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先遣行动,血战开始

●薛岳:“共军想用破帆船攻破拥有现代化海陆空立体防御的‘伯陵防线’,是痴人说梦。”

●毛泽东称“此种方法有效,即可提前解放海南岛。”

●毛泽东:“这是人民海军的首次英勇战绩,应予学习和表扬!”

薛岳构建“伯陵防线”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除了西藏外,已经解放了中国的全部大陆。因此,对国民党来说,海南岛的价值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起来。

海南岛位于雷州半岛以南,和大陆之间的距离大大短于台湾岛,飞机随时都能从岛上起飞,对大陆南方的濒海地区甚至是较远的武汉进行军事骚扰。

蒋介石撤销了“海南警备司令部”,成立“海南防卫总司令部”,由上将薛岳出任防卫总司令,统一指挥岛上的10多万陆海空军,以加强海南岛的防御。“防卫司令部”就设在海口市的五公祠里。

这10万部队除了薛岳本部外,还包括溃逃到海南岛的广东余汉谋部及有“岭南王”之称的“海南行政长官”陈济棠的军队。共有陆军5个军合19个师、海军第三舰队和海军陆战队1个团,其装备有各类舰船50艘,此外还有空军第一、三、五、二十这4个大队的42架战斗机、轰炸机及运输机。

薛岳指挥的第四军属蒋介石嫡系内陈诚一系,只有8000余人,号称1个军。这个军在近3年中屡遭人民解放军全歼或歼灭性打击,因而在国民党军中声名狼籍。

其实,镇守海南的主力是刘安棋指挥的国民党军第二十三兵团,它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该兵团下辖的第三十二军和第五十军,是全副美械装备的精锐之师。

在解放全中国的隆隆炮声中,海南岛上的敌军其实已经是走向了末路,但薛岳凭靠琼州海峡这道天然屏障和本身的海空军事优势,加紧了环岛立体防御工事的布置构建,企图防御我军攻势,长久地占据海南岛。

薛岳曾为国民党立下过赫赫战功,是和我军势不两立的死敌,是我军奉命缉拿的十恶不赦的重要战犯。

薛岳又名仰岳,字伯陵,外号“老虎仔”。在我军解放广州前3天才狼狈地逃到海南岛,于12月1日出任“海南防卫总司令”。

薛岳马上整编部队,调整部署,制订防御计划。

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部队中失败、受创的全都是陆军,而海军和空军几乎没受过什么伤损。所以,薛岳才决定凭借海空军优势,采取立体防御,阻止我军的进攻。

他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以海空军大肆轰炸雷州半岛沿海渡口,使我军船只无法集体启渡;

在空军的配合下,海军加强在琼州海峡的巡逻,防止我军的偷袭和侦察,扰乱我军的海上训练活动,寻机在我军的海训中对我军进行军事打击;

尽量在海上和我军交战,阻止我军渡海,或严重打击我军,以削弱我军渡海部队的有生力量;

加强岛上海防工事建筑,使我军没有退路,在沙滩上消灭我军的登陆部队;

如果实在无法阻止我军登陆,就和我军在岛上展开陆战。为此,薛岳将部队整编为四路军,并在岛上划分东西南北四个守备区。

第一路军由蒋介石派系的三十二军编成,防守海南岛东北部,军部设在嘉积,防御地段从木栏港到乌石港,全长342公里;

第二路军由余汉谋部的六十二军及警保部队编成,防守海南岛北部,军部设在澄迈,防御地段从木栏港到林诗港,全长158公里;

第三路军由陈济棠部的六十四军和薛岳部的四军编成,防守海南岛西部,六十四军和四军的军部分别设在加来和那大,防御地段从林诗港到临头湾,全长396公里;

第四路军由陈济棠部六十三军编成,防守海南岛南部,军部设在榆林。防御地段从乌石港到临头湾止,全长303公里。

此外,薛岳还在岛上设置了三道防线:

将铜鼓岭、抱虎岭、七星岭、铺前、塔市、海口市、白莲、花场、天尾、马袅、临高角、新盈、定城等沿海地带作为第一道防线;

将长坡、烟塘、黄竹、新英、瑞溪、金江、红石岭、加来、那大、白马井等地作为第二道防线;

