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level="3">五、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五、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class="reference-link">五、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内分泌治疗极有效,但对不同年龄的对象应采取不同方法。青春期少女以止血、调整周期、促使卵巢排卵为主进行治疗;围绝经期妇女止血后以调整周期、减少经量为原则。使用性激素治疗时应周密计划,制定合理方案,尽可能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作严密观察,以免性激紊应用不当而引起出血。

    1.止血

    对大量出血患者,要求在性激素治疗6小时内见效,24~48小时内出血基本停止,若96小时以上仍不止血,应考虑有器质性病变存在。止血的治疗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孕激素:无排卵性功血由单一雌激素刺激所致,补充孕激素使处于增生期或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停药后内膜脱落,出现撤药性出血。由于此种内膜脱落较彻底,故又称“药物性刮宫”。

    (2)雌激素:应用大剂量雌激素可迅速提高血内雌激素浓度,促使子宫内膜生长,短期内修复创面而止血。适用于内源性雌激素不足者,主要用于青春期功血。

    (3)雄激素:雄激素可减少出血量。但大出血时雄激素不能立即改变内膜脱落过程,也不能使其迅速修复,单独应用效果不佳。

    (4)联合用药:由于性激素联合用药的止血效果优于单一药物,因此①青春期功血在孕激素止血时,同时配伍小剂量雌激素,以克服单一孕激素治疗的不足,可减少孕激素用量,并防止突破性出血。②围绝经期功血则在孕激素止血基础上配伍雌、雄激素。

    (5)抗前列腺素药物:出血期间服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氟芬那酸,可使子宫内膜剥脱时出血减少。主要通过改变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之间的平衡而起作用。血栓素A2为血小板凝聚前体和合成平滑肌收缩物质,而前列环素是一种有力的平滑肌松弛剂和抗血小板凝聚物。(6)其他止血药:安络血和止血敏可减少微血管通透性,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等可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有减少出血量的辅助作用,但不能赖以止血。

    2.调整月经周期

    上述用性激素止血效果一般良好,若骤然停药所造成的撤药性出血,必将使流血已久的患者增添困扰,故在止血后应继续用药以控制周期,使无流血期廷长至20日左右。为此,宜将止血时所用较高剂量的激素,于血止后逐渐减量,减量不能过速,否则子宫内膜可再次发生局部性脱落出血,此时再欲止血,则所需药量较出血前更大,且效果也差。使用性激素人为地控制流血量并形成周期是治疗中的一项过渡措施,其目的为一方面暂时抑制患者本身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使能恢复正常月经的分泌调节,另一方面直接作用于生殖器官,使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并按预期时间脱落,所伴出血量不致太多。一般连续用药3个周期。在此过程中务必积极纠正贫血,加强营养,以改善体质。

    常用的调整月经周期方法有:

    (1)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即人工周期,为模拟自然月经周期中卵巢的内分泌变化,将雌、孕激素序贯应用,使子宫内膜发生相应变化,引起周期性脱落。适用于青春期功血或育龄期功血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低者。

    (2)雌、孕激素合并应用: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再生修复,孕激素用以限制雌激素引起的内膜增生程度。适用于育龄期功血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高者。

    3.促进排卵

    适用于青春期功血和育龄期功血尤其不孕患者。

    (1)氯米芬:为非甾体化合物,有微弱雌激素作用。它在下丘脑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产生抗雌激素作用。通过抑制内源性雌激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诱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而诱发排卵。适用于体内有一定水平雌激素的功血患者。

    (2)绒促性素:具有诱发排卵的作用,适用于体内促卵泡素有一定水平、雌激素中等水平者。一般与其他促排卵药联用。

    (3)尿促性腺激素:含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生成,促卵泡素刺激卵泡发育成熟,所产生的雌激素通过正反馈使垂体分泌足量促黄体生成而诱发排卵。

    功能性出血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可以用手术治疗。以刮宫术最常用,既能明确诊断,又能迅速止血。更年期出血患者激素治疗前宜常规刮宫,最好在子宫镜下进行分段诊断性刮宫,以排除子宫内细微器质性病变。对青春期功血刮宫应持慎重态度。子宫切除术很少用以治疗功血,适用于患者年龄超过40岁,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甚至已发展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时。通过电凝或激光行子宫内膜去除术,仅用于年龄超过40岁的顽固性功血,或对施行子宫切除术有禁忌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