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诚心投大宋
张廷臣一点儿也不敢耽搁,迅速将情况写成奏折呈递给皇上。皇上看了奏折后不禁大怒,说:“潘仁美真是胆大包天,竟敢假借祖训之名残害忠良,赶快把这逆臣召上殿来!”片刻工夫,潘仁美便被杨光美带进大殿。
太宗责问潘仁美:“呼延赞是先帝推举的奇才,朕召他来朝报效国家,你竟敢如此对待人家,居心何在?”
潘仁美早知道会有这一天,便将准备好的谎话说出来:“呼延赞虽然入朝,但因为牵挂山寨,每天都闷闷不乐。圣上既然如此爱惜此才,臣愿意再度召他回朝,与他当面对质。如果他也说是臣加害于他,臣甘心受陛下的惩罚,就算死也没有怨言了。”太宗虽然还很生气,但是心想若要惩治潘仁美,等再见到呼延赞也不迟。于是,他又下了诏书,命潘仁美立即去办理此事。
正在太行山养伤的呼延赞见诏书又到,竟是由自己的仇家送来,心里十分生气,想杀了潘仁美以解心头之恨。李建忠劝道:“我们是想为朝廷效力的,如今若将潘仁美杀死,圣上怪罪下来,恐怕会因小失大,还是入朝见了圣上再说吧!”
呼延赞终于同意了李建忠的劝解。于是两人一同下山将潘仁美接上山来,在帐中拜受了诏书。接着,李建忠对潘仁美说了一通客套话:“有劳枢密使奉召到此,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潘仁美听了,脸上颇有愧色,只好回答说:“下官前些日子冒犯了将军,实在是追悔莫及。今圣上重新下旨宣诏,望将军马上赴京,以慰皇上之望。”呼延赞也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于是对潘仁美很客气。
当晚,呼延赞设宴款待潘仁美,第二天便随潘仁美一同上京去了。同时,李建忠撤回了围城的兵马。
呼延赞进京见到太宗。太宗说:“朕因为你刚到此地还没有立下奇功,才只能留你在皇城居住。等到你同我一起拿下河东,我一定重用你!”
呼延赞一听这话,也没法再问什么,便先行告退了。
呼延赞走后,太宗对八王说:“朕想试试他的武艺,你有什么好的计策吗?”八王回答说:“这不难,咱们来重演前朝单雄信追杀小秦王,尉迟恭救驾的故事,便可看到呼延赞的武艺高到何种程度了。”
太宗觉得此计可行,便问:“那谁来扮演小秦王呢?”八王回答:“臣愿扮演小秦王。呼延赞当然是扮演尉迟恭,可这扮演单雄信的人,陛下要亲自挑选。”
于是,太宗在朝上问群臣可有扮演单雄信的最佳人选。潘仁美上次没能害死呼延赞,见此情形又有了一个主意,便说:“臣的女婿杨延汉,弓马娴熟,非常适合扮演这个角色。”太宗见有人请命,便准奏了。
杨延汉接到圣旨却很为难,心想:“呼延赞曾捉住我却没杀我,对我有不杀之恩。他为人大气,是真英雄,今日我若不救他实在是对不起他。”于是,他便去找八王,说明了这一情况。
王听后大吃一惊:“你若不对我说明,我差一点就弄假成真了。好,你回去吧,我自有办法。”于是八王立刻去见太宗,太宗皇帝深以为然,马上下令再在偏将中找人选。于是高怀德推荐了教练使许怀恩。太宗准荐。