将海口市、白莲、花场、天星、马袅等地作为为核心防线。

薛岳还命令部队加强对我军琼崖纵队的清剿力度,摧毁纵队的根据地和游击区,以保证己方的“后方安全”。

不得不说,薛岳的军事指挥能力是比较强的,对海南岛上的部队,他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

薛岳是个热衷声誉和军功之徒,苦心布防之后,军车在狂叫、飞机在轰鸣及军舰在嘶吼中,他有些飘飘然了。

薛岳守着海南岛,认为他那坚不可摧的的立体防线应该命个名了。有人向薛岳建议,二战前夕,法国在其东部国境线上构建无法攻破的防御体系“马其诺防线”,就是以法国陆军部长马其诺的名字命名的。现在薛岳构建的这道防线也可以以自己的字命名,表明他这位总司令坚守海南岛的决心和信心,并激发岛上官兵的士气。这就是“伯陵防线”的由来。

薛岳幻想这道防线使我军遭受金门岛那样的惨败,让他重振雄风,名扬四方。而“伯陵防线”也会和“马其诺防线”一样,受到世人称赞。

他常洋洋自得地夸口他的“伯陵纺线”是“固若金汤”,还说:“共军想用破帆船攻破拥有现代化海陆空立体防御的‘伯陵防线’,是痴人说梦。”

美国陆海空军的一些高级军官和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等曾到海南岛考察岛上防御情况。薛岳还举行了一次事先经过充分准备安排并貌似力量强大的军事演习,得到了美国人的赞美和蒋介石的许诺。

薛岳又下令:不允许任何船只出海,不允许渔民出海捕鱼,一旦发现海面有船只就开枪射击。

从全国性的战略意义上来分析,兵败大陆之后的国民党是妄图利用琼州海峡这一天险,将海南岛和万山、金门、舟山等岛屿一并组成一道战略屏障,以防护台湾,并以这些岛屿为基地,实行对大陆的包围、封锁。

自1950年1月底以来,薛岳布置在海南岛上的国民党军,为阻止破坏人民解放军登陆作战,一方面以海空军封锁海峡,破坏解放军登陆准备;另一方面,以5个师的兵力加强对冯白驹琼崖纵队的“清剿”。

在这期间,薛岳曾给台湾发电,向蒋介石汇报他制定的“海南防卫作战计划”。这份计划,是在国民党原海南特区警备司令陈济棠制定的“防海必先守雷”计划之上重新制定的,即要确保海南,必先确保雷州半岛。

当薛岳再一次致电蒋介石,吹嘘得到陈诚首肯的“伯陵防线”“固若金汤,共军难越雷池半步”时,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计划早已落入雷州半岛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机关,现已摆在林彪的案头。

薛岳更不会想到,这份绝密防卫计划,竟是他亲自指定的防卫计划制订人之一、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林苔材送给琼崖纵队的。

敌情日益明了,战前准备日益成熟。渡海作战前敌指挥部遂将“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战役方针呈报给林彪司令员。

林彪不仅了解敌情,而且对部队渡海作战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也了如指掌,此时又看到前敌指挥部作出的与他的决策相一致的作战方针,于是立即提笔签上“同意”二字,并批示速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很快回了电,称“此种方法有效,即可提前解放海南岛。”

韩先楚看到正符合自己想法的上级指示电,心中无比高兴,立即找政委袁升平和副军长解方,研究偷渡的兵力部署。

渡海先遣营成功登岛

根据海南岛战役作战会议决定的关于“先派小股部队偷渡过海”的作战方略,我军渡海兵团利用海南岛上的敌人抽调部队“清剿”琼崖纵队,两翼防卫兵力较弱的这一有利时机,令第四十军与第四十三军各集结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分别偷渡到岛上的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

1950年3月5日19时,四十军一一八师参谋长苟在松率领该师三五二团一个799人的加强营分别乘着13艘木帆船,在雷州半岛西南端的灯楼角开始了偷渡行动。

行动之前,韩先楚军长把一面绣着“渡海先锋营”5个字的红旗授给了战士们,使大家都大受鼓舞,更增强了胜利完成偷渡重任的决心。

先遣营的目标登陆点是海南岛西北部的白马井。一开始,在顺势风向的推送下,战士们进程十分顺利。可当他们行驶到距离对岸约30海里处时,风却停了下来,战士们只好用人力划动桨橹使船继续前行,但航速缓慢了很多,这样先遣营于天亮登岸的计划就不能实现了,战士们不得不随机应变。

