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战死沙场

待辽军到达蓟州后,有人将战况汇报给萧太后,萧太后又派大将耶律奚底率五万精兵前去增援。

杨业听说辽兵已有援兵前来,便一面操练兵马,一面派人回汴京请求援助。

宋太宗听说宋军大捷,便想趁热打铁,御驾亲征。但是大臣们多半不同意,大家都主张休养生息,等兵强马壮之日再与辽军决一死战。太宗因为前面吃过败仗,所以听从了群臣的意见。

等到大军回到京城之后,丞相赵普向太宗请辞,说自己年岁已经大了,不能再为国家效力了,因此请求告老还乡。太宗原本不想答应,但见赵普确实年岁已高,只好让他辞官回家去了,并在宫中为他设宴饯行。在宴会上,太宗亲自作了一首诗送给赵普:

忠勤王室展宏谟,政事朝堂赖秉扶。

解职暂酬卿所志,休教一念远皇都。

此后,太宗又重新选拔了一批官员,将国号改为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并为此下诏,让京城的百姓饮酒三天。

辽国兵败之后,萧太后一直在等待机会以洗雪耻。可惜太宗趁机撤兵了,这让萧太后一直耿耿于怀。她现在听说太宗每天沉迷于酒色之中,认为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于是召集众臣商议讨伐宋国的事宜,大臣也都赞同萧太后的主张。于是,萧太后拨了精兵十万,任命耶律休哥为监军,耶律沙为先锋,从辽国的朔州、云州两地出发,向宋国进发。

消息传到汴京,太宗大怒道:“竟敢如此小看我大宋!”说罢,命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马步军水陆部署主帅,潘仁美、呼延赞、高怀德为副帅,率兵十五万出征辽国。

曹彬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前进,不到一天便来到辽境,在敌营新城前五十里扎下了营寨。 新城辽将贺斯领兵来战,没几个回合就被呼延赞射死于马下,新城被一举拿下。

接着,曹彬的宋军又前进到飞狐岭。飞狐岭守将吕行德见宋军势大,想开城投降,但招安使大鹏翼不肯投降,率部开城迎战。宋军中仍是呼延赞打头阵,两马相交,两人战了五十余个回合,呼延赞佯输,回马走入本阵;大鹏翼抡斧纵马赶来,被呼延赞大喝一声,返身擒于马上,吕行德便开城投降。于是宋军又攻下了飞狐岭。

第二天,宋军又进逼灵邱,灵邱守将胡达出战。胡达使刀,与呼延赞大战一百多个回合。呼延赞心想:“此人勇力过人,不能再力敌下去,需要智取。于是勒马绕阵而走,胡达拍马追来,呼延赞立即按下长枪,掣出钢鞭,回身一鞭。胡达只听得劈头一声响,便一命呜呼了。曹彬立刻带领宋兵杀了过去,又夺下了灵邱。

曹彬见宋军连夺三城十分高兴,对呼延赞称赞道:“将军真是神勇之士,论才干,我远不如你!”呼延赞回答说:“元帅出谋划策,功劳才是最大的。”听到呼延赞这样说,曹彬十分佩服呼延赞有如此宽广的胸襟。

太宗听说前方将士打了胜仗,龙颜大悦。恰巧此时潘仁美的使者也来报捷,说潘仁美一路人马已拿下寰州、朔州,现已赶到灵邱,和曹彬的军队会合,朝着涿州进发。

此时正是炎炎夏日,酷热难当。宋军将士们难忍炎热的气候,有很多人都中暑了,却偏偏在大路上遭遇了埋伏的辽军。

宋军中大将高怀德首先出马,辽军大将耶律奚底舞刀迎来,刚战了五个回合,耶律奚底拔马而走,高怀德纵马追去。曹彬看到形势不妙,赶紧带着宋军跟着高怀德前进。此时,辽将耶律休哥又接着与高怀德厮杀,但他且战且退,看看到了巢林地方,忽然一声炮响,辽将耶律呐的伏兵齐出,将宋军截成两段。曹彬大惊,拔马往回跑,却被辽兵的弓箭射倒了坐骑。正在危急之际,幸好呼延赞赶到,才让曹彬跟在他的马后杀出重围。此时耶律沙的军队已经包抄到了潘仁美的阵后,将他围在中间。副将高德怀拼命保护潘仁美,但一人哪里杀得过这么多辽兵。此时,呼延赞正保着曹彬回到大营内,回头望见大营后面的南方也杀声连天,又赶去救援。呼延赞杀进去,正碰到潘仁美头盔也掉了,战马也丢了,在狼狈地步行奔出来,便杀散辽兵将他保回了营中。

