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街舞
第二章 街舞
第一节 街舞概述
街舞(Street Dance 或Street Dancing)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本是美国黑人贫民的舞蹈,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后被归纳为嘻哈文化(Hip. Hop culture)的一部分,与涂鸦(Graffiti)、打碟(Djing)及说唱(Mcing)这几个同时代产生的黑人地下文化并称为嘻哈四大元素。
作为街舞的总称,Hip. Hop包括了各种街舞的类型,我们所熟悉的Breaking Dance或是Old School正也是属于Hip. Hop的一种。这种Old School的舞蹈包含着Locking(锁舞)、Poping(机械舞或爆舞)、Breaking(霹雳舞)、Wave(电流)这些元素。它起源于美国街头舞者的即兴舞蹈动作。这些街头舞者以美国的黑人或墨西哥人的年轻人为主,他们整天在街上跳舞,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种的派系,也很自然地在他们所跳的舞蹈上发展出不一样的风格。
第二节 街舞在亚洲的影响
日本可说是亚洲地区受嘻哈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受到驻扎美军的影响,早期日本出现了几家专门播放嘻哈音乐的酒吧,并定期会举办一些现场表演,但是直到1995年嘻哈热潮才正式在日本爆发。现今日本街头,不但嘻哈服饰、街舞、街头涂鸦以及滑板等嘻哈运动用品比比皆是,嘻哈文化更早已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年轻人听嘻哈音乐的比例,要比听摇滚音乐或电子音乐的高。至于日本嘻哈音乐的代表团体,则非Dragon Ash、Zeebra莫属了。由主唱兼吉他手降谷建志、鼓手樱井诚、贝司手马场育三、DJ Bots所组成的Dragon Ash,早在1996年便开始在东京、横滨等地举行现场演唱。1997年10月,他们发行了首张单曲《Rainy Day》;由于成绩不错,于是他们正式于1997年11月发行了他们的首张专辑《Mustang!》;1998年时再次发行第二张专辑《Buzz Songs》。而在1999年1月时,降谷建志找来了他高中时的好友DJ Bots加入,正式组成现今的Dragon Ash阵容,1999年他们发行了第三张专辑《Viva La Revolution》,这张卖了二百多万的专辑,使他们声名大噪,正式跨入了流行巨星的行列。Dragon Ash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是,他们往往将令人振奋的嘻哈音乐节拍与旋律优美的摇滚曲调结合,爆发出一种令人兴奋又带点惆怅的反差效果,尤其以《Grateful Day》为其代表作。Zeebra本名阪仓英之,由于向往斑马的黑白分明,所以改以Zeebra为名。他早期曾是嘻哈音乐乐团King Giddra的说唱者,由于才华洋溢,所以在发行个人作品后,迅速走红,现在在日本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曾和Dragon Ash合作了超红的单曲《Grateful Day》及与Sugar Soul搭档发行了双单曲《Siva 1999》及《ZUES 2000》,此外还发行过网罗众多日本嘻哈音乐乐手的合辑《Dancehall Checker》、《Synchronicity》、《Shock To The Future》等,其找来Maccho、Boy-Ken、Muro、Inovader助阵的个人专辑《Based On A True Story》于2000年6月发行。Zeebra不但被视为日本嘻哈音乐的先驱,也深受日本其他新进嘻哈音乐团队的敬重。
除了日本,韩国也是受嘻哈文化影响甚深的地方,不管是主流团体或地下嘻哈音乐乐团都蓬勃发展,其中人称韩国嘻哈教主的Seo Tai Jie,早在1992年即开始在韩国推广嘻哈音乐,经过多年努力,不但为保守压抑的韩国乐坛注入一股活力,也让嘻哈音乐融入了年轻人生活中。在Seo Tai Jie后,许多流行团体,如神话、HOT、飞行青少年等虽然以俊美的偶像姿态出现,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会加入一些饶舌桥段,而促使嘻哈音乐大为盛行。而以欧美韩裔成员组成的当红嘻哈乐团如DJ Doc、Goofy、四太子、1 TYM、JChocolate,不但带来纯粹的嘻哈音乐风格,也在排行榜上横行无阻,俨然宣布韩国嘻哈音乐时代来临。