在这关健时刻,先遣营总指挥、参谋长苟在松马上下令全营准备机炮火力,以应付敌海空军极有可能的突然袭击。

黎明时分,战士们忽然发现了行驶在就近的几十艘敌军帆船。先遣营指挥员当机立断地下令全营船只伪装成民船,跟随在敌方船队后航行,遇上敌人的海上巡逻机,战士们就学着敌船的做法去回应巡罗机。这一手,竟然将敌人的飞机也欺骗住了。

中午时,先遣营船队已经驶至白马井附近的海面。根据登陆点的敌情、地形和老领航员的建议,先遣营决定在稍微偏离白马井的超头市与大小南头之间登陆。这个地区的守敌本来仅有敌五十九师一七五团的一个连,但上午时已经增派了一个营。

先遣营的基准船和三连的两只船一直航行在船队的最前面。营教导员张仲先对战士们说:“岸上小山包就是登陆点,我们要尽快前进。占了海滩,一连三排马上去占领西边的村子;三连三排向东,以防敌人的援兵:三连二排直入插进,联系琼崖纵队的接应部队。”

就在这时,岸上突然冲出一批敌人,在沙滩上一起朝先遣营开枪扫射。几架敌机也飞过来俯冲扫射、轰炸。海上的敌舰也从后面猛烈炮击先遣营的船队。

一时间,海面上水柱激溅,先遣营许多船只被击中,黑烟直冒。

二连某排的船只也中了敌舰的炮弹,顿时有10多人伤亡,船身也被炸开了几个大洞,眼看就要沉没。全船战士沉着地一边抢补船只,一边救治伤员,一边机智划动船只向敌人还击。

在海上划了很长时间船的战士们本来都已非常劳累,可一听到枪声,个个都马上精神百倍起来,用六〇炮、重机枪、步枪一齐猛击敌人。

基准船上的舵手傅世俊不幸中弹,牺牲了。这个英雄的山东子弟,抗战后期成了一名战士,从长白山下起就一路东征西讨,转战了中国的大部分土地,最终在这里为解放海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牺牲的那一刻,这位人民的子弟兵还将舵把握得紧紧的,咬着牙说:“不要管我,你们快上岸!登陆就是胜利!”

傅世俊的牺牲顿时燃起了先遣营战士们的熊熊怒火。我军一时更是枪炮震天,炮筒打得发烫发红,炮手们就包上草席继续打。机炮连的六〇炮手赵连有一连发射了54颗炮弹,几乎是弹无虚发,敌人被击得狼哭鬼嚎,伤亡惨重。

此时船距离海滩仅有100多米。敌人攻势较猛,离开船可以减少伤亡,于是张仲先等人用竹竿一测海水深度后,决定马上下船登陆。

一连连长毕德玉举着枪率先跳到海水里,冲向岸上。战士王忠扛着红旗和其他战士紧紧跟随在他身后。司号员还未吹响军号就中弹而倒,他挣扎着仰起脸庞,吹起了嘹亮的冲锋号。三连及一连三排的战士们跳到海水中,依靠背包和毛竹救生圈,一边向前游一边射击敌人。

苟在松和团长罗绍福及营长陈永康等指挥尚在船上的战士们一边和敌机作战,一边用火炮掩护涌向岸上的战友。仅几分钟后,指挥船和其他船只也靠登陆了。此是正是13时40分,战士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这珍贵的时刻。

