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小品的概念

广义的小品包含很广泛,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有代表的是喜剧小品。什么是小品?其原来的意义应与演员的训练有关,而回顾一下小品(而今意义的小品)的出现便发现它却是由东北的曲艺演化来的,而“拉场戏”或许更像其至亲。它有着东北的野趣,带有下层人民所喜爱的喜剧成分。在相声整体滑坡的形势下,人们便把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艺人们推出来,他们受人喜爱的艺术表现便被戴上了“小品”的帽子,是否合适不管,却也先戴上再说。

拉场戏,属东北地方剧种,是二人转的分支艺术,俗称“小落子”。多由一男一女说唱演出,习惯上也称二人转。由于更具有戏曲艺术特色,故称拉场戏。

拉场戏俗名拉场玩意儿、蹦蹦戏。又叫秧歌戏、人物戏和东北地方戏,它是用二人转曲调演唱的民间小戏。拉场戏传统剧目有四五十出,有的来自二人转;有的来自莲花落或十不闲;有的来自民歌、小曲;还有的是从评剧、梆子中移植来的。曲调有板腔全和曲联体两种。前者如《罗裙记》、《回杯记》;后者如《寒江关》、《二大妈探病》等。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三省编演了许多新拉场戏,如《光荣灯》、《全家光荣》、《父女进城》、《新拜年》、《表兄弟》、《要家当》、《新婆媳》、《闹碾房》、《三张彩礼单》、《红杏花开》,等等。拉场戏和中国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在艺术手法上是写意的。人物上场可以自报家门,民间、环境等都可以随着剧中人物的唱词来变换。如《冯奎卖妻》中从冯家湾到卖人时一路景物都是通过人物的唱词介绍出来的。拉场戏的种类,从题材内容上划分,有正剧(如《杀江》,故事同京剧《打渔杀家》)、悲剧(旧称“苦戏”,如《冯奎卖妻》)、喜剧(如《拣棉花》、《小护青员》)和闹剧(如《双拐》)。从表演上划分,主要有唱功、歌舞小戏两大类。前者都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戏剧冲突,作品以感人肺腑的唱段取胜,唱词是民间抒情诗。后者一般都没有复杂的情节,甚至没有什么戏剧冲突,类似小演唱,如《光荣灯》。拉场戏与其他民间小戏一样,先是从“两小戏”(小旦、小丑)发展成“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后来也出现了其他行当,像老生(如《杀江》中的肖恩)、老旦(如《三贤》中的婆婆)、武旦(如《寒江关》中的樊梨花)、武丑(如《燕青卖线》中的时迁)、花脸(如《包公赔情》中的包拯),等等。

第二节 小品的起源

一、小品的历史

小品的历史并不长,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20世纪的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尤以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著名,这其中,只有赵本山继承了地方语言艺术的正宗,同时也颇具脱口秀巨星的潜质,其他明星都有些过于专业表演了。赵本山的成功跟他来自民间的背景有关系,小品这种即兴式的表演形式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鲜活的生活语言,它的艺术气质是跟话剧绝对对立的,它的语言气质也是跟话剧截然相反的。

喜剧小品从戏剧教学的一种方式到呈现在舞台上,已形成了它特有的模式,似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定论,认为它就是在搞笑。事实上,它抓住的是生活中心灵的碰撞,歌颂生活的真、善、美,批评假、恶、丑,给人以人生回味。

二、马季成为小品鼻祖

20世纪80年代,世风忽然崇尚起“大”来,商店企业招牌越来越大。产品广告牌子越来越大,造势宣传口气越来越大,退休老太太开个杂货铺,也要起个什么“有限公司”之类大得唬人的名号。环球公司、跨国集团……更是比比皆是。贪大求洋、华而不实、表里不一、追求时髦成为一种流行病。其实这都是面对开放的市场无所适从的愚昧落后的表现,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充斥泛滥,不正当促销手段的亮相登场,坑害蒙骗顾客,各种丑态恶行、危害自不必说,人们对此早已深恶痛绝。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准备了一台晚会,在此之前虽然也搞过类似的晚会,但由于主题不突出,没有特色,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深。1983年的春节晚会之所以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且成为吉尼斯认可的“连续举办时间最长的晚会”,是与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至后来成为全国性的综合晚会的模式)分不开的,其突出的形式就是小品正式出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而小品《一个推销员》以轻松的心态、调侃的语言、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在漫不经心的幽默之中对这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地讽喻、嘲弄、揭露和批判,自然会使观众在忍俊不禁之中会心地怡然大笑。

