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译文

早晨要早点起床,晚上要晚些睡觉。岁月不饶人,应该时刻珍惜时间。早晨起来一定要洗脸,并且要漱口刷牙。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故事

司马光的“警枕”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

人们看到司马光的成就,都羡慕不已,却不知道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原本他也是个贪玩爱睡的人,经过先生点拨,幡然醒悟,知道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于是他不再贪玩,可又有一个难题出现了,他发现白天学过习后,一到晚上便困得无法控制,结果一觉便睡到了天亮。他感觉这样太浪费时间,十分可惜。聪明的司马光决定用圆木来当枕头,这样他睡觉时一转身,头便会滑落下来,这么一吓,人就变得清醒了,可以继续读书。在这种方法的帮助下,司马光果然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他勤奋刻苦,孜孜不怠,终成为一代大家。人们知道了司马光的事迹后,纷纷表示钦佩,称那圆木枕头为“警枕”。

谨 - 图1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译文

帽子一定要戴得端正,衣服的扣子一定要扣得整齐,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好,系好。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要注意放在固定的位置,不能胡乱地摆放,导致衣服被弄脏。穿的衣服最重要的在于干净,而不在于它有多么华贵,穿着要适合自己的身份,衣服的长短大小也要和自己的身材相当。

故事

结缨而死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子路的人,其为人率性耿直,勇猛好斗,脾性很是莽撞,早年跟随孔子潜学知识,学到了谦虚恭敬,懂礼忠义,也成为孔子最为得意的门生之一,后来他一人到外面闯荡,也闯出了名堂。

子路的政治才能卓著,他辗转数地为官。那时他与师弟高柴同为卫国效力。当时卫国并不安定,父子争权闹得满城风雨。一日,子路正在执行公务,却突然收到师弟的来信,告知如今国内一片混乱,朝野无序,有人企图谋权篡位。子路听完,当即命人备马,要火速赶回京城。高柴得知他要回来,急忙来到城门处等候。二人见面,高柴即说:“师兄你万万不可再入城内,如今城中各处已被奸人掌控,你若进去,必然难逃祸患。”子路听后,正色道:“我本是卫国官员,食人俸禄,如今国家有难,我若不管,势必再无脸面苟活于世。况且你我是孔夫子的门生,我又怎能让老师蒙羞。”说完便头也不回地朝城中奔去。

子路发现城中果然都已被奸人所控制,在最后的一战后,子路和他的军队完全溃败,子路也成了俘虏。他们砍掉了子路的胳膊,帽子也掉到了地上。眼见敌人的大刀挥向自己,子路却说:“君子死而不免冠,请待我戴正帽子,你再杀我。”说着捡起了沾满灰尘的帽子,端正地戴好。所有人都被子路的这种境 界所折服,赞叹不已。

想一想

子路为什么会得到大家的敬佩?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译文

对于饮食,不要挑食偏食,合适就应该吃,但不能吃过量,那样也会对身体不好。年纪还小的时候,不要喝酒,喝酒喝醉了,就容易出现丑态。走路的时候要从容不急,站着的时候要端端正正,作揖鞠躬的时候要把身体深深地弯下去,拜见人时要恭恭敬敬。

故事

酒极生乱

战国时期齐威王有个长夜饮酒的坏习惯,长此以往,朝政一片混乱。有个叫淳于髡的大臣非常着急,想劝国君改掉这个毛病。

有一天,齐威王大宴群臣,向淳于髡进酒问道:“先生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酒就醉了,又怎么能喝一石酒呢?”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酒给我,旁边站着各类官员,我心惊胆战,低下头喝,不到一斗就醉了。但如果是家里来了客人,我则会卷起袖子喝,那样能喝上两斗。如果好友重逢,就会有说不完的话,我能喝上五六斗。如果邻里乡亲聚在一席,就会畅所欲言,那样我能喝上八斗。如果喝酒的时间一直持续到晚上,大家把还剩下的酒聚到一起,为了助兴,我能够喝下一石。但那时身体已经不听使唤,把一切礼节都忘了,甚至有男女相踩的事情发生。这就叫做酒极生乱,乐极生悲,而人世间的事情大多也是这个道理啊!”齐威王听了,知道了爱卿的良苦用心,深觉有理,以后便再也不通宵饮酒了。