战士们一登陆更是神勇无敌,马上又向敌人发起猛攻。许多战士的鞋子丢在海中了,于是赤着脚向敌人冲杀。

先遣营迅速地攻占了敌人的几处防御工事。那面“渡海先锋队”红旗在硝烟中猎猎地飘飞着,再次激起了战士们的士气,他们继续冲锋,很快就将滩头阵地扩大。

大约14时,在火速赶来的琼崖纵队第一总队第八团的援助下,先遣营终于克敌制胜,出色地完成了强渡海南岛的军事任务。

这一仗的胜利不但让整个渡海作战兵团士气大振,还使后续进行偷渡的部队从中吸取了拒敌强渡的可贵经验。

3月10日下午13时,第二个渡海先遣营的21艘木帆船于湛江东南方向启程,目标登陆点为海南岛东北部的赤水港。这个先遣营由四十三军一二八师三八三团一营及配属的九十二步兵炮连共1000多名指战员组成,由三八三团团长徐芳春率领。

此次我军是从侧翼进行偷渡,并没有遭遇敌人的海空军,可是当夜海上刮起了大风,还下起了倾盆大雨。在惊涛骇浪中,第二个先遣营船队的战士们面临的险恶情况并不逊于第一个先遣营。

有些船的帆篷被风撕裂,有些船的桅杆被狂风刮断,有些船的船身更是被大浪击破,但1000多名指战员反而勇气倍增,他们万众一心,不畏险难,同风浪搏击了20个小时之后,终于在次日上午约9时在赤水港到铜鼓岭之间30公里的海滩上分散登陆,再一次体现了我人民解放军无往不胜的英难气慨!

可是,因为不能较好地进行通讯联系,这1000多人的先遣营登岸只好分散地隐蔽起来。幸好,后来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琼崖纵队独立团克服各种困难,把先遣营的战士们分批带到了预定集合的地点,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破了敌军的封锁,在12日早晨抵达文昌地区。

我军两个先遣营先后成攻登陆海南岛,让过度高估“伯陵防线”的薛岳恼羞成怒,急忙集结6个团向文昌发起进攻,企图包围并消灭还未立稳脚跟的四十三军渡海先遣营。

不久,四十三军先遣营就在潭门一带和敌暂编十三师一个多团兵力接火,而且陷入了对方的钳形包围圈中,形势非常严峻。

激战展开,先遣营二连连长李树廷发现敌人的三十七团团指挥所就设在这一带的山上,他马上下令属下某排做出对敌团指挥所正面进攻的假动作,以此迷惑敌人,他本人则率一个班的战士从侧面冲进该指挥所,击毙敌三十七团团长。敌团长一死,失去首领的敌人顿时乱成一团,先遣营战士们更加如龙似虎,敌人抵抗不住,只好四处溃逃了。

就这样,在琼纵独立团和当地群众的大力协助下,我四十三军先遣营将敌暂编十三师三十七团的一个营全数歼灭,还粉碎了该师三十九团的攻势。

之后,这支给了敌人有力一击的先遣营又转到琼东根据地休整。成功地解放了海南岛后,该营获得了四十三军授予的“渡海先锋营”光荣称号,该营二连也获得了“渡海英雄连”称号。

四十军先遣团登陆激战

四十军和四十三军两个渡海先遣营的偷渡成功,加强了岛上我方力量,并为主力部队登陆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为了进一步摸清“伯陵防线”的虚实,为大举跨海登陆做好准备,兵团决定由四十军和四十三军再各派一个加强团,从海南岛北部地区进行正面强渡。

1950年3月26日黄昏,夕阳西沉。

第一个先遣团由四十军一一八师三五二团的主力部队和三五三团二营及炮兵大队组成,共3000人,率领者是一一八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和琼崖纵队副司令员马白山。

这次我军出动了木帆船72艘、机帆船9艘,出发点还是灯楼角。先遣团一路乘风破浪,直朝临高角驶去。

航行了1个多小时,夜幕降临,东北风停了,船队的速度减慢下来。刘振华下令:“摇橹划桨,继续前进!”

午夜时分,春雾在海面上撒下了白茫茫纱帐,3米以外什么也看不见,整个船队在雾中消失了踪影。正在这时,大家只听到敌人的夜航飞机在头顶上飞过,海面上也传来敌舰的马达声。但海上大雾把先遣团的船队掩护了起来。

大雾掩护了船队,却也给船队带来了麻烦,各船之间联络方式失效了。仅有的无线电,也仅能使大队的指挥船联络各营的指挥船,船队航行的队形开始乱了,无法了解相互位置,各船只好根据指北针和粗略的海图来判断方向。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很难保证整个先遣团都在预定地点一起登陆,刘振华感到问题严重。这个时候有人主张继续前进,有人主张返回去另择吉日。

刘振华自己经过慎重考虑,果断决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即使失掉联系,各船也要机动靠岸,单船也要敢于登陆,总的方向是五指山!