而以Master Plan这个据点为大本营的家族MP Family,则是韩国地下嘻哈音乐代表。Master Plan开幕于1997年,早期原本是以摇滚乐为号召的地下乐团圣地,然而到了1998年中期,他们开始改变经营方向,并正式培育韩国本地的嘻哈音乐文化。除了作为一个韩国地下嘻哈音乐乐团演出圣地外,Master Paln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唱片厂牌,曾发行过数张重要独立作品,其中发表于2000年底的合辑《Hip-Hop Project 2000》,收录了17个韩国最著名地下嘻哈音乐团体的作品,其中包括了Meta(Garion成员)、DJ Ju、MC罗刹、Seven(Da Crew成员)、Saatan、Leo(Ill Skillz成员)、DJ Wreckx(汉城首席嘻哈音乐DJ)及其经纪人AJay等,他们正是来自MP Family的代表人物。
中国青少年最早接触街舞,始自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影《霹雳舞》,当时的霹雳舞(Break Dance)就是现在Breaking的前身。随着中国青少年对街舞理解的深入,他们逐步回归街舞的本源,以中国青少年自己的眼光和特点来实践街舞。
除了早期的霹雳舞,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就已经开始练习街舞。北京、上海、广州因为资讯发达,街舞运动开展比较早;河南郑州由于中原武术文化与街舞关系密切,霹雳舞也起步较早。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练习街舞的青少年,在各个城市的街头广场都可以见到他们扎堆训练的身影。他们还经常组织小型的比赛,技巧最好的舞者能够赢得众多青少年的推崇。
青少年对街舞的热情引发了从文化艺术到商业广告对街舞的大量应用。耐克、李宁、第五季、汇源、金帝等品牌的商业广告中使用了大量街舞造型,以此来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眼球。2003年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的舞剧《巴黎圣母院》中,也因采用了大量街舞动作,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景。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兴起,街舞作为健身运动的一种也进入了各大城市的健身中心。许多舞蹈、戏曲、杂技的专业从业者也开始练习街舞,使街舞在各个艺术院校中广为传播。在大学校园中,也组织起许多舞蹈社团练习街舞;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街舞活动则更为普遍,他们在各大城市的居民社区中形成了青少年所特有的社区文化。可以说,作为一种为青少年所喜爱的文化体育活动,街舞运动在全国各地已经广泛地开展起来。
第三节 学习街舞小窍门
(1)练习街舞时所用的音乐是非常有特点的嘻哈音乐节奏,所以大家在练习前首先要熟悉并适应伴奏音乐的特点。如果一听到音乐,就可以很准确、自如地踏上步点并与音乐合拍,那便可以开始学习街舞了。
(2)在练习广播体操、健美操时,可能教练对大部分动作的要求是“横平竖直”,而街舞更多的是强调随意性,要求动作松弛,所以练习时要尽可能放松自己的肌肉、关节,让它们更灵活。
(3)在跟教练学习时,一般有一定的程序:
①耳听音乐,熟悉节奏;
②眼盯住教练的脚,学会步伐;
③下肢动作熟悉后,才可以学习躯干和上肢等部位动作。
注意:全身各部位动作的同步性是关键,也就是说把下肢动作和躯干与上肢等部位动作结合好。
(4)练习街舞的基本动作:
①向左转体90°,右脚向前下方蹬出;
②依次绕肩,左肩上提,头向左转;
③向右转体90°,两脚向两侧蹬出,同时扩胸;
④右腿提膝,同时转体180°向左;
⑤右腿提膝后下蹬至左侧,后脚跟落地;
⑥左腿向左侧迈出,两脚开立,双膝内扣,含胸同时双臂交叉;
⑦左腿提膝后下蹬,同时转体180°向右;
⑧右腿向右侧迈出,两脚开立,同时脚踵向外转动,两臂张开并扩胸。
第四节 几种常见街舞动作的技巧
一、“风车”