想一想

淳于髡是直接劝齐威王不要过度饮酒的吗?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译文

进门时不能踩在门槛上,站立时不能歪斜扭靠,坐着时不能两腿劈开,更不能摇摆和抖动大腿。要缓慢地揭开帘子,不能产生很大的声音,转弯时要把空余的地方留多些,以免碰到有棱角的地方。拿着空的容器时要像拿着盛满东西的容器一样小心,进入没有人的房间要像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有礼貌。

故事

苏嘉折辕

苏嘉是汉朝著名大臣苏武的哥哥,此人生性懒散,粗心大意,做起事情来莽撞、不着边际。很多小事他都会惹出乱子,甚至闯下大祸。他的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曾经多次教导他说:“为人要踏实,做事要稳重,切勿莽莽撞撞。如果不加以改变,定会成为你仕途的绊脚石,甚至给你带来杀身之祸。”苏嘉听后,当面答应下来,因为不想再听父亲继续唠叨,只把父亲的话当做了耳旁风。

多年以后,苏嘉成了皇帝的赶车夫,有一次皇帝外出,从都城长安赶往郊外的行宫。到了行宫,皇帝正要下车时,苏嘉一个不小心,一下子把车辕撞到了宫门前的柱子上,车辕被折断了。这把正准备下车的皇帝吓了一大跳,皇帝十分愤怒,当即下令处死车夫苏嘉。苏嘉要被斩首的时候想起了父亲的教导,不禁潸然泪下,后悔莫及。他深知是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莽撞和马虎只会害了自己。

谨 - 图2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译文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的,慌忙中很容易出现错误,不要畏惧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要草率行事。打斗哄闹的场所,一定不能靠近,邪恶不正当的事情也不要过问。准备进别人家门的时候,要先问问有谁在家中。进厅堂的时候,要大些声音说话,以让大家知道有人来了。

故事

王瞻读书

王瞻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自幼酷爱读书,从不分心。

有一天,小王瞻和伙伴们一起在学堂里读书,突然听到外面锣鼓喧天,鞭炮响成一片。只见街上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一户有钱人家正在举行婚礼。这时,很多同学好奇地向外跑去,想去凑凑热闹。只有王瞻仍然老老实实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依旧埋头阅读文章。老师见七岁的王瞻竟有如此强大的自控力,既感到欣慰又感到佩服。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王瞻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

谨 - 图3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译文

如果有人问你是谁,要回答自己的名字,不能说“吾”和“我”,让人分不出你到底是谁。使用别人的东西,应该光明正大地通知人家,征求许可,假如没有问就用,那么就成了偷盗。借用别人的东西,务必及时归还,这样今后再有急事,借东西也会很容易。

故事

葛洪还书

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小时候,葛洪是个爱读书的小男孩,但他家境十分贫寒,根本买不起书,他从小就一直向别人借书阅读。日复一日,附近人家的书他全部都读过了。他又听说丹阳城有个亲戚家里藏有很多书,于是不管严寒酷暑他都会一趟趟地来回跑着借书和还书。

有一天,葛洪干完活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但他没有直接休息,而是拿出今天刚刚借来的书抄写起来,母亲见状问道:“都这么晚了,你为何还要抄书?”葛洪怔了一怔说道:“我必须得抓紧时间读书,因为我答应明天要把这本书还回去的,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否则我下次再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于是母亲不再催他。天亮的时候他正好将那本书抄完,然后他准时将书还给了人家。

谨 - 图4

想一想

葛洪为什么要连夜把书抄完?