大队指挥船开动了机器,用马达声引导附近船只前进。

3时整,刘振华突然接到报告:“前面发现敌舰!”

“瞄准敌舰,开炮!”随着刘振华的命令,几十发炮弹落在敌舰周围爆炸,升起了一股股冲天的水柱。

刘振华又乘机下达第二道命令:“步兵连拿出绳索、挂钩,准备冲上敌舰去炸!”可他们未曾料到,一阵炮击就把敌人吓破了胆,庞大的敌舰仓惶地还击了几炮,就掉头逃跑了。

马白山紧握着刘振华的手,和战士们一起放声欢呼起来:“我们的木船打败敌人的兵舰了!”

先遣团次日上午5时至8时终于在临高角以东20公里宽的沙滩上先后登陆了。

由于在海上大雾中偏离了方向,先遣团一上岸就处在敌人的“虎口”中,加上得不到琼崖纵队的好好接应,比起先前的两个先遣营,先遣团的处境更加危险,只要有一点行动上的失误,就很有可能被敌人全歼在沙滩上。

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下,在解放战争中饱经战阵的先遣团3000指战员,无不迸发出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气,人人以枪声为命令,哪里的枪炮声最激烈、最密集,他们就往哪里冲锋,使自己部队的实力得以保持。

这场激烈战斗,涌现了不少英雄个人和模范战斗团体。

其中有历史资料记载的就有曾经获得“四平战斗模范排”光荣称号的四十军一一八师三五二团三营八连二排。这个排登上海南岛林诗港附近的地方后,在营长冷利华的率领下立刻攀上高达两丈以上的悬崖,势不可挡地一路向敌人猛攻,以掩护后面的部队插向敌人的纵深防御体系。

在前进的通道被敌军的火力密集封锁时,该排迫击炮手朱歧芳从容不迫地架起炮,迅速炸毁敌人一座碉堡,并不顾身负重伤一连发出24颗炮弹,炸毁了敌人整个碉堡群,为保证部队的挺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

同一时候,在玉抱港附近的海岸,我军还未登陆的20多艘船遭受到了敌人两艘军舰和几架飞机的猛击,险象环生。三五二团二营四连的两只战船立刻转舵,对敌军舰和飞机进行还击,吸引其进攻,为主力船队抢滩登陆争取时间,创造机会。

这场惨烈的激战,我军两艘船上的指战员英勇地抵抗到底,放光了所有的子弹,大多数阵亡,为海南岛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未能及时接应到先遣团的琼纵一总队和四十军先遣营仍然坚决执行命令,在原定的登陆地点和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杀,把敌人的两个师紧紧地钳制住,缓减了先遣团的压力,使登陆作战能够顺利地进行。

恶战持续了整整3天,先遣团先后突破了敌人的六十二军、六十四军共10多个营的重重截击,并摆脱了其追击,29日晚终于在美厚村一带和琼崖纵队一总队部队胜利会师。

琼崖纵队浴血奋战

四十军先遣团强行登陆时,仅遇到海防第一线的敌人,此外并未见任何二线和纵深的机动敌军。

后来,刘振华等人经过侦察和审问俘虏,才得知原来是琼崖纵队第一总队的两个团及一个警卫连和四十军先遣营将敌人牵制住了。

琼纵第一总队第八团在接应四十军先遣营之后,又用大约20天的时间在檐县木排休整、训练,准备再次接应大部队登陆。

3月26日上午,八团团长伍向华和政委李恩铭接到通知,马上赶到了朗村的前线指挥部见了琼纵政治部副主任陈青山、一总队长陈求光和四十军一一八师参谋长苟在松。

陈青山三人告诉伍向华和李恩铭,我四十军先遣团将在3月27日天亮前在临高角一带登陆。琼纵一总队和四十军先遣营要负责接应他们。

陈求光说:“八团要派一个营,协助四十军先遣营的两个连,攻下临高角扶提东村的敌人据点,攻占滩头阵地,无论如何都要保障我军安全登陆;一个营专门防止波莲方向的敌人援兵;另一个营就作为机动队,看情况行动。”

