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品的语言

第三章 小品的语言

第一节 人类语言起源趣谈

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使用的语言是怎么产生的?相信没有一个人能确切解答这么古怪的问题,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去考虑,甚至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你别小觑这看似无聊的问题,它是世界语言学家一直争论不休的研究课题,也是语言学家们努力研究的课题。50多年前,就连作为政治家的斯大林也卷入了这个“语言起源论”的争论漩涡。一句话,语言的起源迄今仍然是一个谜,也是永远解不开的谜。因为,现代的人类没有一个人曾经与古人类生活在一起,并跟他们打过交道,所以,我们无法证明当时古人类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相互交流。

苏联早期有一语言学家马尔,他提出“手势语起源”的说法。结果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文中,失态并粗暴地把马尔臭骂一顿,并扣上“庸俗唯物主义”的帽子。马尔认为,由于劳动创造了人,而人在劳动中以手势相互沟通,这一点也是人与猿人的最大区别。后来随着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渐渐才产生有声语言。因此马尔得出了手势语是人类有声语言的雏形的结论。斯大林反驳说,人类的语言原本就是有声语言。他说:“‘手势语’对于有了发达的发音器官的原始人,那只是胡猜。”斯大林死后,苏联后起的语言学家反驳了斯大林,而同意马尔的说法。但是,中国不少语言学家却认同斯大林的看法。

西方的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起源的见解也是众说纷纭,但都离不开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假说。有一位学者更武断地论证说,人类最早的语言是腓尼基语。他之所以那么武断是因为他做过这样的试验:他将两个牙牙学语的小孩放在远离人烟的荒野,结果这两个小孩说出的第一个词是“寇卡斯”,而“寇卡斯”在腓尼基语中恰好是指“面包”,因腓尼基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单凭这样的试验不免荒诞。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个出现在公元前20世纪城邦的一些学者制定的文字成了今日欧洲通行的字母。

鲁迅在《门外文谈》一文中提到人类语言的起源时说过:“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协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鲁迅的这个结论似乎又跟斯大林有点不谋而合了。

但是在世界各类语言中有一个极为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国际通用,而且又是同音,不用通过翻译都能相互懂得的词汇“爸爸”和“妈妈”。在西班牙语和英语同样写成“papa”、“mama”,并注为“儿语”。这两个儿语词汇的英语书面词汇分别为“father”和“mother”。同样在印尼语也有同样的词汇,而印尼语也有这两个词汇的书面语言“ayah”和“ibu”。在俄语也同样有“嵃寍嵃寍”(嵃音p)和“mama”这两个基本词汇,而其书面语言分别为“嵑崺寎嵙”(读成otets)和“崿寍崺崲”(读成mats)。有些语言学家则认为,儿语是人类语言的起源,因为婴儿一开始学会说话时,满嘴没完没了的“爸爸爸”和“妈妈妈”。说到咱们的汉语中的“爸爸”和“妈妈”这两个词汇恐怕是外来语,也即五四运动后流行白话文后,从国外移植过来的。因为,在古汉语中,只有“爹”和“娘”相对应的词汇,而在中国有些地区称父母分别为“阿大”和“阿姆”。

第二节 小品语言的特点

一、以赵本山的小品语言艺术为例

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小品的生命线是语言,他那一口地道的东北官话,因其特有的语音、语汇、语法及语用而具有一种穿透力。

1.语音上,运用东北官话来表演小品是一大特色,与四川话相比,在声母、声调、儿化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另外语言具有音乐性,给人一种美感。

2.语汇上,词语丰富,有方言词、古语词、音译词、口语词、歇后语等,可谓“百花齐放”,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

3.语法上,因其是口语,句子简短、灵活多变,但由于在特定的语境中,句子不合规范、有缺陷。

4.语用上,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交流,根据语用原则的运用来推导语用意义,通过各种手段来制造幽默,引人发笑。

二、以赵丽蓉的小品语言艺术为例

人民艺术家赵丽蓉小品艺术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其精心包装的语言。乡音中的质朴,说唱中的音乐美,愚痴中的深刻美,变异中的幽默美,构成赵丽蓉小品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艺术的魅力使其小品脍炙人口,大放异彩,魅力无穷。

赵丽蓉小品艺术的巨大成功,离不开语言。她的小品语言可谓独具特色,魅力无穷。

(一)“乡音”中体现质朴美

乡土气息是其语言的艺术本色。首先表现在语音上。比如将阳平念成阴平,将上声变成阳平,这种典型的、只突出了声调变化的北方口音,使得她的小品语言既具有乡土特色,又避免了完全使用方音而造成的理解困难和交际障碍,给人亲切易懂而又别具风味的美感。

