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围绝经期综合征" level="3">四、围绝经期综合征

    四、围绝经期综合征" class="reference-link">四、围绝经期综合征

    1.什么是围绝经期综合征

    说围绝经期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绝经。女性进入更年期,卵巢功能开始衰退,首先是黄体功能呈进行性衰退,卵泡仅发育到一定程度,即自行萎缩,不再排卵,称为绝经。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功能由不稳定到衰退,平衡失调,常常在绝经前表现月经不正常、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出血不止等,而经前紧张综合征、乳房周期性胀疼、水肿及头痛等症状消失。一般从卵巢功能衰退至月经停止,月经变化的情况有三种:

    (1)稀发月经:月经周期间隔时间长,由正常20~30天变为2~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行经一次。经量可正常或较前减少,间隔时间逐渐延长到4~5个月或半年才行经一次,以后则完全停止。

    (2)月经周期紊乱:从正常的月经周期变为不定期的阴道出血,有时经期延长或变为持续性阴道出血,淋漓不断达1~2个月不止;也可发生大量阴道出血,病人可发生贫血,面色萎黄,全身乏力,心慌,气短。有的反复出血,一般经1~2年,月经即完全停止。绝经前月经周期紊乱是最常见的。

    (3)突然绝经:少数妇女过去月经周期及经期一直正常,现在突然绝经;也有的周期正常,仅有几次月经量逐渐减少,以后月经突然停止。

    一般来说,在我们国家农村一般现在是46~47岁,城市可能稍微偏晚一点,是因为营养好一点,差不多50岁左右,一般的正常绝经年龄是这样的,但是绝经还和遗传有关系,比如说母亲、姐姐绝经早,她可能绝经也早,如果晚一点可能她也晚一点,和遗传因素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绝经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前者指卵巢内卵泡生理性耗尽所致绝经,后者是指两侧卵巢经手术切除或受放射

    四、围绝经期综合征 - 图1

    女性进入更年期,卵巢功能衰退,首先是黄体功能呈进行性衰退,卵泡仅发育到一定程度,即自行萎缩,不再排卵,称为绝经。

    线毁坏导致的绝经。人工绝经者更容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

    四、围绝经期综合征 - 图2

    四、围绝经期综合征 - 图3

    围绝经期的最早变化是卵巢功能衰退,表现为促卵泡素敏感性下降,对促性腺激素刺激的抵抗性逐渐增加,然后才表现为下丘脑和垂体功能减退。

    围绝经期指围绕绝经的一段时期,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的这段时间,会有一些生物学和心理学特征,从这时候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的一年里,即绝经过渡期至最后一次月经后的一年。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以往用“更年期”来形容这一渐进的变更过程。由于更年期定义含糊,1994年WHO提出采用“围绝经期”一词。

    围绝经期的最早变化是卵巢功能衰退,表现为卵泡对促卵泡素敏感性下降,对促性腺激素刺激的抵抗性逐渐增加,然后才表现为下丘脑和垂体功能减退。下面是女性在围绝经期生理方面的一些变化:

    (1)雌激素: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减少。不同阶段,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差异。绝经过渡期早期雌激素水平呈波动性,其原因是因促卵泡素升高对卵泡过度刺激引起雌二醇分泌过多,导致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卵泡期。在整个绝经过渡期雌激素水平不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只是在卵泡停止生长发育时,雌激素水平才下降。绝经后卵巢不再分泌雌激素,妇女体内低水平的雌激素主要来自于肾上腺皮质以及来自卵巢的雄烯二酮经周围组织中芳香化酶转化的雌酮,转化的部位主要在肌肉和脂肪,肝、肾、脑组织也可促进转化。

    2.雄激素:绝经后雄激素来源于卵巢间质细胞及肾上腺,总体雄激素水平下降。其中雄烯二酮主要来源于肾上腺,量约为绝经前一半。卵巢主要产生睾酮,由于升高的促黄体生成素对卵巢间质细胞的刺激增加,使睾酮水平较绝经前增高。

    3.促性腺激素:绝经过渡期促卵泡激素水平升高,呈波动型,促黄体生成素仍在正常范围内,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诱导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进而刺激垂体释放促卵泡激素水平升高,促黄体生成素增加。

    4.催乳素:绝经过渡期由于雌激素具有肾上腺耗竭剂的功能,可抑制下丘脑分泌催乳激素抑制因子,使催乳素水平升高。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下丘脑分泌催乳激素抑制因子增加,使催乳激素浓度降低。