此外,琼纵一总队还命七团攻占临高东英,并警戒临高县城的援敌。九团还派一个营到儋县长坡,假装进攻那里的敌人,将他们拖住,以减轻接应部队的压力。

四十军先遣营的另外两个连则作为机动部队,听从前线指挥部调遣。

伍向华和李恩铭回到团里就马上向各营传达了总队的命令,并布置任务。

天黑后,接应部队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出发了。约凌晨4时,各营抵达指定地点,整队备战。八团一营和先遣营的一个连迅速包围了扶提东村。这个村子里驻有敌人的一个加强连,还构筑了一层层的混凝土碉堡群。

大约4时30分,我军从正面和左翼向敌人据点展开猛烈攻击。敌人仗着碉堡坚固和装备精良,拼命抵抗。激战了1个多小时之后,我军终于占领了敌人的前沿阵地,将他们正面和左翼的两个碉堡炸毁,又继续向前攻进。

这场战斗到次日清晨还未停止,这时,敌人探明了我军的兵力,于是加大了火力,向我军反攻过来。敌人火力太密集了,我军开始有人伤亡。

我军也相应地重新调整兵力,让一营假装向正面进攻,吸引敌人的攻势,先遣营某连则组成30多人的尖刀排,从侧翼插入敌人的中心阵地,以内外夹攻的打击将敌人全部歼灭。

战斗仍然激烈地进行着,尖刀排乘一营向敌人正面冲锋的时候折回到侧翼,猛然插向敌人的中心。

就在这时,一阵阵的枪声突然从玉包港那边传来,空中也出现了敌人的战机。

伍向华和指挥四十军先遣营的罗绍福团长都不明所以。交换了意见之后,他俩都认为我军渡海部队已靠近海岸,但已经改变了登陆地点。约凌晨1时,他俩就已经接到前线指挥部的通知,知道渡海部队的船队距离海岸大概20公里。此刻正是先遣团接近海岸时候,可能是他们正在玉包港登陆点和敌人交战。

这时候还没有接到前线指挥部的任何命令,于是罗团长下令继续攻打眼前的敌人,这样可以拖住他们,间接地援助先遣团。

此时,我军接到了当地群众和侦察人员的报告,敌人的两个团已经从东英那边开到位于居留村东南面1公里左右的高定村。

而在龙兰村无名高地我军二营的阵地上,也是枪声大作。

伍向华认为各路援敌都扑向扶提这边了,他提议出动三营截击从东英方向扑来的敌人,罗团长同意了。

于是,三营马上开到居留村东南边的丘陵地带,以少抵多地和敌人展开激战。

团指挥所只有先遣营的一个排和刚从战场上撤下来的数十名重伤员。罗绍福连忙率两个班的战士,占领居留村后面的无名高地,以保护团指挥所和重伤员们。

战士们和伤员们都做好准备和敌人拼杀。负责后方工作的人员及时赶到指挥所,马上和群众将伤员送到了后方。

下午2时左右,前线指挥部命令伍向华等人撤退。我军刚撤到居留村东口,就遇到了扶提村外来的敌军,双方立刻交上了火。我军边战边退。伍向华和警卫员撤到村外时,只见村口已被敌人守住了。伍向华和警卫员绕到敌人机枪阵地的侧面进攻敌人,打算引开敌人的机枪火力,让战士们乘机突围。可我方人员太少,又缺少弹药,无法达到目的,不得不又退回村子里。

居留村中到处都是枪声,敌人已经将我军的一个班包围在村里。形势十分危急,但战士们的意志十分坚定,宁愿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也绝不交枪。