首先左手撑在肚脐的左侧,双脚张开成大字形,然后左脚抬高,往斜下方用力扫。在这同时左手放开,让左手沿着手臂至背部的顺序让身体着地(身体的着地点在背的上方1/2处,如果着地点太低,“风车”是不可能转得起来的,练习者也会因此而摔伤,所以在练习者身体下去时腰也要适时地抬起),当练习者身体下去完全没问题时再用双手把身体撑起成原来的起步方式(脚尽量以不碰地为原则),然后再按照同样的步骤进行操作就可以练成“风车”了。
1.“风车”的类型
(1)普通型(硬撑式):这种类型的舞蹈动作女生也可以学,但不是每个女生都保证学得会。舞者背部几乎整个贴在地上转身时手要先一步放稳在地上,身体再翻过去。瘦一点的人比较容易学这种类型。
(2)肚皮“风车”(贴地式):两手张开,以腹部贴在地上转。
(3)侧头转:也被称为“肩式风车”,近似倒立,但是和一般“风车”不同,和刷头“风车”只有一点点像(就是头碰到地上),有一圈是头转,然后手辅助整个人别倒下,再弹回头转。
(4)鞍马:和一般“风车”完全不同。
练习鞍马时腰部的移动是很重要的。
(5)蛋转:它不是蛋形头转,是蛋形“风车”。
2.练“风车”常见的问题
(1)起步时常摔倒:是因为起步时腰没抬高,着地点太低而导致。
(2)再接转圈时脚会碰到地板:是因为腰没抬高,然后再接转圈时身体必须比脚先转到半圈,才能做完动作。
3.练习“风车”要注意的地方
(1)腰要抬高;
(2)起步时脚要用力扫;
(3)起步手放开的时机要对;
(4)转“风车”时切记脚一定要张得很开不能闭合。
二、托马斯
双脚张开成“大”字形,然后左手伸直撑地。左脚用力往右脚脚跟的方向扫,右脚朝头的方向用力踢高,在这同时左脚也必须往头的方向用力踢高,使两只手撑着地面,双脚腾空,腰往前挺直,然后左脚继续保持在空中,右脚往斜后方拉回原来右脚起步的方向,左手远离地面仅剩右手撑住整个身体。
练习托马斯的重点:
(1)臂力、脚扫动的力量和腰力要够大;
(2)脚也要有画圆的感觉;
(3)要掌握好换手的时间。
三、无限头转
无限头转的练习步骤如下:
(1)练习头部倒立。这项练习又分几个阶段:①练习三角倒立。增加头颈部的肌肉力量;②开始只用头部倒立,开始掌握不好平衡,可以靠墙练习或者请人帮助,还可以做蜷腿降低难度;③无辅助条件下的头部倒立。
(2)旋转训练:①借助器械(旋转盘),身体直立站于其上做旋转,练习保持平衡;②两手伸开做上一项练习,保持平衡。
(3)组合练习:①戴头盔,蜷腿练习8到16下转完360度旋转(几乎不是旋转,要一下一下来);②蜷腿练习2到4下旋转360度旋转;③最后尝试完全的头转。
(4)注意事项:①注意头颈部的肌肉保护,确保安全;②要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③训练以上动作时一定要注意保持身体的重心,不偏不斜;④练习过程中要增加相应的腰部练习,确保有足够力量保持旋转时的平衡。
四、1990双手转
(1)为了回转身体,在准备开始动作之前就先要转动身体;
(2)为了把身体倒立,所以使右手靠近左脚,而后让左脚向上;
(3)左手随着适当的时候调整位置,把右腿向后上方提起后作出分叉的动作;
(4)把分叉的腿回收,用左肩支撑身体后,使身体和腿部转动。
第五节 街舞主要的组成元素
一、斗舞B. Boying
其实斗舞这一街舞形式早在1983年就已经有了。那时候,我们称之为霹雳舞(Breaking)。但这种来源于国外的文化,当时在国内还只能被称作一种“流行”而无法融入真正的生活,而且当时信息有限,能真正了解此文化的人并不多,正因为如此,这种文化无法完整地延续下去,到了1987年,霹雳舞就形成了一种没落的状态甚至沦为一种过时的话题。霹雳舞在国外理所当然是种文化,但到了国内却没那么受欢迎。
虽然霹雳舞停摆了一段时间,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却出现了许多新的舞蹈团体(此时Old School已渐渐形成New School)。其实在这个阶段国内的舞蹈类型还没有分得很清楚,玩地板霹雳舞的人变少,而是以锁舞、机械舞为主,这时信息的来源是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中的时候New school兴起,跳Old school也大有人在,但真正能持续下去的人并不多,在此时期活跃的几乎都是老面孔。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街舞”的风潮兴盛,斗舞才再度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并重新开始流行起来。
二、涂鸦GRAFFITI
在国外,经常出现在车站、地铁站甚至火车车厢外的奇形怪状的字和图形,那就是喷画与涂鸦。这些色彩鲜明的图案,代表了画家自己的立场或是对社会的看法。