第二天,校场中刀枪林立,盔甲鲜明。太宗让八王、呼延赞、许怀恩三人来到帐中,说:“今天,朕想试试各位的身手,大家点到为止,一定不能受伤。”
八王、呼延赞、许怀恩都各自领命。太宗还特赐呼延赞金鞭一条,赐许怀恩檀枪一柄,赐八王画弓翎箭。三人各自拜谢后,来到教场。
八王跨上骏马飞驰而过,许怀恩也快马加鞭,大声喊着:“小秦王别想跑!”八王弯弓射箭,许怀恩一个侧身躲过飞箭。八王顺势又放一箭,还是被许怀恩躲过了。场上观看的士兵都为八王捏了一把汗。
这时,呼延赞出场了。只见他手持金鞭纵身一跃跳上马背,放声大喊:“呼延赞救驾来了!”便冲向许怀恩。许怀恩也不甘示弱,心想:“今天一定要擒住你这山贼给皇上看看。”
两人在校场内打了二十多个回合也不分胜负。呼延赞心想:“在这儿打皇帝怎能看得清楚?等一会儿我到皇帝跟前去,让他看看我的本事!”于是假装敌不过,回马便走。许怀恩哪肯放过,挥鞭追去。呼延赞骑马飞奔到太宗跟前,一个转身,挥动金鞭将许怀恩打到马下。
潘仁美也在场,见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大惊失色。太宗见呼延赞果然武艺超群,十分高兴,下令赏赐黄金一百两,骏马一匹,让他到天国寺住下。
呼延赞来到天国寺,却发现夫人马氏已经逃走了。原来马氏以为这次呼延赞肯定会凶多吉少,奸臣一定不会放过家眷,便收拾行囊连夜逃走了。呼延赞在天国寺没有了亲人,很想回太行山与马氏团聚。但想到皇上对自己如此器重,不能辜负皇恩,才咬牙留了下来。
北汉君主刘钧听说宋太宗已经登基,又召了呼延赞为将,心知宋太宗必定在紧锣密鼓地筹划进攻北汉的事情,自己安逸的日子恐怕不多了,便召集大臣商议。
丁贵说:“当年宋军被杨令公打败,议和而归,如今我们也是养精蓄锐许久,只要严防死守,就可以攻克他们。陛下不必担心。”刘钧觉得丁贵说得很有道理,便下令各关隘加固城防,严加看守。
宋朝这边此时也得到消息,宋太宗立刻召集群臣商议。杨光美说:“现在正是北汉士气强盛之时,此时进攻胜算不大。等到他们内部发生变化时我们再乘虚而入,定可事半功倍。”太宗听了,久久没有言语,心想杨光美所说不是没有道理,但先帝遗言还在耳畔回响。这时,曹彬说:“北汉虽然在加固城防,不过我们中原兵多粮足,区区一个北汉,陛下不需要有太多顾虑,征讨便是了!”太宗听曹彬这么一说,就下定了进攻北汉的决心。他命潘仁美为北路都招讨使,高怀德为正先锋,呼延赞为副先锋,八王为监军,统率十万精兵,御驾亲征。
第二天,太宗率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往河东征进。但见一路上旌旗飘飘、剑戟层层,不一日大军来到怀州地面。忽然,前哨探马向第一队先锋呼延赞报告:“前有伏兵拦路。”呼延赞立刻带领部下冲到前面,一看,原来是李建忠、柳雄玉、耿忠、耿亮他们,旁边还站着他的夫人金头娘。呼延赞连忙拖枪下马,拱手问道:“诸位哥哥为何不守山寨,来到此处拦路?”
