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经前期综合征" level="3">一、经前期综合征

    一、经前期综合征" class="reference-link">一、经前期综合征

    1.什么是经前期综合征

    经前期综合征是指育龄妇女在月经前7~14天(即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及身体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立即消失。经前期综合征的精神、情绪障碍更为突出,以往曾命名为“经前紧张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本病最明显的症状便是出现手足或眼睑的水肿,还可能出现头痛、乳房胀痛的情况,在精神方面可能有焦虑、烦躁不安、紧张等情绪。

    一、经前期综合征 - 图1

    经前期综合征是指育龄妇女在月经前7~14天(即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及体质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迅即消失。

    2.为什么会发生经前综合征

    为什么有的女性在经期前会出现一系列精神上和行为上的典型变化,我们还不是太清楚,不过有几种因素可以供大家参考:

    (1)醛固酮激素分泌过多引起液体潴留

    醛固酮激素过高会引起全身的液体潴留,这是造成患者手足等部位水肿的最有可能的原因。醛固酮激素是人体内调节血容量的激素,通过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维持水平衡。醛固酮的分泌由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进行调节。当体液容量下降时,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肾素的分泌增加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会使肾脏重吸收钠增加,进而引起水的重吸收增加,体液容量也就增多了;相反体液容量增多时,通过上述相反的机制,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肾重吸收钠水减少,体液容量下降。

    一、经前期综合征 - 图2

    经前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我们之前讲过,月经来潮之前,身体里的孕激素水平会上升,孕激素的主要形式是孕酮。已知孕酮可以阻断醛固酮对肾小管作用而有利于尿钠的排出,但孕酮引起钠的丢失,体液便会减少,这样导致醛固酮代偿性增加,加之孕酮在月经后半期转化为去氧皮质酮等盐皮素的活性加强,而使月经前醛固酮分泌增多,在行经前达峰值,因而黄体期醛固酮分泌增加是生理功能上的代偿,借此以维持血浆钠水平的稳定,从而引起液体潴留。

    (2)催乳素排出量增多可能导致乳房肿胀

    近年围绕催乳素排出量增多为经前期综合征重要病因因素这一问题发生重大争论。血浆催乳素浓度有昼夜节律性,以睡眠时水平最高,每个人日与日之间也有显著波动,在排卵期催乳素水平达峰值,黄体期催乳素平均水平高于卵泡期。有些经前期综合征病人血催乳素平均浓度在整个月经周期中均高于健康妇女,尤其在经前期更为显著。黄体期催乳素水平升高可伴随孕酮排出量下降等,在理论上支持催乳素水平增高在某些方面与经前期综合征形成有关。可是正常及经前期综合征病人间多数未见催乳素水平有明显差异,催乳素对渗透压的调节作用在动物身上比较显著,而在人类则影响不大,可能仅作用于乳腺影响其局部渗透压的平衡,使乳房胀大触痛。

    (3)雌激素和孕激素比值升高

    由于垂体分泌较多的促卵泡激素,刺激卵巢内卵泡产生过多的雌激素,或由于维生素缺乏,使雌激素在肝脏内的代谢受到影响,导致体内雌激素积蓄过多,过量的雌激素可直接作用于肾脏或间接作用于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水钠潴留,也可引起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使机体毛细血管液体漏出增多而导致水肿。雌激素还可通过脑的神经介质而影响情绪。

    (4)心理因素

    由于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的广泛性及互不联系的特点,还有应用安慰剂或接受心理治疗有较好疗效,不少学者提出心理社会因素引起身心机能障碍这一病因学说。学者们认为个性及环境因素对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的发生极为重要。症状的出现反映病人内心存有未能解决的矛盾冲突,追溯病人生活史,常有较明显的精神刺激遭遇,如童年时期的不幸经历和精神创伤、父母家庭不和、学习成绩低劣、失恋等可能都是产生经前情绪变化的重要因素。

    3.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

    有关经前期综合征症状多达150余种,但每一病人并不都具备所有症状,各人有各自的突出症状,严重程度亦因人因时而异,具体的症状也并非固定不变,但症状的出现与消退同月经的关系则基本固定,这也是本病的一个特点。症状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症状严重需治疗者病期较长,约有40%病人病期持续1~5年,10%可持续10年以上。