其次是用语方面,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比如“我练你奶奶的腿”,“就这嘴,突露了”,等等。这一类用语,完全取之于生活,虽然显得土气,但质朴自然而生动。这方面在小品《如此包装》中表现得格外突出,作为被邀请前往拍“评剧MTV”的老艺术家赵丽蓉老师,面对艺术总监对其进行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包装,她困惑了,“那咋包啊?”话刚一出口,就遭到对方的一顿数落,“你听听,你听听,‘那咋包啊’,不行!应该改一改了”。“改不了了!都说了六十多年了,就连说梦话也是这味。”这是多么质朴的语言啊!这位一心想通过名人包装而获得利益的艺术总监,在“语音包装”这一环节上就吃了败仗。至于后来的“名字包装”、“服装包装”更是屡战屡败。

可见,这种把人“包装”成没有内在素质而只有外在推销手段的商品的做法,在赵丽蓉老师这样以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为己任的老艺术家身上是根本行不通的。

当然,我们可敬的赵丽蓉老师不是只会说“咋啊、咋的”,她也会说时髦话,做体态语。诸如:“先生,你的小辫子好好漂亮哟”,然后从鼻孔里“哼哼”两声,耸肩摊臂做酷态,模仿得惟妙惟肖。

但乡土气息、平民色彩始终是她小品追寻的语言本色。在她身上洋溢出的这种人性中最质朴的美,也是我们最难忘却、最可珍惜的东西。

(二)“说唱”中体现音乐美

语言的形式美就是语言的声音美,即语音美,而语音的美又和音乐美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们总喜欢把有声的语言序列千方百计地“谱成音乐”,即便谱不成音乐的,也要将声音编排得尽量悦耳一点,将其节奏编排得尽量和谐一点,这就是“语音乐音化趋向”。

人们对诗歌、顺口溜、对联和一切音调优美、节奏和谐的话语,之所以愿意听、喜欢听,便是这个道理。赵丽蓉老师的小品不仅好看,而且好听。几十年的评剧表演生涯使她练就了一副绝好的嗓子。她的音域开阔,底气足,声音浑厚,富有弹性,达到唱念俱佳的境界。

比如她表演的小品《妈妈的心》中的“教探戈”和《打工奇遇》中的“报菜价”等片段都很精彩。她与巩汉林一唱一和,伴以节奏明快的流行音乐,或唱或念,边说边舞。像“探戈就是探啊探啊走,五步一回头,四步一招手”这样的顺口溜;像“就是一般大萝卜”、“就是那个二锅头兑的那个白开水”这样的大白话,和着动感的节拍,掷地有声,让人听得过瘾,看得新奇。

赵丽蓉老师在小品表演中从温柔似水的“我总是心太软”到刚劲雄健的“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功夫令》);从一边做饭一边哼唱的家常小曲到和着Rap节拍边舞边唱的时髦劲歌;从中国传统评剧“报花名”到原汁原味的英文歌曲《我心永恒》(《老将出马》)……真可谓是古今中外,无不涉猎。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潮的;无论是自创的,还是模仿的……每一支歌,每一首曲子,赵丽蓉老师都唱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那么有板有眼,情趣盎然。所有这些,让人足以领略她的小品语言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三)“愚痴”中体现深刻美

人们尊重赵丽蓉老师,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位好演员,更因为她是一位好人。戏如其人,赵丽蓉老师表演的小品人物无一不是朴实善良、爱憎分明的好人。为了张扬其质朴的性格,小品中穿插安排了许多主人公近于“愚痴”的表演。

比如小品《打工奇遇》中误将宫女手中舞动的纱巾当做“抹布”;《如此包装》中误将“总监”称之为“总务”、“总统”,误认为“麻辣鸡丝”这一艺名与外国影视明星波姬小斯、马丽蒙太斯是同属于“丝字辈”的。这一个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小错误、小插曲,体现了小品主人公在涉足所谓的“高尚社区”时,与那些追求所谓的“高尚生活”的人之间发生的种种冲突抵牾。

这种因格格不入而引发的常识错误,往往让人在笑过之后有所思悟。在这个正在富裕起来的中国,在越来越多的人为金钱名利不择手段的今天,像小品主人公这样不从俗、不随流、洁身自好的淳朴美德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民族,需要大力弘扬的传统美德。

这样的细节在她1989年出演的第一个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中尤为典型。

记者采访当即,这位英雄的母亲却急着要出门买豆腐,任凭记者怎么教,她就是发不准“司马光砸缸”这几个音;让她走路先迈左腿,她却始终左腿在前,弓步向前,完全丧失行走常态。在新的生活定位面前,英雄母亲近乎愚痴的表演,绝不是外在的噱头,仅求观众一笑而已,它深刻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中国妇女纯朴的心灵世界。英雄儿子并没有成为她向世人炫耀的政治资本,也没有成为她改善生活的物质源泉。这个小品的全新的喜剧艺术形象不仅体现了崇高的伦理观念,而且蕴涵着深刻的生活批判。

