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经分为四个期" class="reference-link">二、月经分为四个期
对于女性而言,中枢神经系统,性激素和女性的生殖器官构成一个精妙的系统,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调节着女性特有的生理功能,比如受孕、月经或分娩。前面已经介绍过,女性的内生殖器官由卵巢、子宫、输卵管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合成卵巢激素,子宫和输卵管则是生育器官,卵巢中含有几十万个卵泡,每个卵泡中含有1个卵子。青春期之前卵泡基本上没有功能。到了青春期,在脑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不成熟的卵泡逐渐发育,同时合成雌激素。当卵泡发育成熟便会排卵。卵子排出后,卵泡壁塌陷,细胞变大、变黄,称为黄体,它不仅合成雌激素同时还产生孕激素。但是卵巢并不是唯一起变化的生殖器官,随着卵巢的变化,子宫内膜也会受其影响并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在卵泡发育生成雌激素时,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内膜细胞增多、增大,称为增殖期子宫内膜。排卵后,黄体产生孕激素,那么雌激素和孕激素会共同作用,使子宫内膜发生水肿,腺体产生大量黏液及糖原,内膜厚度由1毫米增到6毫米,称为分泌期子宫内膜,这个阶段的子宫便是准备好“温床”,准备受孕的子宫。如果此时排出的卵子受精了,则受精卵经输卵管运送到子宫内发育,称为妊娠,妊娠组织合成一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它支持卵巢黄体继续发育;如果卵子没有受精,在排卵后14天左右,黄体萎缩,停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这个时候,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迅速减少,不可避免影响到子宫,此时子宫内膜中的血管收缩,内膜坏死而脱落,引起出血,形成月经。因此,月经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卵巢周期的长短,一般为28~30天,但因人而异,也有23~45天,甚至3个月或半年为1个周期。只要有规律,一般都属于正常月经。出血的时间一般为2~7天,每一次月经出血总量不超过100毫升。
月经对于女性的好处
总的来说,子宫内膜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改变,一般分为四期:
1.增生期
月经期后,新的卵子开始发育,同时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开始增生,即月经周期的第5~14天。
2.分泌期
为月经周期的15~23天,黄体形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子宫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使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出现分泌现象。此时内膜厚且松软,含有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
3.月经前期
月经期的24~28天,机体未受孕,黄体开始退化,这时孕激素、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激素的这一减退,将造成内膜缺血、坏死,血管破裂出血,子宫内膜剥脱。
下丘脑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门静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促使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的分泌及释放。
4.月经期
为月经周期第1~4天。在内膜功能层形成散在小血肿,将使坏死的内膜剥脱,随血液排出,称之为月经。内膜的基底层随即开始增生,形成新的内膜。
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特点之一,是它的周期性变化,而月经是这个周期变化的重要标志。月经周期主要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的,下丘脑调节垂体的功能,而垂体又调节卵巢的功能。
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卵巢产生的性激素,反过来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的释放,即所谓反馈作用;抑制其释放时称为负反馈,促使其释放时称为正反馈。正常月经周期血液内激素的变化与卵巢、子宫内膜的关系如下:在前一月经周期黄体萎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随之下降,解除了对下丘脑及垂体的抑制。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二者通过垂体门静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促进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的分泌及释放。在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卵巢中卵泡逐渐发育成熟,并产生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雌激素分泌量增多,反过来会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抑制促卵泡激素的产生,促进促黄体生成激素分泌增多,引起排卵。排卵后黄体形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典型的分泌期变化。黄体分泌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垂体,使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分泌减少,黄体开始萎缩。黄体萎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随之下降,子宫内膜得不到性激素的支持,发生坏死、脱落而月经来潮。黄体萎缩后,也解除了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再分泌,而开始了另一个月经周期。
现在你很好地了解月经周期了,接下我们要说的月经失调就很容易理解了。简单地说,月经不正常的情况,都可以算作是月经失调。在本书中,我们会讲到经前期综合征、闭经、痛经、围绝经期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这几种比较常见的月经失调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