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露头角

    但是,坚持不懈的科赫仍不满足于这一发现。

    当他向沃尔施太因的居民们解释他的发现时,他们大多半信半疑。一次,弗里德曼问道:“尊敬的大夫,您说的这些与我们的牲口年复一年地死去这一点有什么关系呢?”显然,农牧民们更关心的是怎样才能使他们的牲口免遭这凶恶的疫病的袭击。科赫感到,要达到在实践中制服炭疽病的目标,自己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要弄清楚这种疫病平时究竟是怎样传播的。

    也正是这个问题,近来使科赫感到十分疑惑不解。因为他在实验中已观察到,尽管炭疽病菌生长繁殖十分迅速,但也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如果缺乏合适的营养、温度和湿度,这些病菌就会萎缩以致死去。有一点是明确的,这些可怕的病菌也具有某种脆弱性,它们不可能在野外、寒冬或干热的环境中存活下去。那么,在野外放牧的牲口是怎样传染上这种疾病的呢?

    后来,坚忍的科赫终于找到了答案。

    一次,科赫在往细菌培养器中贮放一块滴液标本时,忙碌中不经意地将温度定在了相当于死鼠体温的温度。几天后,当他观察这块标本时,却没有看到那些熟悉的炭疽杆菌,目镜下出现的是一些由一个接一个的小椭圆体穿起来的、像一串串微小的珍珠项链似的东西。经过检查,不存在被其他细菌污染的情况。“这么说,是那些炭疽杆菌本身变成珍珠状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科赫不解地耸了耸肩,将这块标本暂时放在一边。

    几个星期后,他又偶然捡起这块滴液已经干缩的标本放在目镜下观察。情况没有变化。这时,科赫采取了一个关键性的步骤。本想观察得更清晰,他在干缩的涂片上又滴上了不含细菌的纯牛眼房水。这时,显微镜下的景象使科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些珍珠串似的细菌,好像从睡眠中醒过来似的,又变成了他熟悉的炭疽杆菌,它们蠕动着又相互纠缠在一起。

    科赫的脑子里闪过一道火花,原来细菌会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生存的环境。他立即跟踪下去,做了反复的试验。他将病鼠脾脏的标本保存在相当于死鼠体温的温度中约24小时,待病菌缩成珍珠状,又给它们滴上牛眼房水,使它们复活成杆形菌体。他还直接把珍珠状的细菌接种到小白鼠身上,它们也变成活跃的杆形菌体,而致小白鼠死亡。但是,在活的动物体内,或者温度过高过低,杆形菌体则不能变成珍珠状态。

    由此科赫推论道: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炭疽病菌的杆形菌体会收缩成珍珠状,使自己能在恶劣的环境中顺利存活,只要它们在草场上被放牧的牲畜吞下,就会恢复原状,从而杀害牲畜。

    后来的深入研究证明,科赫的这种推测是完全正确的。原来,炭疽类细菌能缩成小圆球状,称为孢子。孢子周身能形成厚壁,保护自身不受寒冷、干热或化学药品的侵害,甚至还能抵御煮沸的温度,也基本不需要营养和水,它们的致病力可达数年之久。一旦遇上合适的条件,细菌就又复原了。传递炭疽病的不是杆形菌体本身,而是细菌的孢子。

    于是,科赫向农牧民们建议,要防止炭疽病在家畜中蔓延,可以把炭疽病死畜的尸体烧掉,或者掘土深埋。消灭掉炭疽病菌的孢子,也就切断了疾病传播的环节。

    分离并证明炭疽病的病原菌即炭疽杆菌,揭示它的生活周期和它的孢子,这在世界医学史上都是第一次。33岁的科赫,由于坚持不懈的努力,由于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独创性,终于目睹了这场科学奇观。他首次提出的传染病通常是由某种特定的微生物所引起的学说,也是对医学科学的一项伟大贡献。

