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

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的。父母要求做什么事情时,我们应该立即去行动,不能拖延和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务必要恭敬认真地聆听。做错事时,父母责备、训诫我们,我们应当虚心接受,不能强词夺理,进行顶撞。

故事

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总爱逃学。有一次,孟母正在家中织布,听到孟子再次逃学,十分气愤,于是将织布机上的梭子拿下来折断了。孟子见状,向母亲询问。母亲说:“你贪玩便会荒废了学业,你学习与我织布是一个道理,我织布要一尺一寸地织,而你学习也要日积月累地学。你整日贪玩就像织布机没有了梭子,终究会一事无成。”孟母说完望着孟子,眼泪流了下来。孟子感到十分惭愧。他向母亲保证,今后再不会逃学。孟子发奋图强,勤劳刻苦,不敢再有丝毫懈怠,最终成为闻名于世的儒学大家。

入则孝 - 图1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文

子女应该孝敬父母,冬天时,要提前将他们被窝捂热。夏天时,在睡前要将他们床铺扇凉。早晨起来后,应该先向父母问好,说声早安。晚上回来后要将今天的事情告诉父母,先给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有事情外出的话,一定事先通知父母自己要去哪里,回来之后第一时间禀报父母回来了,使他们放心。起居作息时间要有正常规律,做的事情应该符合常规,不要随意改变,以免父母担心。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做主,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你任性去做,就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这是不孝的行为。

故事

黄香温席

东汉时有一个叫黄香的人,他的母亲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与父亲相依为命。

黄香善于写作,孝顺父母,是个勤奋坚强的人。黄香的父亲身患重病,这对本来贫寒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他一个人承担起了家里的重任,不仅要照顾父亲,就连挑水劈柴、洗衣做饭也要他一个人去做。

入则孝 - 图2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枕席睡上去很不舒服,父亲经常睡不好觉。黄香知道后,每天在父亲入睡前将枕席用蒲扇扇凉。父亲躺下后,他还继续坐在床边扇,直到父亲睡着。冬天的时候,天气寒冷,屋子内的温度很低,为了让父亲睡到暖和的被窝,黄香先钻进被子里,用身体把被子捂暖,然后再请父亲入睡。

孝顺的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他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赞赏,为后人所敬仰。

想一想

黄香是怎样孝顺父亲的?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

公物虽然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自藏起,品德就有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会伤心。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去做到,满足他们的要求。父母所厌恶的东西,必须要谨慎地避开。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受到伤害,以免让父母担心。要注意自己的品德素养,不能做出有损道德的事情,使父母感到羞愧不安。

故事

陶母教子

晋代有个名将叫陶侃,早年丧父,母亲一个人抚养着他,生活十分艰辛。母亲以纺织为生,为陶侃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辛劳不已。

陶侃十分用功也很聪明,加上母亲的循循善教,长大后他成为当地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他很孝顺,想到母亲辛苦一生,如今自己做了监鱼官,理应送一些鱼给母亲尝尝,尽一下孝心。于是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送回干鱼,还写信责备他:“你当了县吏,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以为是好心,但却恰好相反,它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反倒给我增添了忧虑。吞占公家的东西,就是贪。贪婪之心是没有止境的,如任其膨胀,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啊!”陶侃看完母亲的来信,深深地责备自己,感到十分惭愧。自此以后,陶侃再也没有动用过公家的物品,一直廉洁奉公,再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想一想

陶母为什么没有收下那罐干鱼?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文

在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我们孝顺他没有什么难的。当父母不喜爱我们,责备我们的时候,我们却仍然孝顺,这才是最可贵的。父母犯错误时,我们应该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改正。如果他们不听劝说,则要耐心地再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轻轻地劝说。如果你的建议父母不能接受,那么就等到他们高兴的时候再次劝说。即使要楚楚可怜地哭泣着哀求,甚至挨打挨骂也不能有所怨恨。

故事

闵子骞善待后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闵子骞的母亲很早去世,父亲娶了个后母,待他不好。后母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对闵子骞就更加冷淡。不但要他做很多活儿,还不让他吃饭,甚至在父亲面前告他的状。一年冬天,父亲出远门没回来,后母让闵子骞在外面干活儿。寒冷的冬天,气温很低,冻得闵子骞瑟瑟发抖,手和脸都冻僵了。后母闲他干活太慢,便拿着皮鞭在他的后背上狠狠地抽,只见片片芦花从闵子骞的衣服里掉了出来。这时闵子骞的父亲正好回来,看到了一切,他扒开儿子衣服一看,里面没有一丝棉花,都是芦花,再撕开后母孩子的棉衣,里面都是上好的棉花。父亲一下子全明白了,盛怒之下要休掉后母。闵子骞跪求父亲不要赶走后母,说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意思是如果母亲不走,受苦的只有孩儿一个,如果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会受苦。父亲和后母都被这句话所感动,后母终于留下了,而且对待他也如亲生孩子一样了。

想一想

后母为什么到后来开始善待闵子骞了?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译文

父母患了病,需要吃药,而子女要先尝尝煎好的药,看看是否太苦。父母病了,要昼夜守候着侍奉他们,不能离开床边。父母去世了,要在家守丧三年,做到一想起他们就会悲伤、哭泣。居住的地方应该简单朴素,断绝吃肉喝酒的习惯。办理父母的丧事要符合礼节,祭祀时则要尽心尽力。对待已经过世的父母,要像他们在世时一样尊敬地对待。

故事

汉文帝亲尝汤药

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他侍奉母亲从不懈怠,并因此闻名天下。

文帝的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地服侍。他不仅亲自为母亲煎药,而且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会亲口尝一尝,太苦太甜都不行。为了避免药饵失调,只有他检查合格后才安心让母亲服用。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地陪伴在母亲身边。在他悉心的照顾下,三年后母亲逐渐康复了。而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

入则孝 - 图3

天之大,孝为先。汉文帝的仁义和孝心感动了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和后来的汉景帝共同创造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他的孝道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流芳百世。

想一想

汉文帝是怎样照料母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