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奥秘
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它从诞生至今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如今,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它构造复杂,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到处都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地球到底经历怎样的变化呢?
地球的诞生
我们常常亲切地称地球为母亲,因为它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在几十亿年以前,地球还只是气体和宇宙中的尘埃。慢慢地,尘埃聚集成固体,又经过几十亿年的时间,地球才诞生了。
太阳的形成
科学家告诉我们,大约在50亿年前,宇宙中充满着气体和尘埃。后来,一部分气体和尘埃聚集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太阳。
最初的“火球”
大约在46亿年前,遗散在太阳周围的气体和尘埃不断地旋转收缩,形成了一个炽热、熔融的“火球”。它渐渐地冷却,表面结成了一层由岩石组成的外壳,这就是最初的原始地球。
小知识
地球常被称为“水球”,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2/3面积都被海水覆盖着。

太阳
不断“成长”
由于原始地球的地壳较薄,小天体又不断撞击,造成地球内部熔岩不断上涌,地震与火山喷发随处可见。到了距今约25亿年至5亿年的远古代,大片相连的陆地出现了,地球就形成了。

小天体又不断撞击地球
美丽的星球
如今,地球的表面覆盖着大陆和海洋。大陆由山脉、河流、草原、森林、沙漠等组成。海洋的底部包含着和大陆一样的自然形态。各种各样的生命在地球上生存着。

地球表面
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状况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但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火山爆发来探究地球内部的秘密。地球的外层是地壳,紧接着向里分别为地幔和地核,它们就像鸡蛋的蛋壳、蛋清和蛋黄。
地壳
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岩石薄壳称为地壳。高山、高原地区的地壳厚,像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可达65千米以上。平原、盆地的地壳相对薄,而深藏于海底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可能只有几千米。
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它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是地球岩浆的发源地,也称做“软

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核
地球的中心部分为地核,它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其中,外核的厚度约为2300千米,内核直径约为2400千米。据推测,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温度在3700℃以上,而内核的温度可达到4000℃~4500℃,因为它的压力极高,所以是固态物质。
小知识
我们人类都生活在地球的表层——地壳上。
滚烫的岩浆
地球内部的温度非常高,它能将岩石熔化,形成滚烫的岩浆。当岩浆聚集到离地表较近的地方时,由于地球内部巨大的作用力,岩浆就会喷发出来。

地球不动吗
地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每天都在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着,同时绕着太阳公转,所以地球上才有了昼夜的更替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才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地球的自转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需要23.93小时。地球自转的时候,面对太阳的半球是明亮的白昼,背对太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这样,地球上就有了不断交替的白昼与黑夜。
绕地轴运转
地球自转是按照一根假想的轴进行运转的,我们把它称为地轴,在地球仪上我们可以看到,地轴通过地球中心,并连接着南极和北极。

地球的公转
地球除了自转以外,还会环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需要365.25个地球日,公转一周就是一个地球年。

地球公转示意图
四季更替
在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北半球和南半球先后朝太阳倾斜,于是地球上出现了四季更替的现象。一年之内,太阳照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9月份,北半球是秋天,南半球是春天。
农历的诞生
我国的农历是根据四季的变化,由古代劳动人民观察天气的变换规律总结出来的。历法的形成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便利,什么时候该种植,什么时候该收获,都可以从历法上找到对应的时节。
小知识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
地球几岁了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一部漫长的演变历史。地球在形成以后还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地球至少有46亿岁了,目前正处在生机勃勃的青年时期。
“石头大书”
地球的原始地壳上覆盖着层层叠叠的岩层,这就像一部“石头大书”记录着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的历史,地层中的岩石和化石就像这本书中的文字。人们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古老岩石进行测定,知道地球已经46亿岁了。