    科赫对自己所取得的成果十分激动,抑制不住地想要把它向医学界报告。他想起了最近刚读过的一篇论文,文章介绍了一种加热分离培养法,可使芽孢细菌得以分离培养。论文的作者是布雷斯劳植物学会的柯恩博士(Cohn F,1828-1898),是当时德国最著名的细菌学家之一。“柯恩博士一定能理解我的发现。只是,他会不会关注一个普通乡村医生的事呢?”尽管科赫心里没把握,最后还是决定给柯恩博士写一封信。

    1876年4月中旬的一个晚上,科赫坐下来专心致志地写下这封重要的信:

    尊敬的教授先生:

    在您的细菌学研究工作的激励下,……很久以来,我一直在研究炭疽病。经过多次失败之后,我终于成功地发现了炭疽杆菌的繁殖过程。在将此事公布以前,我敬请您,尊敬的教授先生,细菌学界第一流的权威,对我的发现作出判断。

    恳请您允许我于近日内去植物学会,给您作一些重要的试验。

    如果您不嫌冒昧,同意我的请求,是否请您指定我去布雷斯劳的日期。

    致最崇高的敬意!

    地区医生 罗伯特·科赫 敬上

    几天之后,科赫收到了柯恩博士的回信。信中约科赫一星期后去植物学会,当众做试验。从回信的言词中可以体会到,柯恩博士并没有完全相信他的话。这也难怪,近来曾经有过几个年轻人都给柯恩博士去信,声称自己作出了这样那样的发现,但却都拿不出证据。

    1876年4月30日下午,柯恩博士和一些应邀而来的著名科学家在布雷斯劳城迎来了乡村医生科赫。科赫衣着整洁,右手提着一只手提箱,左手拎着一个覆盖了半截布罩的笼子,走进了植物学会一间宽敞的实验室。手提箱里装着他心爱的显微镜和一些可怕的炭疽菌滴液,笼子里则是几十只活泼健康的小白鼠。

    演讲开始了。科赫向这些医学名人叙述他的发现经过。起初,他有些紧张,渐渐地,他沉浸在自己讲述的情节中,变得越来越自信。

    从第二天开始,科赫进行实验的演示。头天,他已经给一只小白鼠引种了炭疽病菌,现在这只小白鼠已经死了。科赫从死鼠脾脏中分离出炭疽病菌,反复让医学家们通过显微镜观察这些杆菌是如何在牛眼房水中生长繁殖。通过多次的连续培养,他又获得了炭疽病菌的纯种,然后把它们引种到小白鼠身上,看它们如何杀死小白鼠。他一次又一次地让大家看杆形菌体干缩成孢子,在动物体内恢复到原来的模样,传播炭疽病。他的操作熟练而规范,显示出科学家训练有素的技能。

    演示共持续了三天。科赫当着这些医学家的面,通过显微镜把炭疽菌的真相逐渐展现出来。他自信地为他们描绘出炭疽菌的生命循环史。他的实验无可怀疑地证实了这些杆形菌体确实是炭疽病的病源。

    观众们为科赫的精彩演示感到十分激动。欧洲实验病理学权威科因海姆(Cohnheim J,1839-1884)教授不禁冲上前去,紧紧握住科赫的手,兴奋地说:“一个完整无缺的发现,完整无缺,无须加以补充!我认为这是微生物学领域中最伟大的发现。期待您作出更多的发现!”其他医学家们也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来,向科赫表示由衷的祝贺。

    科赫以他出色的工作赢得了这些科学家的尊敬和友谊。柯恩和科因海姆热情地帮助他,向他建议把他的发现呈交给西方医学界公认的病理学权威微尔啸(Virchow R,1821-1902)。然而,科赫的柏林之行却使他感到失望。因为当时微尔啸已疏远学术研究,正热衷于普鲁士下议院议员事务,对这位农村医生的发现似乎毫无兴趣,表现十分冷淡。

    科赫又回到了沃尔施太因那间小小的实验室。兴奋与失望引起了他心中的波澜。他决心把他的发现公之于众。经过用心的整理和思考,他撰写了一篇长达40页的论文,以《炭疽病病原学,论炭疽杆菌发育史》为题,发表在柯恩博士主编的《植物生物学论丛》上。论文全面介绍了他在炭疽方面的工作。这篇论文至今仍然是医学史上的一篇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