然而利用喷漆瓶写字作画并不简单,真正的喷画家是把喷漆瓶当作画笔,在原本不可能作画的墙上、地上等一些场所地方作画。出名的喷画家还可以跟服装结合,掀起服饰流行风潮。依照风格、字体及色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喷画家,各自创立了自己的文化及天地,正符合了嘻哈文化独一无二且无法模仿的精神。
三、打碟DJ
DJ在嘻哈文化领域里,毋庸置疑占了极重要的角色。因为不管是斗舞者或者是说唱者,都需要DJ来辅助,否则等于是人失去了双眼一样。
在美国1967年时,有位从牙买加金斯顿移民到美国纽约布朗士区的传奇人物,叫做Kool Herl,当时是他最早把两个唱盘及混音器摆在一起,独创了“刮唱片”的动作,吸引了很多人在街头欣赏他表演,称他为“嘻哈之父”。然而他在一次酒吧斗殴中不幸失去双手,因此不得不停止表演并退出了乐坛。随后,更多DJ纷纷成名,如Afrika Bambaataa、Grand Master Flash等人,他们把自己的DJ想法及先进的技巧,融入音乐制作,产生了当时红遍街头巷尾的舞曲,如:Plant Rock、The Message等。
所以DJ发展至今,已并非是纯粹做些混音或刮唱片的技巧而已。在这些年中,DJ已跨越到音乐制作领域,不少还亲自担任制作人,如乐队Pete Rock & CLSmooth,Pete Rock即是该乐团的DJ兼制作人,乐队Gangstarr的DJ Premier也是如此。国内DJ的角色尚未被重视,是因为国内乐界认为DJ并无正规的音乐素养,所以做出的作品也是上不了台面的;但无论如何,DJ本身的想法及先进的技巧,是值得肯定的。
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DJ常常会一只手放在唱盘上的黑胶唱片上来回刷动,另一只手在混音器上的CROSS FADER(控制左右唱盘的声音)反复不停地切换。其实这种动作的正确名称叫做“Scratch”。Scratch是一种在节奏中或一首歌曲里做类似唱歌般的组合,然后增加其变化性。然而DJ技巧不只是单单有“Scratch”而已,还有一种用两张一样或是不一样的唱片,在一定的节奏上去做变化的技巧,而这个则被称为“Battle”。这两种技巧都是嘻哈音乐中DJ比较常使用的方式。然而在“Scratch”和“Battle”里,没有一定的规范,每一位DJ都有自己的特色。DJ在国外已经风行数十年,自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了,而且还举办一些大大小小的比赛,其中就有极具公信力的比赛,叫做“DMC”。它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是由一群热爱音乐的DJ俱乐部(类似行会的组织)发起的,其名简称“DMC”(DJ Mix Club)。一直到现在,DMC几乎在世界各地(美、英、加拿大、澳洲、日本、中国香港等地)都要举办比赛,然后再由每个地区的冠军,一起比赛争夺世界冠军(类似奥林匹克的比赛模式)。在比赛中每个DJ都要把自己最好、最新的技巧展现出来。在“DMC”里也造就了不少知名的DJ,像“Mixmaster Mike”“Q-Bear”和香港的“DJ Tommy”等。
目前在国内这种类型的DJ是存在的,只是其发展的空间太小了,参与的人相对也不多。所以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DJ,没有一个群体的支持,则是不可能发展下去、最后形成一种新文化的。
四、说唱MC
说唱就是嘻哈音乐中最能带动气氛的那个人。“MC”的原意Micphone Controller,就是“控制麦克风的人”。所以有许多饶舌歌手都会给自己的艺名前面加个“MC”什么的。经过多年的传承,现在的说唱歌手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要能带动气氛、能主持、能即兴饶舌。他不只是表演者,也兼备了嘻哈文化讯息传达者的功能,所以从他的表演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不同区域及派别的表演形态,例如美国的东海岸、西海岸、非主流等。当然,一个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说唱歌手,更能进一步地带动口头禅、音乐以及服装的流行,这点也可以由那么多的服饰品牌请黑人歌手为其产品做代言的现象窥见一二。在国内,当说唱歌手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国内尚没有那么多的制作人采用这种表演类型。从R&B着手会容易得多,但是目前在国内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一些旋律及具备一定唱功的说唱歌手很少。其实,大部分的说唱歌手还是希望大家能以“玩”的目的出发,才能捕捉到黑人音乐真正的灵魂元素。唯有充满喜感、快乐的音乐才能在目前的音乐市场中,求得发展的空间。