南非地处非洲高原的最南端,南、东、西三面的边缘地区为沿海低地,北面则有重山环抱,古老的山脉都是地球成长的见证
生命黄金期
地球大概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相对于人的年龄来说,地球已经是老得不能再老了,但是从整个宇宙的发展史来说,地球这个宇宙里小小的成员,还正处在生命黄金期的“青年”时期。
小知识
地球也有自己的“童年”、“青壮年”,未来的地球也必将走向衰亡。
漫长的演变
在地球诞生的46亿年中,有40亿年地球上是无生命的,这个时代被称为太古代和远古代。出现生命后的6亿年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距今38亿年至35亿年,地球上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
地球的见证者
在地球诞生的40多亿年时间里,地球上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生命,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其中的大多数都灭绝了,但我们仍能从某些岩层中保留下来的化石中探寻到它们的遗迹。

三叶虫化石
重要的地球时间
我们生活中说的时间准确地说,应该叫时刻。地球不停地处于自转和公转中,因此地球上的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国各地区的时间也不会是一致的,但却具有规律性。
东边早于西边
地球总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因此东边见到太阳总是比西边早,东边的时间也快于西边。东边时刻与西边时刻的差值不仅要以时计,而且还要以分和秒来计算,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日出
小知识
我国采用的是北京所在的东八时区的区时。
古代计时
古时候,人类主要是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的连续运动来计时的,如我国古人总结的“十二时辰”。人们把一昼夜划分为了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后来又出现了沙漏和漏壶等计时工具。

沙漏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上同一时间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时差
时差
世界各个国家位于地球不同位置上,因此不同国家的日出、日落时间必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就是所谓的时差。
时区的诞生
为了避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国际经度会议上将全球划分为了24个时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时间正好是一小时。
看不见的地磁场
我们生存的地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在它的周围存在着看不见的磁场,我们把它叫做“地磁场”。地磁有南北两极,赤道附近磁场弱,两极附近磁场强。
磁石
磁石是一种磁铁矿石,它具有很强的磁性,能吸引铁或钢等物体。因此古人把磁石比喻为“慈母”,后人则叫它为“吸铁石”或“磁铁”。磁铁有非常广泛的用途。
小知识
地磁场的变化能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
神奇的“司南”
大约在2300多年前,我国古人发现磁石有指向南北的特性,并利用磁石制成了一种叫“司南”的工具。司南的形状像一个汤匙,把它放在大铜盘上,它的柄就会指向南方,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工具。

司南
地球的保护伞
如果没有地磁场,来自太阳的强烈射线就会直接照射在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也将无法生存。所以,地球磁场虽然看不见,但是却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使他们免受宇宙辐射成为地球保护伞。

地球磁场
指南针
指南针的磁针能指向南方,是因为地球具有磁性。在地球两极附近各有一处磁力特别强大的地点,分别叫做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从地磁发出强大的磁力,把磁针引向它所在的方向。

指南针
神奇的大气层
地球的外面聚集了厚厚的一层大气,它没有颜色和气味,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就像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的“体温”,使地球上的万物免受来自宇宙的侵害,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层中。
什么是大气层
大气层又叫做大气圈,它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和氧气,另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是没有明显的界限。
大气分层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着高度而减小,高度越高空气则越稀薄。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大气层自地面向上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五部分。

大气层示意图
与地球“亲密无间”
因为地球对大气层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所以大气层才能紧紧地环绕地球。如果宇航员想要离开地球去太空探索,就必须克服地球的引力。

地球的“外衣”
地球吸收了太阳光后,再将其中的一部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这些热量又被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和云截留住,重新返回到地球上。大气层就像罩在地球上的一个巨大“外衣”,使地球变得温暖、舒适。
小知识
平流层很少发生天气变化,十分适合飞机的航行。

大气中的气体散射蓝光,因此从太空中看见的地球会出现蓝色的光晕
卫星月球
在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还有千千万万个星球,它们也像地球一样在不停地运动着。在这众多的星球中间,有一个特殊的星球在围绕着地球运行,它就是地球的卫星——月球,俗称月亮。

没有生命的星球
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因此不会产生风、云、雨、雪等气象现象,月面上温度变化剧烈等,这些条件都不适合生命的生存,所以,月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星球。

