作品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例如格莱姆刚刚出道时,她那富有新时代之敏感气息的抽搐舞蹈动作,曾被辱骂成“要么是癫痫突然发作,要么是分娩迫在眉睫”。但是几十年之后,当整个世界都在运用她那痉挛性的表演方式之时,她的“收缩和放松”动作原理已经被当做是新时代舞蹈美学的代表了。

(3)新旧概念在现代舞中不是死的定律。尽管新的不一定就比旧的好,但新的多多少少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4)现代舞蹈是审美学,而不是伦理学。对现代舞作品,应该尽力避免是非曲直的判断,尤其是在看远离传统观念的后现代舞时更应如此。

(5)对现代舞作品,尤其是对那种以实验为目的的新作品,包括学生的习作,最好不做价值高低的判断,而应以竭力挖掘其创造的潜力,理解其创作的动机为根本宗旨。

二、现代舞的动作特征

现代舞并不像古典芭蕾舞或中国传统民族舞蹈那样能以详细的分解动作成舞蹈特点来说明某一种舞型,所以有些人只把它看作“新兴舞蹈”、“先锋舞蹈”、“前卫舞蹈”的同义语,只强调其“摩登”。但是,如果单从时间概念上来看,现代舞如今也并非都是“摩登”的,因为它发展至今已近百年,就其先驱者邓肯的舞蹈来说,人们也仍称之为“现代舞”。为了使其称谓更能说明其舞蹈特质,使用“现代主义舞蹈”一词来称呼更为确切。

“现代主义舞蹈”的特征在具体的舞蹈实践中大致体现为:

(1)舞蹈者不穿芭蕾舞鞋与舞裙,不按古典芭蕾舞动作体系进行专业训练,不必顾及已经存在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以及公认的舞蹈法则,也可以不受形式美规则的限制而任意设计任何舞蹈样式。

(2)舞蹈中不必塑造人物形象,不必表现故事情节,不必表现生活场景。总之,舞蹈要排除“再现性”,而强化“表现性”,表现抽象的观念,表现“自我”,表现内心的冲动,表现本能,表现潜意识,表现直觉、幻觉和梦境。

(3)舞蹈也可以不表现“自我”,而只是一种“纯动作性”的表演,有了动作就有了一切,不要求动作体现什么内容。

(4)尽量排除舞蹈创作人员在创作中的主观作用,使创作不受意识的支配,而具有最大限度的任意性。

(5)舞蹈内容以失去客观性为高,含义模糊,观赏者认为表现了什么就表现了什么。

(6)舞蹈走向非舞蹈化,把人们生活中的任何动作都视为舞蹈。

许多现代主义舞蹈家倡导创新,倡导舞蹈充分表现人们的真情实感,并为之在技术上刻苦钻研,丰富人体的表情手段,开发了人体表演新领域,对于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但是,现代主义舞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违反艺术规律的表现也往往十分突出,从而成为文化争议和抨击的焦点。

第三节 现代舞技巧的主要流派

一、韩福瑞技巧

杜丽丝·韩福瑞以“跌落与复原”为其动作原理,技巧训练以摆荡与重心转换时所产生的动力为主,形成“起动——滞留——落下——再起”的弧形动作循环。韩福瑞的动作训练模式,也可以引申至宇宙万物间周而复始的现象,是舞蹈技巧训练蕴含人生哲学的重要范例。

二、格兰姆技巧

玛莎·格兰姆以收缩与延展为其动作原理,技巧训练着重于收缩下腹肌肉以凝聚动力,再将此动力发放以延伸动作至更远、更高、更长。该技巧的地板训练包含坐姿、跪姿及躺姿;站立动作以重心移转、平衡及延展为主;流动组合以走、跑、跳、转以及三拍子的变化为主要的训练诉求。

三、何顿技巧

列斯特·何顿是著名黑人舞蹈家艾文·艾利的启蒙老师,在何顿死后,艾利成为何顿技巧的主要继承人。何顿技巧着重肢体线条的延伸、拉长,也试图挑战人体平衡的难度,因此多有单点着地而其他肢体部位朝反向伸展的动作训练。何顿的动作灵感多数来自原始族群或古代遗迹的形象,例如古埃及的二度空间式壁画中的形象,便演变为其基本训练动作之一。