李建忠说:“前些日子,你夫人回到寨中报告,说你又遭陷害被杀了,我们都愤愤不平;听说这次皇帝御驾亲征河东,我们就率军拦住去路,要捉害你的人为你报仇!”呼延赞听罢,就将他的情况向大家讲了一遍,还说皇帝已特赐给他“优诏”,以后奸人就不能随便陷害他了。大家听了,十分欣慰,都表示要报天子之恩。
这时,高德怀也领兵赶来,弄清楚大家都是呼延赞的兄弟以后,便说:“大家即在此相逢,也是缘分。待我去奏明天子,一道去征河东,博取功名富贵,如何?”李建忠说:“这是我们大家向来的愿望,皇上如允许我们同去征河东,我们一定个个争先效力。”于是高怀德便去太宗御前奏道:“今有呼延赞的八位兄弟,是八员猛将,他们愿随驾出征。”太宗听后大喜道:“这一回河东一定可以拿下了!”于是即刻授李建忠等八人为团练使之职。
第三天,大军抵达北汉的天井关,守关的将军人称“铁枪邵遂”。邵遂见大军来袭,以为宋军长途跋涉,一定非常疲惫,于是决定铤而走险,出关迎战。呼延赞挺枪跃马,与邵遂大战三十多个回合仍未分出胜负。呼延赞假装失败逃走,邵遂不知有计,催马追赶。呼延赞待他追近了,忽然掉转马头,将邵遂从马背上活捉了过来。
这时宋军的第二队高怀德见呼延赞已擒了敌将,便率宋兵冲杀过来,北汉兵大败。王文见宋兵势大,不敢交战,弃关投奔接天关的陆亮方去了。于是宋军就占领了天井关,太宗皇帝率部进驻关中。呼延赞将俘虏的敌将邵遂献上。太宗说:“留下这种人无用。”下令绑出去将他斩了。
第四天,宋军又开到了泽州。泽州守将袁希烈准备坚守不战,可副将吴昌请求出战,袁希烈便拨给他五千兵马,让吴昌开东门迎敌。可是两军刚一交锋,宋军个个奋勇,而北汉兵不战自乱,吴昌无法约束,便往城内奔去;刚到城门口,见宋兵声势浩大的拥来,怕关不住城门,只得率军绕过城门往城后的汾水方向逃去。呼延赞在后面紧追,大喊:“贼将休走!”吴昌心慌,只顾催马快走,不小心连人带马陷入了汾水的沼泽之中。呼延赞的部下冲过去将他活捉了,同时将吴昌部下两千余人都俘虏了。呼延赞将吴昌解到太宗御前。太宗又命斩了,并下令加紧攻城。袁希烈得知失败的消息大惊失色。这时,他的夫人出来献计:“将军勿恼,我自有退敌之计。”袁希烈夫人是绛州守将张公瑾的女儿,虽然相貌丑陋,但武艺高强,人称“鬼面夫人”,她上前对丈夫说:“宋军赢了这几仗必定会轻敌,明日你将他们引入树林,在树林里设下埋伏,便可取胜。”
次日,袁希烈率六千兵马迎战,与呼延赞交战二十多个回合,拨马往树林奔去。呼延赞部将祖兴乘势追来,“鬼面夫人”的伏兵从四面杀来,万箭齐发,宋兵死伤无数。呼延赞发现中计了,急忙掉转马头,却被“鬼面夫人”一箭射中左臂。趁着呼延赞受伤,袁希烈和鬼面夫人兵合一处,大败宋兵。
呼延赞回到军中,因为中了埋伏闷闷不乐。这时夫人马氏说:“伏兵这个计策她只能用一次,看我怎么用计谋取下城池。”
呼延赞听后又惊又喜,问道:“夫人如何用计?”马氏回答说:“你先按兵不动,放出消息说有伤在身要休养生息,每天派老弱的士兵丢下武器到山涧洗马,装作要退兵的样子,然后派精兵埋伏起来,观察城内动静,待他出战时就让高将军迎战,你我趁乱直接杀入城内。”
呼延赞大赞妙计,便吩咐部下各自准备去了。
果然,袁希烈中了夫人马氏的圈套,下了乘胜追击的决心,率兵迎战宋军。宋军见状,不战而走,装作败退。袁希烈很得意,率兵直接杀入敌军。这时,高怀德才出来应战,打了几个回合,袁希烈后军来报:“不好了,将军!宋军已经攻入了东门!”袁希烈一看中计了,赶紧转马回城。呼延赞紧紧追赶,挥动钢鞭,将其打死于马下。