第六节 街舞文化为何受青少年青睐
街舞的爆发力很大,协调柔韧性较强,舞姿自由,节奏强劲,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轰动效应,它“源于街头”,风行于校园,拥有自己特有的肢体语言、音乐和动态风格。它之所以受到青少年的青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宣泄情感,展现自我价值
街舞中那强劲的节奏和具有一定难度、既好看又潇洒的动作已成为青少年宣泄情感、展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选择。由于街舞是典型的青年文化,因此它从多角度传递出青少年的多种渴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阐释,它还反映出了青少年勇于挑战自身生理承受极限,超越自我追求的价值观。街舞的体态表演特征是刚柔相济,热烈奔放,这极符合青少年活泼的天性。那使人眼花缭乱、变化多端的技巧动作,不但能激起青少年的探索欲望与好奇心,更能让青少年从学习表演中磨炼意志,体验人生价值。街舞的非格式化动作和差异化的评价尺度,更容易使参与者获得各种肯定性评价。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人的创新思维、创新手段作为动力,而创新思维与创新手段又开启了新的需要,这一循环往复构成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的永无止境的发展变化。作为一种青年激进文化,街舞在青少年中无不潜存着或凸现着竞争,通过竞争实现自我跃变,通过竞争显示自我价值。可以说街舞文化是青少年宣泄情感、展现自我的有效途径。
二、追求时尚,传递时代信息
街舞文化流行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它既体现着青少年的时尚生活,又传递着时代信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青少年往往是“流行”最强有力的支持者,是时尚生活的先驱。有人说,时尚似乎就是疯狂,就是放纵,就是随心所欲,就是浪潮,就是跟风……从他们跳街舞的过程中,可以看到那随心所欲的发挥——摇头晃脑、顿挫有力的舞步,使人感觉到他们是在借助富于变化的身体语言来弥补情感表达的不足,通过街舞中最酷、最新颖的高难技巧动作,展现一种时尚追求,以此实现对自我的挑战与超越。
街舞是创新生活的一种文化符号,从快速多变的舞蹈过程和完成动作的效果和完美程度中,在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顺利与挫折中体验街舞的内在乐趣,融娱乐、情趣于舞蹈中,这都迎合了青少年热烈奔放、展示自我、释放压抑、追求个性自由、渴望获得人格独立的心理需求。
三、寻求认同,促成文化的有效整合
街舞文化可被纳入为舞蹈文化的一个子系统,舞蹈文化在自身的演进中,除了保持原有的民族性、文化性和时代性,还使其国际性在不断得到强化。特别是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交流和人类文化交流的增多,使青少年成为享受全球化成果最活跃的人群。街舞文化是青年人创造的一种新的文化生存空间,它是在不断打破旧的不适合人性发展文化规范与生存格局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青年文化,其作用机制是提供青少年群体的行为范本,对青少年具有具体、形象的说服力。
街舞文化在我国青少年中受青睐的现象表明,一方面显现社会认同发生了危机,传统主流文化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遇到了挑战。另一方面,街舞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有效整合度的增强——因为在这个个性化的社会中,社会结构早已不能只由大一统的主流文化来整合,而是也需要各种边缘文化和作为微观基础的个人参与其中。
附:霹雳舞
霹雳舞现已成为街舞的组成元素之一。当今一般将其纳入街舞范围。
一、霹雳舞概述
