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前期综合征" class="reference-link">一、经前期综合征
月经失调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及手术治疗、饮食疗法、自我情绪的调节。大部分患者通过饮食控制,情绪调整及安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药物治疗适合于一般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分析引起症状的病理生理,选择合适的药物。目前研究已证实治疗严重经前期综合征的有效药物有3类,即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效剂和抗焦虑剂。
(1)抗抑郁剂:经前期综合征会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那么就会涉及抗抑郁剂的应用。目前5-羟色胺能类的抗抑郁剂为治疗严重的经前期综合征提供了一类新药。迄今的临床研究提示60%~70%经明确诊断的经前期综合征用5-羟色胺类抗抑郁剂可有效减轻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一般于第一或第二个治疗周期就出现症状的改善。
①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入抑制剂:由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入抑制剂对经前期综合征有明显疗效,且不容易产生耐受性,目前认为是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第一线药物,如氟西汀。氟西汀是用于经前期综合征抗抑郁研究最多的一种。近年大量临床试验包括安慰剂对照研究和开放性非盲研究均报道,氟西汀对控制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是有效的。该药对减轻经前期综合征的情感症状,比减轻躯体症状更有效。整个月经周期服用期间,无明显副反应。再如帕罗西汀:实验证明该药除了对经前期综合征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效外,对一般症状也有效。还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即氯米帕明(氯丙咪嗪),这是一种三环类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入的药物,对控制经前期综合征有效。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入抑制剂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比,没有抗胆碱能、低血压或镇静的副作用,并具有无依赖性和无特殊的心血管及其他严重毒性作用的优点。一些头晕、恶心、头痛和失眠的副作用通常是暂时的轻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三环类抗抑郁药与单胺氧化酶制剂和一些其他药物存在药物的交互作用,因此选择性5-羟色胺在摄入抑制剂在与其他抗抑郁药物合用时,要分外慎重。
②抗促性腺激素抑制剂:代表药物达那唑,对下丘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具抑制作用,初步临床报道指出达那唑对嗜睡、消极情绪比如焦虑、易怒、疼痛及行为改变比安慰剂效果好,能有效减轻乳房疼痛。但由于达那唑具有雄激素活性和致肝功能损害作用,限制了达那唑的临床应用。因此只有在其他治疗失败时且症状十分严重时才考虑达那唑治疗。
③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效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效剂在垂体水平通过向下调节,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可以引起机体的低促性腺激素低雌激素状态,达到切除卵巢的效果。近年大多数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各种类型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效剂治疗经前期综合征有效;应根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效剂的种类和剂型决定用药方法。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效剂对那些同时存在的重型抑郁型精神障碍无效,尽管这些患者有经前症状加重,月经来潮后缓解的表现。
④抗焦虑剂:抗焦虑剂适合于有明显焦虑及易怒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阿普唑仑是一种抗焦虑和抗惊厥剂。研究发现黄体期用阿普唑仑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症状有效。用药一开始有嗜睡的副作用,通常在短期内消失。但该药有依赖性,一般不长期使用。
⑤前列腺素抑制剂:如甲芬那酸(甲灭酸),用于黄体期,能减轻经前期综合征有关的许多躯体症状,对改善情感症状的报道不一致。应用于有明显经前和经期疼痛不适包括乳房胀痛、头痛、痛经、下半背痛及全身不适。为减少胃刺激应餐中服,有胃溃疡病史者禁用。
⑥螺内酯(安体舒通):螺内酯是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抗药,不仅具利尿作用而且对血管紧张素功能有直接抑制作用而影响中枢肾上腺素能活性。据报道螺内酯不仅对减轻水潴留症状有效而且对精神症状也有效。在临床试验中已证明螺内酯对消极心境和躯体症状有效。
⑦溴隐亭:大多数研究报道催乳素的抑制剂——溴隐亭,主要对乳房疼痛的症状有效。有些报道溴隐亭对经前期综合征的情感症状也有效。1/5患者有恶心、头痛、呕吐、头晕、疲乏和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副作用,餐中服药可减少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