    典型症状常在月经前1周开始,症状逐渐加重,至月经前最后2~3天最为严重,经后突然消失。有些病人症状消退时间较长,渐渐减轻,一直延续到月经开始后的3~4天才完全消失。另有一种不常见的类型,即双相型,有两个不相连的严重症状阶段,一在排卵期前后,然后下一个阶段无症状,于月经前1周再出现典型症状,以往称之为经间期紧张,由于其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与本病一致,实际为经前期综合征的特殊类型。

    一、经前期综合征 - 图3

    典型症状表现图

    (1)精神症状

    经前期综合征的精神症状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包括情绪、认知及行为方面的改变。最初患者感到全身乏力、易疲劳、困倦、嗜睡。情绪变化有两种截然不同类型:一种是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遇事挑剔、容易生气,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感情容易冲动,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争吵、哭闹,患者常常不能自制;另一种则变得没精打采,闷闷不乐,焦虑、抑郁、忧伤或情绪淡漠,爱孤居独处,不愿与人交往和参加社交活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判断力减弱,严重者甚至偏执妄想,产生自杀意识。

    一、经前期综合征 - 图4

    (2)躯体症状

    ①液体潴留症状:如手足、眼睑水肿比较常见,有少数病人体重显著增加,平时合身的衣服变得紧窄不适。有的有腹部胀满感,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肠胃功能障碍,偶有肠痉挛。临床经期可出现腹泻、尿频。由于盆腔组织水肿、充血,可有盆腔附胀、腰骶部疼痛等症状。

    ②经前头痛:经前期综合征患者常常会抱怨自己头痛,多为双侧性,但亦可为单侧头痛,疼痛部位不固定,一般位于颞部或枕部,常伴有恶心呕吐感,经前几天即可出现,月经刚来时达高峰。头痛呈持续性或无诱因性,时发时愈,可能与间歇性颅内水肿有关,易与月经期偏头痛混淆,后者往往为单侧,在发作前几分钟或几小时出现头晕、恶心等前驱症状。经前期综合征所引起的头痛,发作时多伴有眼花(视野内出现闪光暗点)等视力障碍。可根据头痛部位、症状的严重程度及伴随症状,进行鉴别。

    一、经前期综合征 - 图5

    ③乳房胀痛:经前期综合征的患者在月经来潮之前,常有乳房饱满、肿胀及疼痛感,以乳房外侧边缘及乳头部位为重。严重者疼痛可放射至腋窝及肩部,可影响睡眠。扪诊时乳房敏感、触痛,有弥漫性坚实增厚感,有时可触及颗粒结节,但一般不会出现肿块,经期后即完全消失,下一周期又重新出现,但症状及体征的严重程度并不固定不变,一般在2~3年内虽不经治疗也可自行痊愈。如发生乳腺小叶增生,则可能在整个月经周期有持续性疼痛,经前加剧。

    ④盆腔痛:经前发生盆腔坠胀和腰骶部疼痛,持续至月经来潮后缓解。与前列腺素作用及盆腔组织水肿充血有关。

    ⑤低血糖症状:患者在经前出现疲乏、食欲增加、喜甜食、头痛等症状也可能与低血糖有关。

    大多数妇女经前期综合征有多种症状,并都有精神症状,其中焦虑症状居多占70%~100%。大部分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有乳房胀痛或体重增加的主诉,约一半的患者有低血糖症状,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有抑郁症状,这样的患者如果抑郁程度较重的话,可能会出现自杀想法,故对生命有潜在威胁。

    (3)其他症状

    ①食欲改变:食欲增加,多数有对甜食的渴求或对一些有盐味的特殊食品的嗜好,有的则厌恶某些特定食物或厌食。

    ②经前期综合征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症状,主要是由于血管舒缩运动不稳定而引起的潮热、出汗、头昏、眩晕及心悸。

    ③此外,油性皮肤、痤疮、性欲改变也是可能出现的症状。

    也有人将经前期综合征进行了简单的分型:

    (1)忧虑型: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易激动、忧虑、失眠、血雌激素升高、黄体酮降低。

