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成

    时尚可以是一种潮流,涨潮的时候潮水一浪高过一浪,汹涌而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都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潮流。社会就是在诸多潮流潮涨潮落之中不断地更替,向前发展。在潮流到来之际,绝大多数人身不由己,不约而同地都能感到它的冲击,或不同程度地随波逐流。

    有些潮流其初始主流积极因素起作用。随着高潮的出现,它的消极影响也渐渐扩大,以至形成某种弊病,从而激起有识之士的警醒,继而力挽狂澜。《太平圣惠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或《局方》)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它作为药局方书通过朝廷频行全国,为广大平民百姓的健康作出了莫大的贡献。但是,正像所有潮流一样,由于《局方》在全国上下传播极广,使用极为普遍,官府民间形成了一种应用《局方》的时俗。《局方》书中的不足之处也就随之到处泛滥成灾了。朱丹溪处在这个时代,他的家乡也是滥用《局方》的灾区。因此深刻地认识到《局方》的弊端。为警世明人,他慨然提笔,撰写《局方发挥》。

    此书通篇16 000余字,一气呵成,以精练的语言条分缕析,对《局方》之弊端加以评述、诘问质疑、甚至驳斥。

    以下仅举数条以例之:

    “《局方》可以据症方,即方用药,不必求医,不必修药,寻赎见成丸散,病痛便可安痊……然予窃有疑焉……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大意是:刻板地套用前人的成方,无视病人的具体病情,与刻舟求剑没有什么两样。

    “《局方》多以治风之药,通治诸痿也。古圣论风、论痿,各有篇目。源流不同,治法亦异。不得不辨。”大意是:风病与痿病浑同论治,与辨证论治理论相悖。

    “《局方》不曾言病,而所谓寒与热者,其因何在?其病何名?果无杂谷所受邪?果无时令资禀云当择耶?据外症之寒热而遂用之,果无认假为真耶?果以是为非耶?”大意是:《局方》仅依据外在症状确立病性寒热,从而决定所选方药,而未注重论述病因,病名,也欠考虑时令、禀赋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如遇寒热夹杂证、假热真寒证、假寒真热证,易造成错投药物之事故。

    书中朱丹溪直陈自己的学术见解,有些论断颇为精辟,也不乏发前人之未备处。当然其中难免有偏颇之辞。《局方发挥》的问世,确实起到了提醒世人,矫正流弊的积极作用。

    朱丹溪从医之前就学于理学大师朱熹四传弟子许谦门下,研究道德性命学。后来弃儒从医,理学思想仍时刻影响着他。晚年著《格致余论》一书,提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相火论”两个著名理论观点。其中就寓含了不少理学思想成分。

    程颢对天地阴阳如此论述:“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未尝暂息。阳常盈,阴常亏。”朱丹溪以天地阴阳比类于人体,指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又以日实明于月,月缺禀日光,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从人体生命生长状态发展的过程来看,朱丹溪在其书中云:“人之生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哺乳水谷以养,阴气始成,而可也阳气为配,以能成人……可见阴气之难于成。”又由于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恣情纵欲等原因,不断地消耗精血等物质,“阴气”更是易亏于后。

    分析《格致余论》中“阳有余阴不足论”篇的有关内容,朱丹溪所说:“阳有余”,是指情欲因外在因素的引诱,容易妄动,导致相火炽盛而发生各种疾患。

    “相火论”原根据理学的动静观,结合中医经典医籍《内经》有关理论进一步阐发而形成。谓“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手动。”“凡动皆属于火。”认为君火在上,主司精神意识活动,宜静不宜动;相火在下,代表脏腑活动,宜动。强调相火与生命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它是与生俱来的一身动气,可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或病变得以见之。

    人的情志过极,色欲过度,饮食厚味等多方面原因会引起相火妄动。相火妄动的结果导致阴精耗损,精自走泄,甚或“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根据“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提出以养阴抑阳作为养生的首要措施。主张幼年不宜过饱过暖;青年应晚婚节欲;老年饮食宜茹淡食。以达到“保全天和”、却病延年的目的。在临床上朱丹溪针对相火妄动的多种病症,提出了“滋阴泻火法”。它有别于金元时期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的学术观点,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后世医家因此称他为“滋阴学派”的创始人。朱丹溪注重养阴护精有关学术理论的问世,振聋发聩,在中国医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它不仅充实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也影响了一代医家。翕然从之于他门下的学生不胜其数,涌现出一批著名医家。他们承其衣钵,弘扬师说,使其学说不断完善,影响日益扩大,盛极一时,甚至远播扶桑。日本医界16世纪初亦出现专尊丹溪的学派。日本医僧月湖久住杭州,其弟子田代三喜来华行医12年,甚为推崇丹溪,他们将丹溪列为“医中之圣”。

    《格致余论》集中反映了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此书也是他毕生致力于医学心得体验的总结。如老年养生提出茹淡饮食,就得益于他母亲的亲身经历。