此时宋兵已溃不成军。耶律休哥带领辽兵乘胜追击。呼延赞只得保着曹彬、潘仁美等,率领残兵连夜抢渡马河,向南撤退,而后面,只听的炮声连天,辽兵大队人马追来。不久辽兵追到,来不及渡河的宋军被杀死无数,马河里堆满了尸体,河水断流。曹彬等退守新城,检点将士,发现损失六万余人,高怀德兄弟阵亡,大家不胜悲哀。

太宗听说高怀德战死沙场,痛心疾首,为追念他的功德,便封他的儿子为代州团练使。

萧太后听到辽军大胜的消息后非常高兴,命耶律休哥驻守云州,待兵马肥壮之时再战。

再说太宗来五台山替太祖还愿。太宗来到佛地,真诚祷告,为四海百姓祈福。还愿之后第二天,众臣奏请皇帝起驾还京,但太宗见五台山附近的风景优美,还想停留几天好好欣赏。晌午时分,太宗上山观光,看到远处有一片碧草连天的地方,便问众人那是何地。众人答道:“那里便是幽州,是自古以来的建都之地。”太宗一听,很想到近处去细细观赏。八王大吃一惊,说道:“陛下,这可使不得!这幽州是萧太后居住的地方,您若去了岂不是自投罗网?咱们还是速速回汴京吧?”太宗说:“我大宋威震四海,况且今日有千军万马在此,难道还怕萧太后吗?你们随我去便是了。”大家一看陛下心意已决,不宜再劝,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随陛下前往幽州。

在穿过树林时,宋军遇到了辽将耶律奇。耶律奇报上姓名后便冲上来与杨渊平战了几个回合。耶律奇的武功虽好,但还远不及杨渊平,见敌不过杨渊平,便掉转马头逃回幽州禀报萧太后去了。宋军又前行一阵,在邠阳城驻扎。

萧太后知道宋朝皇帝现在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既生气又觉得这是一个捉住太宗并一举灭宋的好时机,于是积极部署,将宋太宗等人围困在邠阳城。宋太宗得知后,考虑到自己在辽国的地盘上,兵马不多,不免有些惊恐。潘仁美看到太宗愁眉不展,说:“陛下,杨业现在就在代州驻守,离此地不远,您可以宣他来救驾。”太宗问道:“可是辽军已经在周围设下埋伏,有谁能冒死突围出去找杨业呢?”杨渊平挺身而出,说:“臣愿前往!”太宗大喜,立刻写了谕旨,封好后交给杨渊平。杨渊平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奔向代州。

再说杨业看到谕旨之后,赶紧带兵杀进邠阳城。他来到城墙上向外观望,看见辽国四处遍布的军营也有些犯愁,因为这次随行的文武百官很多,自己突围杀敌倒是不难,可是如何保证各位大臣的安全,就是大难题了,思来想去,他对太宗说道:“陛下,这次您若想突围只有一个办法——让人在西门扮成陛下诈献降书,拖延时间,而我们再从东门冲出重围。”太宗觉得此计可行,又问道:“可是,谁肯扮演朕呢?”杨业回答说:“我的儿子杨渊平愿意!”太宗听后,眼中盈泪,叹道:“令公竟舍弃自己亲生骨肉来救朕,叫朕如何是好!”杨渊平上前劝道:“陛下,事情紧迫,犬子死不足惜,陛下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啊!”太宗听了默默不语。

这时探子来报,说南门已经快要守不住了,望陛下速速决议。太宗无奈之下,只得脱下龙袍与杨渊平交换,含泪离去。

杨渊平派人将降书递送到辽将天庆王手中。于是,天庆王便开始与韩延寿等人商议对策。韩延寿建议先捉了宋太宗,再商量受降的条件,随后命人回信给使者,同意在西门受降。

如此一来,西门的辽兵向后退了一箭之地等待宋军出城。

于是,杨渊平披着龙袍,坐着御车驶出西门。天庆王迎着御车打马奔来,想要活捉宋太宗。杨渊平掀开车帘便是一箭,当场射死天庆王。韩延寿见状大怒,跃马直奔杨渊平。杨渊平来不及上马,被韩延寿刺死。

二郎杨延定想冲上前去救大哥,被辽将耶律奇截住厮杀;三郎见形势不妙,急忙冲出重围,却被芦苇内辽兵伸出的长钩绊倒;四郎杨延辉杀出西门,被辽军精锐部队所截,最后筋疲力尽被擒,而守卫西门的宋军则全部战死;与此同时,杨业打开东门,护着太宗和文武百官冲出重围,逃回汴京。

五郎杨延德冲出重围,逃到山上,听后面追兵喊声不断,忽然想起以前五台山的智聪禅师曾送给他一个小匣子,嘱咐他危急关头再看。杨延德觉得现在自己正遭受大难,于是打开匣子,发现里面装着一把剃刀和一张度牒。五郎明白过来,赶紧将头发剃掉,扮作和尚只身赶往五台山去了。