这时“鬼面夫人”也杀出,与马氏交战几回合。“鬼面夫人”发现自己已深陷敌群之中,便策马向父亲守卫的绛州逃去,呼延赞与高怀德合兵取下了泽州。
宋军攻下泽州后,第二天便进兵接天关。守将陆亮方、王文一起商议对策。王文说:“接天关关隘险固,我们只要守住即可。”陆亮方也赞同,决定囤积兵粮,加固城池。果然,呼延赞带领大军进攻,城内将士在城墙上放箭,宋军根本无法靠近,几天过去,攻城毫无进展,令呼延赞十分恼火。
这时,一个老兵献计说:“此关地势又高又险,因此叫做‘接天关’。守将陆亮方只是个一介武夫,但从天井关过来的王文却是个深谋远虑、善于用兵的人。若他们固守不战,将军就是围困它一年,也难以攻下。但我知道此关山后有一条崎岖小路,由李太公把守;若能向李太公借路而过,则可以长驱直入河东腹地。”
呼延赞听后大喜,第二天便派柳雄玉带步兵五千去李太公处借路。
李太公本名李荣,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信,一个叫李杰,武艺都很高强。李荣听说宋军是来借道的,心里不太高兴。他说:“此处是河东咽喉之地,我若借路给你,岂不是割肉喂人吗?我不杀你,快去告诉你的头领,断了这个念头,有本事就来与我交锋。”
柳雄玉听李荣如此大的口气,勃然大怒,带兵到关下讨战。李信率五百精兵迎战,迅速冲下山来,柳雄玉还没来得及后退就被刺死在关前。
呼延赞听到柳雄玉败兵的消息很气愤,于是决定攻打李太公把守的后山。李太公见宋兵来袭,急忙差人向接天关求援。王文看出呼延赞的计谋,立刻派兵前去增援。李太公见王文率兵前来,心里安稳了一些。
于是呼延赞便一面派人通知高怀德攻打接天关,一面与李建忠带兵进攻后山。后山三镇关的李太公见宋兵来攻,便派人与前面的接天关联系。接天关的陆亮方便问王文怎么办。王文说:“宋军攻不下前关,就从我们的背后进攻;若后关被攻破,我们也就危险了。因此要即刻派兵救援他们。”说罢,表示自己愿领兵前去。陆亮方就让王文领兵三千,去支援三镇关,李太公见王文率兵到来,不胜欢喜。过了一宵,第二天一早,王文便与李信开关出战,呼延赞也引兵摆开了阵势,与他交战。王文舞方天戟纵马杀来,呼延赞挺枪迎战。两个交战没有几回合,王文便佯输而走,呼延赞知王文善于用兵,是个人才,因此一心想生擒他,便纵马急赶。突然间一声炮响,关旁又一只兵马从呼延赞后面杀来,这是关内李信的军队。呼延赞大怒,纵马急追几步,挥起一枪,将王文扫于马下,然后才回马与李信交锋。与此同时,呼延赞的部卒蜂拥而上,将王文捉住,李信见王文被捉,不敢久战,叫兵退入关中。
呼延赞捉了王文,并没有杀他,而是让人给他松绑,请他坐下,说道:“刚才对将军多有冒犯,请将军恕罪。”王文听了这话感到很疑惑,便问:“将军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呼延赞答道:“其实我也是北汉人,谁料昏君杀我一家,我才逃出来投奔了宋朝。将军有勇有谋,为什么要为一个昏君效力呢?”王文听了,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我虽不是什么贤臣,但愿听将军差遣!”