“霹雳舞”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跳舞的人突然倒地,好像被摔得裂开来一样(“霹雳舞”英文叫Break. dancing,break有打碎、裂开的意思)而得名。它主要流行于美国的黑人和拉丁美洲人聚居地。20世纪60年代末,由西非移民带入美国。最早在纽约最贫穷的布朗克斯自治区的黑人孩子中流传,后很快进入校园。
1975年以后,它逐渐成为大众所接受并欢迎的舞蹈。纽约的霹雳舞协会(RSC)的E·布卢女士使其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影视圈,从而扩大了霹雳舞的影响并逐渐使它商业化。1983年,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生产的影片《闪电舞蹈》中有90秒的霹雳舞场面,这使该片成为美国当年最卖座的影片之一。1984年,加农影片公司推出故事片《霹雳舞》,不仅上座率最高,而且把霹雳舞推向世界。霹雳舞节奏感强、动作力度大、融入了杂技中的高难技巧,比迪斯科更受青年人的欢迎。
霹雳舞有3种类型:①电震荡。包括波浪、太空步、摸墙等技巧动作;②霹雳。包括蜘蛛跳、背旋、头旋、手旋(蝎子旋)等高难动作;③对峙。又称敌舞,是两个人或两拨人的竞技舞。
霹雳舞对舞者服饰有一定的要求,橡胶底帆布(或软皮)鞋,配有彩色鞋带;衣裤宽松,一般为深颜色,上衣常有头兜,为头旋(头顶地旋转)准备;衣服饰有发亮的扣子或金属链。舞者大多戴皮质手套,以便做各种翻滚、手旋动作。
二、霹雳舞基本动作
1.单臂短程传递(以左臂为主)
预备姿势:两脚并立,右手自然下垂,左臂侧平举,五指并拢,掌心朝下。
传递顺序:屈指关节——屈掌指关节——前屈腕掌关节——后屈腕掌关节——抬肘提左肩。
练习提示:
(1)练习时由慢至快,体会关节的弯曲动作;
(2)当左臂做关节波浪传递动作时,右手运用轻抹、按压等手法,并按传递顺序进行引导;
(3)单臂在侧平举,前平举和侧斜下举等三种位置进行练习。
2.单臂逆向短程传递
预备姿势:提左肩——抬肘关节——前屈腕掌关节——屈掌关节——屈指关节——伸指。
练习提示:单、双臂关节的波浪逆向传递同样可在侧平举、前平举(掌心朝内或掌心相对)侧斜下举等位置进行练习。
3.双臂全程传递(以左手开始为例)
预备姿势:两脚并立,两臂侧平举,五指并拢,掌心朝下。
传递顺序:指关节屈——掌指关节屈——腕掌关节前屈——腕掌关节后屈——抬肘——提左肩(头向左靠肩)——提右肩(头向右靠肩)——抬肘——腕掌关节——前屈——掌指关节屈——指关节屈——右关节伸直。
练习提示:
(1)手臂的练习位置有四种:两臂侧平举,一臂前平举、另一臂侧平举,两臂前平举,两臂侧下举。
(2)用此方法完成双臂往返全程波浪传递,即从左手指关节传递到右手指尖,又从右手指关节运动到左手指尖。
三、霹雳舞的历史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Breaking的时候都会很难接受这种舞蹈,因为Breaking看起来和其他的舞蹈是如此的不同。对很多人来说Breaking似乎没有一个出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Breaking中有一个超级明星——James Brown。
1969年还在流行跳Hustle的时候,James Brown成功地做出了他的招牌动作“Get on the Good Foot”,当他在表演他的拿手绝活儿的时候,他所做的绝对是人们预期他去表演的。在那个时候,the Good Foot成为当时最新的舞蹈风格,斗舞的传统也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那时候相当重视斗舞中的细节,挑战和比赛的部分,在Breaking的历史中被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Breaking是非常适合用来斗舞的。不只是只有Good Foot才适合用来做竞技,就连参加斗舞的年轻人都很像是运动员,Good Foot不久之后就被称做是B. Boy再过不久又被称为Breaking,那个时候还没有头转、风车或是背转这些动作,而现在就称那时的Breaking为旧式Breaking。
旧式Breaking只有地板的动作或称之为地板摇滚,换句话说,那时的旧式Breaking比现在的Breaking要复杂,现在的Breaking或许有头转和背转,但是所谓的头转,指的就是用头下去转,背转就是用背下去转,但是地板摇滚的动作却包含了相当复杂的腿部动作,而且速度是很快的。在有很多斗舞出现之前,这种情形并没有持续很久。