萧太后听说辽军大捷,杀死宋将三人,生擒一人,心里非常高兴,命人将被擒的宋将带上殿来。萧太后看到杨延辉后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身居何职?”杨延辉挺身回答说:“既然被你们捉住了,但求一死,还问这么多干什么?”萧太后大怒,说:“好一个狂生,那就赐你一死!”说罢命人将杨延辉拖出去斩首。

杨延辉面无惧色,大喝道:“大丈夫谁怕死,你要杀就杀,显什么威风!”萧太后见此人声音洪亮,一表人才,心生怜爱之意,便想召他做驸马。杨延辉心想:“只有保住性命,才能报仇。”于是便答应做了辽国的驸马。萧太后问:“你到底叫什么?在宋朝担任什么职务?”杨延辉想,若是自己说出真名实姓必定会惹来麻烦,便说自己叫“木易”,是代州教练使。

待宋太宗逃回汴京,问及杨家将的情况,得知杨门武将全部战死,感叹道:“让这么好的战将陷于死境是我的罪过啊!”杨业安慰太宗说:“我从前发过誓,杨家要以死报国,现在有几个儿子战死沙场,也是命中注定。陛下不必过分伤悲!”太宗心有不忍,赏赐杨业元帅之职,命其挂帅印驻守边疆,令夷族不敢侵犯。

杨业受命之后,吩咐八妹、九妹好好服侍佘夫人,自己带着六郎、七郎赶往雄州上任去了。

萧太后想趁着宋军刚刚打了败仗从而侵犯大宋,便命萧挞懒领兵出征。太宗立刻派潘仁美率兵迎战。

潘仁美对自己的能力心知肚明,见朝廷没有再派来援军而是让自己独自领兵对付辽军,不禁心生畏惧,急忙把自己的儿子潘章叫来商量对策。潘章向父亲建议说:“杨业就在边境雄州,父亲让他去打先锋仗便是了,有什么好发愁的!”

潘仁美大喜,不但能让杨业出兵御敌,而且自己还有机会报河东之仇,真是一举两得。第二天,潘仁美便向太宗请求让杨业做他的先锋。太宗准奏。

杨业接到圣旨,回到家中与夫人商议。佘夫人听说潘仁美做了主帅,非常担心,说道:“此人过去在河东被你打败过,他一直耿耿于怀,企图报复;幸亏主上圣明,他的阴谋才无法得逞。现在我们的老大到老五都已牺牲,只有你们父子三人了,此去他可能会加害于你们,你怎么能一点都不明白呢?”令公点头,为难地说:“可是圣上有命,我也不能推脱啊!”旁边听见老夫妻争论的儿媳柴郡主走过来说:“公婆不必犯难,待儿媳明日上朝奏明圣上,请求圣上派一人保护公公一同赴任,便可破了潘仁美的诡计!”令婆大喜,表示要同儿媳一同见皇上。

第二天,佘夫人和柴夫人便到朝中去面见皇上。太宗听说两人前来,亲自走下大殿来迎接。太宗之所以如此尊重佘夫人和柴夫人,是因为佘夫人的手中有一根龙头拐杖,上面挂着一块金牌,牌子上刻有八个字:虽无銮驾,如朕亲行,这是当年太祖皇帝亲自书写的。太宗将两位夫人接上大殿之后,急忙命侍卫搬来绣椅,等她们坐好后,才开口问道:“朕并没有下诏,令婆和柴夫人为什么会来到这朝堂之上呢?”

柴郡主急忙起身回奏说:“妾身听说陛下准备派将领兵去抗击辽兵,但我军主帅潘仁美和先锋杨业素来不和,此行恐怕不太妥当。”

太宗说:“这件事我是知道的,但是这是国家大事,不可因私废公。柴夫人可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柴夫人说道:“如果陛下一定要我的公公和潘仁美一起去,则需要在朝中找一个有威望的人保我公公同行。这样一来,我和婆婆以及全家老小也就放心了。”

太宗说:“这倒是个好主意。”于是立即下旨,命群臣推荐武将中能保杨业一同出征的人选。

诏书下了没有多长时间,八王便来回复说:“行营都总管呼延赞为人忠义,一心爱国,是保人的最佳人选。”

太宗听后心中十分高兴,夸奖八王说:“爱卿推荐的这个人真是太好了!”于是立刻下诏,让呼延赞和杨业一同出征。

潘仁美听到呼延赞为杨令公作保,非常生气,召集部下商议对策。潘仁美手下的米教练说:“太师不必烦恼。明日征战,太师可派呼延赞先去杀敌,但是不在后面接应他,任他被杀或是被擒,便可除去此人。此人一除,那杨业就是瓮中之鳖了!”潘仁美大赞此计甚妙。