呼延赞听了非常高兴,问怎样才能取下此关。王文答道:“李信战败,必会闭关不出,将军可先攻接天关。将军派人埋伏,我假装找陆亮方接应,待城门打开之时,将军可乘机取下接天关。”
呼延赞按王文的计划布置下去,当晚便带兵假装进攻。陆亮方见宋军来攻,十分惊慌。这时,一支由王文带领的“北汉军”杀入阵中,宋军立刻慌了手脚。王文杀至关下,大喊:“宋军大败,陆将军快来接应!”陆亮方一听,马上打开城门杀了出来。这时,呼延赞冲出,将陆亮方连人带马斩成两截,而李建忠带领伏兵杀入城中,取下了接天关。
李太公见大势已去,便带两个儿子逃往河东去了。
绛州守将张公瑾,见宋军浩浩荡荡地杀来,面露难色。绛州地势平低,宋军只要攀爬便可攻下,可城中百姓众多,为避免百姓受苦,再三思考,决定投降。于是,他派牙将刘炳前去商议投降事宜。
太宗闻报,决定答应他们的请求。
听到这个消息,北汉君主刘钧慌了神,立刻派人到辽国萧太后那里求援。萧太后接到刘钧的求援信,即命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翼王敌烈为监军,率兵两万救援晋阳。
太宗听说辽国出兵救援的消息后十分生气,决定先攻辽再打北汉。呼延赞、高怀德与郭进一同商议对策。郭进说:“现在辽国驻兵白马岭,离我们有四十里,中间有一条山涧阻隔。首先由我先率军渡涧进攻,你们随后来接应我,必可大破辽军!”呼延赞表示赞同,于是便布置下去,大家开始准备。
而此时,耶律沙与敌烈也在紧锣密鼓地部署。耶律沙觉得应该等宋军渡水过半再出击,将他们击溃在河中,但敌烈决定先发制人,便擅自率军队渡涧向宋军进攻。
却说辽将敌烈不听耶律沙的劝告,率军渡涧,刚到对岸,忽然南岸金鼓齐鸣、喊声震天,宋军大将郭进率兵杀来了,敌烈急忙率领先上岸的人马排开,与郭进对阵,郭进舞刀纵骑,大骂:“北番之寇,敢来送死?”敌烈也回骂道:“你中原穷兵黩武,贪得无厌,今日必定遭殃!”敌烈也使刀,两人骂罢,抡刀便砍。两马相交,战二十余个回合,不分胜负。此时,涧左一彪军马突然杀出,是呼延赞赶到了。敌烈力战两将虽然面无惧色,但他渡过涧的士兵不多,,已被宋兵重装分割包围了,北岸的耶律沙见敌烈情况危急,只得命令自己的军队渡涧过去支援。可就在此时,宋军高怀德的兵又到了。两军在南岸鏖战,宋军势大,敌烈渐渐不支,只得突围向涧内逃去。郭进奋勇追赶,手起刀落,将敌烈斩于涧水中。宋军乘势进攻,箭似雨下,辽兵大败,被纷纷射死于涧水中,尸首堆积的涧水都为之断流。
呼延赞、高德怀、郭进乘胜率宋军渡过涧水追击辽兵。耶律沙无奈,只得率残兵往小路逃走。耶律沙正在危急之际,忽然前面又杀出一支军马,他以为这下可完了,但仔细一看,是辽将耶律斜轸。原来,萧太后怕前军有失,特地命耶律斜轸屯兵在此接应。于是两股辽军和在一起,杀退了宋军的追兵,慌慌张张回国去了。高德怀等也回兵去向太宗报捷。
宋军打败了辽军,宋太宗即刻下令向晋阳进兵,北汉君主刘钧又惊又怕,赶紧召集群臣商议。大臣们也不知如何是好。中尉宋齐丘说崇山有个老道叫马风,精通兵法,或许可以请来助一臂之力。刘钧派人去请,没想到马风已经九十多岁了,根本无法出征应战,但他指明若想解北汉之围,务必请出杨令公才行。
刘钧也知道目前只能靠杨令公,可是杨令公当年曾与宋军讲和,现在怕是已经归顺了宋朝。他将自己的顾虑说出,众人表示赞同。这时,丁贵请奏说:“陛下,杨令公为人忠厚,现在国家有难,他是不会辜负我们的,况且事到如今也只有这一个办法了!”刘钧听后即刻命人去办。
杨业见了诏书,不禁犹豫起来。他与王贵商量说:“国家有难,我会尽我之力万死不辞,可是当年我曾与宋军讲和,这回出兵岂不失了信义?”王贵说:“国家有难,大敌当前,将军还是出战吧,切不可因小失大啊!”杨业听了王贵的话,亲率七个儿子和五万精兵,前去晋阳支援。
杨家出兵的消息很快被宋军知道了,潘仁美召集诸将商议。大家都知道杨家将威猛,面露惧色。这时,呼延赞说:“都说杨家将天下无敌,我倒想领教一下。”潘仁美见有人自告奋勇,十分高兴,马上同意了呼延赞领兵八千去探听虚实的请求。
杨令公听说有宋军前来截路,笑着说:“敌军不懂兵法,自取其败,谁愿先出马?”