    朱丹溪的母亲在他们兄弟年幼时失去了丈夫,为抚育孩子长大成人耗尽了心血。后来身体不佳,患脾痛症促使朱丹溪学医。朱丹溪待母亲悉心照料,恪尽孝道。母亲若身有恙不适,朱丹溪必心头焦虑。作为医生、作为晚辈,他觉得不能驱除母亲身上的病痛,简直无地自容,无法原谅自己。

    母亲年逾七旬之际,时患痰饮病症,年迈体弱,不抵药物之攻伐,朱丹溪决定从饮食调养入手。他认为:“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里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就是说地里生长的自然作物如谷米、豆类、蔬菜、瓜果之类多平淡味和,人以此为食物,有助于养生。那些经过烹饪煿炙的膏粱厚味则对人体不利,多食之足以致病减寿。朱丹溪的所谓茹淡,即主张食物的天然素净,清淡而避免烹饪。他的观点与现代营养学家的认识不谋而合。现代营养学家也强调天然食品的诸多好处,认为很多蔬菜生食为好,其中的众多营养不致于在烹饪过程中被破坏。可见朱丹溪的茹淡饮食颇具科学性。

    经过精心调养,朱丹溪母亲的痰饮逐渐消失。后因大便燥结,进食牛乳、猪脂、糜粥等,便秘虽得以暂时滑利,可是过食油腻之物,老人肠胃功能低下,积久生内热,发为胁疮,连日痛楚,寝食不安。针对母亲的前后病症,朱丹溪苦思冥想,最终悟出节养之道。

    耄耊之人气血枯耗,脏腑功能减弱,无力排便,易致大便燥秘,这是老人的常见病症。为预防起见,平素随时令变化进食一些平补脾胃,调和气血之品,视身体状况予以加加减减。饮食以清淡冲和之物为主。就这样,朱丹溪的母亲虽觉瘦弱,然面色莹洁,很少生病了。

    朱丹溪在中医理论方面卓有建树,临床医疗亦硕果累累,后人总结他对气、血、痰、郁、火等病症的治疗见解不凡,医门奉为圭臬,后世医家誉之曰:“杂病宗丹溪。”他创制的诸多方剂传用至今,效验神灵。

    以郁症为例,朱丹溪认为郁症多由情志怫郁、气机壅滞所致。治疗郁症宜首先调理气机。一女子生病卧床半年,食欲全无,茶饭不进,遍求医治,均未得效。

    其父陪同来到朱丹溪处,谈话中朱丹溪得知她的病史。诊其脉,觉左脉尤为弦甚。朱丹溪诊断:此属气郁症。因思念丈夫,心情压抑,日久气郁,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胃不得行使受纳运化水谷功能而致。

    原来此女子已许配人家,丈夫离家赴广东5年未归,女子不知丈夫在外境况如何,忧虑过度,遂发病至此。

    朱丹溪向女子的父亲解释病因,告知治法曰:此病唯有令她发怒可解。按中医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来讲,肝属木、脾属土,怒之气击而属木,能冲土之结。咱们今天触动触动她,让她大发雷霆,以助排解气郁。

    女子的父亲看着朱丹溪,将信将疑,也不知用什么方法促女儿一下子大动肝火。只好木呆地立在一旁。

    朱丹溪抡起大巴掌照着女子的脸猛地扇了两下,责骂她:“身为有夫之妇,不静守闺门,犹有外思,于理何容?”

    女子突然间耳闻辱骂,受到莫大的刺激,义愤填膺,抵制不住怒火上冲,当即高声辨述,号啕大哭。过一会儿,女子神疲声息,朱丹溪诘问:“心胸郁闷否?”

    女子回答:“较来时舒畅多了。只是适才先生的话,实在冤枉我呀。”

    朱丹溪说明刚刚的举动出于治病需要,不得已为之。非确有其事,请她见谅。

    女子听了怒消气平,心胸开朗,顿觉饥肠辘辘。

    离开的时候朱丹溪给她带上调理肝脾的药物,悄悄地对她父亲说:“气郁虽然缓解,但得有喜方能使她病情彻底痊愈。”

    女子的父亲遂谎称其夫有家信寄来,归期在望。过了3个月,其夫果真归来,女子病愈。

    朱丹溪学验俱丰,除《局方发挥》、《格致余论》外,尚撰有《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发挥》、《伤寒论辨》等医籍,前三者流传较广。学生根据他的学术经验与平素所述纂辑整理的医著尚存若干种,如《金匮钩玄》、《丹溪心法》、《丹溪手镜》、《脉因证治》、《丹溪治法心要》等。这些书籍为研究朱丹溪的医学思想留下了宝贵资料。从书中可感受到朱丹溪的学术理论来自于实践。他是实践的有心人,懂得不断地将实践所得归纳分析整理,使之升华为理论。朱丹溪不愧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杰出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