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著作丰硕 巧制奇器
1294年,就在郭守敬完成通惠河开浚工程的次年,由于他在水利工程和天文历法方面的重大贡献,升任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昭文馆大学士是元代授予汉族文职官员的一个级别颇高,但无实权的荣誉性虚衔;知太史院事是太史院的最高长官,职位还在太史令之上。这时,郭守敬虽然已年过花甲,晚年在学术上仍有所建树。
笔耕百余卷
前面已经提到过郭守敬同王恂等人编制的《授时历》于1281年颁行后,王恂不幸于次年(1282)病逝。此后几年间,郭守敬编排整理完成了授时历《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十二卷等著作,于1286年他继任太史令时将这些书稿上呈元朝政府。此外还有《时候笺注》二卷、《修改源流》一卷。后来他转而从事疏浚通惠河的水利工程,天文历法研究和著述工作只好暂时搁在一边。1294年他回到太史院后,又继续整理和撰写了《仪象法式》二卷、《二至晷景考》二十卷、《五星细行考》五十卷、《古今交食考》一卷、《新测二十八宿杂座诸星入宿去极》一卷、《新测无名诸星》一卷和《月离考》一卷,都藏于太史院内。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前后共计14种,105卷,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中是著作最丰的一位。由于元朝政府禁止民间私藏天文图籍,明文规定所有的天文书籍必须上交国家,违者将治罪。而太史院收藏的这些书籍,在元朝灭亡时被元朝统治者携往漠北,后陆续散失,现在已无从查考,令人痛苦至极!所幸还有少部分内容载在《元史·历志》中。
郭守敬还有一些天文历法著作,在后人的一些记载中被保存了下来。如清初数学史家海文鼎《勿庵历算书目》载《郭太史历草补注》一卷,《堑堵测量》中最后一节“郭太史本法”则介绍了郭守敬《授时历草》的“孤矢割圆图”、“侧视之图”和“平视之图”。其中,后两图可作为郭守敬应用二视图的旁证,这比西方的二视图早了至少两个世纪,在世界历法几何前史中具有重大意义。
老年制奇器
老年的郭守敬不仅勤于著书,而且仍勤于动手,亲自制作各种奇巧的仪器。
他创制过一种自动报时的“七宝灯漏”,采用水力转动,使之运转,灯漏里有手执报时牌的神像20个,和手执钟、鼓、钲、铙的报刻神像4个,每到正时、正刻,它们就会自动出来敲钟打鼓,报告时辰,这样一具巧妙的时钟,的确是相当完美的,元朝政府在朝会时,常把七宝灯漏挂在大明殿上,故古史上又叫做大明殿灯漏。
大明殿灯漏的动力装备,是一组水力机械。利用水车源源不断地将水注入水箱中,这组水箱是由好几个由高至矮的漏壶组成,其目的是使最后一个漏过来的水能够匀速地流出,依次冲击振动一个枢轮。枢轮旁装有一整套轮轴装置,带动灯漏里的神像按时报时。灯漏上面的附件是用来测量仪器是否水平而用的曲梁和中梁。
曲梁和中梁不采用以水平槽解决水平问题的传统方法,而是采用重力下垂原理,在曲梁中部设置“云珠”一颗,左右两旁,又分别设置“日球”与“月球”各一颗。曲梁两端用龙首作装饰,当梁摆动处于不水平状态时,两个龙头各自口吻张合,目珠转动,如同在审视梁架是否处于平衡位置一样,栩栩如生,云珠下面,悬挂了一颗“大珠”,大珠之下是中梁。中梁左右梁架上盘旋着两条雕刻精美的龙,成双龙戏珠之像。当大珠摇摆时,两龙摇头摆尾,随之转动。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但是中国仪器制造史上关于水平装置的一次变革,而且将观赏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令人赞叹不已。
1298年,郭守敬还设计制造了一种灵台水浑象。这座仪器分两个部分,主体是一座浑象。我们前面介绍过,浑象就是天球仪,是木制或铜制的大球表面缀刻上周天星宿,使它能围绕南北极的枢轴转动,象征一个包在大地外面的大球。郭守敬所制的这座浑象外围有两环圈,一环表示太阳在天球上的轨道,即黄道;一环代表着月亮运行的轨道,即白道。而这座灵台水浑象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可以自动运行,且连续不断。那么动力来源何处呢?原来动力装置仍是一套漏壶,水通过这一套漏壶形成均匀的水流冲击一排25个木制的机轮。利用这组机械装置,浑象可以按天球的运动而向左旋转。