四、李蒙技巧

荷西·李蒙为韩福瑞的嫡传弟子,其技巧训练原理建立在韩福瑞技巧的基础之上,再注入李蒙个人的钻研心得而成。除了保留韩福瑞以摆荡与重心转换的“跌落与复原”基础技巧外,李蒙技巧更加强调动作的圆滑顺畅,以及肢体各部位的分解动作练习。李蒙视肢体各部位为单一乐器,当全身活动时,就犹如一场交响乐一般,多种乐器共同演奏出动人的旋律。

五、放松技巧

该技巧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纽约市下城,由当时活跃于杰德森教堂的年轻人所创造,它是以不断探索与实验肢体的潜能,并经由接触即兴衍生而成的形式。它讲求肢体的活动形态与动作的力量既不过度使用,也不全然放松,而是任其形成一股延续不断的精力,使得肢体从某一动作延展至下一个或数个动作。放松技巧灵活运用运动生理学及解剖学的知识,使肢体在最省力的状况下,让全身的骨骼、肌肉连贯合一,完成一连串的肢体动作。

六、自由形式技巧

当后现代舞蹈于20世纪的60年代兴起后,固定形式的现代舞技巧训练便逐渐受到前卫舞蹈艺术家们的批判,转而以自由发挥作为动作训练的主要形式。自由形式的肢体训练也包含对于时间、空间及能量的各种探索,通常是从日常生活的基础行动如走、跑、跳、转、蹲、滑等衍变而成。

第四节 我国现代舞的发展趋势

现代舞是舞蹈发展历史上光彩夺目的里程碑,不仅使舞蹈回归了原始的律动,重返了大自然的纯真,而且贴近了现代生活,展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形态,还预示了舞蹈走向举世大融合、大创新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现代舞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现在正呈方兴未艾之势。但是,作为新兴的舞蹈品种,比起传统的民族舞与成熟的芭蕾舞,我国现代舞仍显得有些稚嫩,尤其是专业现代舞,亟待大力发展。

1.历史的发展赋予现代舞鲜明的时代性

任何艺术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现代舞本身是对传统的一种“反叛”,是一种创新的产物。19世纪末,古典芭蕾舞开始走向衰落,一成不变的动作传统和陈规陋习使舞蹈失去了鲜活的气息和崇高的品位。人们也急欲打破中世纪以来的封建传统对人身心的束缚,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行为规范,都需要一场革命来迎合解放身体与追求自由的呼声。在工业革命带来的喧嚣中,艺术家们热衷于回归自然,崇尚田园生活和古代文化,希望从中寻找一种感性的真实和人性的力量。伊莎多拉·邓肯的出现掀起了20世纪一场波澜壮阔的人体文化的复兴。她抛却了紧身胸衣和芭蕾舞鞋,穿上了图尼克衫,赤足而舞,从大自然和古希腊文化中寻找律动的灵感,她提出了“反芭蕾”的口号和灵魂与肉体高度结合的宣言。邓肯对自然的憧憬,是自然情感对社会习惯的胜利,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她认为,古典芭蕾舞是“违背自然的僵硬而陈腐的体操动作”,因此她主张“观摩自然,研究自然,理解自然,然后努力表现自然”,强调通过身、心、灵三者的结合来展示人的生命力。她创作并演出的现代舞《马赛曲》、《春》等,体现了她的艺术主张,也成为世界现代舞蹈作品中的经典。

跟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舞并没有在邓肯的水平上止步不前,恰恰相反,它不断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继续不断地发展。如果说邓肯是不自觉、本能地反叛了传统芭蕾,带来了一场舞蹈革命,那么当德国的玛丽·魏格曼、美国的玛莎·格兰姆和杜丽丝·韩福瑞出现时,则是在自觉地、有意识地创造和建立一种新的秩序。

到了21世纪的今天,现代舞仍须继续创新,才能继续发展。现代舞在我们眼中还是个新鲜品种,但在西方,早就不新鲜了,所以仍须创造出新的现代舞品种,才能使现代舞永葆其艺术青春。

2.民族的命运赋予现代舞独特的民族性

尽管现代舞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的“洋舞蹈”,但是同其他引进来的艺术品种一样,都要面对如何同我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问题,歌剧、话剧如此,西洋音乐亦如此。毛泽东同志说过:“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周恩来同志也说过:“少数洋化的东西可以保持,但是,多数是要能在中国土壤里植根成长的。”