美国宇航员登陆月球时的情景
月球的表面
月球上有成千上万个环形山,有幽深、狭窄而弯曲的月谷,还有叫做“海”的干枯的大平原,传说中的嫦娥、吴刚、玉兔、桂树,其实都是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月海”而已。

月球的背面,也分布着高原、山脉和“海”。
温差大
月球表面上温度变化剧烈,白天可达到127℃,夜间则降到-185℃。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保暖,没有海洋调节温度,所以白天和黑夜的温度差别非常

满月
月亮的圆缺
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它和地球、太阳的相对位置也在不断变化,月球被太阳光照亮的半面以不同的角度对着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月球的形状也就有了圆缺的变化。
小知识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成功登上月球表面。
寒冷的极地
地球上的极地指的是南极和北极,它们分别是地球南北的两个端点,这里的气候、环境十分恶劣,所以人迹罕至。但极地的气候对整个地球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人类一直积极地对这片土地进行探索。
最冷的大陆
南极是一个被大洋环绕的大陆,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享有“世界冷极”“世界风极”和“世界旱极”的极端称号。南极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冰盖,它终日散发着寒气。南极所在的南极洲还是全球最冷的大陆。

南极大陆

企鹅是南极的象征
企鹅的家园
因为特有的气候,所以南极境内没有一个国家,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但这里是可爱的企鹅生存的家园。在南极附近的海洋里还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矿产资源。
小知识
极昼和极夜是极地特有的自然现象。
北极地区
北极是一个被大陆围绕的海洋盆地,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和南极不同的是,北极地区有着大片的水域,温度比南极暖和一些,因此许多生物都可以在这里生存。

北极熊是北极的代表动物
神奇的极光
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常会出现灿烂美丽的光束,这就是极光,它是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

极光
大地在动哦
在地球仪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地球的表面是水陆相间的。然而在很久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随着地球的一系列变化,这些连在一起的大陆才逐渐分离,形成了今天的大陆和大洋。
偶然的发现
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看世界地图时,惊讶地发现了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边缘形态正好可以拼接起来,他于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地球板块时刻都在运动着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像拼图般连接在一起,后来才逐渐漂移分离。这一学说遭到了当时许多人的反对,40多年后,大陆漂移说才被公认。
六大板块
地表是由几块大型的板块组成的。地壳下的地幔漂移时带动着板块,大陆也就跟着一起移动了。如今,科学家们将全世界划分为六大板块,它们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大陆漂移
重要影响
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就会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当两个大板块相互靠拢并发生碰撞时,就会在碰撞合拢的地方挤压出高大险峻的山脉。
小知识
各大板块之间是最容易发生火山爆发、地震的地方。

不同的土壤
地球上最初是没有土壤的,到处都是岩石。这些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水气侵蚀,渐渐开始破裂,形成了沙土。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沙土就逐渐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土壤。
从岩石到土壤
岩石因为受到太阳照射而裂开,下雨的时候,雨水顺着裂缝进入岩石,夜晚降温后,岩石中的水冻结成冰,把岩石撑裂开。持续不断的风吹日晒使岩石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成为土壤。
土壤的形成
土壤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残骸和受气候影响崩落的岩石形成的。植物和岩石碎块分解时,会释放出植物生长必须的养分,释放出的养分越多,土壤越肥沃。
小知识
对土壤增加营养叫做施肥,施肥后的土壤更肥沃。
肥沃的黑土
黑土是指有机物含量非常高的一种土壤,它特别有利于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我国的东北平原就是以肥沃的黑土而著称。

黑土
土壤的成分
土壤里并不只是沙子和泥土,还含有许多种类的生物,比如细菌、藻类、节肢动物和一些冬眠的动物。蚯蚓在土壤中蠕动,能让土壤吸收更多的空气,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潮湿的土壤中会有蚯蚓
植物“偏爱”的土壤
各种植物对土壤的喜好也不同,比如,仙人掌喜欢在干旱的土壤甚至沙质土壤中生存;龟背竹则喜欢潮湿的土壤。菠萝对土壤适应性广,喜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土壤或山地红壤;冷杉为耐荫性很强的树种,喜欢中性及微酸性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