这种从“愚痴”中折射出的深刻使赵丽蓉老师的小品远远高于生活,而成为人们百看不厌的艺术精品。

(四)“变异”中体现幽默美

小品语言是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变异的语言,它表现思想、传递感情往往是通过各种语项的反常设置来实现的。反常规使用语言最能出新出奇,是笑话幽默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通过语言变异构造幽默也是赵丽蓉老师小品常用的一种手法。

比如在《打工奇遇》中,当太后大酒楼老板请老太太扮成慈禧太后当“饭托”时,老人家不乐意了,“我八辈贫农,她成分太高,我高攀不上”。“那可不行,有文件的,不许‘三陪’。”这里“成分”一词的运用,看似大不适宜。这个在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相当走红的词语,如今早已经被打入“冷宫”。然而,正是这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语言错位,体现了词语对语境偏离所引发的机趣。而“三陪”一词的曲义别解,则更显示出语言变异所带来的幽默。一位年届古稀的老太太怎么能与都市三陪女郎相提并论呢?这种年龄、身份、职业的牵强组合,荒诞离奇,令人捧腹。

谐音别解又有另一番情趣。“我们每天在老地方练,练……我不告诉你”(《母亲的心》)。关键时刻,老大爷卡壳,巧妙的停顿,使本来就误会母亲同说话的老大爷在搞黄昏恋的儿子更加信以为真,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恋”字罢了。包袱一抖,原来是天天在一块“练”交谊舞。一盘取名为“群英荟萃”的萝卜大拼盘,被戏称为“萝卜开会”。有语音上的相似,又有语义上的关联,既形象又生动。

“我们追求的就是这种包装效果”,“可这没包着呀,不全都露着吗?”(《如此包装》)。巧解“包装”之“包”,机智、巧妙、有奇趣。可以说,赵丽蓉老师的小品语言,处处藏玄机,时时有笑料。

总之,赵丽蓉老师的小品语言质朴但不粗陋,诙谐但不庸俗,令人发笑但不轻浮。说笑中有音乐,音乐中有幽默。幽默的笑里有一定的哲理、人生意义和分明的是非观念,笑过之后,增长智慧。

第三节 小品经典台词

小品的台词具有诙谐、幽默、通俗等特点,在20多年的小品演出过程中积累了许许多多经典的小品台词,留在了观众的记忆中。

一、十个经典台词

宋丹丹《超生游击队》:我们到处打游击,人家叫我们盲流,我看离流氓不远了!

赵本山《卖拐》:没病,你走两步。

赵本山《钟点工》:脱了马甲,我照样认识你。

郭冬临《有事您说话》:有事您说话。

潘长江《过河》:浓缩的都是精品。

赵丽蓉《妈妈的今天》:探戈就是探着走。

宋丹丹《昨天·今天·明天》: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赵本山《牛大叔提干》:扯蛋扯蛋就是从这来的啊!

黄宏《黄世仁与杨白劳》:这年头,欠债的是大爷。

黄宏《装修》:你白天可以把老公当小工使,晚上可不要把小工当老公使。

二、赵本山经典小品台词

《相亲》:就兴你们年轻人连蹦带跳,又搂又抱,我们老年人就只能干靠。

《我想有个家》:我叫不紧张。

《牛大叔提干》:上顿陪、下顿陪,终于陪出胃下垂/先用盅、再用杯,用完小嘴对瓶吹。

《三鞭子》:别说你开车不合格,你长得都违章了。

《红高粱模特队》:正愁没人教,天上掉下粘豆包/白天想,夜里哭,做梦都想进首都,首都的楼儿高又高,我们时刻准备着/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榨干他身上的艺术细胞/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

《拜年》:下来了,因为啥呀,腐败啊!/耗子给猫当三陪——赚钱不要命。

《昨天·今天·明天》:谁说我的脸长得像鞋拔子,这是典型的猪腰子脸/说你人长得有特点,一笑像哭似的/当时,我用现在的话说,小伙长得帅呆了/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家用电器,手电筒吗!

《钟点工》:小样儿,脱了马甲,我照样认识你。/我求了一辈子幸福,到老了,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遭罪。/走了,伤自尊了,太伤自尊了/那老太太长得比你难看,你长得比她难看,她长得没你难看。

《卖拐》: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火夫。/信不?不信!走两步。/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做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卖车》:无情的病魔正在吞噬着你的大脑健康细胞,一个崭新的植物人即将诞生/你别整那个事儿,就咱这个智商抠出来上秤约,比你多二斤。

《送水工》:这外国啤酒劲真大啊/床前明月光,玻璃爱上霜。要是不勤擦,只好自己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