第二天,辽军来袭,呼延赞请命出战。潘仁美窃喜,说:“将军在前迎战,我在后方接应。”

呼延赞在战场遇到萧挞懒,萧挞懒怒道:“老迈之将,不在家里养老等死,还敢来这里争锋?”说罢舞刀跃马,直取呼延赞。呼延赞举枪相迎,两人战了八十多个回合,萧挞懒渐渐抵不住了,拔马就走。呼延赞纵马追去,追了一程,发现自己身后没有宋军接应,而辽兵则又纷纷聚拢过来。于是呼延赞勒住马头,想赶回本营,刚转到一片树林边,就见一只军马杀出,辽将耶律斜轸叫道:“宋将快下马受缚。”呼延赞腹背受敌,正在危急之际,忽然正东面旌旗翻卷、鼓声震天,一彪军马杀来。呼延赞一看,是杨业来了!

杨业提刀冲上来,大叫:“番将休走!”萧挞懒的部将贺云龙冲上去接战,没几个回合,杨业便手起刀落,将他斩于马下。辽兵大乱,杨业和杨延昭父子乘势冲入重围,将呼延赞救回营中。

呼延赞卸下盔甲,对杨业说:“要不是杨将军来救,我今天就没命了!”

杨业却说:“末将来迟,使总管惊恐,还望恕罪。”

呼延赞十分感动,就让杨业父子的军马也在东边和他的人马一起屯扎。

潘仁美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生气,但很快又心生一计,将杨业叫到跟前,骂道:“你延误军令迟迟不来,罪该当死!”说罢便要将杨业拖出去斩首。幸好呼延赞及时赶到,见此情形,大声喝道:“我昨天交兵,你身为主帅竟不动一兵一卒,居心何在?幸好杨令公及时出现,才解救我于危难之中,我是专程保杨家父子而来。你若敢再动歪脑筋,别怪我不客气了!”

潘仁美又羞又怒,但仍心有不甘。米教练见状,又献计说:“您可以将呼延赞支开,这样取杨业性命便是旦夕之间的事了。”

潘仁美听了茅塞顿开,便派呼延赞回汴京催粮。呼延赞看无法再拖,便对杨业说:“潘仁美必将加害于你,你一定要按兵不动拖到我回来!”杨业点头。呼延赞这才率五千轻骑返回汴京。

辽军主帅萧挞懒收了战书,与众将道:“据细作报告,最近宋军中潘仁美与先锋杨业不和。这潘仁美没什么用,可杨业难对付。我们现在就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集中对付杨业。”于是他便对耶律斜轸说:“离此一箭之地有个山势险要的地方叫陈家谷,你领兵埋伏在里面,待宋军进去,你便全力合围。我相信你一定能胜任。”呼延赞刚走,潘仁美就命杨业率兵迎敌,杨业劝道:“敌军气势正盛,我军也没有调整好,还是再等等吧!”潘仁美哪里肯听,大喝道:“你竟敢违命抗旨!延误了战机,看你怎么收拾!”杨业一看躲不了了,便说:“主帅务必派兵接应我,不然恐怕凶多吉少。”

第二天,杨业领兵出战。辽军派了众多人马前来迎战。杨业与辽将大战数十回合,辽将不敌,往回逃跑。杨业追去,猛一回头,发现身后竟无一人,便知是中了潘仁美的毒计。此时,周围埋伏的辽兵一拥而上。

杨延昭、杨延嗣发觉父亲被围在谷口,连忙想拼死冲进去营救。但两边山坡上辽兵万箭齐发,山上矢石齐下,不能前进。贺怀浦想从山坡东面冲入,被耶律奚底截住,战不到两合,便被奚底一斧劈于马下。杨延昭见形势危急,忙对延嗣说:“我冲进去救爹爹,你快杀出去向潘招讨救兵来。”

杨延昭说罢,吼声如雷,奋力杀进重围,正遇父亲。杨业见了,叫道:“番兵太多,你快冲出去,不然两人都完了!”延昭哭叫道:“孩儿为爹爹杀开血路,快快出去!”说罢又举枪血战向前。此时恰好萧挞懒看见了,拼力从旁边攻入,将他父子又隔绝开来。杨延昭回头一望,见父亲又被重重围困,还想杀进去营救,可望望自己身边,已经没有一个人了,只得独力杀向南路,等待救兵。杨业奋力杀敌,但心中荒凉之情让他力不从心。杨业环顾四周,发现周围全都是辽兵,不禁仰天长叹自己被奸人所害,以至于身陷绝境。他抬头时看到李陵的墓碑,心想自己万万不能像李陵那样屈膝投降,便卸下盔甲一头撞死在碑前。

众辽兵见杨业已死,便冲上前去割了他的首级领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