    5.卵巢的变化:绝经后妇女卵巢会逐渐萎缩,其重量仅为性成熟期妇女卵巢的1/2~1/3。卵巢的血管也会逐渐硬化,动脉分支减少。卵巢皮质变薄,原始卵泡几乎耗尽,遗留的少数卵泡对促性腺激素刺激又不敏感,以致卵泡成熟发生障碍,不再排卵。

    2.围绝经期的症状

    当女性处于围绝经期时,他的生理和心理会出现系列变化,下面我们就血管舒缩综合征、器官系统衰老所致疾病、精神状态以及内分泌的变化分别予以介绍。

    (1)血管舒缩综合征:绝经后1~5年间发生率75%~85%。血管舒缩综合征,是指因雌激素匮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以阵发性发作的轰热、潮红、自汗和心悸为特征的症候群。潮红先始于面、颈、前胸部,后波及下腹、躯干和四肢,皮肤血管扩张,片状红润充血,温度升高,伴头痛、头晕、心悸、烦躁、口干。为了减轻热度,患者常常通过脱衣、袒臂、开窗、打扇或走向户外等方式以驱热。潮红持续3~4分钟后继以出汗,血管收缩,体温恢复正常而结束。发作周期为54±10分钟。夜间发作时,多突从梦中惊醒,且已大汗淋漓,濡湿衣被,伴失眠和焦虑。次日神志恍惚、健忘,伴恶心、呕吐、眩晕等不适。

    (2)各器官系统衰老性疾病

    ①月经紊乱。绝经前半数以上妇女出现月经紊乱,多为月经周期不规则,持续时间长及月经量增加,是无排卵性周期引起,但有意外妊娠可能。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出现异常子宫出血,一定要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应去医院取子宫内膜做活检。

    四、围绝经期综合征 - 图4

    血管舒缩综合征 潮红持续3~4分钟继以出汗,血管收缩,体温恢复正常而结束。

    ②全身症状。潮热,面部和颈部皮肤阵阵发红,伴括约肌松弛,常有尿失禁;膀胱因粘膜变薄,易反复发作膀胱炎。

    ③心血管疾病。绝经后妇女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肌梗死、高血压和脑卒中,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下,使血胆固醇水平升高,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④皮肤和毛发的变化。雌激素不足使皮肤胶原纤维丧失,皮肤皱纹增多加深;皮肤变薄、干燥甚至皲裂;皮肤色素沉着,出现斑点;皮肤营养障碍易发生围绝经期皮炎、瘙痒、多汗、水肿;暴露区皮肤经常受日光刺激易致皮肤癌。绝经后大多数妇女出现毛发分布改变,躯体和四肢毛发增多或减少,偶有轻度脱发。外阴干枯、阴毛脱落、白色病损、外阴瘙痒、继发感染。部分妇女出现多毛、脂溢、痤疮等男性化征象。一般来说,绝经后,女性皮肤老化的速度会加快。

    ⑤骨质疏松。绝经后妇女骨质吸收速度快于骨质生成,促使骨质丢失变为疏松,围绝经期过程中约25%妇女患有骨质疏松症,其发生与雌激素下降有关。雌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降钙素,降钙素是一强有力的骨质吸收抑制物,对骨骼有保护作用,因此,雌激素不足使骨质吸收增加,从而导致骨质疏松。此外,甲状旁腺激素还是刺激骨质吸收的主要激素。骨质疏松主要是指骨小梁减少,最后可能引起骨骼压缩使体格变小,严重者导致骨折,桡骨远端、股骨颈、椎体等部位易发生。

    四、围绝经期综合征 - 图5

    各器官系统衰老性疾病

    (3)精神、神经系统:更年期妇女易患精神抑郁症、健忘、强迫观念、偏执、情绪不稳、迫害妄想、焦虑、多疑、感觉异常、自觉无能和厌世感。部分呈躁狂、思维错乱和精神分裂。

    (4)内分泌代谢变化

    ①高脂血症:表现为胆固醇等增高,故易致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

    ②糖尿病倾向:β细胞对胰岛素分泌减少和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作用增强所致。

    ③水肿:可为甲低引起黏液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性水肿。

    ④免疫功能减退:易并发感染和肿瘤。

    四、围绝经期综合征 - 图6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是指由于卵巢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子宫出血,简称“功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