    (2)需要型:特点为头痛、心跳加快、头晕甚至昏倒,疲劳无力,伴有糖耐量升高,红细胞内镁含量降低。患者食欲增加,特别喜吃甜食。可能与缺乏前列腺素E有关,补充适当的镁可以改善糖耐量及症状。

    一、经前期综合征 - 图6

    一、经前期综合征 - 图7

    (3)抑郁型: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健忘、惶惑、常哭泣等。血黄体酮可能稍高,个别有慢性铅中毒史。

    (4)水肿型: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可增重1.4公斤以上,可伴有四肢水肿、乳房胀、腹胀,伴水、盐潴留,并可有血清醛固酮升高。补充维生素B6可抑制醛固酮升高而有利尿作用;补充维生素E可减轻乳房及腹胀症状。

    由于经前期综合征的个体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以上的症状是大部分患者出现的症状。在此还需要提醒你,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所患的疾病并不一定就是经前期综合征,可能由别的疾病引起,请到医院就诊,请医生诊断。4.经前期综合征应怎样判断

    对经前期综合征的判断可根据临床标准进行,也可根据最常见的情绪、行为、举止症状等方面进行判断,除此之外,为了确定是经前期综合征,还有必要与其他疾病尤其是精神病疾患相鉴别。

    一、经前期综合征 - 图8

    现在临床主要根据下述3个关键要素进行诊断:

    (1)在前3个月经周期中,周期性出现至少一种精神神经症状,如紧张、急躁、抑郁、焦虑、忧伤、过度敏感、猜疑、情绪不稳等和一种躯体性症状,如乳房胀痛、四肢肿胀、腹胀不适、头痛等;

    (2)出现的症状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必须存在一段无症状的间歇期,即症状最晚在月经开始后4天内消失,至少在下次周期第十二天前不再复发,即出现症状的时间必须是与月经的周期紧密相关的;

    (3)症状的严重程度足以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凡符合上述3项者才能诊断为经前期综合征。

    有科学家总结了经前期综合征在情绪、行为、举止方面最常见的症状,最常见的依次为:疲劳乏力、易激动、腹胀气及四肢发胀、焦虑或紧张、乳房胀痛、情绪不稳定、抑郁、渴求某种食物、痤疮、食欲增加、过度敏感、水肿、烦躁易怒、易哭、喜离群独处、头痛、健忘、胃肠道症状、注意力不集中、潮热、心悸及眩晕等。

    每种症状按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有轻微症状,但不妨碍正常生活评1分;

    中度症状,影响日常生活,但并未躺倒或不能工作评2分;

    重度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无法胜任工作评3分;

    分别计算卵泡期(周期第3~9天)及黄体期(周期最后7天)7天的总分。诊断经前期综合征的标准为:

    一、经前期综合征 - 图9

    最常见的症状

    ①黄体期总分至少2倍于卵泡期总分;

    ②黄体期总分至少>42分;

    ③卵泡期总分必须<40分,如>40分应考虑病人为其他疾病。

    这一方法虽然算起来比较麻烦,但不致误诊。总之纯粹的经前期综合征,在排卵前必存在一段无症状的间歇期,否则须与其他疾病(仅在月经前症状加剧)进行鉴别。

    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并非经前期综合征所特有,因而常需与其他疾病鉴别,尤其要与精神疾患鉴别。首先要注意症状有无周期性出现这一特点,是否是和月经周期的时间紧密相关。如忽视症状的周期性及经前期出现这一特点,经前期综合征就容易与通常的焦虑及抑郁症相混淆,后者在月经周期的3个阶段(卵泡期、排卵期及黄体期)症状相同,严重程度缺乏规律性改变。其次通过卵泡期有无症状存在这一特点与周期性加剧的慢性疾病相鉴别,如常遇见的特发性、周期性水肿,它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水肿,主要特征是周期性肿胀及焦虑情绪发作,标志着水电解质平衡失常(醛固酮分泌增加)。这种病的症状与经前期综合征很像,与经前期综合征鉴别的依据是它在整个月经周期均可出现症状,而在月经前症状加剧。又如复发性抑郁症月经前加剧,就难以与经前期综合征鉴别。因此凡具有与经前期综合征同时出现的精神障碍病人,均应首先由精神病学专家诊断,排除精神病后再按照经前期综合征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