在那个时候,旧式Breaking在很多青少年和帮派分子之间相当受欢迎,而Breaking也就是在街上开始的。通常在敌对的团体中最好的舞者是要表现出斗舞时的智慧而非打架。他们都会在地盘外的地方斗舞。如果有人不小心闯进别人的地盘中,他们也会用斗舞的方法来证明自己这一边比另外一边的团体更强。有时候他们也会立下约定,输的一方将永远不得靠近赢的一方附近的区域。有时候他们斗舞只是想赢得对手的尊敬罢了。不幸的是,这些Breaking的斗舞并不是每一次都能避免打斗的情形发生,事实上斗舞反而常常引发打架事件,这些舞者的身体因此而受伤。
没有人喜欢输,现在Breaking斗舞的情形还是有的,但是范围更加广泛,他们不再打架,而是这些Breaking团体一起集合起来练习、表演。后来正式的团体成立了,这些团体不单单是练习、表演而已,还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舞步。在这些团体中,其中有一些团体为他们的舞蹈奉献心力,这可能由于他们那时候没有别的事做,只好整天练习,发展更多复杂的动作,以改进他们的形式增加他们的速度。然后Afrika Bambaataa出现了, Afrika Bambaataa是一个传奇的著名的DJ, Breaking能够成功地成长,大部分都要归功于这个人。他是一个唱片制作人,还是the Soul Sonic Force的一员。The Soul Sonic Force的“Looking For The Perfect Beat”还被选为1983年最佳Jazz and pop Critics'Poll的第四名,Afrika Bambaataa还是Bronx的Zulu Nation的领道人。1969年时,Afrika Bambaataa发现Breaking不只是舞蹈而已。他发现跳Breaking似乎是要去完成某一样东西,他看见了Breaking的潜力,并且鼓励舞者继续保持下去。他相信只要他们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好事发生。然后Bambaataa成立了第一个Breaking的团体 The Zulu Kings。The Zulu Kings赢了很多场的斗舞,参加了很多演出,还在纽约的很多俱乐部里表演。旧式霹雳舞一直流行到了大约1977年的时候,直到Freak出现,他出了一张由Shieks制作的相当畅销的专辑,名叫“Freak Out”。然后到了大约1980年初,一个新的Breaking团体诞生了,这个团体就是Rock Steady Crew,虽然Rock Steady Crew有特别的天分,但是很多人还是认为他们是老式的流行。但是Bambaataa鼓励他们,他告诉他们,只要他们持续下去,终究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他帮助他们继续走下去。很快他们开始在纽约的一些摇滚俱乐部中演出,像是Mudd Club, the Ritz,等等。
当Rock Steady开始在Ritz为Malcom McLaren 和 BowWow Wow表演时,大家开始很认真地看待他们,Breaking又再度流行起来,但是新形态的Breaking和旧形态的Breaking是不一样的,Rock Steady加进了很多特技般的动作,Breaking现在不单单只有Floor Rock,还有风车、手转、头转这些动作。
1981年Charles Ahearn拍了一部属于他自己的Hip-Hop的电影——Wild Style,这是一部关于在Bronx的Rap、壁画、涂鸦和Breaking的电影,Ahearn要Rock Steady在这部影片中表演Breaking的部分,于是Rock Steady开始成为卓越的Breaking团体,同时新形态的Breaking也越来越流行了。
四、霹雳舞的分类
根据其舞蹈动作的特点,霹雳舞一般分为风格动作和力量动作两大类别。
1.风格动作(Style Move)
风格动作是霹雳舞的基础,也是霹雳舞风格的主要体现,它包括以下舞蹈风格:
战斗步(Up-Rock):模拟打斗的舞蹈。
摇摆步(Top-Rock):身体直立有摇摆动作的舞蹈。
地板步(Footwork):身体下伏,以手臂支撑地面,双腿快速翻转和移动。
定招(Freeze):由手部支撑地面完成的身体空中停顿动作。
2.力量动作(Power Move)
它是霹雳舞中一系列高技巧性动作的总称,它的动作主要分为旋转、跳、滑、浮、刷腿、空翻、踢几类。其特点是以身体各个部位为支点,进行旋转或腾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