伍向华等人隐蔽到一户人家中,打算借残缺院墙作掩护和敌人抗争到底。这时一位老乡不顾个人安危来到他们中间,带他们到破旧的柴屋中藏起来。

敌人进入村子,四处搜查一无所获,以为我军战士们已经逃出村子,于是向高定村那边追去。

战士们连忙从柴屋里出来,离开村子,在途中遇到了我军撤退的部队,于是一起撤往朗村。

为了能让部队安全地通过临城至新兴的公路,二营始终坚守在龙兰村的无名高地,英勇地抵抗从波莲扑来的兵力是自己10倍而且武器十分精良的敌人。

敌人分批轮流进攻我军阵地,可一次次都被二营战士们打退。敌人伤亡十分惨重。

我军终于在下午3时越过了临新公路,回到朗村。二营出色地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在先遣营迫击炮排的掩护下也安全地撤回了朗村。

接应部队虽然没有在预定的登陆点接应到四十军先遣团,却牵制了敌军。在扶提东村的战斗中,敌人从我接应部队的动态中判断四十军先遣团将在临高角一带登陆,于是把澄迈驻军的主力调向临高角一带,致使玉包港的兵力严重不足,我四十军先遣团才能够相对顺利地登陆玉包港。

木船打军舰大显神威

获悉第四十军先遣团偷渡成功后,兵团又决定按照原先的计划,由四十三军一二七师三七九团和三八一团一营共3733人组成第二个先遣团,在3月31日22时30分从雷州半岛东南端的博赊港启航,拟在岛北海口市以东的铺前港登陆。

一二七师王东保师长率领第二先遣偷渡团的88艘战船一路向铺前港方向不停急驶。4月1日3时左右,已经在夜幕中渡过琼州海峡中流的先遣团遇到了敌人一大两小三艘攻击力极强的海军战舰的截击。

先遣团的战斗队形被打乱了,危急之际,肩负护航重任的“红五连”三艘火力船马上调头冲向敌人的大战舰,和它展开了超近距离的激战。在离敌舰大约有50米时,我军三艘火力船上的战士们将战防炮、迫击炮等所有轻重武器,还有手榴弹一齐对敌舰发起密集的攻击。

这场战斗激烈异常,我军火力船上的战士们出现重大伤亡,但他们都置生死于脑后,丝毫没有放松对敌舰的攻击,只打得敌舰火光熊熊,浓烟直冒。

在这种情况下,敌人的那两艘小战舰都不敢过来救援,大战舰只好拼命逃窜去了。

就这样,在这琼州海峡上,我军创造了世界海军史上“用木船打败军舰”的伟大奇迹!

第二先遣团创造的闻名中外的“木船打兵舰”的战斗,是浦恩绍和他的战友们创造的奇迹。

在战前的海上大练兵中,浦恩绍就已被选为水手,他勤学苦练,学会了撑蓬、掌舵、摇橹等等全套行船技术。

3月31日晚,四十三军的第二先遣偷渡团偷渡琼州海峡,浦恩绍和全班战士就在三八一团六连五号船上担负掩护主力船队的重大任务。

在与敌舰交战中,敌舰炮弹多次击伤小船,有几名战士倒下了,浦恩绍连中数弹,但他义无反顾地抢堵伤船洞口,并且用大砍刀砍断了蓬索,把桅杆推下了大海,减少了伤船的重量,使之冲向敌军舰,并且与敌军舰互相咬紧激战了5个多小时,直到剩下他一人和一把橹,为我军大部队在南岸成功登陆创造了条件。

事后,当邓华等兵团首长听到“三艘木船打败三艘军舰”的消息后,感叹不已,并向四野和毛泽东报告了这一事迹。

毛泽东阅后批示:

这是人民海军的首次英勇战绩,应予学习和表扬!

1950年9月,浦恩绍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成为受到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的战斗英雄、海上英雄。

为了表彰五号船的功绩,五号船被海南部队命名为“英雄船”,浦恩绍也被授予“海上英雄”的称号,1950年9月,他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

1950年9月26日,毛泽东主席在中秋之夜设宴招待全体英雄代表,浦恩绍就是其中之一。

这场海上激战中我军打败了敌人,船队继续向前航行,但三营八九连的船队在战斗中脱离了编队,导致他们最终错误地在海口市白沙门岛登陆。

这儿是敌人兵力较强的地带,战士们一上岸就被敌人层层包围住。经过了一昼夜的血战,三营八九连的战士们大多数都壮烈捐躯了。

在先遣团尚未登陆之前的4月1日凌晨,琼崖纵队独立团和三总队一团就已经迅速赶到位于预定的接应地点北创港和铺前港之间的塔市,将防守在沙滩上的敌人两个步兵连和一个迫击炮连全部消灭,接着又打垮敌军两个团的截击,并在当天夜晚和先遣团会合,一同到文昌地区隐蔽起来。