吴晓邦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创始人之一。他先后在四川和上海创办舞蹈学校普及舞蹈教育,并为开拓中国新舞蹈做了探索性的创作和演出。抗战爆发以后,他的作品从浪漫主义转向以揭露、讽刺、控诉和象征等现实主义手法为主,来表现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充满了民族尊严和爱国激情。如《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饥火》等舞蹈,以朴实的手法从各个角度真实地记录了那段历史,开创了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新舞蹈运动。同时,他还继续坚持舞蹈教育工作,以现代舞的自然法则为基础,融合中国传统武术和民族、民间舞,形成了较系统的吴晓邦教学体系,并在鲁迅艺术学院等许多院校任教。沟通中西舞蹈文化的艺术大师戴爱莲,十几岁就随母亲到了伦敦,她先在那里系统地随名家学习了芭蕾舞,后来对现代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系统地学习了魏格曼、尤斯与拉班等大师的现代舞及理论,因此她对西方舞蹈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和理解。戴爱莲于1940年回到了中国香港,之后又到了祖国西南的重庆,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了中国的舞蹈教育、创作和演出事业之中。她的《东江》、《思乡曲》和《空袭》等早期的代表作,以深刻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开创了中国舞蹈艺术的新局面。另一方面,戴爱莲坚持认为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民族艺术,中国舞蹈的根就在民间,因此她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挖掘整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活动中。她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时开展秧歌运动,介绍传播解放区的秧歌;她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学习了瑶族、藏族等民族舞蹈,并创作出《苗家月》、《哑子背疯》等升华为舞台艺术的民族舞蹈;她还在重庆、上海等城市掀起了“边疆舞”运动,使国人领略到了民族舞蹈艺术的魅力,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反响巨大;她也从事一些对外交流,向国外介绍中国的舞蹈发展情况。由于戴爱莲独特的经历,她成了拓展中国新舞蹈及沟通中西方舞蹈文化的大师。

因此,当前中国的现代舞,必须在民族化问题上做大文章,下大工夫,吸收一切外来的有益的东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突出民族性,形成、完善中国的专业现代舞蹈。

3.市场的需求赋予现代舞彰显的舞台性

无论是时代性,还是民族性,专业现代舞从教学研究到创作实践,以及走入市场寻求发展,都要归结到舞台上,因此必须强调它的舞台性。

仅就美国而言,在百老汇这条长长的剧院街上,那200多个大小不等的剧院中,像大都会歌剧院这种能容纳数千位观众观赏古典芭蕾舞剧的表演空间毕竟是极少数,而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剧院则是现代舞的用武之地,那里的排练、演出活动常常是通宵达旦地进行着。而举世公认的美国实验派的现代舞,就是在这些花费低廉的空间里成长起来,并逐渐登上大舞台的。

每年4~6月、10~12月,是曼哈顿岛上的春、秋两个舞蹈演出旺季。这期间,每晚的舞蹈演出均能在20~50台,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各种风格流派的舞蹈家常常在其他时间养精蓄锐、潜心创作,争取在此刻大显身手,赢得权威舞评家的首肯和广大观众的青睐,因为专业圈中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得到了纽约权威舞评家的认可,就等于拿到了走向世界的签证!”由此可见,专业现代舞必须努力占领舞台,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专业”舞蹈。

然而,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却是:业余群众的现代舞创作表演十分繁荣活跃,在迪厅、舞厅、歌厅、夜总会、私家宴会、私人舞会等场合,不仅有许多精彩的迪斯科、柔姿舞、霹雳舞等现代舞的表演,而且还涌现出现代街舞、现代健身舞等新品种。可是,在专业舞蹈的舞台演出中,现代舞却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无论是专业队伍,还是作品数量、质量,都处于十分薄弱的环节。因此,必须加大专业现代舞的舞台艺术力度,并努力提升其艺术水平,力争以更大的舞台传播更广泛的专业现代舞。

第五节 现代舞常用术语

movement 动作

fall 跌落

turn out 大腿外展

recovery 复原

parallel 平行

swing 摆荡

contraction 收缩

sustained 滞留

release 释放/延展

sway 摇晃

curve 弧形/圆

bounce 弹跳

flex 柔韧性

canon 卡农/轮唱/轮跳

point 脚尖

brush 擦

spiral 螺旋状

stage 舞台

triplet 三拍子

center 中央

bend 弯曲

upstage 舞台后部

stretch 伸展

downstage 舞台的前半部

reverse 反向

stage right 舞台右侧

relax 放松

stage left 舞台左侧

locomotion/non.locomotion 移位动作/非移位动作

theater;theatre 剧场/戏剧

stand by 预备

performance,show 表演

wing 舞台两侧

audition 试镜

rehearsal 排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