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class="reference-link">五、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什么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是指由于卵巢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本病分为无排卵型功血和有排卵型功血两种,前者是排卵功能发生障碍,好发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后者是黄体功能失调,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常表现为月经周期失去正常规律,周期紊乱,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不规则阴道流血等。机体内外任何因素影响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任何部位的调节功能,均可导致月经失调。
无排卵型功血较多见,约占该病90%。多见于卵巢开始成熟的青春期和卵巢开始衰退的更年期。由于卵巢功能低下,分泌的雌激素不足,因而不能对垂体产生正常的负反馈作用,没有促黄体生成激素的高峰出现,所以卵泡虽能发育但不会成熟,也就没有排卵。子宫内膜在雌激素长时间作用下,表现为过度增生。临床表现为停经一段时间后发生出血,出血量多,持续时间长;也有人表现为经量多,经期长。
有排卵型功血多发生在生育年龄的妇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反馈机制已建立,卵巢有排卵,但黄体功能异常。又分为黄体功能不全和黄体萎缩不全两种,前者在月经前刮取子宫内膜表现为分泌不良,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或月经前点滴出血;黄体萎缩不全表现为子宫内膜脱落不全,于月经第五天刮取的子宫内膜仍有分泌期变化,临床表现为经期延长,基础体温呈双向,治疗较容易,可在月经后半期选用黄体酮类孕激素治疗。
引起本病的因素很多,机体可受内外的很多因素影响,如精神过度紧张、环境和气候的改变、营养不良或代谢紊乱等影响,通过大脑皮层,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调节和制约。这种关系失常时,突然地表现在卵巢功能的失调,从而影响子宫内膜,导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症状
无排卵型功血是排卵功能发生障碍好发于青春期及更年期
(1)无排卵型功血
无排卵性功血患者可有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子宫不规则出血,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甚至大量出血。有时先有数周或数月停经,然后发生阴道不规则流血,血量往往较多,持续2~4周或更长时间,流血的情况不容易自己停止;有时则一开始即为阴道不规则流血,也可表现为类似正常月经的周期性出血。出血期无下腹疼痛或其他不适,出血多或时间长者常伴贫血。妇科检查子宫大小在正常范围,出血时子宫较软。以月经周期紊乱和子宫出血数量及性质改变为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机体受内外因素,如精神过度紧张、环境和气候的改变、营养不良或代谢紊乱等影响,通过大脑皮层,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调节和制约。这种关系失常时,突然地表现在卵巢功能的失调,从而影响子宫内膜,导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①月经稀发:不规则性子宫出血,月经周期≥40天,月经量常常比较少。
②月经频发:不规则性子宫出血,周期≤21天,月经量常常过多。
③月经过多:是指经量过多或伴经期延长的有规律周期性子宫出血。
④月经不规则:指月经周期不规则而经量不多者。
⑤不规则性月经过多:指月经周期不规则并伴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者。
⑥月经过少:指月经周期规律仅经量减少者。
⑦月经中期出血:指两次正常规律月经之间少量子宫出血常伴排卵和排卵痛。
无排卵型功血,根据年龄不同可分为两个类型:
①青春期功血:见于初潮后少女,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不成熟,不能建立规律排卵所致。临床表现,初潮后月经稀发,短时停经后,好发不规则性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淋漓不止,而致严重贫血。
②更年期(围绝经期)功血:多见于年龄大于40岁的妇女至绝经前后的妇女,功血其间无排卵,功血发生率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为:月经频发,周期不规则,经量过多,经期延长。10%~15%患者呈严重不规则月经过多,崩漏和严重贫血。
(2)排卵型功血
最多见于育龄妇女,部分见于青春期少女和更年期妇女。在临床上可将排卵型功血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排卵型月经失调
排卵型月经稀发:见于青春期少女初潮后,卵泡期延长,黄体期正常,周期≥40天,月经稀发并月经过少,常为多囊卵巢之先兆,少见于更年期、近绝经期妇女,常进展为自然绝经。
排卵型月经频发:青春期少女卵巢对促性腺激素敏感性增强而使卵泡发育加速,卵泡期缩短,这样就会引起月经频发,但排卵和黄体期仍为正常,若患者为更年期妇女则呈现卵泡期和黄体期均缩短和早绝经。
以月经周期紊乱和子宫出血数量及性质改变为特征可分为的类型
②黄体功能障碍
黄体过早退化:黄体期缩短至短于10天,临床表现为月经频发,周期缩短,经前出血和月经过多。合并不孕和早期流产。
黄体萎缩不全:亦称黄体功能延长,即黄体不能在3~5天内完全退化或退化时间延长或在月经期仍持续分泌一定数量之孕酮,而致子宫内膜不规则性脱落,经期延长,淋漓不止,合并黄体过早退化时则表现月经频发,月经过多,多见于人工流产引产后合并子宫肌瘤内膜息肉和子宫腺肌病者。
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诊断检查
(1)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例生理变化
对于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来说,促性腺激素或卵泡生成素在释放或调节方面出现的暂时性变化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机体内部和外界许多因素诸如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忧伤、环境和气候骤变以及全身性疾病,均可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调节,营养不良、贫血及代谢紊乱也可影响激素的合成、转运和对靶器官的效应而导致月经失调。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跟黄体有关。黄体的发育健全有赖于足够水平的促性腺释放激素和卵泡生成素,卵巢对卵泡生成素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反应并分泌足量甾体激素。
目前认为黄体功能不足因多种因素所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卵泡期促性腺释放激素缺乏,使卵泡发育缓慢,雌激素分泌减少;卵泡生成素脉冲频率虽增加,但峰值不高,卵泡生成素不足使排卵后黄体发育不全,孕激素分泌减少;卵泡生成素/促性腺释放激素比率异常也可造成性腺轴功能紊乱,使卵泡发育不良,排卵后黄体发育不全,以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足。有时黄体分泌功能正常,但维持时间短。部分患者在黄体功能不足的同时,表现为血催乳激素水平增高。此外,生理性因素如初潮、分娩后及绝经前,也可能出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导致黄体功能不足的发生。
(2)诊断检查
医生通常会进行相关的妇科检查,包括:
①诊断性刮宫:为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和达到止血目的,必须进行全面刮宫。
②子宫镜检查:子宫镜下可见子宫内膜增厚,也可不增厚,表面平滑无组织突起,但有充血。
③基础体温测定:是测定排卵的简易可行方法。
④宫颈黏液结晶检查。
⑤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
⑥激素测定:为确定有无排卵,可测定血清孕酮或尿孕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