我军先遣偷渡部队在并不长的时间里先后成功地登上海南岛,为大部队对海南岛的强攻行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徐闻船工血洒海疆

12月30日,按照十五兵团命令,军部和各师分别进驻琼州半岛的海康军部、徐闻、北海、安铺一线,投入了解放海南岛的战前准备工作。

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全力以赴支援子弟兵解放海南岛。部队所经过的村镇,到处都扎起高大的松门,鞭炮锣鼓响成一片,群众还在路旁摆满了茶水、稀饭、甘蔗,慰劳过境的部队。

公路高低不平,桥梁大半被敌人破坏,沿途随处可见抡镐、挥锹、修桥、补路的男女群众,各种口号、标语随处可见:

欢迎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

英勇善战的人民解放军万岁!

1950年初,四野四十军、四十三军组成的渡海兵团进驻徐闻。在中共徐闻县委的领导下,徐闻人民全力以赴,积极参与支前工作及加入解放军渡海作战,谱写了壮烈的历史诗篇。

当时我军在徐闻全县各沿海乡村共征集帆船486艘,招募船工1519人,征集供军队运输使用的牛车2.7666万辆。

为支援部队解放海南,徐闻人民在生活贫困的情况下,照样踊跃向部队捐钱献物,有的妇女不仅投入磨谷、舂米、劈柴、缝纫等支前战斗行列,还抢修公路20多条,长达380公里,解决了道路畅通问题,有效地保证解放军及时运送弹药、粮草。

渡海作战之前,徐闻县龙塘镇包宅村是我军的海练基地。在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包宅村就有36位年轻力壮、驾船技术过硬的船工参加了渡海作战。

为协助部队进行海练,包宅村的船工们和其他地方海练基地的船工一样,冒着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耐心指教战士们学游泳、识潮流、辨航向和练划桨、摇船、掌舵。在运送部队渡海作战方面,包宅村的船工和其他地方海练基地的船工齐心协力,一致宣誓“徐闻船工誓与将士共存亡,人在船在”,并组成了护航船队。

在3月31日四十三军先遣团的偷渡行动中,护航船在海面上行驶了约半个钟头就遇上了敌人的军舰,敌舰毫不留情地向护航船冲来并开火,船上的连长下令转舵,舵手包振祥急转舵把,木帆船冒着敌舰炮火的射击直向敌舰疾冲,护航队的另几艘船也冲上截堵敌舰。突然,敌舰发射的一颗空爆弹在船右上空爆炸,一块弹片飞来削断帆索,船帆落下,致使护航船倾斜险些翻船。

当时,有一名英勇的船工用牙齿咬住帆索,迅速爬上桅杆顶,敌舰的炮弹在海上炸开,弹片乱飞,护航船大幅度摇摆,一块弹片击伤了桅杆顶船工的手臂,血顺着桅杆往下流。为扬起船帆,这名英勇的船工忍着巨痛,双腿紧紧夹住桅杆,终于将帆索断端穿进滑轮,拉过帆索,又扬起了船帆,护航船全速前进,向敌舰冲去。

4月1日零时许,当先遣团的船只向海岸靠拢时,一颗炮弹落于包家训所在的船桅杆底部爆炸,桅杆被炸断,舵手包振祥中弹牺牲。当时他浑身是血,血顺着衣服流到船板上,又顺着船板流向大海,他的血虽流干了,但他睁大着眼睛,双手仍紧紧地握着舵盘。这年包振祥53岁,牺牲时家里还有个7岁的小男孩。

其他船工也和战士们同仇敌忾,冒着密雨般的枪弹和呼啸的炮弹,和战士们一同英勇冲锋。在炮火中,战士们面对视死如归的强悍船工,肃然起敬,纷纷自觉地围起人墙,用血肉的躯体挡住横飞的枪弹,掩护船工们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