小品《一个推销员》由相声大家马季创作并演出,直至今天仍有人在为这部作品属小品还是相声而争论不休。但在大多数人看来,《一个推销员》应该属于小品。因为:首先,相声中虽有“化妆相声”这一种类,但在正式表演前,演员都要有个“垫话”或“垫场”的,介绍节目的内容,然后进行演出;而小品则直接进入情节。其次,《一个推销员》是一个人表演,如果是单口相声,那么演员只作为讲述者而不直接参与其中扮演角色,如刘宝瑞的单口相声中,就没有一个是说他自己的。另外,我们从黄宏的小品《泄密》中也看得到,黄宏扮演的是某部队的机要秘书,是直接扮演一个角色,这与《一个推销员》别无二致。把《一个推销员》定为相声,一个主要原因是其中动用了一些相声的技巧如“贯口”,另外,多少也是因为马季是位相声大家,又从不从事小品的创作或表演,所以给人们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哦,马季在说相声。

马季先生在这个小品中扮演的是一名香烟推销员,他如数家珍般侃侃而谈“宇宙牌”香烟的生意经,先褒后贬,寓贬于褒,不时地对其进行自我否定和亵渎。从“滚驴粪蛋儿的蜣螂虫牌”、“长生不老的蟠桃牌”到“不爱红妆爱香烟的美女牌”,“直至WC系列产品和有奖销售措施”,集中来了个丑态大暴露。其“包袱”的形成、笑料的来源也正是在于对这种丑态的公开揭露。

值得一提的是,夸张手法的合理运用也是本作品的一个特点,它使讽刺的力度和主观批判色彩更加强烈,使矛盾的不协调更加尖锐和突出,表演时唐山口音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喜剧性的刺激力度,收到了令人捧腹的艺术效果。

由于年代久远,一般的年轻人很难看到当时的录像,现把这个小品文案录此,供大家一同欣赏。

附:一个推销员(演员扮推销员上,唐山口音)

同志们,有个事儿我跟大伙说说。

我是宇宙卷烟厂的,我想给大伙推荐一种新型香烟,就是这个(拿出一盒)“宇宙牌”香烟。

您哪位抽烟?哪位抽哇?请大家品尝品尝。

我们这个宇宙牌香烟哪,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已经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了。

用句形容词来说吧,那就是厂小志气大,山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我们这个产品为啥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呢?主要是我们这个产品价廉物美。

这可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就我们这个产品,现在已经行销全国好多个大城市,括弧包括台湾。

我们还准备冲出亚洲,打入国际市场咧!

我们这个宇宙香烟准备卖给美国、日本、英国、印度、瑞典、丹麦、缅甸,瑞士、挪威、西德、芬兰、尼泊尔、南斯拉夫、阿富汗、匈牙利、保加利亚,荷兰、埃及、也门、叙利亚、斯里兰卡、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苏丹、几内亚、肯尼亚、索马里、乌干达、坦桑尼亚、赞比亚、毛里塔尼亚、科威特、尼日利亚、圣马力诺、澳大利亚,墨西哥、阿根廷、马耳他、毛里求斯、圭亚那、卢森堡、牙买加、黎巴嫩、卢旺达、法兰西、加拿大……

地图上有的我们全卖,人家买不买就是另外的问题儿咧。

同志们哪,这个“宇宙牌”香烟为啥受到广大用户欢迎呢?主要是我们抓得好。

我们有个口号,叫做“用户第一、质量第一、销售量第一”。

咋保住我们的销售量呢?我们就是经常地换换牌子,三天两头地换咧!

原来我们生产的香烟叫“蜣螂虫牌”,虽然这个牌子不够响亮,可是它乡土气息很浓啊!

后来我们一翻字典才知道,敢情这蜣螂虫就是屎壳郎啊!滚粪球儿的!您想这牌子能不臭了吗?

跟着我们马上又换牌子,我们换成“蟠桃牌”的,那意思是说:抽我一盒蟠桃牌香烟,可以使您长生不老。

后来人家给我们编了个顺口溜:“蟠桃蟠桃,不使劲儿嘬它不着。”

结果这个牌子又臭咧!

臭了我们还换,换成“美女”牌的了,在香烟盒上画一个大姑娘,窈窕淑女,五官俊秀,衣着华丽,左手挎着个小皮包,右手夹着一根烟。这叫“窈窕淑女赛天仙,不爱红妆爱香烟”。

唉!这个烟是众口难调哇,结果这个牌子也臭咧。

但是我们相信“宇宙牌”香烟会保持她的青春。

咋回事呢?这个牌子响亮啊,“宇宙,宇宙,香烟新秀”!

我们要用“宇宙香烟”打开我们的新纪元,开创我们的新局面!

为了扩大销售量,我们要为“宇宙香烟”大造舆论咧!

首先我们要大做广告哇,不管你是地铁车站、繁华街道、墙壁橱窗,到处都有我们“宇宙香烟”的广告!

“宇宙香烟”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老少咸宜、人人必备!