缀有代表太阳小球的日环,则每天向右旋转,走动一度,表示太阳一天的运动;月环上代表月亮的小球,也会按照月亮运动的速度,每天向右旋转13度左右,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座灵台水浑象实际上也是一座天文钟,能向人们报示时间,只是这台天文钟实在是太奇妙了,它不但能够报时,还可以自动表演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在天文学研究中,这座天文钟兼日月运行仪。星象观测可以作为参考,对历法的计算还可以做粗略的校正。事实上,早在东汉年间,张衡便创制了类似的水运浑天仪;而在唐代,一行和梁令瓒苦心钻研,制成了水运浑天铜仪;北宋苏颂和韩公谦又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因而郭守敬所制的灵台水浑象并非首创,但他的确是将这失传已久的机械恢复并进一步完善了。这座灵台水浑象同时也是郭守敬在天文学、数学、机械制造学方面深厚功底的体现。
有趣的是,郭守敬还尝试过制作木牛和流马。熟读《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三国时期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诸葛亮创造木牛、流马的故事。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的第五次,开始以木牛和流马作为运输工具,十分神妙。但木牛和流马的外部形状到底怎样?它们的内部结构及使用性能又是如何的呢?史书上缺乏详细的记载。郭守敬经过仔细钻研,搞明白了这些疑问,复制出木牛和流马进献给忽必烈,忽必烈也觉得十分巧妙有趣。
垂暮之年的郭守敬,极感兴趣于计时漏壶的改进。他曾为成宗铁木真制作了一种柜香漏,为皇室祭祀天地或祖先的大典上使用而做过一种屏风香漏,为皇帝出行时携带方便而制造过一种行漏。
神人郭太史
此时郭守敬虽然不再担任水利工程方面的职责,但元朝政府在这方面有了重大问题,仍然征询他的意见。1298年,元成宗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想在上都西北郊的铁幡竿岭脚下,开出一条河渠南通滦河,宣泄山洪。于是诏郭守敬到上都商议规划。
已经68岁的郭守敬应诏北上,他不顾年逾古稀的高龄,亲自前往铁幡竿岭山区实地勘察,根据该地区多年来降雨情况和山洪暴发的历史资料,认为渠道必须有50步到70步(约合70—105米)宽,才能承受山洪暴发时的大水。但因平时这一带水势尚平缓,主管这项工程的官员目光短浅,加上元朝政府吝惜工费,结果施工时的实际宽度比郭守敬设计的缩减了1/3。没想到第二年就遇上连日暴雨,山洪直泻如注,溢出渠岸,泛滥成灾,冲没了人畜帐篷,还差点淹没了铁木真在城外比较高处龙岗下的行宫。使他不得不在第二天马上向北部更高的山冈上迁移,以避大水。铁木真想起郭守敬的预言,不由得对周围官员们感叹说:“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意思是说,郭太史真是神人啊,可惜没有听他的话。
蚕死丝方尽
1303年,元成宗下诏说,年满70岁的内外官员,可以辞官退休,即所谓的“告老还乡”、“解甲归田”。这时郭守敬已经超龄,也提出了退休的请求,但鉴于他是天文历算和水利工程方面的专家,今后还得依靠他,所以朝廷唯独不批准他的申请,让他一直留任,从此开了一个先例,后来规定翰林院、太史院掌管天文的官员一律不予退休。
耄耋之年的郭守敬仍然关心着天文和水利事业。例如,通惠河初建闸坎时,务求速成,所以都用木闸,十来年过去了,有些木闸已开始腐朽,郭守敬建议把已经腐烂和没有腐烂的木闸全部依次改建成石闸。为此,他要求闸户学习石工、木工、铁工和炼石灰的技术,以便不再征用民工,而把这改建石闸的工程直接交付闸户去办。通惠河上24座闸的改建工程从1311年开始,到1327年才基本完成。其间,郭守敬于1316年85岁高龄去世,按中国传统风俗,归葬于他的故乡邢台。墓地在县城之北15千米的地方。邢台人为了尊崇他,把他列入“乡贤祠”,以示纪念。
综观郭守敬的一生,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和水利事业孜孜不倦,辛勤奋斗了60多年,真是如春蚕吐丝,至死方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