杨令公的第五个儿子杨延德前来请命,于是令公交给他五千兵马。
两军狭路相逢。杨延德举斧大声说:“宋将快快退去,不要自取灭亡!”呼延赞不知来者何人,心生怒火,大声喊着:“哪儿来的无名小卒,敢在这儿口出狂言?”说完挺枪跃马,前来迎战。两人激战四十余回合未分胜负,正要再战,发现双方的马匹都有些支撑不住了,于是杨延德叫道:“战马困乏,明日再战!”说完抽身回营了。
呼延赞回到营中,又忧虑起来:“这杨家将果然是名不虚传。”杨业那边也开始不安,他未曾想到宋朝也有这样的猛将。
杨令公的第七个儿子杨延嗣想立头功,于是晚上率兵偷袭宋营,再说宋营内潘仁美正与郭进、高怀德等在商议军情。高怀德说:“杨家兵逼近我军扎营,要防他们夜间偷袭。”潘仁美马上下令宋营各军在营帐周围多设弓弩手埋伏,以备不测。各军刚按命令设好埋伏,杨七郎劫营的兵马就闯了进来。七郎自料宋兵一定不会防备,所以只管带领部下往宋营内冲去。哪料宋营中忽然梆声响起,埋伏在营帐周围的伏兵万箭齐发,箭似雨点般地向七郎的杨家军射去。杨七郎赶紧回马撤退,高怀德、郭进已骑马冲出,拦住厮杀。七郎且战且退。高、郭两人追出五里而回。杨七郎回到自己的营寨,点查士兵,已损折大半。
杨令公得知自己的儿子违反军令酿成大错后勃然大怒,要将杨延嗣斩首示众。大家连忙为其求情,杨七郎才免于一死。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杨七郎被打了四十军棍,鲜血横流,在场军士都心有不忍。杨业下令任何人不得再擅自出兵,违令者杀无赦。于是,两军对峙了十几天也没有任何动静。
潘仁美利用这十几天进行了部署:高怀德为左翼,呼延赞为右翼,郭进则前后接应,准备与杨家将展开一场恶战。
隔日,两军对峙。杨令公携四子杨延辉和六子杨延昭上前迎战。潘仁美问道:“令公为何一再救北汉这逆命之国?”杨令公喊道:“你们已经有了中原的大片土地,为何还要来此犯我河东?再说当年双方已经签下议和条约,为何你等却不遵守承诺又来侵犯?你们快快退兵,否则别怪老夫留下你们的性命!”呼延赞听了不由大怒,举枪便向杨业刺去。杨延辉纵马上前与之厮杀起来。两人战了七十余回合未分胜负。两人还在激战之际,只见宋军竟然鸣金收兵。呼延赞大惊,回到营部得知,原来是太宗见到杨家父子骁勇善战,怕误伤了英才,因此才不让再战下去。
太宗收兵回营后一直闷闷不乐。八王见了,问道:“陛下可是为无计招降之事烦忧?”太宗点头称是。八王又说:“陛下不必发愁,我有一计,北汉大臣赵遂是个贪财的小人,待我拿些财宝去贿赂他,让他在刘钧面前说杨业的坏话,那个昏庸的君主定会以为杨业叛国,此时我们再施以援手,杨家将定会归顺于我大宋。”太宗大赞妙计,拨了许多金银财宝以助八王的计划成功。
杨光美说:“我们宋朝的天子知道大人是北汉主的宠臣,北汉主对大人言听计从,因此,让我来转达他的诚意——我们中原和河东,本来就没有什么大仇,之所以兴兵前来,主要是为了对付杨家父子恃勇逞威,数次和我宋朝作对,是我宋朝与北汉和好不成。再则,目前他如打胜了,则更加骄横,根本不会把你和汉主放在眼里;如打败了,则北汉国家遭殃,大人你也没好日子过。因此我们国主请你到你们刘国主面前进一言,让他不要再用杨家父子。那时我们大宋便与大人议和,使大宋与北汉永为兄弟之国,而达人则是国中最德高望重的人了。”