“宇宙香烟”打入您的生活,成为您生活三大要素之首!

你不抽我这“宇宙香烟”,就没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你不抽我这“宇宙香烟”,年轻人就是搞不上对象!

你不抽我“宇宙香烟”,学生考不上大学!

我们“宇宙香烟”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设备完善,技术一流,请您记住电报挂号:一退六二五;电话:不管三七二十一。

净顾说话了,这烟全灭了。

怎么不着咧?这地方倒是挺漂亮的,就是有点儿返潮。

你说不潮?不潮我这脑门子咋直流水咧?(换打火机点火)你说这个打火机他们也不顾质量,火苗子腾腾的,就是点不着一根烟!

同志们哪,我们还有措施哪。

我们最近准备生产“WC系列产品”咧!啥叫“系列产品”呢?

我也没搞清楚,反正这是个时髦的词儿。

我们和火柴一样,生产一套一套的咧!

有书法的、有风景的、有人物的,设计得非常巧,印刷得非常精美,栩栩如生。

这对收藏爱好者很有吸引力呀!咋回事呢?

您想收藏我一套图案的话,就得买我一套香烟。

比如“八仙过海”一套就是八盒香烟;“金陵十二钗”您买我十二盒;“苏杭三十六景”买我三十六盒;《水浒》“一百单八将”买我一百零八盒;“五百罗汉”买我五百盒;我那儿还有百万雄师下江南哪!

同志们哪,我们还准备采取“有奖销售”的办法咧;咋儿叫“有奖销售”呢?

您存我一套图案,可以到我厂领取二十英寸彩色电视机一台。

千载难逢,机会难得呀,请您从速购买,电视机发完了为止。

那位同志问了:你们厂里准备了多少台电视机呀?

跟您说实话吧,我预计今明两年这电视机还不会有人领走咧,咋回事呢?每套我都少印三张!

三、陈佩斯和朱时茂演绎经典

自无意间成为小品的开山鼻祖后,马季仍然回归相声本行,而接新生的小品大旗挥之舞之的重任,鬼使神差般地落在了两位电影演员的肩上,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就是陈佩斯和朱时茂。

小品《吃面条》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了小品《吃面条》,在春节晚会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为小品成为春节晚会的保留节目打下了基础。1985年,在工人体育馆举办的春节晚会虽然整体不成功,但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拍电影》却又一次获得成功。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级编辑朱景和等在《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中认为,细心的人能够从陈佩斯的喜剧小品中看出悲剧的味道,这是它比其他小品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个重要原因。陈佩斯对于小品的生存居功至伟,以至尽管十多年不演小品但大家还是没有忘记他。

四、赵本山小品俗中出雅,成为一面旗帜

1990年,赵本山登上了春晚舞台,他和黄晓娟主演的《相亲》获得了综艺类节目的第一名。90年代的小品舞台是赵本山和宋丹丹的“二人转”。而时序进入2000年之后,虽然黄宏、巩汉林、严顺开等老将时常上演“前度刘郎今又回”,但小品舞台的聚光灯总是“不公平”地围着赵本山转了。有专家认为,赵本山自从上春节晚会以来每年都能拿到一等奖,90年代初,他的小品就已经有3个研究生做策划,现在赵本山是小品、二人转、影视三套马车,因为小品这个舞台已经“容”不下赵本山了。

可以说,今天的赵本山已经身系小品在春节晚会中的地位甚至它的发展前景。专家说,赵本山的小品艺术是新兴的、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小品本身的优势就是样式的通俗化,在中国小品目前出现了异化和庸俗化的今天,赵本山小品俗中出雅的风格是一面旗帜。

五、群星璀璨,铸造小品辉煌

赵丽蓉的《英雄母亲的一天》、《爱谁谁》、《如此包装》、《打工奇遇》、《功夫令》、《老将出马》等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宋丹丹又在喜剧小品的创作中另辟蹊径,《懒汉相亲》、《超生游击队》等作品脍炙人口,红遍全国。

黄宏的《擦皮鞋》、《打扑克》、《打气》、《婚礼》、《今晚直播》、《难兄难弟》、《早点回家》、《找焦点》等也很受观众的欢迎。

郭达、蔡明的《机器人趣话》、《女儿》、《戏迷》、《回家记》等以他幽默诙谐的表演,质朴忠厚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他那别具一格的陕西风味小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潘长江等的《桥》、《过河》、《迎亲》、《打虎上山》、《歪打正着》、《求求你》、《一张邮票》、《女教师男大侠》、《对缝》、《钱哪去了》、《开心一刻》、《农民歌手》、《手术之前》等也大获成功。其中《桥》、《过问》、《一张邮票》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获奖。

范伟等的《烦恼》、《小偷奇遇》、《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拜年》、《卖拐》、《卖车》深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