赵遂既然得了这么多财物,又听了杨光美的这番话,便爽快地说:“请杨大人放心。我赵遂自己有办法,一定除了杨业父子。”于是便殷勤款待了杨光美一番,又悄悄送他返回了宋营。送走了杨光美,赵遂便开始在晋阳买通一些流氓,让他们出去散布谣言,说杨业父子与宋军私下里又讲和了,他们得了宋朝许多珠宝财物,准备伺机反叛北汉,与宋朝共分河东的土地。谣言散布出去后,赵遂又秘密派人去通知杨光美,让宋朝暂不与杨家兵交战,停战十天半月。
宋太宗收到赵遂送来的信后,大喜过望,便令各部停止与杨家军交锋。而杨业对于自己数次向敌人宣战却得不到回应很是奇怪。
一天夜里,赵遂见时机成熟了,便单独去见刘钧,对刘钧说:“陛下,其实杨业早已叛国!”刘钧大惊,问道:“国舅怎么这么说?可有确凿的证据?”刘钧说:“当年杨业与宋国讲和根本没有请示陛下,我怀疑在那时他们便已经私通了。现在任陛下无论怎么催促,杨业就是按兵不动,您不觉得很蹊跷吗?现在民间都知道杨业私通宋朝的事,弄得人心惶惶,陛下再不采取行动,恐怕就追悔莫及了!”刘钧听到赵遂这么一说,就完全相信了此事,命人速召杨业回来觐见。
杨业刚一进殿,就被两边埋伏好的士兵捉住绑了起来。杨业惊讶地说:“陛下这是为何?我并没有犯任何过错啊!”刘钧说:“面对宋军,你长期不战是何居心?事关国家危机,你若有他心,我绝不留你!”丁贵一看情形危急,上前求情说:“陛下息怒。就让杨业与宋军一战,若是输了再斩也不迟啊!”刘钧这才勉强同意了丁贵的建议。
待杨业回到军中,与儿子们商量对策。儿子们纷纷为父亲抱不平。此刻的杨业十分困惑,为国效力竟然背上了叛国的罪名,不由心生寒意。这时,宋朝上回议和的大臣杨光美又来了。杨业大声喊道:“你这次来又要耍什么花样?”杨光美答道:“我特来劝将军归顺天朝。”杨业大怒,要将杨光美斩首,但杨光美面无惧色,缓缓说道:“将军,良禽择木而栖。您在北汉尽忠却遭人质疑,我宋主见将军是奇才,恐怕征战起来误伤到您才迟迟不肯出兵。古语有‘弃暗投明’一说,还请将军好好考虑啊。”
此时,宋军又派人散播谣言说北汉已将放弃杨业,再次请辽国出兵援助,杨业听到这个消息后更加坐立难安。夫人佘氏看到杨业如此寝食难安,便劝他说:“既然北汉怀疑我们,宋朝又如此厚待,夫君可以考虑弃暗投明啊!”杨业看夫人也这么说,开始慢慢动摇了,但还担心若宋朝不是像杨光美所说的那样以礼相待,到时候可就进退两难了。这时,牙将王贵说:“此举事关重大,可先派人通知宋主,等他派大臣带文书前来商议,然后再归顺,这样就安全了。”杨业听后点了点头。
太宗听说杨业同意归顺的消息高兴极了,马上命人带诏书厚礼前去登门。令公看到宋朝的诚意,也就安心归顺了,带着家眷、金帛粮草浩浩荡荡地投奔宋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